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群体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05:12: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班级群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班级群体的现状及战略
班级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且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何谓班级?班级就是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致相同学生的一个小范围集合。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单位,犹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样,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细胞。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班级群体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社会群体,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组织形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内部,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会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
高职学生的特点
李昌锋等人对高职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生活常识一般,自制能力稍差。由于家庭教育、前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高职学生的生活常识、公德意识有待提高。尤其需要加强自制能力的培养和养成教育。调查反映:高职学生个性较强,自我管理、集体意识较薄弱。
从生源质量上来说,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把这三年再细分,三年级顶岗实习,二年级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一年级学习基础课。目前,一年级学生基本上还有早晚自习,可以在一起开展班级活动,二年级就很少有集体生活,三年级就各奔东西了。因此,高职班集体建设要从早着手,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发现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群体类型,更好地促进班级建设。
班级小群体的类型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班级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凝聚力、归属感缺乏和理想信念淡薄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班级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日益淡化。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总结班级小群体存在的类型,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农村寄宿初中班级小群体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村家长为了提高收入涌入大城市,导致现在农村中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寄宿在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规模的发展。因此农村寄宿初中班级的管理工作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明确发展的策略,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管理,促进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寄宿;初中班级;小群体;管理策略
现如今,农村学生大多数都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家长忙自己的工作,学生在学校寄宿,导致学生的所有教育任务全部都放在教师身上。而在学校,学生存在生活能力差的问题,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仍然有依赖的心理。教师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教师将全部工作都交给学生做主,没有给与学生指导和进步的空间,有的教师在管理中树立了完全的权威,让所有学生都处于服从的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校在寄宿学生管理上出现了大量的漏洞。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保证落实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初中寄宿学校中的学生正是建立学习正确方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班上应该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使班级的管理有法可依。班级的制度应该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可以采用激励管理的方式管理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所谓的“激励管理”,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管理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激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出更大的进步。比如,在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对于一些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生,可以每周都评价出在一周中取得进步最大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基础差的学生不至于因为成绩差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这样,在进步奖励的激励下,学生就会在一点点的进步中不断地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在班级的劳动中,可以评选出班级的劳动之星。对于在班级中乐于奉献的学生给予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等称号或奖励。在这些制度的激励下,学生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前进的动力,激发学生的竞争积极性。在班级制度的落实中,教师必须遵循民主和公开的原则。在评比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评比的结果都由学生的集体评价为主体,让评比的结果能够服从民心。评比的结果教师要张贴在班级的显眼位置,以便于学生在自查中相互监督。
2关注学生心理,实施班级人性化管理
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措施论文
摘要: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往往具有负面性,其消极作用相当于“游击队”,因而识别并引导他们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对其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负面影响班风建设
前言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人才,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班级的管理中,极力要求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以班级为重,以集体为重,个人必须服从集体,然而我们看到,除了小组和一些代表班级的各类组织的正式群体之外,学生中总还有一些人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他们三五成群,形影相随,行动一致,彼此之间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为了“小社会”的利益,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真诚的心灵,但“小社会”的介入使他们说假话,做错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掩饰了自身的“真”。因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责任和眼力,将这类学生识别出来并引导他们朝良性的轨道发展,使他们成为“求真”的“真人”。
