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05:09: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班级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个性化教学与班级教学的互补与协调
一、研究个性化教学与班级教学的目的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课堂教学要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原来学习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稍加努力就能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因此缺乏进取精神,要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个性发展,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性格孤僻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探讨,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个性化教学与班级教学的互补与协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采取课堂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导入、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的个性化评价和班主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进行班级教学时,要求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能使学习小组的学生全部参与,各抒己见,从不同的方面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在课后,通过布置个性化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前充分准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确定合理的授课方法,调整授课内容,让学生整堂课都能被教学内容吸引。这包括:设计精彩的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根据需要设计学生合作探讨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前5分钟抓住学生的思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设计好导入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研讨新知的兴趣和学习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为此,应加强启发引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员参与”原则、管理学专家观点与试验数据分析,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教学分组应遵循的四原则;阐述了“TGP(团队Team、组Group、对Pair)”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希望本文能对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TGP”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
ISO9001质量管理八原则之一的“全员参与”原则认为: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成功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收益。班级教学中“全员参与”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班级才能不断进步,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沃顿商学院领导力研究项目主任伊万•维滕贝格认为:团队规模“并不一定是人们立即考虑的问题,但它确实很重要”。那么,在班级教育教学中采取何种管理模型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潜质呢?
1教学中的困惑
1.1合作互助、便利沟通的2人结对:教学中,结对学生座位的近距离优势,可随时提供现实版的“教学进程”,方便学生发现自己是否与老师的教学同步,并及时作出调整;也便于两同学及时进行小范围讨论,答案订正等,有利于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与学习效率;还便利于同学间相互提醒,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学习金字塔认为在做中学,讲给他人听时学习内容留存率为75%,远远高于单独听讲的5%。在结对活动中,不管学生表现优劣,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一学生总是另一学生的忠实听众,每一学生都可在给予另一学生帮助中,被认可而信心增强,被锻炼而才干增长。但在2人结对的班级中,教师如果直接管理对子,那么管理量肯定太大。如,40人的班级中会产生20个对子。同时,2人结对的两个成员只能是二元对等体,还根本不是一个团队,更谈不上在其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团队精神。即使是3个人的团队,也远比2人结对更复杂,你会在3人团队中成员间马上就有机会进行“权力”斗争,比如二对一的角力。因此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中,还必须有比2人结对更大些的“团队”存在。1.2规模难定的协作组:教学实践中4人小组比2人结对更有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其实4人小组最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与培养,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四人小组也可集中较多些创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四人小组容易变成两人一对,最大范围实现学生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后可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交流结果。但在48人的班级中,就会产生12个四人小组长,如果班级再大呢?如,80人班的组长会是20人。这时,教师对组长的管理就面临挑战了。鉴于此,教学中就产生了6人小组代替4人小组,以解决对组长的管理问题。但更大班额时对组长的管理问题还需解决,如,80人的班级还会有13或14个组长。与此同时,6人小组在课堂教学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多,小组长组织活动困难增加,且效率还会远低于4人小组。如果为了解决教师对组长的管理问题,再加大协作组的规模,使用6人以上,如8人小组。但直觉告诉我,当小组达到8或9人以上时,它又臃肿麻烦,派系丛生,“社会惰性”凸显,有人开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确立分组原则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的表达,其在小学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创新思维、感知美好,因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识。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其实践意义重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在对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现状作出论述和简析的基础上,就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
《礼记•乐记》中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唱为基本表现形式,直抒胸臆、陶冶情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尚欠,思想情感还不成熟。班级合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现状
班级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观的实践意义,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纵观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已取得了诸多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好。就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依然存在不足,最终导致收效与理想状态差之甚远。班级合唱教学作为一项体系化工程,对音乐器材配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家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虽有明显改善,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闲置现象,其功能和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从教学质量上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禁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内容、方法设置较为单一,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和体现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班级合唱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摘要】班级合唱是以育人为导向,以音乐课堂教学和合唱训练实践为路径,以班级整体的方式实现全员素养提升的音乐教育“新运动”,也是衡量和检验传统教学效果的“新标尺”,它关注的是班级中的个人,它的出现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新考验,也对音乐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探寻班级合唱的教育功能优势,结合小学阶段班级合唱中具有普遍性的显性矛盾因素,对提高班级合唱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和阐述。
【关键词】班级合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赵宋光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讲到: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通过审美教育与德育互相渗透来完成。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实践为途径,在重视音乐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创造精神。提升小学班级合唱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审美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班级合唱的概念内涵
从字面意思上看,“班级合唱”是指以班级整体为单位进行的合唱活动,也就是合唱团中的每个人均来自同一个班级,而非从全校考核遴选,一个班就能组建一支合唱团。班级合唱在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教育过程中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在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的培养中有重要作用。2019年9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举办2019年全国中小学班级合唱展示活动的通知》,充分证明国家对中小学生音乐培养高度重视,对合唱及班级合唱大力支持,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思想高度提倡。
