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10:4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安全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研究
摘要:煤炭行业一直以来是安全事故多发的行业,而在众多的煤矿安全事故中,尤其以技术及管理隐患所产生的事故居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而行业内部也在不断改善自身的管理标准及运作过程,通过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经验及方法。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管控、危险源监控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控制、减少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制建设
据调查研究发现,在以往的煤矿事故中,对于煤矿安全的风险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不足是导致事故多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对于增强风险管控及减少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通过介绍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含义,指出了其建设过程,即通过风险的分级管理及隐患的治理排查相结合,有效抑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现实中的煤矿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1.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概述
(1)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含义对煤矿安全的风险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不足是导致事故多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也是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简单概括来说即关于风险识别的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的治理。煤矿安全风险管控即煤矿单位通过对矿井中的各个系统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管控措施以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做好安全防范的第一道防线[1]。隐患排查即通过对第一道防线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排查,调整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从而建立起预防机制体系的第二道防线。由这两道防线组成的安全管理体系即为双重预防机制体系。(2)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的意义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构建,层层把关煤矿安全生产各个环节,旨在针对各个环节做好风险的事前管控。它有效地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向前推移,实现安全风险的分级管理。在实际的建设及应用中,需要全面分析煤矿行业各个系统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充分剖析并将风险做好合理的分级,把握住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抓重点环节,使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2]。因此,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能够有效排查事故隐患,做好事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2.煤矿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探索
*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52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05万。全县现有公路里程2000多公里,通航水域200多公里,机动车2.2万辆,船舶1000多艘,生产经营企业1269户(其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家、批发企业2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23家、非煤矿山企业75家、其他高危企业17家),从业人员9万多人。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境内河网密布,道路崎岖,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普遍低下,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全县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如何建立适合*县情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八大机制,促进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
1、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功夫在平时”、“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工作主动权”和“安全也是政绩”的观念,加快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
2、健全安全目标管理。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指标管理体系,将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并把工矿商贸企业万人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
3、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一是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遵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和政府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监管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驻县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监管责任,定期分析、研究布置、督促检查本辖区、本部门、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定落实预防事故的措施;三是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直接负责,其它领导对所分管行业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具体负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
4、完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约谈和述职制度。对责任落实、工作扎实、指标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安全生产指标不落实的,实行通报批评;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规作出处罚。对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年度安全生产考核不合格的,按照《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规定,实行“一票否决”。今后将对发生恶劣影响事故的单位以及安全生产综合考核成绩较差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乡镇、单位将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东亚多边安全机制研究论文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时代,是一个国际社会日益组织化的时代。近年来,伴随著全球化深层次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全球化(全球主义)与区域化(区域主义)作为两股并行不悖的历史潮流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与重塑著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面貌。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安全机制建设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参与者的普遍追求,其制度化水准往往被视为一体化建设成就的层次性标志。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大国,其面临的安全环境也最为复杂而险恶。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构建东亚区域性多边安全机制,是中国稳定和确保周边安全的理性选择和现实路径。当前,中国在宣导建立东亚区域性多边安全机制的过程中,面临著以下一些现实的困难和潜在的选择。
第一,主观认识和国内政治。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政府对国际制度在促进和实现国家利益问题上的正面认识不断加强和深化,但迄今中国对东亚区域多边合作机制的构想和实践大多限于经济领域,而对于通过多边安全机制来逐步缓和与解决东亚安全问题,考虑和实践得还比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现实对于区域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尚存在掣肘因素(比如美国霸权的影响、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历史宿怨等),另一方面也部分地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和实现中国的安全诉求存在困惑与顾虑。冷战后,中国相继解决了同大部分陆上邻国的边界问题,但同东南亚有关国家的海上划界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结果。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领土争端问题上总的原则是:坚持主权、维持现状、谈判解决,核心是维持现状。但是,维持现状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争议双方都要有维持现状的诚意和行动,彼此间能够就谈判解决争端建立互动机制;二是争议双方各自的国内公众舆论都愿意并支持本国政府采取一种比较耐心、比较顾全大局和实际可行的政策。然而,这两个条件事实上很难同时具备。一方面,东南亚个别国家不断在争议地区采取单方面行动,试图用某种「既成事实」打破现状;另一方面,有关国家的国内公众舆论被媒体炒作效应鼓惑起的盲动经常会与不合时宜的民族主义「不期而遇」,从而对政府决策造成压力,甚至是平添羁绊。
