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胱氨酸蛋白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22:22: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半胱氨酸蛋白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肝癌细胞凋亡影响半胱氨酸蛋白酶论文
【摘要】研究日本新近研制的第三代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匹伐他汀(pitavastatin,NK-104)对人肝癌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以肝癌细胞系HepG2为靶细胞,以不同浓度的药物处理细胞48h后,利用WST-8法测定NK-104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荧光染料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碎片;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半胱氨酸蛋白酶3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NK-104(10μmol/L)对HepG2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能增强caspase-3基因的活性。结论:NK-104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与caspase-3依赖性凋亡调节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肝癌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统称为抑制素,是重要的脂类合成抑制剂,主要在人体肝脏中代谢,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脂血症[1]。最近研究发现,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生物学多效性,与降血脂无关。有报道其在体外具有抗癌作用[2]、体内与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共同作用能够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3]。匹伐他汀(pitavastatin,NK-104)是日本新近研制的第三代高效HMG-CoA还原酶抑制剂[4]。在血管内皮细胞系NK-104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kinaseB,PI3K-Akt)基因激活途径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已有报道[5],但其在肝癌细胞系的抗癌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在肝癌细胞系HepG2通过2-(2-甲氧基-4-硝基苯)-3-(4-硝基苯)-5-(2,4-二硫代苯)-2H-四氮唑单钠盐{[2-(2-methoxy-4-nitrophe-nyl)-3-(4-nitrophenyl)-5-(2,4-disulfophenyl)-2H-tetrazolium,monosodiumsalt],WST-8}、荧光染料Hoechst33258染色、流式细胞仪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比色法等检测方法,研究NK-104对人肝癌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响,为NK-104在抗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材料与仪器NK-104,日本兴和有限公司(日本名古屋)和日产化学工业公司(日本东京)产品;荧光染料Hoechst33258、甲羟戊酸(mevalonicacid,ME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染色液(PI100g/L,1%Triton100,9g/LNaCl),Sigma公司产品。流式细胞仪,2000FCA,美国BD公司产品。
1.2实验方法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免疫调理
半胧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广泛分布于植物、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哺乳动物体内,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的过程,如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感染与免疫、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Fossum和whitaker[’〕就已从鸡蛋清中分离得到半胧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并发现其具有抑制无花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二肤酶的活力。80年代早期,Anastasi等[zl首次采用亲和层析方法从鸡蛋清中分离得到半胧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并命名为“cystatin”,此后,cystatin相继在不同的物种中被分离纯化。这些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进化上相似性的内源性半胧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构成一个Cystatin超家族。
cystatin除了具有独特的抑制半胧氨酸蛋白酶(如组织蛋白酶eathepsinB、L、S和天冬酞胺内肤酶AE功活性外,还具有一些免疫调节活性。本文就cystatin的分类、结构及免疫调节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由一条约含100个氨基酸的多肤链构成,不含二硫键和糖基,分子量约11一12KD。这类分子包括人stefinA、B,鼠。tefin。、俘等,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内;②cystatins家族,为分泌型蛋白。由约12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13一14KD,位于多肤链的c端有两个链内二硫键,也不含糖基。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川。ystati。超家族除上述的3个类型外,还包括一些胎球蛋白、组氨酸糖蛋白、cys-tatin相关蛋白以及恒定链等,这些均与cystatin同源,归为新一类cystatin超家族成员。
