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痛藤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16:11: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安痛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安痛藤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安痛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活性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MS,1HNMR,13CNMR)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岩白菜素(Ⅰ),3,3',4'-三甲氧基鞣花酸(Ⅱ),β-谷甾醇(Ⅲ),没食子酸(Ⅳ),3,3'-二甲氧基鞣花酸(Ⅴ)。结论化合物Ⅰ,Ⅱ,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Ⅱ和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关键词】安痛藤岩白菜素3,3',4'-三甲氧基鞣花酸;β-谷甾醇没食子酸3,3'-二甲氧基鞣花酸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Cissusassamica(Laws.)andtoobtainamor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itseffectivecomponents.MethodsCompoundswereisolatedbyvariouscolumnchromatographieswithsilicagel.Theirstructureswereelucidatedbyspectralanalysis(IR,MS,1HNMR,13CNMR)andchemicalevidence.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andelucidatedasbergenin(Ⅰ),3,3',4'triOmethylellagicacid(Ⅱ),β-Sitosterol(Ⅲ),Gallicacid(Ⅳ),3,3'di0methylellagicacid(Ⅴ).ConclusionAmongthesecompounds,Ⅰ,ⅡandⅤwere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ⅡandⅤwereobtaindfromCissusL.forthefirsttime.
Keywords:Cissusassamica(Laws);Bergenin;3,3',4'tri0methylellagicacid;β-Sitosterol;Gallicacid;3,3'di0methylellagicacid
安痛藤为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苦朗藤Cissusassamica(Laws.)的藤茎,具有祛风除湿、散淤、拔毒作用,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扭伤、痈疽肿毒。安痛藤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西藏等地[1]。研究表明,安痛藤有较强的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2]。为了寻找其活性成分及新的药理活性,更好地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我们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较强的醋酸乙酯部分初步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Ⅰ岩白菜素(bergenin),Ⅱ3,3',4'-三甲氧基鞣花酸(3,3',4'-tri-0-methylellagicacid),Ⅲ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Ⅳ没食子酸(Gallicacid),Ⅴ3,3'-二甲氧基鞣花酸(3,3'-di-0-methylellagicacid)。
1材料与方法
安痛藤化学成分探究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材料
X-4A数字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DU-6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Beckman公司)、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FT-IR2000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美国Perkin-Elmer公司)、Mercuryplus400MHz核磁共振仪(美国varian公司)、Q-TofmicoYA019质谱仪(英国质谱公司),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柱层析用聚酰胺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安痛藤采于江西赣南地区,由江西中医学院刘庆华老师采集并鉴定为葡萄科植物苦朗藤Cissusassamica(Laws.)
1.2提取与分离
取安痛藤粗粉,用80%乙醇渗漉至近无色。回收乙醇后加适量水混悬,依次用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各萃取部分均用真空浓缩。取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上聚酰胺柱。用水洗至无色,浓缩得到水洗浓缩液A,聚酰胺柱再用95%乙醇洗脱至无成分流出,洗脱液浓缩,得浓缩液B。浓缩液A经硅胶柱分离,以氯仿∶乙醇(5∶2)洗脱得化合物Ⅰ。浓缩液B,经硅胶柱分离,以氯仿∶甲醇(80∶20-0∶1)梯度洗脱,得到结晶Ⅱ~Ⅴ。
2结果
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南药巴戟天源流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考查有关记载巴戟天的古代文献,结合近代对巴戟天古代文献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考证了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采集与炮制三大方面的历史源流。从历代本草来看,巴戟天的产地有巴蜀、江淮两个地区,但均以四川产地为优;巴戟天的品种从古至今的产地和品种发生了变化,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入药植物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巴戟天性味在历代本草记述均以甘、辛、微温为主;药用归经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入脾经、胃经、心经、肝经者;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为其主要功效;治疗病种主要以男子病为主,主治男子阳痿遗精,同时主治风湿痹痛、水肿、筋骨痿软以及女子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巴戟天采集以二月和八月为主。历代有关巴戟天的炮制方法中,大多要求先除去其木心,可用枸杞子汁、金樱子汁等炮制,或采用酒制、米制、面制、盐制、油制、炒制等。
【关键词】巴戟天;主治功效;采集;炮制;南药;考证
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又名鸡肠风(广东、广西)、兔儿肠(福建)、兔子肠、猫肠筋(福建)、鸡眼藤、黑藤钻、糠藤、三角藤(广西),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木质藤本植物,肉质根入药,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1],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巴戟天在中医药处方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中药材品种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还作为常用的食疗补品,为我国主要出口药材之一。巴戟天的古代文献研究主要涉及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考证、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采集与炮制三大方面,现将其源流考证情况介绍如下。
1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考证
巴戟天药材的植物来源争议甚大,前人考证其植物来源多达7科13种植物。巴戟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但未记载其形态和产地。
11古代巴戟天的名称
