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06:2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版权贸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版权贸易

版权贸易的状况及对策

一、版权贸易总体情况

(一)1990~2000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1]

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从此,中国具备了开展版权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海外版权贸易尤其是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的变化可以以1991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引进与输出数量基本持平;1991年之前,版权输出大于引进;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

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引进地从以我国的台港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96年为线来划分比例情况,1996年之前,引进与输出比在4∶1之内,1996年以后,引进与输出比大体维持在10∶1的状态。1990~2000年十年间的总体情况是,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其中引进25700多种,输出5100多种。就引进与输出的比例看,十年间的总体比例大约是5∶1。

(二)2001~2004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

从2001年开始,国家版权局对版权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工作,为定量研究我国图书的版权贸易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在2001年图书版权贸易为8861种,到2004年达到11354种,具体引进、输出情况如表1。表1图书引进、输出情况引进输出比13∶18∶115∶18∶1年度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引进数量(种)8226102351251610040输出数量(种)63512978111314合计8861115321332711354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平均约为10∶1,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特别是在2003年,引进与输出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15∶1,一度引起出版界的极大关注。到2004年,版权贸易逆差有较大回落。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现列出2001年和2004年版权引进地和输出地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查看全文

版权贸易原则与技巧思索

自1992年中国加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版权贸易日益繁荣,图书版权贸易逐渐成为出版社的日常工作甚至是重点工作之一。要做好版权贸易工作,需要在出版社版权贸易长远规划与整体思路的指导下,运用一些操作原则与技巧,保障版权贸易的顺利开展,取得最佳效益。

一、重视整体规划

1,树立国际出版意识,挖掘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出版积极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出版社应加强国际出版意识,将版权贸易工作纳人出版社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以版权贸易的繁荣开展增强出版社参与国际出版竞争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提升中国出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根据出版社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特点,发掘出版领域相同或相近的海外出版社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是保障版权贸易高效开展、促进出版社国际化转型的有效战略之一。由于出版领域相同或相近,双方版权合作的几率就高.而在长期的项目合作过程中,双方又会不断增进了解与信任,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辞书出版为特色、涵盖传统文化出版的大型出版社,而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以中华传统文化出版为特色,兼及汉语工具书出版的出版社,因此,两家出版社从《学生同义词典》、《学生反义词典》等汉语语词工具书开始开展版权贸易项目,在彼此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步将合作范围扩大至《袖珍图文本•四大名著故事》等传统文化读物,至今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版权贸易合作关系。由于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与信任,双方在版权贸易条件磋商、合同订立、版税支付等环节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有力保障了出版物在最短时间内推向市场,使版权贸易项目带来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因此,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划相契合的合作伙伴,是出版社制定版权贸易整体规划时尤需考量的问题。

2.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版权贸易规划应注重品牌建设,以强势产品、规模效应打造出版社在国际出版市场上的地位,提升出版社品牌产品在海外同行中的认可度,以专业品牌促进版权贸易。上海辞书出版社作为汉语工具书出版的重镇之一,其版权贸易的规划目标是逐步建立其汉语工具书的品牌地位。近年来,围绕这个目标,该社哪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大词典》、《新词语大词典》等品牌工具书为主推对象,将其多语种版本及电子版权输往韩国、日本、越南、美国等国家,逐步建立、巩固其汉语工具书在全球图书市场及数字出版领域的品牌地位,在国际图书市场打造其汉语工具书专业出版社形象。相应地,逐步累积的品牌效应自然会为出版社赢得更多的版权项目合作机会,扩大版权贸易的广度与深度。

二、讲究操作原则与技巧

1.‘.以我为主,,原则

查看全文

我国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分析论文

摘要:科技图书的对外版权贸易活动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成就的途径,也是与世界图书出版接轨、引进智力资源、丰富我国科技图书市场的重要体现。应正视影响科技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因素,多层面地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引进;输出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全球同行越来越看好中国的图书贸易市场,这是对我们本土市场需求增大的一种良性反应。从1999年至2005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从7343种增加至9382种,其中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从1113种增加至2182种,在总引进版权中的比例从15.2%增加至23.3%。但是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制约因素。在版权输出方面,虽然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从2001年的12.6∶1缩小到2005年的6.5∶1,但其中科技图书的输出却是极为有限的。科技图书的版权贸易工作仍将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制约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因素