cystatin分子的结构特征cystati。分子的共同特征是[5]能以等摩尔与半胧氨酸蛋白酶分子发生紧密、可逆地结合。经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它们具有3个高度保守的区域:①靠近N端的区域,其中甘氨酸一11(cystatinC序列)高度保守;②第一个发夹环,包括高度保守的QVvAG序列(谷氨酞胺一55一甘氨酸一59);③第二个发夹环,包括脯氨酸一105和色氨酸一106。这3个区域均为疏水性,其疏水性作用与cystatin和目标酶的结合有关。
eysrain与抗原呈递树突状细胞(DC)是[7]一类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APC)。早期或未成熟的DC具有很强的摄取抗原的能力,而无或很弱的呈递抗原的能力。它们在外周组织接受刺激(如抗原、1」S、细胞因子等)后逐渐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在迁移过程中,DC经历一个130成熟的过程:首先逐渐丧失内化抗原的能力,接着表达MHC一n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增加,最后胞膜表面呈递抗原肤一MHC一n复合物。总之,DC通过调控MHC一11分子的胞内转运和胞膜表达来调节其抗原呈递能力。
探索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脑梗死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60例基本情况与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各自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46±6.3)umol/L与对照组(7.82±3.64)u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尚未被完全清楚认识、掌握的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本研究通过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6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探讨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
一、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所有80例脑梗死患者皆为2007年11月-2009年3月的我院住院病人,男女比例为46∶34,年龄45-79岁,平均(61±8)岁,全部病例均为发病5天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l证实。排除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健康对照组60例,男女比例为34:26,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9.8±7.2)岁,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无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两组受试者基本情况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1.2检测指标: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在近二个月内均未服用各种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药物。病例组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内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健康受试者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细胞凋亡;信号传导
【论文摘要】凋亡是细胞的主动死亡过程,此过程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和调控。在细胞的正常发育过程中,约有半数细胞通过凋亡途径被清除。由于细胞凋亡在胚胎发育、新旧细胞更替、免疫反应终止、肿瘤发生和自发抑制,以及许多免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阐明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其调控机制将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展示光明的前景。本文就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细胞凋亡主要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因子或刺激因素通过第二信使系统传递信号,信号传递途径决定了细胞的命运。本文尝试从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角度来对其机制做一概述。
1死亡受体信号通路
死亡受体配体主要通过以半胱氨酸蛋白酶下几个方面启动信号传导:受体齐聚、特殊衔接蛋白募集和caspase级联活化。
