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11:45: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报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灾难报道探究论文
一、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实质以《纽约时报》为例
“新闻自由是“搜集、、传达和收受新闻的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台的播放自由、新闻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1]但新闻活动的属性除了表现在以新闻方式认识社会的活动这一方面,新闻活动更是一种属于上层建筑的活动,是政治性非常强的社会活动,因而对新闻自由实质的理解,更应该放在政治自由的范围内加以讨论。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新闻自由问题,一度成为我国新闻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西方国家也着重在这个问题上攻击我国。
《纽约时报》作为一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美国主流媒体,在实现“新闻自由”上很有代表性,美国的传播政策是建立在两大原则基础上的:其一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其二是信息自由交流、传播企业自由公平竞争,这两条是美国新闻传播政策的基本精神。所以在新闻自由的保障上就出现了两种标准,即政府以保障国家安全的理由有时可以漠视自由权。例如:越战期间,《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登美国国防部绝密文《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的核心内容。美国政府在要求《纽约时报》停止连载但遭到拒绝后颁布了史无前例的临时限制令,后来闹上法庭,最后判决《纽约时报》胜诉。这一事件被美国新闻界引以为豪,认为是新闻自由的标志性事件。
实质上,美国政府利用法律诉讼延迟了消息的,阻碍了《纽约时报》对信息的,并在此之后,对新闻媒体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制。尤其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伊拉克战争,其间政府通过各种手段禁止报道平民伤亡的事实和来自各方面的反战声,政府采取的战场嵌入式报道,使媒介记者只报道有利的新闻,有时甚至假新闻以赢得宣传战的主动权。正如阿尔伯特·加缪曾经说过:当传播媒介不依赖政府权力和金钱权利的时候,才能说传播媒介是自由的。而这种理想化的传播自由目前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二、“人”为本到“事”为本的新闻观念的转变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表现为例
上面谈到一个国家的新闻自由是与当时所处的体制环境相关,当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时,新闻自由是无从保障的。
灾难报道探究论文
一、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按照传统新闻真实论的观点,记者必须客观记录所看到与听到的一切,就像一台摄像机,应尽量避免记者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尤其不能添油加醋,道听途说。
但在这次地震报道中,本文作者深刻感受到,跟传统新闻真实论有所不同,灾难新闻的真实其实有两个维度,一是客观真实,一个是主观真实。客观真实,就是前述传统新闻真实论的基本观点。但主观真实,则是在灾难报道中衍生出来的第二个“客观存在”。
这里,用两个典型的例子对此加以阐述。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有两条新闻几乎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新闻媒体上刊播过,其真实性几乎难以令人置疑。一条新闻说,某位母亲在临死前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怀中的孩子留下了一段“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另外一条新闻说,俄罗斯救援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男子,这名男子的第一句话说“这次地震厉害,都震到外国去了”。
不过请注意,这两条人人皆知的“新闻”却缺乏新闻最关键要素:无时间,无地点,无人名,无作者,无目击者,无证实者,无消息来源。如果说这些新闻关键要素的缺失是因为当时现场太忙乱了,媒体记者无法一一核实,但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查证核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毕竟,无论从这位母亲的手机,还是那名男子的照片,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抗震救灾的宝贵资料进入地震博物馆。
也就是说,这两条广为人知的地震新闻,很大可能都是人们虚构出来或者以讹传讹的“三无产品”。但奇怪的是,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心知肚明这是虚构的消息,但仍然宽容地接受它,甚至乐于继续传播它。新闻媒体刊播此类“真实的谎言”,受众在知晓的情况下依然欣然接受,这在新闻传播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为什么?
