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08:29: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扮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京剧文丑的扮演
论文摘要
在本文中,我就自己七年中专学习,四年剧团实践,大学本科的深造,谈谈对京剧文丑表演的认识。文章提及京剧文丑基本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大量传统戏的学习是角色创造的基础,塑造新创剧目的丑角形象等观点。
当今,戏曲并不是很景气,原因很多,但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当自强不息。在坚持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可广泛吸取其他艺术的可用之处,发挥创造性思维,开拓进取,创造出既有传统美学特征又符合时代主题的新戏曲艺术经品。
关键词:诗化的韵律感清晰自然爽朗幽默既要统一又要多面创造性思维
(引言)
京剧丑角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个行当。文丑以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人物居多,武丑以武艺高强、性格刚烈的角色为主。因为从儿时就开始了文丑行当的学习,再加上剧团的实践,大学本科的深造,掐指算来已有十余载……
浅谈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艺术的“自觉”
思考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既要追踪艺术起源与本质的问题,又要关注艺术与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有对艺术起源进行过相关思考。上古时期,人们习惯于将某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归功于某位英雄或神人,比如中国古代的“仓颉造字”“伏羲创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远古制陶业的反应)等神话传说即是如此。后来,人们逐渐本能地认识到,艺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某种情感表达或情绪释放的需要。中国古代对其最经典的一段叙述是汉代《毛诗序》里面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古代中国的书画家也常讲:“写者,泻也”,“书者,抒也”,认为中国古代的书画是借以抒情达意的,尤其是写意画,明显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色彩。即使以今天的观点看来,艺术区分于其他学科门类的一个重要特点依然在于它对情感的依赖性,不管这种情感是社会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是宗教性的还是政治性的。中国古代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考,相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不太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而西方在这方面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模仿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样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和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的论点。②这种模仿说是从人们对动物行为的模仿上立论的,因而具有朴素色彩。紧接着,德谟克利特将社会的“人”加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他说:“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③苏格拉底则认为艺术不仅要模仿人的外形,更要描绘出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再后来,人们主要在人对事物形象的模拟上来立论,认为艺术源于人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如柏拉图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艺术”由此就变成了“第三性”。它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式的“真实世界”之间隔着三层,因此它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不真实的。他还试图用政治的标准来抹杀艺术的独立价值,主张将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模仿说始终把艺术放在第二性甚至第三性的角色中,艺术的自足性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的情感价值才逐渐得到重视,艺术才会慢慢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在西方社会,艺术走向自足要等到神学笼罩的漫长中世纪结束之后。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艺术的主体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灿烂释放。中国文化由于具有早熟性,艺术的独立也要提前一些,如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文学亦是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独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④,即是将文学的语言美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上来,这与老子曾经讲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好相反。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为后世书法树立了高山仰止的艺术标杆。艺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似乎带有某种进化论的意义。但有的学者选择更为直观的方式来描述艺术的这一过程。如中国近代绘画史学家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将中国古代的绘画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以及文学化时期,这一看似并列的四个阶段划分,其实勾勒出了中国古代绘画从不自由到自由的线性发展过程,其间绘画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侧重,并在整体上呈现出越来越自由的发展趋势。
二、艺术的“觉他”
从历史来看,自在、自足、自由、自律的精神和意志,应该是艺术生命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部分,虽然它得到社会全面承认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一些先知先觉的古人,还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如孔子曾经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⑤,间接地道出艺术的主要价值在于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艺术活动应该表现为一种“游”的状态,也就是不受种种外在的约束,自由自在、活泼生动的理想状态。南朝画家王微在《叙画》中所说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⑥亦是如此,后人称之为“畅神论”,即它特别突出艺术给人精神上带来畅快感与自由感。西方也有类似的理解,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某种令人解放的性质”⑦,这里的解放即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艺术越往后发展,它的这种主体性价值就会越加凸显出来。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时,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说:“宗教是靠着自然美而维持着它们的实力存在。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使以后的人都转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⑧。简单来讲,蔡元培就是提倡以艺术教育(美育)来破除对宗教的迷信。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的三种精神性需要,即知识的需要、意志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知识和意志逐渐与宗教脱离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只有宗教与艺术还是自始至终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雕塑、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各种具体形态),并通过感性手段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还说:“在宗教的仪式中,就丢掉了智、德、体三育,剩下的只有美育,成为宗教的唯一元素。”⑨宗教之所以“不忍心”丢掉艺术,因为艺术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宗教阐释和传播手段。不过,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宗教在利用艺术为自己开路的同时,艺术也借由宗教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当艺术足够成熟之后,就不再必须依附于宗教而存在。当艺术获得独立自足之后,它的社会角色扮演也就变得非常主动了。所以,由纯粹的艺术教育(美育)所达成的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作用,就要比宗教对人精神世界的约束与统治积极得多也健康得多。所以,蔡元培说:“应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⑩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世界,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指导意义。
三、当下的“艺术”问题