以Fas/FasL为例:Fas是一种跨膜蛋白,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它与FasL结合可以启动凋亡信号的转导引起细胞凋亡。其活化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配体诱导受体三聚体化,然后在细胞膜上形成凋亡诱导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中包括带有死亡结构域的Fas相关蛋白FADD[2]。Fas又称CD95,是由325个氨基酸组成的受体分子,Fas一旦和配体FasL结合,可通过Fas分子启动致死性信号转导,最终引起细胞一系列特征性变化,使细胞死亡。Fas作为一种普遍表达的受体分子,可出现于多种细胞表面,但FasL的表达却有其特点,通常只出现于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因而已被活化的杀伤性免疫细胞往往能够最有效地以凋亡途径置靶细胞于死地。Fas分子胞内段带有特殊的死亡结构域。三聚化的Fas和FasL结合后,使三个Fas分子的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吸引了胞浆中另一种带有相同死亡结构域的蛋白FADD[3]。FADD是死亡信号转录中的一个连接蛋白,它由两部分组成:C端(DD结构域)和N端(DED)部分。DD结构域负责和Fas分子胞内段上的DD结构域结合,该蛋白再以DED连接另一个带有DED的后续成分,由此引起N段DED随即与无活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酶原发生同嗜性交联,聚合多个caspase-8的分子,caspase-8分子遂由单链酶原转成有活性的双链蛋白,进而引起随后的级联反应,活化caspase-8通过两个平行级联刺激细胞凋亡:直接切割和活化caspase-3;切割Bid(Bcl-2家族蛋白),截型Bid(tBid)移位至线粒体,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从而活化caspase-9和caspase-3,作为酶原而被激活,引起下面的级联反应,细胞发生凋亡[4]。TNF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与此类似[5]。TNF和DR-3L能够传导促凋亡和抗凋亡信号。TNFR和DR3通过接头蛋白TRADD和活化caspase-8加速细胞凋亡。另一方面,活化NF-κB和诱导存活基因(IAP)的一种接头蛋白复合物(包括RIP)可抑制细胞凋亡。通过Apo2L诱导细胞凋亡需要caspase活性,但是否需要接头蛋白参与尚不清楚。
急性肾衰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以肾小球滤过率快速下降为特点的综合征。目前其精确定义仍不确定,因为现有实验室检查尚不能判定肾功能的突然变化。肾脏具有一系列功能,包括分泌激素,调节酸碱平衡及调节血压。目前,临床仍以尿量及血清肌酐来监测肾功能并指导临床治疗。尽管对ARF作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是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病及死亡的原因,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年,急性透析质量发起组(AcuteDialysisQualityInitiative(ADQI)Group)根据尿量及血清肌酐,提出危重病人ARF分期定义,被称为RIFLE(risk,injure,failure,loss,andendstage)。在20000例病人回顾性研究中发现RIFLE可独立预测ARF病人住院死亡率。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RIFLE可预测心脏手术病人ARF的死亡率。
RIFLE分期在肾功能衰竭诊断方面向前迈进重要一步,但早期识别肾功能损害并提供有价值治疗仍较困难,尽管有报道肾功能损伤的蛋白生物指标(类似于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指标一样)可以更早的发现肾脏疾病并提供更加及时治疗。而目前对手术病人尚缺乏预防肾功能衰竭的特殊治疗措施。
一、ARF的原因
ARF分为肾前、肾本身及肾后原因。肾前氮质血症是由于绝对或相对肾血流量不足,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缺血性肾小管坏死(ATN)。肾脏原因分为血管、肾小球、间质及肾小管原因。肾后原因包括膀胱及输尿管梗阻。危重病人ARF主要是肾本身原因,ATN是大部分病人潜在原因,文献报道大于70%,ATN起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由于缺血及毒性反应引起。在ICU中,败血症是急性肾衰的第一原因,几乎占50%以上。
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理生理
大豆抗营养因子管理论文
摘要:抗营养因子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大豆中的几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其钝化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大豆钝化
大豆作为植物饲料蛋白质源,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中。大豆粕粗蛋白含量为35-42%。大豆粕以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较平均而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但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严重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脲酶、胀气因子、植酸及致甲状腺肿素等多种抗营养因子。
一、抗营养因子
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有KTI(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BBI(弓手抑制因子)两类。KTI主要抵抑制胰蛋白酶,而BBI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质酶。蛋白酶抑制因子,它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促进胰腺分泌、胰腺肿大,造成必需氨基酸内源性损失的结果;生长停滞、生产性能下降。其中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影响胰腺的分泌功能,它与胰蛋白酶在小肠中的浓度相关。肠道的胰蛋白酶与抑制因子结合,然后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降低了胰蛋白酶的浓度。大量胰蛋白酶的大量补偿性分泌,造成内源性含硫氨基酸的丢失引起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特别是蛋氨酸的不足引起生长受阻,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和紊乱(Callaher和Scheeman,1986)。
2.植物凝聚素植物凝聚素主要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免疫系统和器官具有一定的毒害,对肠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A有显著的拮抗作用;能影响家畜的生产性能。植物凝集素是一种对某些糖分子具有高度亲和力的蛋白质,其中大多数是糖蛋白。植物凝集素和糖及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氨基葡聚糖)的结合,类似于酶和底物的结合或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环肽的合成方法研究论文