匙羹藤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匙羹藤实施规范化栽培(GAP)研究,探索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方法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开展匙羹藤GAP的栽培。结果开展匙羹藤GAP种植,通过严格选地栽培管理可有效地控制药材中有害重金属与农药含量,提高匙羹藤的质量和产量。结论实施GAP种植可保证匙羹藤药材的优质、安全、可控、无公害、无污染,进而得到高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料。
【关键词】匙羹藤;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匙羹藤Gymnemasylvestre(Retz.)Schult.系萝藦科匙羹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别名武靴藤、金刚藤、蛇天角、饭杓藤,其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1]。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匙羹藤含有多种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其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为主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甜味反应治疗糖尿病[2]。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冠心病和高血压病[3]。因此,匙羹藤作为一种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开发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但由于过度地开发和人为地破坏使匙羹藤野生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料短缺。同时,生产上的操作不规范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量超标,因此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匙羹藤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使药材原料达到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无公害和无污染,以满足国内外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科研小组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积极探索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系统研究对匙羹藤药材质量有影响的各项因素,从源头抓起,这对实现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3年的实施和基地建设,本课题组已完成匙羹藤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为推动匙羹藤生产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程,以达到匙羹藤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了匙羹藤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匙羹藤的种质特性、产地环境、种子标准、育苗技术、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成分含量、农药残留及包装、储备等方面内容。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广西匙羹藤的主要产区。它包含了从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质量管理、包装及贮存管理等内容。
2质量及检测引用标准
干燥综合征中西医治疗
1西医治疗进展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且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不一,以口、眼干燥为常见症状,但多数情况下常伴有多系统损害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报道称SS在我国发病率为0.3%~0.77%[1]。本病多起病隐匿,病情差异较大,但临床发病主要可分为外分泌腺受累表现和系统病变导致的血管炎表现。故西医在治疗上常以治疗外分泌腺如口干燥症、眼干燥症及合并系统损伤而有所侧重。
1.1干眼症的治疗常规治疗干眼的药物种类较多,如进口的人工泪液,国产的视黄酸,以甲基纤维素、硫酸软骨素和复合维生素为主要成分的干眼滴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痛苦,但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疗价值有待商榷。同时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导致外分泌腺体依赖性增加,药物的疗效减低。
除外用药物之外,近几年来,口服药物也逐渐为临床所应用。如拟胆碱药匹鲁卡品(PilocarpineNitrate)能明显改善口干、眼干和其他干燥症状,且用药后耐受性好。最新应用于临床的西维美林(cevimeline)属胆碱酯能受体的激活剂,与匹罗卡品相比较,对M3受体的选择性高10倍,半衰期长8倍,副作用也更少,临床应用表明其对口干、眼干都有作用。Fife等[2]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了患者使用西维美林后可以很好地耐受并且口干症状显著减轻。
1.2系统损伤的治疗SS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一旦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都已经较明显,应考虑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这有助于提高体内多种腺体的分泌功能,改善病情,延缓病程进展,同时控制炎症。控制炎症反过来既有利于腺体最大程度的分泌,又可以中止炎症的活动。当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脏器受累时,如肺间质性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脏损伤、肾小球肾炎、肌炎等,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曾小峰[3]报道一诊断干燥综合症的27岁女性患者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一个疗程后淋巴结、腮腺肿大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疗效确切。
2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研究论文
【摘要】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入胃脘痛、胃胀等范畴,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对疣状胃炎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关键词】疣状胃炎/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脾胃虚弱
疣状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suckergastritis)等。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中医无疣状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一般可归于胃脘痛、胃胀等范畴。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采用中医与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报告如下。
1中医药治疗
