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08:0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办学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办学模式

职校农林类办学模式研讨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以传统农业作业为手段的单户型农业逐步转变到以规模农业为前提的以机械作业为手段的产业型、集约型农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途径应该怎样适应并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我校开办了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培养学生种植和养殖技术;九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目标,我校适时调整了农林类专业为三个专业方向,一是种植专业方向,二是现代养殖专业方向,三是园林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学生规模化种养专业知识和园林建设知识,并提出了农业的“四大工程”,即园林花卉工程、蔬菜无土栽培工程、现代养殖工程、生物技术工程,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为我县农业培养了大批适用技术人才;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我国农业出现了“公司+农户”型合作机制,农民土地实行了租让等流转形式,大批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普遍提高,产生了许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相当多的农民既是农业生产者,也是农业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村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办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入本世纪之初,我校提出了“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林专业办学模式,我们旨在通过产教结合这一方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2003年6月,我校向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交了关于构建“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模式探索的项目申请,8月该项目获通过并获得基金会18.5万美元资助,2007年9月该项目完成结题工作。

所谓“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运行模式是指:学校培养人才,公司进行科研试验和产品开发,基地试种示范,再将成功的品种推广到农户,农户生产后由公司回收,经加工后推向市场。

“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运行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构建这一模式的目标有三:①探索农村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的方式和途径;②探索为农业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③试图为农村职校农林专业提供一种办学方式方法。

二、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我们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查看全文

办学观念模式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战后日本大学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把大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评价日本高等教育制度,重点是启发、制定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缺乏一个明确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的详细措施、树立现代大学的新理念、办学自主化、大学多样化、课程综合化、构建灵活的管理体制、协调大学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本文主要就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改革和现状进行论述,得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关健词】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启示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1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

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查看全文

中学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研究

通过在文津中学和教院附中两个月的培训学习,笔者感受颇多,收获很大。时间虽然很短,但笔者被文津中学和教院附中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新时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工作精神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感染,并深受教育和启迪,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归纳整理如下:

1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1.1文津中学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办好一域教育,服务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市民,把文津中学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1.2教育附中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贯彻“育人为本,教学为主,素质全面,学有所长”的办学思想;“学生留恋的学校,教师幸福的家园”。

查看全文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校企联合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整体滑坡,这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但长期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农村职业院校为寻求新的发展,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切实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校乡、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中外7种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一、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校乡联合

查看全文

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革

一、办学理念:充分重视区域的机遇和影响

重视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的机遇和影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梯度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我国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模式,受其制约与影响,职业教育也正在形成与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新格局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新的影响。我国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已经为世人提供了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发展联系得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区域性或地方性,培养的人才最主要的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学认为,这一类人才基本上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走区域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另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普遍存在,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差异。在这种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应侧重于区域化,即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利用区域优势,抓住区域的机遇,谋求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和变革自身的办学模式,主动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办学目标:不断调整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根据区域需求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办学模式的根本,也是办学模式其余要素运行的基石和指导。办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随着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的变化而应做出调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的确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少职业院校在规模定位上,存在越大越好的倾向;在类型定位上,重普高升学轻职教就业;在人才定位上,重学术型轻应用型;在层次定位上层层攀高;在专业定位上,求多求全等等。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没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恰当的调整。

查看全文

办学模式与继续教育论文

一、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1.办学主体的明确性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应当建立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水平之上,以高校的师资力量为依托,采取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学科和招生人数的方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管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其中之一重要的办学主体是高校,尤其是高校的继续教育领导机构。高校继续教育领导机构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引路人,要统筹全校继续教育工作,指导制定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明确继续教育办学方向,确立各项规章制度,以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2.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受教育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成年人参与继续教育的需求和目的本身就是多样的,这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性。高校继续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渡,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高校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更具多样性,针对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制订多样化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3.办学形式的开放性

查看全文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模式对于引进国外的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是多样的,比如远程教育,引进国外院校的项目等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我们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充分的发挥出这一模式的优势,能够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建立健全合作的相关规则,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原则出发,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和策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我们进行中外合资办学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资源,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加快我国的教育改革。而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其实还是有很多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合作方的选择,办学的质量评估等等,只有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发挥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国内高校的扩招已经无法满足国民的需求,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更好的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1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分析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和国外进行合作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帮助我们吸引更多国外的资源,借鉴国外教育方面还有教育管理方面一些成功经验,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推进我国教育的国家化,给我国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具有着积极的影响。1.1有助于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随着我国加入到WTO,我国也早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中的一大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全球的经济竞争,加快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也逐渐的缩小着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借助合作办学这样的模式能够帮助我国吸收更多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课程体系到教师到教学的内容再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等等方面,我们都可以去借鉴国外教育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和创新,通过这些优质资源的吸收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国教育和办学的水准,进而提升我国教育教学的质量。1.2有助于教育体制的创新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在教育方面也逐渐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种营销意识和学生顾客的概念。其中办学销售的产品就是知识,而学生成为了购买这些知识产品的顾客。那么学校当然需要按照学生顾客的需求去生产符合学生医院的产品,这样才能够让学校创造的知识产品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很多学校都开始从这样的意识出发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能够按照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设定学校的专业和课程的内容。希望可以借助这些高质量的知识产品在市场中赢得一定的回报。这样的教育创新和改革改变了以往以教定学的传统模式,能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1.3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在逐渐的加剧,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成为了当前很多国家培养人才的焦点问题。我国进入到WTO之后,需要更多跨民族、跨经济还有跨学科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计划上面具有着一定的先进性,办学机制相对比较灵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贴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它也成为了为我国培养一批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的渠道。目前国际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能够具备国际交往能力,懂得国际相关的准则。而借助这种合作办学可以培养出更多和国际具有着紧密联系的人才,让这些学生可以不用走出国门就能够拥有国外留学的效果。