多肽药物在治疗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广大药学工作者的重视。根据肽链的构成可将多肽分为同聚肽(Homomeric)和杂聚肽(Heteromeric)两大类,前者完全由氨基酸组成,后者是由氨基酸部分和非氨基酸部分组成的,如糖肽。根据肽键的结构又分为直链肽和环肽。其中直链肽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尤其在直链肽的合成技术方面无论是液相法还是固相法都已成熟。虽然许多直链肽体外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但是进入体内后活性很快消失。因为体内环境复杂,存在各种各样的酶。直链肽在酶的作用下很快降解,导致活性丧失[1-2]。另外,直链肽在液相里的构象柔性使得不大容易符合受体的构象要求。这些不利因素造成多肽药物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得到生物活性优秀半衰期长,受体选择性高的多肽,文献报道过很多多肽改造的方法,其中包括将直链肽改造成环肽[3-8]。这种大环分子具有明确的固定构象[9],能够与受体很好地契合,加上分子内不存在游离的氨端和羧端使得对氨肽酶和羧肽酶的敏感性大大降低[10-12]。一般地说,环肽的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远远高于直链肽[13]。鉴于环肽的诸多优点,近年来对多肽研究的热点已转移到环肽的合成和生物评价上。
根据环肽的环合方式又分为首尾相连环肽(Head-to-tail)、侧链和侧链相连环肽(Sidechain-to-sidechain)[14]、侧链和端基相连环肽(Sidechain-to-end)[15]、含二硫桥的环肽(Disufide-bridge)[16-18]、以及含有其他桥连结构的环肽[19-23]。从合成方法上讲,首尾相连的环肽的合成难度最大。因为环肽的前体-直链肽的肽键具有很强的p键特征,分子更偏爱形成反式构象,呈舒展状态,造成属于反应中心的端基的羧基和氨基在空间上距离较远,不利于发生分子内缩合反应,有利于分子间缩合。
首尾相连的环肽通常是N端和C端游离的直链肽在稀溶液中(10-3~10-4M)由羧基和氨基形成酰氨键来合成。直链前体中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对成环的难易程度和环肽的收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氨酸、脯氨酸或D-构型氨基酸具有诱导b-转角(b-Turn)的作用,常被认为可增加成环的可能性和收率[24-25]。
1.合成首尾相连环肽的经典方法
合成首尾相连环肽的经典方法是在稀溶液(10-3~10-4M)中,将保护的线性前体选择性地活化并环合。常用活泼酯法和迭氮法。
1.1活泼酯法
蛋白家族调控论文
1972年,Kerr等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apoptosis)又谓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一种参与了生物体许多过程的细胞去除机制,是由基因编程调控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生物体通过这种机制完成对衰老细胞和畸形细胞的清除。另外细胞凋亡对胚胎发育,免疫耐受,细胞群体稳定等有重大影响,并且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艾滋病,癌症等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有潜在的价殖。因此,许多年以来,细胞凋亡一直是生物领域科研研究的热点。细胞凋亡的过程非常复杂,与此有关的两大家族bcl-2,caspase对细胞凋亡的调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这两大家族对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影响作一综述。
1BCL-2蛋白家族
BCL-2蛋白家族分为三个亚族,原生存亚族(Pro-suvivalsubfamily)即BCL-2亚族成员有BCL-2,BCL-CL,KS-BCL-2,BCL-W,MCL-1,BHRF1,NR-B,ORF16,LMW5-HL,AL,FIB-19K,及CED-9;两个原凋亡家族(Proapoptotrcsubfamily)是BaxandBH3亚族。Bax,bak,bid及egl-1属bh3亚族【1】。其中15种蛋白为哺乳动物(主要是人)所有,nr-3为鸡所有,线虫c.elegans中的蛋白有ced-9及egl-1,病毒蛋白有LMW5-HL,BHRF1,ORF-16,KS-BCL-2和EIB-19K,BCL-2家族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调节者的作用。
1.1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可以启动PCD,在一定条件下,bax能加速细胞周期进程。而BCL对凋亡的阻遏抑制细胞增殖受阻碍的细胞也难以再进入细胞周期的淋巴细胞中,BCL-2造成的生长抑至与阻碍转录因子NFZF(NucleaarFactorAssocciateTranscription)激活相关,另外对FAS信号途径的干扰会抑至细胞。增殖其中对FADD功能的干扰会破坏依赖生长抑至蛋白P53的细胞增殖。BCL-2家族成员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2】。
1.2BCL-2结构蛋白
金属蛋白酶青光眼研究论文
【摘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类锌离子依赖性内源性蛋白水解酶家族,主要功能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基底膜。近年来人们对MMP的结构功能、活性的调节及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细胞外基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常见致盲性眼病之一,迄今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小梁网组织的ECM与MMP的动态平衡改变日益受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就MMP与POAG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MMP的结构及分类