第二,台湾问题。对中国而言,台湾问题目前已成为在培育和建立东亚多边安全机制过程中难以逾越的政治障碍,不留后患地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之一。自80年代以来,尽管海峡两岸在经贸、投资、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化,已然形成了某种相互依赖型的关系网,但随著近年来「台独」势力的不断膨胀,两岸在政治层面上却愈行愈远。当前,两岸在主权问题上的「零和」博弈有可能会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造成挑战,「台独」势力随时有可能葬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在此背景下,一些台湾政治家和学者从新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欧盟模式」促进两岸以和平方式进行「统合」的构想。虽然从长远来看,两岸间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功能性整合有利于营造良性的互动关系,但「欧盟模式」所代表的经济层面的功能性整合却并不一定会自动引发「溢出效应」而导致两岸的政治整合。尽管2005年连战、宋楚瑜的「和平之旅」和郁慕明的「民族之旅」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党际交流已经启动,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却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与台湾问题紧密相连的是中国如何应对和协调美国霸权在东亚地区影响的问题。当前,在同中国周边安全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同美国有著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同中国的东亚地区战略存在著潜在的冲突。虽然中美两国在战略上的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断上升,但无庸讳言,中国对美国的依存度要高于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占据著主动地位。为此,中国在构建和经营自己的东亚地区战略时,必须始终考虑和审慎对待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和美国的利益需求。目前,尽管中美两国战略对话机制已经启动,但两国尚未制度性地规范各自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关系(包括中国与美日军事同盟和美韩军事同盟的关系),这成为中国在构建东亚多边安全机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第三,朝核问题。始于90年代初的朝核问题堪称当今世界上最复杂、最敏感、最棘手的地区性多边问题。自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为解决危机所作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从2003年至2004年,由中、朝、美、韩、俄、日参加的三轮「六方会谈」未能就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历时二十天、历经前后两个阶段的第四轮「六方会谈」经过艰苦谈判达成了《共同声明》这一自「六方会谈」机制启动以来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重大进展,但美朝两国在战略上的不信任感并未实质性消除,《共同声明》中相关条款的履行仍存在诸多变数,有关各方能否切实将西方关心的以核问题为代表的所谓「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同朝鲜方面关心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等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制定出相应的履行机制,将直接决定未来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的走向。中国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安全机制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六方会谈」中产生新组织,二是从现有的地区组织和论坛中衍生出新组织。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最终形态和成员范围都将取决于本地区主要大国的利益关系。从近期来看,朝核问题为本地区大国创造了一个发掘利益交汇点的平台,有关各方正在试图以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为契机,构建东亚地区的安全框架及其保障机制。冷战后,中国通过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性的权力安排,积极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北亚邻国开展安全合作,在东亚地区安全领域确立了积极的建设性影响。这一方面使中国应对周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东亚安全环境的整体改观。但目前中国与有关国家尚未建立起一种旨在维护和巩固本地区长久和平与安全的成熟的多边机制,中国通过多边管道在东亚安全合作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中日政治关系。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紧张与恶化已成为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中的重要障碍。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这样的结果对中国不利,对日本同样也不利。尽管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近来出现了某种强硬的趋势,但中国政府始终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抱有最大的诚意,始终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始终没有放弃敦促日本政府以实际行动为改善两国关系营造积极气氛、创造有利条件的努力。当前,在互不信任、相互抱有戒心的政治关系下,中日两国对东亚合作领导权问题都十分敏感,特别是日本。在当前国际环境和现实国力的背景下,中国要谋求成为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领导者,必然会承担巨大的风险和成本,助长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搭车」心理和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中国在未来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理想角色应该是成为事实上的「主导者」,而非现实中的「领导者」。今后,中国应继续支持东盟在「10+3」进程中发挥主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应主张中日韩三国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发挥更大的建设性影响。对待领导权问题,中国应突破「零和思维」的局囿,不妨欢迎日本在诸如建立亚洲货币稳定基金等一些具体领域发挥领导作用。中国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正是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孕育著突破当前中日关系瓶颈的可能性。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10+3」机制为中日两国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制度性安排,为两国间的双边活动创造了平台。
第五,能源问题。近年来,伴随著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能源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前,中国对能源某种程度上的「执迷」正在显著地增加其同邻国间关系的复杂性,增多和增大其与有关邻国间,特别是同中国有领土和领海争议的国家间过分竞争乃至对立的可能,这不利于中国宣导的东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和建设。当前,围绕能源问题的一个现实而具体的困难就是中国与有关国家在南海和东海这两大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地区的划界争端。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一贯奉行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由于能源争端「零和博弈」的性质而在事实上并不具有太多可行性。「丛林法则」在上述问题发展过程中的盛行表明,有关各方围绕南海和东海能源问题而展开的竞争尚缺乏制度性约束。中国以能源需求为导向开展的东南亚地缘经济外交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和塑造本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图景,目前尚不明朗。
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论文
一、规制与食品安全规制
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贸易中的安全规制
1.相互协调的食品贸易安全规制机构
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
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
医院安全机制建设的探究