一、非正式群体的表征
如前所述,学生中的这种“小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其特点是:人数较少;成员的性格、爱好基本一致;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一般都有“头领”或“核心人物”;制约性强,稳定性差,可塑性大。这种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探索论文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
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2、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3、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班级管理科学艺术性有机统一论文
内容提要: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公平问题、资信问题。作为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素质,切实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公平;资信。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中间型,嫌弃型。他们都有自己本质特点,表现如下。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论文
1班级管理制度规章的实施与创新
班级管理制度规章包括班级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班委选举与分工制度,甚至包括寝室公约等班级成员一致达成并共同遵守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制度规章的实施与创新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加强跨年级跨班级甚至跨学院的班级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创新制度实施办法,撤出不符当前班级建设需要的制度,不断更新新的推动班级成长的规章制度。在交流中发挥先进班级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建设班级的正能量。
(2)班级激励制度的持续完善。对于以往评选先进班级等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要坚持开展和实施下去,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激励制度的建设,如通过班级风采大赛来推动各班级间成果的相互展示和共同品鉴,班级工作的良好推动需要不断的激励,给予正面肯定才能有效推动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
(3)加强班委培训制度的细化和常态化。建构大学班级授权管理模式,然后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职权部分授予给班干部,通过参加班级的重要事务和例外事项管理,以及保持对学生的激励和与学生的沟通。开展年级班委培训制度,尤其是刚刚走上班委岗位的同学们,热情高涨却不知何处下手,针对这种现实需要,我们要给班委开展岗前培训,包括班委的职责和要求,班级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同时,要对各类班委开展横向培训,所有班长的横向交流与培训,各班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的分类培训与交流。
2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探索
小学班级管理公平问题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公平问题,这主要表现为: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管理者只有树立公平的理念,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公平
【正文】
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班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正如埃里克森的个性理论所述,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因此,无论是个性化还是社会化,都是对众多环境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处理方式。埃里克森认为,如果这一阶段能做好,人们就会获得自我同一性,这对发展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从这一时期起,也是个体开始完全主动地掌握自己的时期[1](P150-153.P164)。班级管理的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只有多样化的个性和无数个人的独特性的发展,才能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文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仅是社会化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然而我中国小学过分强调班级管理的工具性、驯服性,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这就出现了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指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2](P54)。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管理是必要和应该的,但是,把对班级的管理绝对化就不必要了,这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管理主义片面强调学生社会化和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方面的要求,在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不恰当地突出班主任的权威,甚至把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的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同一性,而不是差异和多样性。而缺乏个性和主动精神,没有一种恰当的求异性思维和活动的取向,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是,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或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实际上影响了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所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整体划一,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失去了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质上造成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公平,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最终造就的是表现服从、内心对抗的“残缺不全”的人。
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全方位地考虑班级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当然,班级需要管理,而决不是放任自流。但不能把具有个性化、生动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绝对化,进而导致管理主义。从公平的角度来说,班级恰恰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的中心地位。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班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形成一种真正民主、和谐和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蔡元培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3](P578)。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效应及性别差异