MMP是一类锌离子依赖性内源性蛋白水解酶,主要功能是降解ECM和基底膜,除此之外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基底膜的降解,ECM的重构,结缔组织的更新,血管的发生,再生,创伤的修复,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MMP家族在人类目前已发现了20几位成员,新成员还不断被发现。根据其底物的特异性可将其分为五类[1]:(1)胶原酶,包括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来源的胶原酶MMP-1,从中性白细胞中得到的胶原酶MMP-8、MMP-13和MMP-18。主要水解底物是胶原纤维,如Ⅰ、Ⅱ、Ⅲ、Ⅶ型胶原和基底膜成分。(2)明胶酶,包括主要由结缔组织细胞来源的MMP-2和主要由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MMP-9,即明胶酶A、B,其主要底物是明胶,Ⅰ、Ⅱ、Ⅲ、Ⅳ型胶原和基底膜成分,MMP-2还可以分解纤维粘连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3)基质降解酶类,包括MMP-3,-10,-11,其底物比较广泛,主要降解Ⅲ、Ⅳ、Ⅸ型胶原LN、FN、蛋白多糖及明胶等,并能激活某些MMP;(4)膜型酶,包括MMP-4,-15,-16,-17,-24,-25,是新发现的一类,能降解几种ECM成分,有些可激活其他MMP;(5)未分类MMP,包括MMP-6,-7,-12,-19,-26,-28等,较复杂,有些底物仍不详。
血管生成素探究
1Ang1和Ang2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1.1Ang1和Ang2的结构Ang1基因在1996年由Davis等[3]首次克隆出来。人Ang1基因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长臂上(8q22.3~q23),其基因开放的阅读框为1497bp,编码498个氨基酸。Ang1是一种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75000。Ang2基因由Maisonpierre等[4]在1997年从人和小鼠的cDNA文库内首先克隆出来。人Ang2基因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短臂上(8q23.1),其基因开放的阅读框为1491bp,编码496个氨基酸。Ang1,Ang2的蛋白结构基本相同,均有信号肽、N端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coildomain,CC)和C端类纤维蛋白原结构域(fibrinogenlikedomain,FL)。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有:(1)Ang1、Ang2的N端信号肽分别由10和20个疏水氨基酸组成,与血管生成素分泌到细胞外有关。(2)卷曲螺旋结构域分别由180和200个左右氨基酸构成,该断氨基酸序列折叠弯曲,形成卷曲螺旋四级结构,这一结构可能与血管生成素和其他蛋白形成多聚体有关。(3)类纤维蛋白原结构域具有高度保守性,与血管生成素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改变该区域的氨基酸序列,血管生成素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敲除血管生成素其他区域的氨基酸序列,保留该结构则其功能没有明显改变[34]。CC和FL结构域之间的连接肽是Ang1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连接的结构域[5]。Ang2和Ang1的主要区别在于CC与FL的交界处前者比后者少1个半胱氨酸,导致了其生物学功能的截然不同。
1.2Ang1和Ang2的生物学功能Ang1和Ang2是Tie2(tyrosinekinasewithimmunoglobulinandepidermalgrowthfactorhomologydomain2)的天然配体。Ang1主要由血管旁支持细胞包括周细胞(pericyte)、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合成,通过旁分泌作用,与附近内皮细胞膜上的Tie2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其受体磷酸化和随后的信号传递。迄今对调控其表达的因素知之甚少。Ang1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1)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细胞生存,减少血管的萎缩和退化。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不同,Ang1不是细胞有丝分裂原,不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内皮细胞相互聚合形成血管,而是通过激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AKT,稳定细胞活力,抑制凋亡。(2)促进内皮细胞出芽,迁移,趋化。(3)稳定血管,防止渗漏[3,6]。Ang2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通过自分泌作用,与自身细胞膜上的Tie2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引起受体磷酸化和随后的信号传递。因此Ang2的主要功能是竞争性抑制Ang1形成不稳定的血管。缺氧、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因素可促进Ang2表达增高[7]。
2Ang1和Ang2与肿瘤的血管生成
Ang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多多血管性的实体肿瘤中得到了证实,如在人胃癌、肝癌、乳腺癌和胶质细胞瘤等均可见到有Ang1和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增加,特别是在肿瘤边缘的血管新生区。由此可见,Ang1、Ang2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但目前其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Ang2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可促进肿瘤细胞及肿瘤血管的生长;但Ang1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尚有争议。
2.1Ang1与肿瘤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