本文作者:彭建涛工作单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随着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入,改革将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补偿机制的逐步完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投入,为中心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也对中心落实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人员配置、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心“十二五”将继续遵照“以特色科室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以促进基础和临床合作为纽带”的学科人才建设总体思路,继续探索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创新的能力,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组建科研协作组,深化合作互利双赢为打破固有行政框架,真正实现临床科研零距离,中心组建以疾病诊治和研究等为一体的跨科室、跨平台的科研协作组,共同探讨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导向,以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自发自愿参加不同专题的科研协作组。目前中心已成立5个协作组,包括慢性肝病科研协作组、艾滋病科研协作组、结核病科研协作组、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协作组、中医协作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个人有专长中心大力谋划学科人才建设,建立并完善目标清晰、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掘具备自助创新意识的潜力人才,加快培养传染病学科后备人才,形成以“萌芽计划”、“新星计划”“、优青计划”三位一体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萌芽计划”以30岁以下的具有初级职称的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新星计划”以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人员作为培养选拔对象;“优青计划”以35到40周岁之间中级职称以上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为对象。该培养体系将进一步挖掘中心的优质人力资源,期待经过培养后能够形成一支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实施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和聚集人才“十一五”期间,中心主持和参与“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重大专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大专项的实施也为研究生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锻炼一大批站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前沿、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的研究生。“十二五”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申报,为中心“十二五”科研和学科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建设高水平科研高地中心已搭建成包含“常规科研技术平台”和“传染病特色科研技术平台”的科研共享平台,已发展成为集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科学研究、平台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开放的现代化实验室平台。2011年,“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落户中心,研究所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整合资源、开放竞争”的原则,围绕上海及我国新发与再现传染病诊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做好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吸引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优秀科技人才,为开展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提供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借势发展2011年,中心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双方在临床资源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升学科与人才建设,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引领未来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及生物医学的发展。中心聘请复旦大学专家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协助中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复旦大学将定期对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志投入临床科研的医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包括复旦大学开设的研究生理论和实验课程等。复旦大学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也优先派员参加;在同等情况下复旦大学优先招收中心人员在职攻读硕、博学位,优先考虑中心人员作为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以人为本”理念,真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必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1]。科学有效的考核是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必备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奖优罚劣,并形成淘汰机制。对于考核合格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层次;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则需要沟通谈话,找到问题的原因,连续两次不合格则淘汰,退出其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直至退出人才建设工程[2]。加强培养期间及期末的考核力度,完善科学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确保后备人才的储备。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更是高科技的科学,它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3]。之前,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人员常是“非专业人员”;培养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以干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缺乏专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轻视医院管理、不安心医院管理的现象,影响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养。医院应进一步探索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合适人选参加包括党校培训、医院管理课程培训、挂职锻炼等综合性的培训。组织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素质拓展培训,每年选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多途径、多模块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思考
论文概要:讨论研究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是农机监理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积极探索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探索有效途径中,结合乡镇实际,对农机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作了战略性的探讨。
论文主题词:监理机制研讨
近年来,在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逐步形成了农机安全网络管理机制。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农机安全监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的“头重脚轻”格局有待于认真解决。
一、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首先是要解决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强化对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认识。
(一)农机安全是社会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解放以来,我国就建立了中央、省(直辖市)、县(州)、乡(镇)四级人民政府,乡(镇)是基层的组织,同样肩负着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包括农机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已成为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机械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等重要的劳动工具。但是,一些农机驾操人员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操作技术不规范、安全设备不配套等主客观原因,时常引发农机事故,甚至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一个乡镇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把农机安全纳入重要范畴,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计算机安全控制机制与技术探析
摘要:基于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与技术的研究。首先,分析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特点。然后,在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工作中,要建设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最后,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网络以及安全管理技术也得到进步,但是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安全技术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所以,只依靠人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社会市场。为使人们自身信息、企业信息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与安全技术,从而推动人们生活的更好发展。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特点
