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09:03: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安全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安全观

女性主义安全观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安全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女性主义认为,传统安全观过于强调军事安全和国家安全,忽视女性在安全领域的重要作用。女性主义强调多元的、反映女性特质的安全观,认为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同样重要;环境安全与女性息息相关;安全应以人为中心。女性主义安全观无意取代主流国际安全观的地位,而是要在国际关系中加进女性视角,使之更客观公正地反映国际关系的现实。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安全;国际关系

在传统意义上,安全是保护国家不受外来颠覆和攻击,使它客观上不受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国际关系的主流学派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进行了理论探索。女性主义认为,女性视角的缺失使传统安全观解释力有限。在对传统安全观的批判中,女性主义安全观渐呈轮廓。女性主义认为: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同样重要;环境安全与女性息息相关;安全应以人为中心。

在传统的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军事和安全功能总被认为是男性的事务,女性在安全研究史上很少被提到。例如,现实主义代表作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thau)的《国家间政治》一书,并没有专门论及女性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虽然作者在谈到各国政治家时,曾分析过欧洲历史上4位著名的女王和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女王、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莎和俄罗斯的叶卡捷林娜二世,然而摩根索在分析这些女性活动时,是把她们当做女王或王后,即国家的代表而非女性。至于普通女性参与国际事务他并没有提及。

现实主义另一位代表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Wolfers)很早就提出,安全是“一种价值”,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起点”和“落点”。[1]英国学者巴里·布赞(BarryBuzan)将安全定义为对“免于威胁的追求”,显示“国家和领土完整,反对敌对势力的能力”。“安全的底线是生存”。[2](P20)据此,学术界把安全概念分成消极安全和积极安全。前者强调免于危险和威胁以求生存,后者则强调稳定。生存和稳定是安全的两个重要目标。

查看全文

安全观察与沟通中打造“有情”安全管理

1充分结合安全观察与沟通,创建有情安全管理环境

实施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有情安全管理,是以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利益、启发员工心智为切入点,倡导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进行“安全管理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和理解,消除员工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形成共同遵守的安全观和安全行为准则,实现安全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总厂结合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工具五年来的实践经验,在总厂内部着重倡导五种安全理念,并从这些安全理念的不断培养中打造一种“看得见”的有情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看作至高无上,注重从人本安全的角度来制定各项HSE管理制度,保证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得到控制,安全生产效益得到保证。二是倡导“安全和谐发展”理念。统筹安全与生产效益的同步发展,将HSE工作作为总厂的头等大事来抓,以集团公司HSE九项管理原则为基准,做任何工作和事情,首先考虑HSE。三是倡导“人、基、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基层的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员工最基本的安全素养,强化安全执行力和基础安全管理建设,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和新方法。四是倡导“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风险是可控的,事故是可预防的”安全工作理念。不断消除员工的麻痹思想和安全风险意识淡漠的心理,提高对岗位危害因素识别和生产安全风险可控的认识和能力。五是倡导“问题在现场、根源在管理、责任在主管”的安全理念。将安全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强化全员履行“一岗双责”的意识,将责任落实到属地主管,注重发挥各级管理层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协调作用,杜绝职责不清、落实不力等不良现象。

2加强“有情安全”的载体管理,营造“我要安全”氛围

为加强“有情”行为管理,总厂加大“有情管理”力度,注重以情感人、以情管人、以情育人,在坚持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工具的基础上,围绕风险控制,坚持走HSE创新之路,实施HSE创新战略,注重安全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总厂先后创新开展了多项“有情型”安全管理创新活动,效果显著,收获颇丰,把过去的安全管理“一条线抓到底”转变为“在有情环境下的全面开花结果”。编制出版《总厂内部事故事件案例选编》读本作为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实践有情管理的载体。总厂将近20年以来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灼烫、火灾等各类事故事件及未遂等案例汇编成册,给出原因分析、教训反思、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教育内容,员工对照案例学习预防,提高了风险意识,推动了安全发展质量。在生产实际中不断摸索风险控制新方法、实施新措施。在一线班组全面推行“班组安全员轮值上岗”制度,让员工人人参与,全员参加安全观察与沟通,感受安全管理过程,此举拓展创新班组安全活动模式,反违章成果更加巩固,基础安全得到夯实。推行实施“HSE隐患报告卡”,促进隐患排查工作深入开展。“隐患报告卡”设有隐患位置、可能造成后果、建议、整改及防范措施、问题落实等内容,经运行该方法行之有效,对现场隐患可有效控制,形成了“全员皆兵”趋势,现场不符合明显减少。针对员工在作业过程中不能正确辨识危害,防范控制各类操作带来的风险,总厂创造性的开展实施了“在ERP生产派工单背面附加该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控制指南”的安全管理措施。员工在领受生产任务同时,也了解掌握了该项作业的危害与风险控制措施,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得到提高,践行了安全生产“五同时”要求,推进了员工自主安全管理水平。为增强“有情安全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总厂主管安全领导和安全员长期开展“操作风险提示短信发送”活动,拓展了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全年发送安全短信约120余条,短信采用风险提示、操作指南或安全口诀等形式,依据作业内容不同,随时发送给员工,提示员工操作风险控制指南,提醒注意安全,员工易于接受,“有情管理”效果明显直接。这样通过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的效果往往胜过严厉的处罚和不留情面的批评。强化“属地安全管理”落实,注重属地内有情干预化。推行开展以‘全员参与、明确职责、明确属地、有情干预、过程控制’为内容属地安全管理,经全员培训、设置属地责任牌,明确属地主管职责及属地管理范围,推动了员工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转变,促进了“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这种“有情管理”,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直接或间接引导着员工遵章守纪。安全工作实施“有情”管理,让安全成为员工自身第一需求,员工的安全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3强化“有情”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素养,打造自主自觉的安全文化行为