二、班级合唱的教育功能优势
班级教学管理计划
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结合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加强班风建设
1、安排班级活动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些活动。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班级管理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中会传授给学生一些优秀的传统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和班级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共同作用,会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结合
新课标课程中对于小学教学工作有新的要求,在要求学生学习好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要求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仅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最终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过程中,同时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
1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1.1两者具有相似的目的:以人为本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提倡的原则,而同时也是小学教学中的核心教学理念和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从根本上注重了人的教育。这一点在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中都能体现出来。这些文章能让学生们对生活产生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独立和自律的良好习惯。而在班级管理上,同样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使他们不管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都能够养成严于律己,诚信为人,遵纪守律的好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目的是相似的。
1.2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小学管理水平是可以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因为小学课堂良好的班级管理会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纪律。教学质量同时受到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教学课堂纪律的影响,这两方面则是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实现的。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优良品德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亲身实践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同样这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团结友善方面的素养,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发挥语文教学在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作用。[1]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班级管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将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有助于班级管理的德育内容,帮助学生的成长,规范班级管理。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班级管理思考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这些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规范的教学大纲及专家严格审定的教材内容。但在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年的教育之后,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准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热情不高的现状,固然与有些教师理论功底较浅、讲课方法单一、缺乏人格魅力有关,但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1]。
1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课教学的困境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份文件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目前德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即注重理论课教学,而缺乏实践课的环节。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各高校纷纷增设了德育实践课程。但普遍的情况是,实践教学缺少经费支持,出于安全考虑,学生很难获准离开校园,实践教学的师资得不到保证。多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一直“高烧不退”,高职院校德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多数高校思政课都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生师比高,普通教师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再组织实践课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为此,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不得不把一些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放在寒暑假让学生自行完成,因实地指导不足,师生交流不充分,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
2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德育实践课教学的质量,成为了高职院校广大德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话题。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各部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宗旨。高校学生处和德育教学部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直接的职能部门,倘若能够对这两个部门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即把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会既有利于德育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能让班级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最终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1班级的有效管理是完成德育实践课任务的重要条件
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下,中职学校的教育情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一个优秀的院校是可以完美的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两个方面的,但目前有很多教师还没有找到最能平衡这两者关系的方法,而工作中有限的精力更是导致班级与教学无法兼顾,因此本文就这一平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平衡研究
一、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的优势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如果能够平衡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就可以培养出综合全面的高质量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还有很好的困难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等,这种人情世故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当今社会下是很重要的一项生活技能,因此合理的平衡这两种管理的分配时间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学生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关学习方法的不恰当,还和学生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够重视日常的班级管理,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想法,就能在学生出现一定心理问题时及时解决,不让这种问题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这样也能够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和班级凝聚力,让班导师在班级中产生公信力,也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一系列的班级建设,对于提升班级的声誉度、教学效果等等都有很好的正面作用。
