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21:4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白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读白杨礼赞体会
《白杨礼赞》是茅盾同志的名作。细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三点。
一、托物言志,含蓄曲折的象征手法。
在抒情作品中,由于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很难具体描述,或因为某种缘故,不便于直接抒写,往往采用象征手法,以适当的象征物作为题材,“咏物托志”,把抽象的精神形象化,把不便于明言的意思含蓄地表现了出来。《白杨礼赞》就运用这种表现手法。作者极力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咏物”的目的在于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歌颂北方农民,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民族的力求上进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赞颂的真挚感情。文章写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的重庆,作者不得不讲究斗争艺术,采用比较含蓄的象征手法。
这篇散文的象征意义是通过白杨的形象表达的。作者细致逼真地描写白杨形象是,选用的词语既能抓住白杨的特征,又能含蓄地体现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五节先抓住白杨树一直往上长,高大挺拔的总体象征,选用“力争上游”这个人格化的词语总写白杨。然后抓住白杨各个部分的特征,分别选用相应的特征性词语进行描写。如用“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写树枝;用“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写树叶;用“光滑”、“银色的晕圈”、“淡青色”写树枝;最后从形写到神,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等词语赞扬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反抗精神。这些词语既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特征,又含蓄地透露“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象征意义。
二、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物及人的构思艺术。
文章在引出白杨树之前,勾勒了黄土高原广阔平坦的雄壮伟大气象,在这个旷远的背景中,作者突然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由远及近;看到的白杨树从“一排”到“三五株”,再到“一株”,这种数量的递减,由群像到个别,使傲然耸立的形象清晰高大,然后作者由下而上地细致描绘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白杨树的伟岸形象如在目前,这是由面及点,写到点也就更近了;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象征北方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物及人,写到“精神和意志”,实际还是写人,“精神和意志”是人的借代。通过上述三步,文章尽情赞美了白杨树以及由它象征的人和精神,这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艺术。
白杨品格形象管理论文
《白杨》是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文章写于1961年秋天,作者摄取了兰新线旅途上的一个短镜头,从火车车窗中见到的白杨落笔,通过爸爸和两个孩子的谈话,赞颂了白杨的品格,进而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的高尚情操。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作者的思路顺序,按照白杨的形象品格(明线),白杨的象征意义(暗线)精心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步骤。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初读课文,从两个方面感知白杨形象:(一)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抓装高大挺秀”四个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较,突出了“秀”字之壮美,让学生把“高大挺秀”四个字化为具体形象:①读兄妹俩的谈话,想像“大杀一样的白杨是怎样的;②教师读一段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抗着西北风”)让学生听,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鲜明形象;③结合平日的观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二)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中,白杨宽而大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它能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得那么高大粗壮,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白杨树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学生感兴趣、不妨在课外画一张“大戈壁中的白杨”,这样,头脑中的白杨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二、认识白杨树崇高的品格白杨树“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阅读重点是爸爸的一段话,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复句,第一个复句是用“·哪·儿……·哪·儿……”连接的并列复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第二个复句是用“·不·管……·不·管……·总·是……”连接的条件复句,赞扬了白杨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风貌。课文这一部分应让学生熟读,重点指导朗读,强调把复句中带点的词用重音来表达,以理解内容,体会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形象地描绘白杨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举个例子,如:戈壁滩上,严重缺水,可白杨树却把根扎得深深的,从大地深处吸取水份;烈日晒得别的植物垂头丧气,而白杨的片片绿叶却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白杨的特点——扎根荒原,迎难而上。白杨正是因为有这种崇高的品格,才能“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三、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也是本课的“暗线”所在,“他也在表达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这是全文教学重点所在。要师生共议:“为什么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里,教师可做铺垫性谈话: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爸爸安心在那儿工作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象征着爸爸,象征着边疆的建设者们,从狭义到广义,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为内容,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例如:“哪儿需要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就在哪儿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建造工厂。”“不管是狂风还是大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戈壁滩上辛勤劳动,打井采油。”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边疆建设者的事迹和成就,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注意跟白杨的相似之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至此,师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书:
白杨——扎根荒原迎难而上。
语文白杨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白杨教学实录管理论文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白杨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白杨农业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年在县农委和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白杨农业站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围绕服务三农目标,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一一年来的工作成效
1、站容站貌大为改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站上划到农委管理后,我站及时召开了会议,会上大家对文件认真学习,并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就是: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县农委十分关心我站工作,今年春天给我站配齐了办公桌、椅、柜及电脑,场党委又给我们腾出了一间办公室,彻底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我站全体同志深受感动,一致表示:只有认真工作,勤奋敬业,才能报答领导对我们的关心。为此全站人员在学习上十分认真,工作上十分努力,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精诚团结,朝气蓬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技术服务力度加大,农业项目成效显著
语文品格象征管理论文
[内容]
《白杨》是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文章写于1961年秋天,作者摄取了兰新线旅途上的一个短镜头,从火车车窗中见到的白杨落笔,通过爸爸和两个孩子的谈话,赞颂了白杨的品格,进而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的高尚情操。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作者的思路顺序,按照白杨的形象品格(明线),白杨的象征意义(暗线)精心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步骤。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初读课文,从两个方面感知白杨形象:(一)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抓装高大挺秀”四个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较,突出了“秀”字之壮美,让学生把“高大挺秀”四个字化为具体形象:①读兄妹俩的谈话,想像“大杀一样的白杨是怎样的;②教师读一段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抗着西北风”)让学生听,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鲜明形象;③结合平日的观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二)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中,白杨宽而大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它能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得那么高大粗壮,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白杨树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学生感兴趣、不妨在课外画一张“大戈壁中的白杨”,这样,头脑中的白杨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二、认识白杨树崇高的品格白杨树“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阅读重点是爸爸的一段话,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复句,第一个复句是用“·哪·儿……·哪·儿……”连接的并列复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第二个复句是用“·不·管……·不·管……·总·是……”连接的条件复句,赞扬了白杨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风貌。课文这一部分应让学生熟读,重点指导朗读,强调把复句中带点的词用重音来表达,以理解内容,体会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形象地描绘白杨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举个例子,如:戈壁滩上,严重缺水,可白杨树却把根扎得深深的,从大地深处吸取水份;烈日晒得别的植物垂头丧气,而白杨的片片绿叶却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白杨的特点——扎根荒原,迎难而上。白杨正是因为有这种崇高的品格,才能“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三、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也是本课的“暗线”所在,“他也在表达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这是全文教学重点所在。要师生共议:“为什么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里,教师可做铺垫性谈话: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爸爸安心在那儿工作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象征着爸爸,象征着边疆的建设者们,从狭义到广义,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为内容,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例如:“哪儿需要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就在哪儿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建造工厂。”“不管是狂风还是大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戈壁滩上辛勤劳动,打井采油。”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边疆建设者的事迹和成就,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注意跟白杨的相似之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至此,师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书:
多媒体阅读技术教学论文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阅读教学技术运用管理论文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课文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播放自治的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当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再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自治的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话的深刻含义: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然后,再出示"图文片",本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