战疫报道探索和思考
提要:“”肺炎疫情期间,商丘日报融媒体采编团队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精心谋划,创新策划,用心运作,践行了党媒的使命与责任,展现了非常时期的非常担当。
关键词:战“疫” ;报道 ;舆论引领
2020春节突起的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各地治理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媒体运作能力的检测。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再到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正常,在这段前所未有的非常时期,商丘日报融媒体采编团队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精心谋划,创新策划,用心运作,践行了党媒的使命与责任,展现了非常时期的非常担当。该报春节非常假期停刊不停报、“纸”停“报”不停推出疫情防控数字版特刊创新做法,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以《非常假期的非常担当》为题给予高度评价。
非常假期的非常担当
1月27日,商丘首次爆出6例肺炎确诊患者。此时各单位尚在假期,上面没有指导意见,舆情汹涌真假难辨。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舆论引导就是媒体人的使命。作为党报,《商丘日报》不能在这场全国重视、全民关注的疫情面前缺位失声,编采系统从领导到员工立即结束假期,提前复工进入“战位”,遂行防疫“战斗”。他们打破常规,成立了以总编辑为组长的疫情防控数字版特刊融合传播特别报道组,采取全媒体记者网上办公加少数编辑轮流集中组版的方式投入战斗。从1月28日起,到延长后的春节假期结束,连续推出七期《商丘日报•疫情防控数字版特刊》,做到了春节假期停刊不停报,“纸”停“报”不停,通过多种新媒体融合手段传播权威信息和典型报道。商丘日报的数字版特刊,将创新理念熔铸于整体策划、版面呈现、组合包装、立体传播的全过程。在版式策划上,数字版特刊四个版都是重新设计的报头、栏题。其中,一版标注了临时特刊期号,并标示了手机登录的二维码,“疫情防控数字版特刊”几个字大气醒目、识别性强;后三个版统一栏题“抗击疫情,我们始终在一起”,导向鲜明、温暖有力。在内容安排上,栏目引领,开设了“党旗在疫情防控战现场高高飘扬”“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防控一线”“战‘疫’故事”“权威”等多个专栏。在传播方式上,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多波次的新媒体推送方式。首先通过商丘日报电子版、商丘网、商丘报业微博微信矩阵、手机商丘客户端等平台第一时间密集推送;继而通过采编人员在今日头条、抖音、百家号等注册的自媒体、公众号以及微信群、朋友圈,进行大放量扩散转发,从而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全景式的融媒报道传播格局。新媒体传播格局下,党报要彰显其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提高服务“能级”、提升公共性上下功夫。商丘日报的数字版特刊,着力做到及时发出上级党委政府的声音与将镜头对准基层、将笔触深入群众并重,牢固树立读者意识和受众意识。在报道时效上,求快求新、让人能看;在报道内容上,紧贴受众、让人想看;在报道形式上,注重亲和、让人愿看。纵览7期特刊,一版及时传递了来自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疫情防控方面的决策部署,如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消息、作出相关重要指示等;二三版刊登了大量采自当地抗疫一线的动态消息和感人故事,如《为抗击疫情,她推迟了婚期》《泪目,900名医护人员“血书”刷屏》《一名村支书“抗疫”的一天》《37岁生日,他在岗位上喝碗面条》《战“役”父子兵一线抗疫情》等等,有温度、接地气,鲜活生动、激荡人心。不少报道成了网友竞相转发的“爆款”,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关键时刻队伍拉得出、能打仗、打胜仗的组织能力。除了及时转发新华社消息,春节假期7期数字版特刊28个版面,累计精选刊发该报融媒体记者采写的抗疫一线各类原创文图报道212篇(幅)。“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及采编人员自媒体,滚动推送一线记者采写的原创报道达600多条,日均转发阅读量累计超过120万。在“商丘日报见闻锐观察”新媒体专号上,网友们纷纷互动留言:“官方声音,铿将有力”“面对疫情,彰显责任和担当!向报业人致敬!”……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关键时刻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得到了彰显。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今年第19期以《非常假期的非常担当》为题,对商丘日报的创新举措给予好评,称赞该报彰显了地市党报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党媒的服务意识和组织能力,展示了媒体融合的理念创新和路径创新。
非常时期的非常例会
旧村改造信息报道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旧村改造建设的新闻信息报道工作,提高新闻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新闻信息报道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新闻、信息报道必须围绕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实际,针对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生活和行为导向,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原则,确保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宣传性。