二、中职学校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都要耗费时间精力,教师难以做到平均分配。由于中职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都开展工作,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如何分配教师的关注精力问题,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对每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程度进行学习进度的安排,完成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还要对期中期末考试等重点章节知识点进行细化分析备课等等,是工作量很大的过程,因此这就会耗费掉教师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精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时刻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测试成绩变动情况、课上的听课状态、当堂测验的发挥效果、多数错题的错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达状态来判断学生的心情状态,采取温柔的切入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思维方式加以引导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掌握他人心理变化,要给学生温暖感和安全感,而这也会耗费教师的很大精力,而且在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教师又急需备课的节点,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忽略了班级管理,很有可能造成班内风气不良,严重情况下还会损失班级声誉度;如果忽略了教学管理,就会导致授课效果直线滑坡,因此要合理的进行平均分配是十分重要的。2.教师缺乏班级管理重要性意识。由于多数中职学校才刚刚开始普及宣传平衡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因此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认为教师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教学管理而非班级管理,因此对于学生的心情和班级凝聚力等管理意识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知识,只要能够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考出优异的领先成绩,那么就圆满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状态、满意程度、心情情况等等都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内容,而且有的教师会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在学生询问问题或者有相关的活动需要接触时会产生不耐烦的抵触情绪,这种行为会极大的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度,甚至会把这种情绪传递到班级中,让学生接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冷嘲热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如何改进教师的思想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3.班级管理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工作热情易遭受打击。由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观念刚刚开始发展,多数中职学校还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班级管理效果评价机制,而且班级管理的效果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体现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很多时候教师耗费了大量精力在班级管理的建设中,这种精力耗费的效果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单独依据刻板的评价机制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是十分不公平的表现,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打击教师自信心和工作热情,对于开展班级管理十分不利。4.班级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成功可借鉴经验,教师难以参考,发展进度缓慢。由于班级管理思想是最近才兴起的教育观念,因此很多中职学校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成熟经验,而且也没有可以进行参考依据的实际案例,一切都要依赖教师自己进行摸索尝试,而且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都不一样,是没有办法直接照搬经验的,这对于教师开展工作来说无疑又增加了很多难度,在多方原因的共同影响下,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会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且教师如果想对班级管理方式进行改进,首先要对班内现在的状况以及当前的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有很清晰的了解和认知,之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沟通了解进行改进,还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将改进效果体现出来,就会导致班级管理的改进会拖延很长的时间,对教师的耐性和信心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这也会影响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平衡。
高中班级教学管理论文
一、重养成教育,忌急功近利
高中三年学习管理计划是一盘棋,当有整体谋划和全局意识。每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行为管理都有其特点和侧重点,而贯穿这一学习过程始终并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高一年级初期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基于我们引导学生形成的两种认识:一是高中学科知识点的复杂性(深度和广度)会超出学生此前对新知识难度预期的经验;二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学生自身智力发育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高中的数学知识会更为抽象,逻辑思维和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要求更高;高中物理知识也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计算深入到对微观、抽象理论甚至是超出我们生活经验的现象等问题的分析和推理。正是由于高中知识本身的诸多特点,就对高中新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如要养成高效听讲的习惯、主动思考和钻研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存疑必问和有错必纠的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而非死记结论的习惯,等等。学习的养成教育尚需各科任教老师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分科指导、有序推进。高一初期各科教师尤其要切忌急功近利、贪多求快,让学生过早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行为习惯,势必会导致学生后劲不足。
二、重环节落实,忌务虚蹈空
有了前期各科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就是落实,也即学法的落实和习惯的落实。因为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落实好学习任务,从而掌握好知识点,培养好学科思维和能力,否则,围绕学习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做法都不过是花拳绣腿,难堪大用。具体到学习活动本身,可以将落实分解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课前预习、听讲与笔记整理、思考与质疑、巩固性练习、错题整理、补偿训练以及拓展性训练等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应当有教师的全程监控、指导和督促,并最终都有不同形式和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落实情况的检测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这种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学习环节的任务和要求,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标。所以,知识点的落实,关键在于学习过程的落实,在于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既然是过程中的环节,那么学习环节必定要依据学科和学情特点,遵从学习学科知识的一般规律而预设的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种逻辑性和系统性对教学实践的要求就是要注意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完整性即要求环节当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顺序性即要求环节当自成系统,缺一不可。环节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互相制约,相融共生。这也是落实教学环节的凭借和前提。
三、重自学指导,忌越俎代庖
与过去的学习形式相比,高中的自主学习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大幅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是符合高中知识学习和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特点要求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践行新课改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学习形式变化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些现实的存在,要求教师不得不特别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可分为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两个层面,即科任教师层面和班主任层面;两个维度,即宏观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容的安排和微观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众多情况纷繁交错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宏观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班主任要依据各学科特点和班情实际,给学生提供各科自习时间量的分配和时间点的确定的指导意见,让学生有所参考。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学科学习特点、问题等现状,以此确定学生自主培优补差的学科,并制定相应的自主学习计划,不断完善细节,并在科任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督促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唤醒、指导、完善和强化,是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注意将重点引导与细节指导相结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钻研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来看待,对于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大胆放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而不可越俎代庖,生生地剥夺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
变革现行班级授课制教学体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学习的差异就像某些社会现象一样无法预料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面对学生差异,传统的班级授课无法满足。然而针对班级授课的弊端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经实践检验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呼之而出,一条面对差异,满足差异,发展差异的改革之路指明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差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