虽然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日渐繁荣,但是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

1.国内读者对科技图书的需求与国外的差异影响着国内各出版社对科技书版权引进的信心和兴趣。纵观国外各专业出版社的科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具书、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学术专著和极少量的实用技术类图书。其中学术专著是国外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

查看全文

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发展

一、制约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因素

虽然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日渐繁荣,但是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

1.国内读者对科技图书的需求与国外的差异影响着国内各出版社对科技书版权引进的信心和兴趣。纵观国外各专业出版社的科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具书、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学术专著和极少量的实用技术类图书。其中学术专著是国外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

而在国内的科技图书市场中,现阶段读者主要关注实用技术和培训类的图书,这类书需求大,销量多,是各出版社实现赢利的主要产品。目前国内已引进或即将引进的科技原文书多数是学术专著,这类书在国内的读者群相对要小,销售量也有限,对国内的出版社来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风险。从数量可观的版税,到出版后存在着成本无法收回的可能,都使得各出版社对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持谨慎态度。

另外,国外的科技书,尤其是很多机械类图书,存在着与国内技术标准不同的情况,这类外版书虽然有一些内容很好,但是如果引进,势必会造成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同时,国外的相当一部分工具书,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相比国内的需求来说,过于浅显。比如《Marks''''StandardHandbookforMechanicalEngineers》一书,从数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热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到运输、建筑结构和装置、电机和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等,内容上可称是无所不有,但是读者却无法依靠此书进行完整的机械设计。

2.语言障碍限制着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目前,国内各出版社引进的科技图书多数是英文版,从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引进的非英文版的科技图书比例很少。

查看全文

版权贸易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

摘要: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开放性和兼容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之前传统发展阶段所适用的版权贸易形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这是推动版权贸易形式演进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就版权贸易形式演进及其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版权;贸易形式;演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影响

纵观近些年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版权贸易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甚至是呈现出缓慢发展的特点。在我国版权贸易版图当中,版权出口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版权进口增长却比较慢,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版权贸易整体呈现出了逆差态势,其在我国总体服务贸易份额中所占据的比例也是比较小的。以下是笔者集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版权贸易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版权贸易形式的演进与变化