当代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的多年导向下,市场经济的很多商业规则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可谓“无所不入”,“遍地开花”。本来位居人类意识形态上层的艺术也开始走下神坛、跳出象牙塔,纷纷加入市场经济的各种游戏规则中来。由此,当前的中国艺术领域中便出现了种种看似非常热闹却非常堪忧的局面。严重点讲,其实是一种违背艺术发展一般规律的不良局面。虽然艺术史意义上的“艺术的自觉”早已完成,不过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艺术似乎并没有很好地继续完成“美育代宗教”的历史任务,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私人沽名钓誉或企业偷税漏税的工具,甚至成为政界、商界、学界中进行“雅贿”的牺牲品。对于今日中国艺术所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应该从专业和大众两个角度来加以审视。其一,对于一般的国民大众来说,艺术的主要使命与社会责任依然体现在它的某种类似“美育代宗教”的“灵魂救赎”功能上。通俗来讲,就是培养大众人群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境界,陶冶其灵魂和性情。这些尤其对于未成年人心智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受“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主义的近现代思潮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影响下,艺术对于提升国民审美水平的作用在现实语境中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蔡元培在20世纪初所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严重偏差:宗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退隐了,然而取而代之的并不是美育,而是种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如在当今中国很多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艺术课程依然是被忽视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艺术课程甚至被完全取消。相反,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反而持续出现热潮。尤其是在1999—2012年间持续14年的中国高考扩招大潮的冲击下,艺术教育构成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风景中有好看的一面,但更多恐怕是不好看的一面。众所周知,高校艺考为很多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实现大学梦提供了相对容易的旁门。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一部分学生选择艺术专业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但事实上有大半学生是被动选择艺术专业的,这样就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就业乃至人生规划埋下了不良的伏笔。其背后的功利主义动机和对艺术的偏见,一方面损害了艺术在国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造成国民审美教育的普遍错位,使得艺术发挥不了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我们急切需要转变对艺术的偏见和功利主义的态度,将艺术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发掘艺术对人生和社会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以实现国民的艺术化生存作为终极目标。其二,对于少数专业艺术人群来说,艺术在当今中国依然呈现出严重的功利化趋势。许多画家将主要精力花在如何炒作画价、提高知名度等方面,忽视对自身文化底蕴的修养,致使画作的艺术水准和格调不高,难登大雅之堂,这几乎成为当前中国画坛的普遍现象。更有甚者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弄虚作假,哄抬画价,雇托儿购买以掩人耳目,实在是对艺术的莫大玷污。中国古代画家常说:“功夫在画外”,!又云:“人品高于画品”,“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即说,真正决定了艺术作品格调高下的,往往并不是艺术技法层面的东西,而是艺术家的人格、修为,以及人生经验等综合性素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深刻的自我反省,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水平的艺术作品来。反观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对以艺术为人生职业的人群来说,艺术不能成为发财牟利、沽名钓誉的工具,而应成为人生信念的支撑和终身奋斗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应该成为“艺术家们”的“宗教”,是需要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事业,这在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中国老一辈的艺术家那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至今仍是艺术家们应该效仿的榜样。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角色扮演分析
【摘要】思想道德课程新标准指出,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予以引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的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教学;角色扮演;价值分析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是实现教学内容剧情化、脚本化的主要方式,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戏剧中任务,演绎角色,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职院校中,德育课堂教学是基础课程,很多学生认为这一门课程较为枯燥,有一定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角色扮演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一、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的价值
1.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当前,教育改革体现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同时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对于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来说,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指导。德育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转变自己的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招聘会现场,让学生感受求职情景,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作为招聘人员,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岗位,利用模拟演练的方式,学生则会发现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定位和选择比较迷茫,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选择。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求职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2.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通过演绎人物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不同人物特点有一定了解,而不同人物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一定差异,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不同人物发挥着不同作用,因此在角色扮演中,可以将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大家为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如在《恪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教学中,这一节内容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由于学生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内心深处对不同职业的看法不同,并且逐渐形成尊卑贵贱的观念。对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生活和工作,如清洁工、售货员、服务员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行业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一名学生作为售货员;另一名学生则作为顾客,并对售货员进行投诉。对此创设两种情景,一是售货员在耐心了解顾客投诉情况之后,有效解决问题,反映出良好职业素质和道德,同时也是服务精神的充分体现;二是顾客投诉时,售货员不听从投诉意见,并且还击,造成无法解决问题,导致不良影响。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作为售货员的特殊性,同时也了解到售货员特点、顾客特点,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3.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了课堂,此种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和活泼,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在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式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整个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学中,学生了解了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性,但多数学生存在这一方面的困扰,教师讲再多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很难消化和理解,且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授课,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比如,让两名同学演绎以下情景:中午食堂比较拥挤,一名学生意外踩到另一名学生的脚,这时学生立即道歉,被踩学生也会笑着原谅,而如果学生未及时道歉,被踩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紧追不放,进而引发两人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感受不同情绪,同时其他学生可以作为旁观者进行感受和评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和体谅。