第三条各组(科)室、有关乡镇应调动本单位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文字表达能力,既是指挥者,又是宣传者、服务者、报道者。有关乡镇应确定一名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志担任兼职新闻信息报道员(通讯员),及时上报反映各地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作的信息。
第四条新闻报道内容主要反映全市各地旧村改建和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乡镇、村在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中的典型做法、先进经验等,为各级领导和加强全市村庄整治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第五条信息撰写要“短、平、快”,力求标题醒目、角度新颖、内容详实、一事一报、观点鲜明、文字简洁。并注意内容上、文字上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第六条凡与旧村改造内容相关,经指挥部上报,被国家级报刊采用的报道、文章,给予五倍的稿费奖励,被省级报刊采用的,给予三倍的稿费奖励,被温州市级报刊采用的,给予奖励200元/篇,被乐清市级报刊采用的,奖励100元/篇。被指挥部采用的信息报道,每篇给予稿费20元。
商场开业报道
众志成城,再塑辉煌
威风锣鼓敲起来,大红的条幅挂起来,新乡市百货大楼闪亮的金字招牌再次展示出独有的魅力和气派。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点十八分,经过精心策划和严密布置,百货大楼分店华彬店在王总经理郑重宣布下,隆重开业,顿时,鼓乐齐鸣,欢欣鼓舞,引来群众掌声雷动,阵阵喝彩,华彬大厦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庆气氛。
在亲切而又熟悉的迎宾曲中,站立在两旁的礼仪小姐为等候多时的顾客拉开营业厅大门,脸上露出喜迎的笑容,随着清爽的夏日之风,剪彩时用的彩条拥门而入,一楼大厅洁净的大理石地面,刹时铺上了一层绚丽的彩衣,这一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微笑迎宾的营业员和众多顾客倍感惊喜,这时,我们才注意到,沉默不语的王树安总经理,一向严肃认真的面孔,才稍稍露出了笑容。
我们无比欣慰和自豪,我们以必胜的信心,辛勤的劳动,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继三联家电后,再次在牧野大地成功开创崭新领域,再次将百货大楼厚重的文化理念,先进的管理水平,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精神,展示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千万普通消费者的面前。
一楼主厅正对门口位置,是我们的烟酒茶和保健品专柜,一尘不染的展台,新颖别致的商品陈列,为大厅的整体形象增色不少,晶莹透亮的高档红酒在玻璃展柜中倒映出俏丽的身影,高中低档各种品牌的香烟排列的整齐美观,标价签字迹清晰,一一对照。让顾客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营业员倍感亲切的服务和娴熟的业务技巧,看她们胸佩红花,精神抖擞,回答顾客提问,讲解商品知识,沉浸在工作的乐趣当中,看不出一丝一毫劳累的迹象,事实上,只有她们自己知道,为了华彬店的胜利开业,为了确保大楼名气十足的烟酒茶专柜,按上级领导指示,在华彬店不辱使命,靓丽登场,她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费了多少的心思。食品部的所有员工,在部领导带领下,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投入到华彬店的筹备工作中,已经连续五天全天上岗,随便在街上吃点东西就是一顿午餐,稍稍十几分钟的休息重又开始打扫卫生,上货理货,每天晚上加班到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这样的状态一直坚持到二十七号晚上九点多,顺利通过大楼领导的验收工作。食品部在这项任务中,从清理柜台,调货运货,整个过程无一丝差错,布置展厅,设计台面,无不精益求精,分工不同,从大处到细处,充分显示出一个集体的团结协助精神,在每一位参与此项工作的员工身上,都体现出了一名百货大楼员工的素质和觉悟。为了节省费用,烟酒专柜使用的是日化部的旧柜台,我们的员工就反复擦拭,一点点地把上面的暇疵清理的毫无痕迹,碰到不好清理的油漆,就用小刀甚至自己的指甲小心刮除,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干起来完全忘记了腿脚的酸痛,烟酒专柜从台面到台脚,与两边其他商品崭新的专柜相比,根本看不出来是旧的,这样的效果真的是来之不易。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和领导的支持,团队精神的体现需要先锋和正确引导,食品部的老业务员程国强,和华彬店烟酒专柜的业务员张修燕两位同志,在这次华彬店烟酒专柜筹备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色地发挥出大楼老同志一贯认真负责、“把心操够,把劲使足”的工作水平,以身作则,首当其冲,为同志们做出了表率。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现在,如果您到烟酒茶保健品专柜来,感受到的是不一般的亲切温馨,如果您轻轻吸一口气,嗅到的是新茶的淡淡清香,如果您恰好有闲情雅致,或者您在大楼中购物累了,您口渴了,我们在飘满茶香的一角,精心为您准备了品茶专座,您可以边欣赏音乐,边细细品茶,热闹的地下一楼休闲广场正好在您的眼中一览无余,爱茶品茶的您如果愿意,甚至可以和我们经验丰富的营业员侃侃茶经,聊聊有关茶的话题。
新闻报道策划分析