一)版权贸易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实践,现阶段的版权贸易已经成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传统落后的邮寄、信件等方式也开始被电子邮件、微信、QQ、微博等这种即时性的通讯工具所替代,现在的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想要说的话和想要表达的想法传递出去,这个世界之间的距离瞬间被缩小了很多。这是确保版权贸易交易顺畅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版权贸易的时空局限被打破还体现在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版权贸易行为不再像传统模式下那样集中发生在一起,而是分散开来,变得便捷又高效。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版权交易模式当中,其会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局限而不得不将版权贸易安排在某一个集中的地方或者时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安排好的时间和地点来完成版权交易,比较常见的版权贸易形式有艺术品展会、书画展会或者其他类型的展销会等等。但是,现在应打破时空局限的版权交易则呈现出完全不同以往的发展态势,当前的版权交易实现了网络上的随时交易,各种形式和噱头的电子展览展销会都获得了不错的交易效果。线上版权交易已经发展成为版权贸易领域的主流趋势,像传统模式那种又费时又费力的版权贸易形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二)版权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之前传统媒体时代,最主流的媒体形势主要集中在电视、电台以及报刊等几个方面,所以,那时的版权贸易更多的是图书出版贸易,作为版权人所拥有的权利主要也就包括图书版权、翻译权、重印权以及改编权等等。但是,近些年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体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版权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大众对于版权的关注点也从最开始的图书出版贸易更多的转移到了网络版权和电子版权当中来,所有的版权都开始向电子、线上方面靠拢。比如,影视作品的网络播放权和改编权、电子图书版权、专业论文数据库等等。这些电子版权的出现不仅仅创新了版权贸易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电子版权还具备着重复利用的优势。除此之外,伴随着版权贸易范围的扩大,一些单项权利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笔者在这里以版权作品的连载权为例来进行说明:我们都知道,在之前比较传统的媒体形式下,基本上都是以图书作品为主,那些图书作品通常都是在报纸期刊上面进行连载的,要想看到作品的后续内容,只能够购买图书等待更新,才能阅读。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版权贸易成功打开了图书版权领域的全新天地,从当前的互联网平台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开始分流出了一大批传统纸质书阅读爱好者的群体,他们开始从阅读纸质图书转移到网络平台上面,此外,网络平台的出现还诞生了一大批网络读者,他们对于网络上面层出不穷的小说或者其他形式的内容关注度非常高。网络平台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大量的阅读爱好者,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网络平台上面可以提供海量的阅读资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平台上面更新的一些章节和内容是可以免费观看的,即使是收费,其费用也要比购买整套图书要便宜很多,先进、便捷、低价、优质成为了网络平台的独特优势。(三)版权贸易集约化运营。在版权贸易形式演进过程中,版权贸易的集约化运营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特征。尤其是在当前这样的一个数字化大环境当中,版权的拥有者,版权人或者版权机构,他们为了确保版权的高价值,会尝试在版权中引入更多的资源和有价值的东西,将企业和内部成员的优势全部集中在一起,实现专业化生产协作,优势资源的集聚会大大增加版权的价值,版权的集约化运营便是如此。版权集约化运营模式其实也是时展的产物,其是应运而生的。我们都知道,传统媒体时代下的版权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出版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版权是掌握在一个出版部门手中的,因此,版权的运营方式会呈现出独立、封闭的特征。但是,现阶段的版权运营已经不能和之前传统模式下的版权运营同日而语了,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版权创造主体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出版部门也不再是各自为政,不同的出版部门可以选择同一个题材,这就使得版权的内容存在着很高的相似度,当同质化的产品出现在同一个市场领域时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良竞争以及信息资源的浪费等问题,要想扭转这样的一种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革版权的运营方式,集约化运营便成为了首选方式。关于版权集约化经营的具体操作,笔者将通过某图书信息联合公司运营来进行阐述:该图书信息联合公司旗下一共包含着十几个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在加入该图书信息联合公司之前,都有着各自擅长的出版领域,所负责出版的图书方向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各自独立运营,其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当这些出版社联合在一起时,集约化经营模式的优势就明显呈现出来的。当公司接触到各类选题的业务时,其完全可以在公司内部挑选出和寻找到匹配度非常高的出版单位,这与其要在对外建立合作关系而言,其不仅仅可以大大降低运营的成本,而且其也有助于公司内部形成一股良性竞争的风气,提高公司的整体执行效率。

二、版权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引进;输出

论文摘要科技图书的对外版权贸易活动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成就的途径,也是与世界图书出版接轨、引进智力资源、丰富我国科技图书市场的重要体现。应正视影响科技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因素,多层面地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全球同行越来越看好中国的图书贸易市场,这是对我们本土市场需求增大的一种良性反应。从1999年至2005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从7343种增加至9382种,其中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从1113种增加至2182种,在总引进版权中的比例从15.2%增加至23.3%。但是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制约因素。在版权输出方面,虽然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从2001年的12.6∶1缩小到2005年的6.5∶1,但其中科技图书的输出却是极为有限的。科技图书的版权贸易工作仍将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制约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因素

虽然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日渐繁荣,但是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

1.国内读者对科技图书的需求与国外的差异影响着国内各出版社对科技书版权引进的信心和兴趣。纵观国外各专业出版社的科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具书、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学术专着和极少量的实用技术类图书。其中学术专着是国外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

查看全文

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及探索

摘要: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存在并扩大的主要原因有:语言和科技文化方面的障碍,版权机构的作用不突出,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现状,出版社对版权贸易的认识存在误区,版权贸易渠道狭窄等。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国家扶持机制,畅通版权输出渠道,加强宣传和完善版权机构,提高人员素质等措施来增加版权输出,减小逆差。

关键词: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现状

一、版权贸易总体情况

(一)1990~2000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1]

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从此,中国具备了开展版权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海外版权贸易尤其是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的变化可以以1991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引进与输出数量基本持平;1991年之前,版权输出大于引进;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引进地从以我国的台港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96年为线来划分比例情况,1996年之前,引进与输出比在4∶1之内,1996年以后,引进与输出比大体维持在10∶1的状态。1990~2000年十年间的总体情况是,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其中引进25700多种,输出5100多种。就引进与输出的比例看,十年间的总体比例大约是5∶1。