(一)真实性。计算机系统针对已授权的用户,记载的信息都是用户自身真实信息。因为网络中信息都鱼龙混杂,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在网络中出现冒充的状况,所以计算机系统对甄别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二)可控性。计算机系统具有可控性,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信息被散播与转发,避免不健康信息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随时随地向用户发送有效的信息内容。(三)保密性。计算机系统具有保密性,它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正常运作。[1]保证计算机内的信息不会泄漏,保证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内容不被恶意更改,同时也保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传输时不会被破坏和丢失。
二、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计算机安全控制机制与技术分析
摘要:基于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与技术的研究。首先,分析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特点。然后,在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工作中,要建设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最后,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网络以及安全管理技术也得到进步,但是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安全技术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所以,只依靠人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社会市场。为使人们自身信息、企业信息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与安全技术,从而推动人们生活的更好发展。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特点
(一)真实性。计算机系统针对已授权的用户,记载的信息都是用户自身真实信息。因为网络中信息都鱼龙混杂,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在网络中出现冒充的状况,所以计算机系统对甄别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二)可控性。计算机系统具有可控性,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信息被散播与转发,避免不健康信息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随时随地向用户发送有效的信息内容。(三)保密性。计算机系统具有保密性,它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正常运作。[1]保证计算机内的信息不会泄漏,保证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内容不被恶意更改,同时也保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传输时不会被破坏和丢失。
二、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机制浅析
1煤矿安全危机预警组织保障机制
有效的危机预警活动必须通过合适的组织予以实施,为保障煤矿企业安全事故的预警与监控有效实施,要成立专门的安全危机预警组织机构,作为安全危机预测与监控的运行指挥中心,即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能够会同各方专家,对各类安全危机信息进行预测和总结研究,在国家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上制定有效的预控方案;同时,因地制宜,在地方政府设立管理分会,在危机预测和预控过程中发挥中央危机预警机构的权威作用,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力量全权负责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甚至可以成立安全危机监控的虚拟组织,即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联盟会,重视地区之间以及地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安全评价,构建统一的安全交流平台.从企业内部看,目前大多煤矿企业的安全危机监控组织机构往往只涉及安全管理部门这一单一系统,实际上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与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安全管理部门这一单一部门能够有效完成的.安全危机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涉及安全管理部门,也涉及到采购管理部门对设备的质量把关,生产管理部门对工作规程的监管,信息管理部门对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对安全管理的投入支持等等.因此,煤矿企业内部安全危机预警组织机构,必须是由安全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委员会应由总经理主管,依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和安全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安全危机源、不安全行为、安全事故概率等进行严格的预测、监控和管理.
2煤矿安全危机预警信息反馈机制
强化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的信息反馈体系,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煤矿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要想有效运作,必须建立员工、专家、企业、政府、社会等多个层面相互畅通的信息反馈体系[6]:一是员工信息反馈.定期深入一线员工当中了解安全信息,及时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专家信息反馈.安全管理专家对企业生产中员工的工作行为和生活行为进行全面检查、监督、指导和调研,向企业决策层提供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的检查评估报告;三是管理信息反馈.由企业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通过安全检查与巡查、监管与调研等活动,有效地掌握安全动态,实现对各安全生产环节信息的收集和控制[7];四是政府信息反馈.政府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地方政府和相关官员以及煤矿企业和企业高管的信息监管.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和各方专家收集有关煤矿企业的各种安全信息,形成最终安全危机预警与评估报告,对处于警报范畴的企业予以警示,并责令改进;五是社会信息反馈.完善监督信息通道,充分发挥社会和媒体对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的监督作用,减少政府与煤矿企业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约束机制由政府外部约束向企业内部约束转变.
3煤矿安全危机预警评价考核机制
现有评价考核机制以GDP增长为导向,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具有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因此与煤矿企业形成某种联盟,隐瞒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等事实,甚至阻碍中央政府对煤矿企业的监管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中央政府对安全事故预警与管理的成本.同时,煤矿企业过于追求利润增长这一目标,尤其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更是大胆,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监管缺失,因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可见,改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绩以及企业业绩的评价体系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应改革对地方政府及煤矿企业的考核机制,改变现有的政绩导向、经济导向等不良观念,树立“绿色GDP”理念,加快“绿色GDP”改革进程,把安全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对地方政府、官员以及煤矿企业高管的考核中来,建立安全保障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并对安全监管不到位的政府、官员和煤矿企业高管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采取360度评价模式,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危机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行为进行评价.
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
摘要:农机安全生产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应该让农民人人都树立起安全生产的观念,建立起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农业生产稳定进行,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对此,主要对农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农机安全生产机制的方法,以期为农村安全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机;安全生产;拖拉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购买的变型运输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有些农户购买的是无牌农机,很多农户也没有相应的驾驶证,属于无证驾驶,这就给农机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影响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因而有必要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机制建设,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
1农机生产、管理存在的不足
1.1农机用户安全观念淡薄
很多农机用户在购买农机后往往忽视了农机驾驶的安全问题,如无证驾驶、超载超速、无牌行驶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农机用户没有意识到农机驾驶需要驾驶证这一点,大都是现学现开,明显增加了农机驾驶的风险。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在赶集或工程建设时,农村无证驾驶农机或是超载驾驶等现象非常普遍,期间事故发生率也很高,给农机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