内容提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传播出现了碎片化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够适应当前环境。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发布的必备环节与核心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当下时代背景、分析理论概念、分析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得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策划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报道;策划;策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播跨进了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时代,即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与受众极具交互性,最具个性化的信息提供与传播。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新闻、信息的时代,为了及时迅速地提升新闻质量,新闻报道的策划优化策略成为了摆在新媒体工作者面前最具探讨性的话题。
一、新闻报道的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概念。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指的是新闻的编辑者为了促使报道的选题能够满足预期的传播状况与传播效果,而对新闻报道一系列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策划,同时在新闻被报道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接收吸纳社会上的反馈,同步修订更改先前的设计与策划。从现实层面来说,新闻报道策划始终存在是因为新闻资源本身就具有被认可、被挖掘、被配置、被转化利用的基本属性。从本质上来看,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脑力开发行为,而这种行为主要依据的是能够用于传播的客体,即客观事实;新闻阅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能够实现新闻传播的客观条件。新闻报道策划虽然需要灵活变通,但并不是毫无束缚:通常情况下,新闻报道策划要遵循尊重事实、灵活变通、切实可行、实效创新的基本原则。这就表明新闻报道策划并不能跳脱出客观事实去捏造,也不能不顾报道主体的主观意识而随意运行。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新闻报道策划表现出的形态也不同,这也是新闻报道策划充满魅力的体现,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我们可以将新闻报道策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将报道客体发生的状态作为划分类别的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和不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指的是可以提前获知的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的报道策划。比如北京冬奥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新闻,这些都属于可以预先获知的报道内容,对这类新闻报道的策划可以打好提前量,提前进行准备。而不可预见性新闻的报道策划指的是对无法事先预料到的、突发的情况进行报道策划,如车祸、火灾等,对这一类新闻或事件的报道并不能提前进行策划,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刻进行策划行为。将报道策划的运行时间状态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所谓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指的是新闻采编部门的常规性策划,通常针对的都是常规性的事件,按年、月、日为周期进行有序报道。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指的是需要根据突发情况临时进行报道的策划,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加入到常规性报道策划中,在事件发生后立刻进行报道,是一种需要随机应变的报道策划。某些重要活动与会议的新闻报道虽然可以提前进行策划准备,按理说可以算作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但由于要报道的内容特别重要,所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完成,因此会被单独列出。将报道策划的运行方案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独立型报道与联动型报道。关于独立型报道,通常指的是报道与其他事件或活动并无关联,该新闻报道独立存在,策划团队单独就本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策划者通常站在旁观角度对事件进行客观报道。联动型报道策划顾名思义指的是该新闻报道中的事件与其他的事件互相之间有关联并且互相影响,策划者还参与着除新闻报道策划之外的活动,如策划公益活动等,策划者在活动过程中还担任着“当事人”的角色。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新闻报道分析论文
深度报道是一种符合受众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新闻报道的理念,而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和形式。因而要从自身的特点——宏观性、指导性的角度更好的把握这种新的报道思维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其优势。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格式,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比如在有的媒体称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核心报道”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报道复杂。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源自美国