(二)2001~2004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

查看全文

图书版权贸易特征分析论文

西方出版社在版权贸易方面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经验,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运作程序专业:

一些西方出版社在国际版权贸易方面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其成熟而专业化的运作。

首先,当确定好选题计划后,出版商会先审查一下自己对哪些作品拥有国外版权,并将这些书目集中成简短的介绍收入到新书目录里。这些书目通常会用英语撰写,以便于与世界各国的出版商和商交流。接着,出版商会将新书目录寄给选定好的版权机构或人。由于许多商能够更好地判断哪类书更适合于哪家出版社,西方国家的版权贸易大多是由版权机构或人来直接完成的。因此,多数大型出版社都与世界各主要的语言地区的一些机构有合作关系,或者专门聘请人来为自己和其他语言地区的出版社之间的合作服务。在进行版权谈判时,许多出版商和商通常严格按照规则办事,签署的合同条款详尽而细致。一旦签约后,他们大多能够严格执行合同,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为了维护与合作伙伴的长久合作关系,许多出版商和版权商都很重视老客户,不唯版税率高低是从。

另外,出版社内部对版权交易的管理也较周全。通常情况下,版贸部门会保存基本的版权贸易档案记录,对于每笔操作都予以集中管理,记录每个项目确切的情况和授权对象,以便日后能很快地查询到每一个选题的版权及版权销售情况,其记录甚至还包括了每一客户的兴趣和购买方式,以及版权收入的详细分配等。

二市场调研周密

查看全文

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诠释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贸易大概应从二十世纪初算起。1899年,时任南洋公学院院长的张元济与严复经多次协商,最后就出版严复所译《原富》达成协议:南洋公学院以2000元买下《原富》译稿,同时,协议约定书出版后再按二成版税付给严复。这是今天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版权贸易。这次贸易,在我国既无国内版权法又未加入版权国际公约的社会背景下,体现了对版权和版权人的尊重,在我国的版权贸易历史中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之后过了十年,也就是到1910年,我国才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1923年9月12日,我国代表在《国际禁止淫刊公约》上签字,这是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国际出版公约。由于国力较弱,这时期的对外版权贸易也是寥寥无几.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由于十年动乱,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包括版权法在内的整个国家的立法工作举步维艰、进展迟缓,既没有版权国内立法,也就不可能加入任何一个国际版权公约。虽然此间曾有过我国与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相互“友好”使用作品的行政规定和实践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涉外版权贸易总体而言可谓踪影难觅.

1990年,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了《著作权法》,一年半以后,也就是1992年10月,我国又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从此以后,我国内地出版社才有了全面开展国际版权贸易的环境与法律依据,中国的对外版权贸易才走向正规化之路.

1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历程

1.1199介一2000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具备了开展版权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海外版权贸易尤其是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的变化可以以1991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之前,版权输出大于引进,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引进地从以我国的台港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年为界划分,1996年之前引进与输出比在4:1之内,1996年以后,引进与输出比大体维持在10:1的状态。在199任一2000年间,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其中引进25700多种,输出5100多种,引进与输出的总体比例大约为5:1.

1.22001一2006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

查看全文

版权机制研究论文

一、我国版权困境

与英美等版权贸易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版权贸易产业起步较晚。而版权贸易产业中版权体制还不完善。目前,经国家批准成立的专业版权机构有28家,从业人员也不过百余人,而其中23家都只限于图书版权的,而真正能在版权贸易中发挥作用的只有三四家。

除此之外,在整体质量上,我国的版权机构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体制方面,中国的版权公司大都是事业单位,个别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大都是地方版权局或是版权处的公务员兼任,体制缺乏灵活性,制约行业发展;而国外的版权公司大都是企业单位,由专门且专业的版权人负责版权工作。

2、在范围方面,国内的工作涉及提供版权咨询、版权纠纷和诉讼等,同时也逐步参与前期的图书选题策划和后期的营销发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介入出版;国外,主要是作者,与作者签订委托协议,代表作者这许可或出卖版权给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媒体,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作者的权益。

3、在内容方面,国内是以图书版权为主,内容比较单一。也一些音像、影视版权及相关版权;欧美国家版权涉及各个版权相关领域,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善,青睐于小说和非小说畅销作品的作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