4.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在中职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同时在实际角色扮演时,学生可以从自身角色出发,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实践水平得到提升。在《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到未来求职中如何正确签订劳动合同,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教师可以设置求职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以及求职者两种不同的角色。扮演求职者的学生不了解劳动法相关知识,同时对劳动者权利认识不全面,进入某公司进行求职之后,听信扮演招聘者的学生的谎言,认为该公司会为自己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因此自己提前缴纳定金、押金等,最终发现上当受骗。对于这一情景,学生可以从“求职被骗”这一学生角度分析自己的认识,阐述被骗的原因,并对求职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避免被骗的方式和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以及相关信息。利用此次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的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二、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扮演角色管理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
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角色扮演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角色扮演,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率,激发幼儿学习的渴望心态,要时刻记住,学习并不是舞蹈课堂的唯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幼儿的舞蹈基础,丰富幼儿的情感,才是幼儿教师应该注重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使自主自动的学习习惯成为幼儿学习的基本素质,在幼儿舞蹈学习中,会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间,也就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形成“三分钟热度”的现状,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利用有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热情。
一、角色扮演法在教导幼儿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幼儿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生命历程,传统的教育方式总是导致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也感到疲惫,甚至因为舞蹈学习的困难而放弃,小朋友年龄小、贪玩、没耐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教师就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想象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逐渐地培养学生去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单独的学习时间里,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舞蹈教学一样,学生有了自己的角色,就能够在自己的时间里,不断地揣摩自身角色扮演的舞蹈方式,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使幼儿将思绪、动作、神情和语言等整个都融入到角色中来,提升其自主能力;其三就是丰富学生的感情,幼儿在还没有接触这个社会的情况下,自身对于感情的理解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到舞蹈和人生的魅力,认识到生活的精彩,陶冶幼儿的情操,让幼儿始终以丰富多样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始终保持着新奇,角色扮演在幼儿舞蹈教学,甚至是幼儿教学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的身心来说很有益处。
二、角色扮演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1.角色扮演法在舞蹈演出中的运用
在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时,通常会有一个完整的舞蹈演出来进行一段时间的舞蹈学习的成果展示,当教师让学生展示成果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在练习的时候就编排好一段完整有趣的故事,将学生们引入情景当中,逐渐地理解到自己所扮演的节目,并且让学生对故事发展的情节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练习情况,分析出小朋友们每一个人适合的角色,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当安排给他这个角色的时候,应该用新学的什么样的舞蹈形式来表现,或者教师可以更开放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自己去为自己设定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找到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分组完成一舞蹈演出,而教师就可以为他们的表演进行一个个分析,哪一个小朋友适合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一些建议,小朋友在表演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就会产生一个比较,更加促进学生学习之间的热情,并且通过教师在日常中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并扮演角色,完成一个完美的舞蹈演出。
护理学运用角色扮演法探索
角色扮演法是美国精神病学家[1]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就是使人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这一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疗行业等各个领域。角色扮演法在《护理学基础》技能课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体验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时的躯体及心理感受,从而移情于患者,并对护士角色产生认同和内化。笔者于2005~2006年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校护理系2005~2006年04、05级2个护士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8.5±0.5岁,均为女生,为高中毕业后高考入学的学生,学制3年。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将每班60名学生,随机分为10组,每组5~6人,并选出1名小组长。
会计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会计角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本文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顾了我国会计角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未来会计发展的基本角色是扮演“国际商业语言”,并从会计的方法技术角度考虑,探讨新时代我国会计角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计角色;发展趋势;网络会计
一、导言
会计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可见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角色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此处我们引用王开田教授的观点,将“会计角色”界定为:会计行为主体在特定的会计主体内所处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行为模式。地位,权力,义务这三者构成会计的整体功能。
由于会计角色及其扮演状况往往受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计可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本文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顾了我国会计角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未来会计发展的基本角色是扮演“国际商业语言”,并从会计的方法技术角度考虑,探讨新时代我国会计角色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角色演变的历史回顾
艺术设计教学教师角色扮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解码。就当下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来看,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近20年的时间里有了飞速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导演和演员的角色。
1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正确理解———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严师出高徒”,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师生关系体现着“师道尊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去做,教学过程枯燥单一,结果是台上讲得嗓子冒烟,台下听得昏昏沉沉。新形势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弄清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当代的学生具有时代个性和开放的思维,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需要引导发展的群体。大学生需要引导,要变灌输为引导。引导大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责任,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及人格独立的人,是新生代未来的力量。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具有敏感的前瞻性,才能更好地融入课程的教学中。