新闻深度报道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写作理论,后来传到英、法、日等国家,其在指导新闻实践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理论正式传入中国,对促进我国新闻业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初叶,客观报道理论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美国新闻报道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速、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闻界(特别是美国新闻界)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但众所周知,客观报道理论只要求记者和新闻界客观地报道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并不允许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述,这就造成了记者主题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他们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地浅层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能将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与其他事件的联系深入地告诉受众。结果,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等)发生后,许多受众感到惊慌失措。他们纷纷指责报社和通讯社,批评他们“仅仅满足于允许那些驻外记者们报道确确实实发生的事”,而“不希望对事件的解释”。这个问题引起了新闻界的深思。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明确地对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地、全面地和理智地报道,并将它们置入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前后联系之中。”“委员会还要求记者去分析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后果和社会影响。”①这就是说,要求记者跳出客观报道理论设置的清规戒律,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深入地分析事实,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所包含的意义和所产生的影响。解释性新闻、新闻分析等深度报道形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深度报道发展现状
新闻报道党员述职报告
一、述廉:
廉洁自律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底线,是我做人处事的基本品质。我时刻警醒自己,好好做事,珍惜组织给我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机会。首先,做事先做人,做人最基本的品格就是诚实、公正、责任和奉献,正如高尔基所说,“给总比拿快乐”;其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廉才能做到洁,如何更好地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党性,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三,我比较崇尚法律的公正、平等的精神,我具备十年法律学习的经历和知识背景,在我思维和处世中,不自觉就把法的精神,反映到我的思想和行动中,我追求的就是公平、正义、民主、文明的一种社会形态,自律是我的处世格言。
公司领导给我了一个为公司和组织做事机会和平台,我从心底十分珍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各种社会规范,让自己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可以实现我的追求和价值。
二、述职:
我自20*年在地铁项目从事宣传及新闻报道业务工作,20*年12月,到公司党委宣传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今年6月,公司让我负责宣传部的全面工作。我对如何围绕公司党委和公司改革发展的大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基本思路,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措施。
(一)整体的规划和基本思路
电视报道语言艺术
近年来,现场报道作为电视媒体的一种重要报道形式深受业内人士的关注,而要克服现场报道时空零碎、音响不当、导演摆布等问题,使这种具有较多优势的报道形式在众多新闻媒介中脱颖而出,就要在现场播报的方法和技巧上多下功夫。下面,我仅就电视现场报道中的语言技巧谈一些想法。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电视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称之为电视现场报道。它的一般做法是,屏幕上先出现以新闻现场为背景、以新闻记者大中景别为主体的画面,记者叙述新闻导语,镜头迅速转成现场情景,最后回到电视记者本身,对事件做总结。可见,现场报道中电视记者是报道的核心,他以目击者的身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在现场空间的动作和表情向观众展示事件的变化,并把观众的思维引导到报道中来,记者语言技巧的掌握成了电视现场报道的关键环节。