摘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构建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模型、系数集束化分析等方法,分析同伴群体对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青少年体育锻炼中存在很强的同伴效应,该效应约为个体影响的80%,并大大超过家庭、班级和学校的影响;②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是男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最强影响因素,但对女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弱于个体、班级和学校效应;③异性好友对青少年、特别是男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提升作用更大,对女生而言,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的体育锻炼时间显著增加。提出:相关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计划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通过对同伴群体的干预提升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效应;性别差异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将“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因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第4大死亡风险因素[1],而由身体活动不足引发的肥胖症、近视等已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成长的重大健康问题。近30年来,7~22岁城市、乡村男性肥胖率分别增长了24倍、44倍,女性增长了约12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且不断低龄化,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2-3]。在分析和探索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时,家庭往往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国内外大量研究论证了家庭经济状况,兄弟姐妹数量,双亲体育观念、体育参与状况等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4-6]。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也更多地与同伴群体相处。在这种相处中,他们通过不断地观察与模仿,习得了特定的行为、态度与价值。与父母相比,青少年和同伴群体共度的时光更多,因而受同伴的影响也更大。正如群体社会化理论所强调的,在社会化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从模仿父母中得到发展,也可以从其他的很多方面,如学习同伴中得到发展。家庭对儿童年幼时最初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逐渐减弱、淡化,被以同伴为主的群体影响所取代[7]。家庭背景影响下一代的主要途径是改变其所交往的伙伴,而非物质资源。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学者们就朋友、同学、室友、邻里等对青少年教育成就、身心健康、危险行为等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8-12]。然而,有关同伴群体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讨论还比较少见。同伴群体对个体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被视作同伴效应,是社会资本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与社会资本相关联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想法,帕特南在20世纪末就已将体育团体和体育俱乐部作为社会资本测量的主要指标。之后,大量研究开始涌现,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社会资本”概念及相关内容纳入体育政策中[13]。从研究路径看,相关文献大体可以划分为“体育影响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影响体育”2种。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并沿着第1条路径发展,未给予第2条路径足够的重视。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就是这条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研究虽然注意到同伴对青少年运动意愿的影响,强调体育榜样、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和身体活动的重要性[14-15],但尚未有专门的分析。这对于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理论与政策构建无疑是一种缺憾。因此,本文基于一项全国调查数据,分析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从而在理论上丰富同伴效应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在实践上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1.1同伴效应的涵义。同伴效应的英文原文是peereffect或peerinflu‐ence,在社会学和教育学中通常被译为同伴效应、同伴影响、同群效应、同辈效应等。本文采用“同伴效应”,因为这一译文表明同伴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其影响是有行为效果的。MBA智库百科[16]认为,同伴效应属于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会受到个体自身利益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周围与其相同地位的其他人的行为及结果影响。Winston等[17]则认为,个体处于同伴群体之中,当其行为受同伴群体的互动影响时,就发生了同伴效应。Sacerdote[10]将同伴效应视为由于同伴群体的特征、行为方式及行为结果而引起的一种效应。上述定义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共同指向3个关键点:同伴群体、社会互动和行为相关性。同伴群体通常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每个人都属于某一家庭,居住在某个社区,就读于某所学校,参加某些组织。家庭、邻里、学校、组织提供了人们社会交往的环境,而这些环境中的兄弟姐妹、街坊邻居、班级同学、组织成员等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构成了同伴群体。社会互动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Manski[18]对互动类型进行了区分:①内生互动(endogenousinteractions),指个体行为随着所在群体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如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受其所在班级同学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②外生互动(con‐textual/exogenousinteractions),指个体行为随着其所在群体成员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如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其积极或消极好友数量的影响;③关联互动(corre‐latedinteractions),指同一群体成员具有相似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具有相似的个体特征或面临相似的环境,如同班同学具有相似的体育锻炼行为是因为他们处于相似的运动环境中。这3种互动效应代表着不同的政策含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路径。行为相关性是同伴效应的核心表现。如果同伴效应存在,则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相关性的行为。如:朋友吸烟,你也随着吸烟;室友喜欢读小说,你也随着读小说;同班同学热衷发微信朋友圈,你也参与其中……。凡此种种,都是行为相关性的例子。1.2同伴效应与青少年发展。同伴效应与青少年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在教育领域,美国著名的《教育机会平等报告》[19](Equalityofeducationopportunity,亦称《科尔曼报告》)的重要内容就是分析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这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生产函数理论也将同伴群体看作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基本因素之一[20]。在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如超重与肥胖、焦虑与挫折、抑郁、自我伤害等),特别是危险行为(如抽烟、酗酒、吸毒、越轨及犯罪等)的研究[11,21-23]中,基于同伴视角的分析也特别常见。