管日军[1]认为疣状胃炎多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寒热湿阻、络脉不畅、聚积成疣为标。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有效率84%。杜晓泉等[2]认为气滞痰瘀为疣状胃炎的基本证型,理气化痰法为其基本方法,治疗用川贝母、僵蚕各8g,郁金、陈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虫各10g,丹参、山慈姑、当归各15g,总有效率90%。金永日等[3]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邪实为主,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治疗用扶正抗疣灵,总有效率89.23%。苏洪源[4]自拟消疣和胃汤,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药用:九香虫8g,甘松15g,佛手片12g,厚朴12g,八月札15g,白芍20g,延胡索15g,吴茱萸5g,半夏10g,鲜藤梨根60g,蒲公英20g,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6g,并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4.12%。周恒军等[5]认为本病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予自拟方益胃汤,共治疗48例,治愈2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7%。吴天安[6]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系饮食生冷,寒湿犯胃,气滞血瘀,寒、湿、瘀等相结所致,方用九香散治疗15例,总有效率93.4%。
2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中医护理论文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足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往往久治不愈,严重者需要截肢,但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可以降低致残率,因此本病的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现将本院2003年1月以来收治的42例糖尿病足患者运用中医护理,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9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5~73岁(平均57.2岁)。糖尿病病程1~22年;25例仅表现为下肢感觉减退、麻木、发凉、疼痛,12例足溃疡表浅,3例溃疡深至骨质,2例趾坏疽严重;合并感染12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感觉异常者无一例发生足溃疡,足溃疡表浅者全部愈合,深度溃疡治愈2例、好转1例,坏疽2例中1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无截肢致残病例。
1.2治疗方法
中西药合理配伍运用
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中医中药的重视,一些患者对中药的疗效也越来越认可,在临床中中西药物联用也越来越普遍,并且能收到比单纯用中药或单纯用西药难以达到的疗效和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但也有一些因配伍不当而降低疗效的,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为此,研究和总结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保证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西药针对性强,药效迅速,中药则能宏观调控,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配伍在疗效及作用时间等方面有着相互调节、取长补短的功效。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为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血药浓度升高,疗效增强。安络血、维生素K1与三黄泻心汤合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比单用西药有明显加快止血的作用。在乳腺炎的治疗中选用青霉素、链霉素与通络散结、清热解毒的中药连用,如:金银花、蒲公英、丹参、连翘、赤芍、鸡血藤等可产生协同作用,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黄芩、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时,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中药及其制剂与一些抗生素应用,效果会显得好些。很多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双花等有清热解毒、抑菌作用,黄连中的小?\硷、黄芩中的黄芩甙、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脂均有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板蓝根、大青叶、柴胡、等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与西药配伍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疗效都比较好。
有的药物可通过影响排泄过程,使疗效增加。如黄芩、砂仁、木香等对肠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维生素B12、灰黄霉素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应用庆大霉素治疗尿路感染时可与硼砂联用,使尿路PH值升高,可明显增强庆大霉素的治疗作用。
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
一、在场: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1.作者缺失导致误读
随着一些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引进,尤其是“作者已死”观念,把文本与作者生硬地割裂开来,导致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死扣文本的言语及其结构,以文本的“能指”为旨归而导致误读。其实,作者之意,应该是文本的首要之意,其他的意义只是后起而已;而且,由于作者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对文本的误读。何况,中国历来就有主张阅读文献、理解文本原意的传统,朱熹咀嚼涵泳、体味作者思想的阅读方法即是。离开作者的“在场”,势必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只有作者“在场”,“多元解读”才不至于滑向“随意解读”。
2.语文教师“在场”于读者与作者之间
(1)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时空
文本分析是读者重建文本的方式,其首要原因是读者分析文本时与作者写作文本时处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时空中。读者与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若即若离的,由此决定读者是带着与作者不同的情感、意愿、人生观念和认识来阅读文本的,所得到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尽相同。为此,文本分析就是要实现读者从自己的文化时空向作者写作该文本时的文化时空的转移,并逐渐深入到作者写作该文时的心境和情景中去,即要“读进去”,读出趣味来,不能老是像隔岸观火一样看着作者在文本中呈现的那一切。那么又该如何“转移”?教师必须“在场”才能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时空,让读者尽可能地进入到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和情景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感受和理解他写下的这个文本整体,从而合理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意与志趣。如何“沟通”?并非表面上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情况介绍,而是强调“这一个”———作者写作该文本时的具体心境,还原作者写作之际的具体情景。例如,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时,不但亲历了女师大事件、“3•18”惨案,与刘和珍有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但对当时社会上各类知识分子的议论心知肚明,而且以鲁迅当时的心情,周围的一事一物、语言中的一字一词,都是以与平时迥然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他的脑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这种心境下痛定之后的“沉思”,而这一切,正是读者在阅读时所缺乏的。教师就应该把“这一个”———鲁迅悲与愤的交织,爱与恨的缠绕,爱得那样刻骨铭心,恨得如此咬牙切齿的状态一一还原,构建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文化时空的桥梁,让读者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