一、现场报道的语言运用要做到现在进行时
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大多要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及有关情况,所以在报道开始前,应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资料,多了解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知识,才能在临场报道时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并能对突发情况做出恰当反应和准确介绍,对答如流,在结束报道时才能做出圆满的述评。现场报道对语言的要求不再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而是准确恰当、能真实地反映新闻的实际情况,所以必须做到用词精确、逻辑严谨,控制好谈话的主线,自如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语言走向,及时转换话题,掌握采访主动权。
二、播报语言要做到脱口秀
以现场叙述为主的报道,与被采访对象交流时是采访对象,但这种现场对话还有潜在的倾听者———电视观众,记者千万不要忽略不在现场又在现场的这一交流群体。有时现场记者镜头里没了记者,却带有记者在现场的同期声,这时画面解说要稍加退让,以突出画面信息,保持交流对象仍是电视观众。请看《黑网吧何时休》这篇现场报道。记者现场报道:各位观众,这简简单单的砖砌围墙,屋顶靠几根木头支撑,塑料片、石棉瓦一盖,简陋的工棚摇身一变就成了网吧。(画面切到网吧、执法人员现场执法)6月17日中午,记者在学校对面的马路边,找到了三家这样的网吧,几乎每个网吧都爆满。(接着记者转向网吧经营者)记者:这墙上规定是什么时候贴上去的?报道一开始是对着屏幕前观众说的,继而是解释画面,语言就悄悄退到了侧位,然后转向现场的网吧经营者开始提问,此时并没有忽略电视观众。
三、采访提问要走进观众心里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些典型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和精神追求。从舍己救人的好战士王杰到当代“保尔”的张海迪,从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徐洪刚,到大孝至爱、大爱无疆的谢延信,这些光辉的形象透过电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电视观众。电视新闻中的这些典型人物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所向,反映着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宣传需求。但在我国,典型报道的宣传常常因为政治的需要而偏离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一、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病灶
(一)政治性的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政治需求、政策方针,造就不同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过去,由于政治与文化的封闭性,我国一直把媒介单纯地当成一种工具:战争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经济改革工具,让媒体充当政府的播音喇叭,服务于政府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大炼钢铁需要全民动员,媒体就一窝蜂地报道谁家谁家砸锅卖铁,炼了多少多少吨钢铁,响应国家号召,呈现祖国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经济改革需要树立榜样,媒体就千篇一律地竞相报道哪里的农民在党的政策下发家致富,盖洋房,种果树,买轿车,好似全国农民都已达到小康生活,典型报道的宣传意义大于一切,即便报道的内容“假、大、空”,即便新闻的本身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尤其在对典型报道的人物选择上,典型人物能否见诸于报端,亮相与电视,要看该人物身上是否体现了政治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媒体的生态环境逐渐转变为开放的、公正的、平等的,媒体的报道宣传不再唯单一的政治需求马首是瞻,开始发挥媒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典型报道的选题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但历史遗留的病灶还未完全治愈,在典型人物选择上仍然以政治性为第一要务。
(二)“神话”色彩的“天人合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对于正面典型报道中的人物宣传,出现“完美化”、“标准化”、“天人合一”的“神话”现象。只要是正面典型人物,他就不可能有缺点,他一定是完美的,崇高的,无可挑剔的;他一定是“党性”的,而不是“人性”的;他一定是“超人”的,而不是“平常”的。如1994年一篇关于马永顺的报道写道“‘退休后的马永顺仍然每年都上山栽树、扶育、整地。’年近八旬的马永顺看了报道很反感,就说:‘我老了,干不动了,春天上山造林都没干多少,请记者不要再逼我夏天扶育、秋天整地了’”[1]。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把普通人“神话”,为了这个“神话”的形象,甚至有时为了表现先进人物的思想解放,就把群众写成观念陈旧;为了突出先进人物的无私奉献,就把群众写成自私自利,甚至把群众的智慧写成是先进人物一个人的创造,把集体的功劳记在先进人物一个人的身上等等[2]。媒体报道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典型就得“高、大、全”。但实则,完美的“超人”脱离了群众生活,反而使得典型悬挂空中,让人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