2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坚持的原则

2.1中外合作办学处理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目前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的关系。目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国外大学的一些管理经验、办学条件等等都使得我国借助中外合作正在和发达国家缩小差距,也为我国培养国家化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需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能够坚持稳定的原则,从而加快高等院校改革的力度,让学生和社会承受的限度与发展的速度相匹配。2.2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个以人为本包含了要能够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学校拥有了优质的教师资源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在落实中外合作办学中一定要先提升教师的质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在办学的理念、教学管理还有学科建设中都要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培养更多需要的人才,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3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绝对不能够停滞不前,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落实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建立的是全面和和谐的学校,考虑到学校长远的发展,能够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够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查看全文

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兴起,弥补了当今社会中教育体制的不足,对于完善青少年的教育质量以及丰富青少年的教育形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民办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民办学校在管理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完善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策略

一、民办学校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1.1民办学校内学生的管理理念陈旧在民办学校内,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是重视的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素质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民办学校办学的过程中,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自身全面的发展以及能力的提高。多数的民办学校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仅仅是依照成绩单上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结构、智能结构、身心结构忽视了基础的评价,使得民办学校的学生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在民办学校内,采用的是住校制的管理结构,但是多数的民办教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管理,也就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力度比较薄弱,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民办学生的行政管理缺少既定的目标以及管理宗旨,在学生行政管理的时候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导,使得民办学校的过往行政管理案例无法发挥示范作用,也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约束学生的行为以及习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消极的影响,民办学校教授的实际教学模式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完善。

1.2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缺少健全的体制

为了强化民办学校的教育设施水平,民办学校都确立了自己的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从实施的角度看,民办学校的实施管理制度缺少健全的体制,管理条例实施的效率也无法达到既定的标准,例如: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考勤请假制度以及寝室管理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仅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了基本的规定,缺少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也使得民办学校的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缺少切实的执行力度,并且,在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民办学校的管理体系内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得多数的学生管理条例无法落实到实处,降低了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提要]目前,供销社系统办学已经悄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供销系统集团化发展非常迅速,职业教育集团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足见供销系统下院校集团化教育是必经之路。但是,在实际运行中难免遇到诸多问题,还不能精准地为供销系统提供相应的人才。本课题通过对浙江省供销系统职业教育集团运行对接情况的调查,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通过调研省内供销系统下属高职院校教育办学,分析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相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学;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

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在2000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发展起来。关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的一种联合办学体(周子达);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独立自主地组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相补充的横向联合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合组织(马成荣);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章程为其共同行为规范,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资源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业教育集团应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课程很多还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的研究上,而在学生上岗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延误了用人单位的工作进度。这种新型的办学方式的出现,使学生在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自身的就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管理贡献了极大的作用,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办学概念。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查看全文

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理念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笔者记述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的办学理念、课程计划、发展历程、教学成果。通过对副修办学模式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彰显其办学特色,为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同仁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探索;办学模式;艺术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副修课程具有系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2005年,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最先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标志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门学科建立。首师大从事普通高校教育研究近四十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首次创办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并将音乐副修定位在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培养“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考古”“音乐与美术”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

一、音乐副修发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音乐副修的初始。我国的副修的办学模式早在解放前就出现了雏形。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萧友梅为科主任,他和赵元任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也即议定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规定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应选音乐为副科,培养目标为兼职音乐老师。1932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设音乐副修,目的是培养艺术师资与宗教音乐人才,实行学分制,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此后至1978年前暂时没有资料显示有从事关于音乐副修的研究。(二)创办音乐学副修专业的雏形。1978年,首师大为学生开设了系统、独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并结合外语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为了培养我国具有良好艺术素质的高级外交人才,二、使有外语专科学历的学生同时学习音乐专业,为北京各学校培养兼职音乐教师。当时开设的课程有音乐课程十余门,形成了音乐学副修的雏形。创立了独立的音乐课程设置,从视唱练耳与乐理、音乐的构成(和声、曲式、复调)、词曲创作,到史学类课程—中西方音乐史、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史、音乐鉴赏和表演类课程—钢琴、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也含有研究性课程——音乐美学与评价和音乐与交叉学科研究;实践类课程等,摸索了一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新的办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系列课程。(三)创办音乐副修学历教育。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于1995年开设了音乐副修专科学历,于2002年开设音乐副修本科学历。首师大音乐副修模式雏形,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副修的办学模式,提升了副修的办学理念,并创设了音乐副修独立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四)副修开设课程科目及比例。音乐副修专业的音乐技术及音乐理论课开设10门课占比50%,包括:《视唱与乐理》、《音乐鉴赏》、《合唱与指挥》、《音乐的构成(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含近现代音乐史)》、《声乐》、《器乐》、《词曲创作》、《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工程》;交叉学科及有关课程6门课占比40%,课程包括:《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文化修养》、《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音乐治疗》、《音乐与文化研究》;其他课程4门课10%,包括:《艺术实践(创编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二、首师大副修专业办学本科学历层次及课程教学计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