2课程设置上的导演
导演顾名思义是指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而老师对于课程的掌控就犹如导演对于影片的掌控,从对课程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框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每个环节的兴奋点及作业的布置和完成等等都好似电影的精心安排。要想拍摄一部好的影片,导演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和生活积累,同样,课程的成功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的能力,这是上好课的基础,艺术设计是实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身为专业老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社会实践,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老师的实践项目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课堂气氛最为活跃的部分,学生会问很多问题,也会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给自己一个自我成长、提高的机会,重视自己,做一个学术研究型的教师。以科研促教学,只有使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大科研力度,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给予学生更全面的知识。另外,要做好课程的导演,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策略。
2.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我认为以下三个教学阶段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角色扮演
[摘要]随着英语学习的普及和深入,英语口语学习已成为英语学习者的重要追求目标之一。高职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扮演着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后学习的监督者等多重角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口语;角色转换;口语教学
近几年,英语口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家教委及高职院校的重视。对就业压力极大的高职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英语口语水平无疑会为求职添加一个重要的砝码,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方面,高职英语教师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高职教师提高口语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在了解学生现有口语水平的基础上,向学生输入内容新颖的语言材料。课堂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针对性。课堂讨论的话题应符合学生实际,对一些像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如何对待自身就业等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讨论起来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其次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表演、讨论语言话题等,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还要注意保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引导学生开展口语活动时,可采用学生之间互相指错、全班相互纠正等多种形式,纠正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语言实际操练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口语表达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角色扮演法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研究角色扮演法的起因
近几年,我带着中职校的学生去企业实习,但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这个公司还没干一两周,公司负责人就提出将学生退回学校。而且企业方给我们的答复都是:这个学生不适合这项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与客户沟通,答非所问。比如,学生给客户修理打印机时,客户问他:“昨天机器用得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不能用了?还要更换零件?有没有坑我呀!”学生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公司就觉得学生没有在维修机器时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会让公司的客源流失。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就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而且还要面临企业的挑选。如何在面试、试用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对我们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考验。如今的社会是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平时都是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成天都是与电子产品打交道,缺乏与人交流,也不善交际。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觉得我们的学生听说能力较差,不善与人沟通、辞不达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一个“社会人”如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法,即使你具备再强的实践技能,给用人单位的印象———这个人的能力不佳!这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业之路就变得曲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外,还要让他们亲身体验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角色,提早进入状态,帮助他们尽早适应社会需要。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包含了社会综合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我们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所必备的能力,也是我们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不能兼顾到的。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中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学习。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常采用案例计算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计算机教学法、引导文计算机教学法、模拟计算机教学法、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法和张贴板计算机教学法等这几种计算机教学方法。我主要想谈谈,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二、角色扮演法的理论依据
20世纪五十年代,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角色扮演最初是一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此后的十年间,这种方法又引入到课堂计算机教学中来。1967年由FanninShafiel和GeorgeShaftel建立了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游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想象的(游戏)场景里及在一定的(游戏)时间内,通过一位演员(角色扮演者)来实验性地、游戏性地表现角色的行为、语言和思考方式及其决策和行动模式(Ziems,2010)。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成,在德国实践推广并产生巨大影响,还将角色扮演法做为一种基本的计算机教学方法纳入到该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去。设计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可以使他们提早接触这个行业,熟悉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接受学科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就能更加自信,处理问题也能更得心应手。
三、角色扮演法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老师喜欢“一言谈”,也习惯于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整堂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自编自导自演。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后,课堂就是一个舞台,而学生就是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自的角色。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更多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来,也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