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具有如下特征:①对同伴群体的选择不同。同伴效应研究首先要确定恰当的同伴群体,即对影响群体做出判断与选择。但事实上,个体与哪些群体交往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研究者往往只是在假定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收集与观察,而这种收集与观察又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与研究的方便性。邻里、学校、班级、宿舍、社团、俱乐部等都是学者们常用的研究对象。②同伴效应具有情境差异性与非均等性。情境差异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同伴效应的作用不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同伴群体对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小于对其他社会行为的影响,争议也更少[10]。非均等性指不同特征个体受同伴群体影响的程度不同,同伴群体对青少年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往往受个体特征调节,如性别、认知水平、自控力等。③特别重视因果证明问题。由于同质性理论的挑战以及映射问题、联立性问题对统计模型带来的挑战,很多研究通过改进数据收集方式和使用高级计量模型以确保研究的因果性[24]。1.3同伴效应、性别与青少年体育锻炼。Beets等[25]发现,与父母相比,同伴群体是唯一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社会支持因素。Salvy等[26]发现,他人或朋友在场将增加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动机,提升实际的身体活动水平。Kirby等[27]的追踪研究表明,朋友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与朋友共处时间越长的人,身体活动越多,并且其效应超过父母。男生身体活动较女生更容易被影响。Marks等[28]发现,朋友网络对男女生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对男生而言,朋友数量越多、同性朋友比例越多,其课外身体活动越多;而对女生而言,朋友数量多少对其身体活动量并无显著影响,真正起作用的是经常运动和一起运动的朋友的比例。Hong等[29]发现,家庭情况对男生和女生身体活动水平均无显著影响,而同伴群体只对男生身体活动存在显著影响,对女生则不然。因此不难发现,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对男女生是不同的。Fitzgerald等[30]概括了同伴群体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6种途径,包括社会支持、群体规范和接纳等。与青少年教育成就、身心健康、危险行为中的同伴效应研究相比,学者们主要分析了朋友体育锻炼情况、朋友间共处时间、朋友数量等的影响。此外,相关研究未清楚地意识到内生效应和外生效应的区别并对其进行区分,对同伴效应因果证明中的困难和挑战也未给予足够重视。基于已有文献,本文主要考察朋友群体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包括朋友数量、是否有异性好友、积极好友数量、消极好友数量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每周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在校时间远超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生,并在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生活很多年,研究还将考察个体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对其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最后,就朋友群体和班级同学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进行分析。
2研究设计
新时期班级管理思考
摘要:任何一个群体的行动都是在动力的推动之下实现的,所以说影响群体及其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动力的总和就可以转变为群体动力。本文从动力暗示、舆论动力、愿景动力、情感动力等方面就新时期班级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班级管理;创设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用《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动力作用的关系,认为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群体会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能巧妙创设动力暗示,必将对班级管理的优化和学生的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1动力暗示培养规则意识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特定的目标。因此,班级应成为规范性组织,在班级组织体系中,影响学生服从和参与的应是精神的手段。为使班级成为规范性组织,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建设成朝正确方向发展的班集体。在班级建设中,如果缺乏被全班学生认同且内化的、足以对全班同学服从和参与起支配作用的集体规范,那么学生对班级管理的适应性、主动性、积极性就低,甚至可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态度。由此,班级管理规则的制定应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决定,这样制定的班级规则认同度高,因为经班级同学共同讨论通过的规则,使学生承担了执行的责任,对学生产生群体约束的无形动力,这种约束动力随学生觉察到班级内意见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一旦某个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就会遇到班集体有形或无形的借力,“迫使”其改变自己的态度,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班级学生有意识地将“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长大后能够真正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
2舆论动力培养正确的集体观
班级管理激励机制赏识研究
一、科学运用激励机制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普遍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夸奖。笔者将激励机制引入班级管理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赞赏、好事进行表扬。通过由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良好的纪律性,从而使整个班级产生凝聚力,促进班级管理。在进行激励机制的运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且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激励机制中,可采用“期望理论”对学生进行激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比如,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有一个学生的才艺很好,但是对于班级值日的活动并不热衷。笔者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让这个学生能够在课间指导大家唱歌。笔者在对她进行夸奖的过程中积极肯定了她的长处,并且就她的行为进行鼓励,同时适当地提出了对她的期望,这样使该学生能够接受建议,并且在教大家唱歌的过程让她的责任心得到加强。在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并且对学生的期望提出鼓励,使学生的素质能够全面提升。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
在采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种有效的激励方法。
1.个体激励
个体激励是对学生的个体行为进行激励,包括对学生做的好人好事提出表扬,以及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个体激励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方法与尺度,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可以采取闲聊激励、榜样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得到放松,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