保护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13:10: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护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护地

保护地甜椒疫病控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保护地甜椒栽培控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保护地甜椒栽培论文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查看全文

保护地葡萄种植论文

摘要:介绍了保护地葡萄栽培技术,包括环境技术条件、品种选择、建园、定植、植株管理、土肥水温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供葡萄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葡萄;保护地栽培;品种选择;定植;植株管理

沈阳市苏家屯区温室葡萄栽培已形成产业规模,达到了标准化生产。现有温室大棚8340栋,占地面积1112hm2。2008年底温室大棚可达10340栋,占地面积1378.67hm2,产品已销往2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也出口俄罗斯,经济效益可观。但由于多年种植,棚内有害生物逐年上升,导致葡萄多种病虫害发生。现将保护地葡萄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

1环境技术条件

四周无工业污染、无粉尘、无污水、土壤肥沃、排灌设施齐全的地块,适宜进行葡萄生产。中棚葡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NY/T393-2000和NY/T394-2000规定使用肥料和农药。

2品种选择

查看全文

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研究

摘要: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目前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的研究主要从管理体制、法律问题、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冲突、社区协调机制等方面展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只关注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对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衔接研究不够深入、对社区协调机制片面关注国外经验忽略中国国情、一味追求高位阶法、追求“一区一法”忽视立法成本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要更多关注国家公园与保护地衔接、中国国情下社区协调机制构建以及保护地法律完善、替代性解决机制效益问题。

关键词: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社区协调;研究进展

1引言

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此后,国家公园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得以建立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自然保护区建设,多年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保护地体系,虽然体系吸收了国家公园的理念,但是并未将国家公园纳入其中。随着中央层面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提出,国家公园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社区的矛盾等等问题都牵制着国家公园改革的步伐。国内外学者也对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2]。因此,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有助于发现矛盾背后的原因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下文将具体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国家、地方以及法律层面的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及冲突协调包括社区协调机制进行综述。

2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管理方面研究

2.1国家与地方层面管理研究。国家与地方政府都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但是国家代表全体国民,而地方代表部分国民。国家公园作为全体国民的财产,应该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央与地方应该呈现“倒三角”的管理形态,地方只起到配合作用[3]。部分学者提出相比于三级管理,垂直管理作为能够解决不同部门多头管理的弊端同时促进国家公园的高效管理模式已经被很多国家所沿用[4]。还有部分学者提出相比于垂直管理模式,中央与地方共管才是明智之选。首先,将分散的部门集合起来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统一的管理部门,其下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国家景观保护地的专门机构。其次,由中央政府负责总体的规划布局、制度规定、监督机制等其他类型的保护地可沿用现有的机制。最后,地方省政府参照中央政府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2.2地方层面管理研究。有学者从地方管理模式入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条块结合”管理模式使得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各部门争权夺利,促使保护地割裂问题的产生。有学者提出将可以成为严格保护区外的自然保护区与其他类型保护地整合组成国家公园。有学者提出从区域角度出发,将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纳入国家公园,形成面积较大、生态系统较完整的国家公园。还有学者从自然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提出整合自然生态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类国家公园,整合地质公园与岩溶、火山型风景名胜区成为自然遗迹类国家公园,对于相邻的保护地,也可以调整其功能分区整合成为国家公园[5]。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地方层面的问题在宏观表现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微观表现为保护地边界缠绕,界定模糊。建立中央层级的管理局是解决宏观层面问题的最佳方式,“一地一名”是解决微观层面的最佳方式[6]。综上,学者多关注于如何整合保护区,尚未对国家公园以及保护地的衔接做出探讨。同时,未将关注点放在地方多头管理存在的原因方面,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3法律层面管理研究。我国的保护地法律数量颇多,但因旧行政体制以及分散立法的影响导致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缺乏整体性、立法目的不合理、法律位阶低等。对此,我国应该制定具有整体性的《国家公园法》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面的立法[7]。通过对苏格兰、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位阶较高的专项法规,这些至上而下的法律能够有效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出可以开展“一区一法”以及试点立法[8-9]。法律法规作为具有指导性的文件,有学者认为法律应该界定国家公园的适用范围、强调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并明确特许经营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包括保护地的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等方面[10]。还有学者认为需要制定具有高约束力、综合性的法律,对保护范围、法律责任、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规定[11]。

查看全文

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自查总结

根据市生态环境局等5部门《关于印发<市“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为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全区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赓即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排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排查,明确问题

一是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无中央、省环保督查及“回头看”反馈的自然保护地问题,无2017至2019年“绿盾”行动发现问题;二是按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对照问题清单,结合工作职责,全面排查“(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交通建设活动;三是建立“拉条挂账”和整改销号制度,对排查出的环保问题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区分轻重缓急,督促加快解决重点问题。不断更新完善自然保护区(地)问题台账。

二、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办理

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省普通公路建设领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及各级环保部门对交通建设项目现场相关环保要求,督促项目业主依照《环评登记表》、《环评报告表》和《环评报告书》开展工程建设环保防治,项目建设前期,按照环保部门要求,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相关要件。

三、加强建设项目环保日常监管

查看全文

小议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生产设施仍是相对简陋的,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对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力求为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1.国内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

1.1国外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现在世界各国的保护地栽培发展很快,一些发达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二点:1.力求操作自动化保护地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目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为此,发达国家发明了机器人来进行作业。另外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种苗特性、优质种苗的选择方法、间苗方法等基础技术的研究。计算机的应用还为温室节能、施肥、经营管理提供了方便。例如园艺强国荷兰,以先进的鲜花生产著称于世,玻璃温室全部由计算机操作。2.环境因素控制自动化为满足植株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必须能够实现对环境的控制与调节。一般而言,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常采用二种方法:①单因子控制。指对温度、湿度、光照和CO2等环境因素进行单个控制,其中主要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内部的小环境,靠人工不可能实现动态调控。②多因素综合控制。指利用计算机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具体作法为:将各种作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输入计算机,当某一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其它环境因素便会在计算机的自动调控下作出相应的改变。

1.2我国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我国保护地栽培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是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在推动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地栽培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资料显示,至1999年底,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近100万hm2,居世界第一。但采用的生产设施仍然相对简陋,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发展道路。

1.发展无公害蔬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原来的吃新鲜、吃特色,到后来的吃营养,再到现在的吃健康。现如今,人们在购买蔬菜时,更多的是关注无公害蔬菜、绿色产品。无公害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运输、销售、贮藏、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因此,无公害蔬菜在符合人们消费心理的同时,也确实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无公害蔬菜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2.保护地栽培将实行重点区域发展目前,我国的保护地栽培呈现遍地开花的局势,有些地区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便盲目上马,结果导致连年亏损,即使盈利也是少之又少,起不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进行适地适栽。纵观国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凡是保护地栽培发展较快、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是实行适地适栽的国家,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地栽培的快速、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保护地甜椒疫病栽培控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剖析保护地蔬菜用药的科学指导

摘要: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是科学用药,介绍了科学用药的方法,包括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按发病规律用药、按药效适时用药、按温湿度大小适时适法喷药,以期科学防治保护地蔬菜病虫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技术

温室、暖棚、拱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时间长,但病虫害亦多。现代科学技术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农药,但在实际生产中,用同样的农药治同样的病虫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则说效果差,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浓度,在这个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个棚里施用后则出现药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否。

保护地内温湿度可以人为控制。温室封闭后便于高温或烟雾灭菌灭虫,对防治病虫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灵活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达到既控制病虫害,又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产量达到最高,关键是科学合理用药。保护地蔬菜防治病虫害在考虑采用农业措施如起垄、排湿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讲究科学用药。

一、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

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顺利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输送运转,温度以低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间生理代谢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产物需配合适当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输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厚,果实产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使养分消耗减少,以利于提高产量。如黄瓜为12℃即可。药物对作物的劳作(光合作用及营养正常运转)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转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对瓜果类作物尤其不要用药。

查看全文

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京秀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要点

论文摘要通过对京秀葡萄在保护地栽培示范试验,总结出京秀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定植、棚内温湿度调控、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从而为该品种的扩大生产提供参考。

京秀葡萄属欧亚种,果穗圆锥形,平均穗重450g,最大穗重1.0kg,平均单粒重6.3g,最大单粒重9g。在徐州地区保护地栽培提前1个月成熟,产量可达37.5t/hm2。

徐州地区露地栽培7月上旬成熟,在保护地栽培6月上旬成熟,是一个综合表现优秀的早熟葡萄新品种。2003年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种,在徐州市贾汪区建立2.2hm2保护地栽培示范园获得成功,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园地的基本情况

园地地势平坦,pH值为6.7,排灌条件良好,土层厚度有1.0m。贾汪地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水量较为充沛,年降水量在900mm,温度变化较为平稳,平均相对湿度73%,无霜期200~220d左右,年日照时数2100~2360h。四季之中,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霜冻、冰雹等。年平均气温13.6℃,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