开展“我的岗位风险我知道”、“危害因素再辨识”、“54321内涵解读”、“安全经验分享”、“事故事件案例评析”、“交通安全大家谈”等HSE文化学习讨论活动,在各岗位设置“某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控制目视化提示”及“关键设备设施作业安全动态控制”等各类HSE管理看板,提高了安全目视化管理水平,突出了“现场有情安全管理”。总厂通过各项举措扩大“有情”安全文化辐射面,引导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总厂领导和员工先后撰写了“三个超前抓安全”、“如何履行HSE善意管理”、“做到三铁保安全”、“现场精细化安全技术管理”等安全稿件,拓展提升了总厂基层安全文化影响力。总厂各层级管理者通过对班组HSE活动记录定期点评回复等多种安全传播形式与员工交流沟通,深化了“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开展,总厂管理层平均每人/年与员工交流沟通120余次,填写观察报告120份,岗位员工切身体会到“有情安全管理”带来的安全与健康。

查看全文

经济社会下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

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许多挑战和严峻考验,抑制了中国粮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对粮食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现实背景。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要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观进行梳理,形成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新粮食安全观。虽然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但都还相对零散。如提出开放的粮食安全观(孔祥智,2001),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观(曹峻,2008;孙梅君,2004),以口粮安全为核心的粮食安全观(黄季焜,1999;曹荣湘,2005)等等。本文在已有的新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的阐述了粮食安全观的内涵、新旧粮食安全观的差异,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新粮食安全观。

一、粮食安全观的内涵

粮食安全观来源于“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而粮食安全的中文名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FoodSecurity”翻译而来的。由于粮农组织提出“FoodSecurity”的背景是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并且提出的粮食安全(FoodSecurity)概念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中国学者认为保障生存和健康的最基本的食物就是粮食,食物安全本质上就是粮食安全。因此,国内约定俗成将“FoodSecurity”翻译成“粮食安全”,而不是直译为“食物安全”。这种翻译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粮食安全观。但是如果直译为“食物安全”又无法体现出某些食物(主要是粮食)在保障人类生存需要方面的特殊性,过于泛泛而指。所以,本文仍然沿用“粮食安全”的翻译,但并不特指粮食②。“粮食安全观”这个名词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进行解释:“粮食”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特指某种农产品或所谓的“粮食产品”③,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保障人类生存的食物,但又不是全部食物,必须是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或者说当地居民食物链中最低层次的农产品,是生产其他农产品所必须的原料。它所包含的食物范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安全”是人的一种不受威胁的心理感受,粮食安全就是没有因为“粮食”而受到生存和经济威胁的感受。“观”就是对事物的看法、认识。那么“粮食安全观”就可以解释为对于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不受威胁的认识,是有关粮食安全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组合,包括什么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标准)、对当前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如何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付出成本的态度等内容。虽然粮食安全的层面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区域和世界五个级别,但是国家粮食安全是个人及家庭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地区和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探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所以,本文将粮食安全定位于国家层面。那么粮食安全观应该说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属于一种集体价值观。它将指导有关粮食生产、储备、流通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整个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

二、旧粮食安全观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一)产生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粮食安全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建国后不久,就提醒全党“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多次阐发过“粮食生产丝毫松懈不得”的思想[1]。1972-1974年爆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国际社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国内也就开始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1996年美国学者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中预测中国未来将无法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粮食短缺的问题。因此,旧的粮食安全观是在我国粮食供不应求的年代产生的,沿袭了中国传统粮食安全的观念。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出现了几次粮食生产的波动;再加上国际社会不断质疑中国的粮食保障能力。这就是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观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以粮食供不应求为基本前提。

查看全文

网络安全观指导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摘要: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博弈中,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形势严峻。从科学原理上看,网络安全风险的实质是人们对信息科学认知逻辑的局限性,建设“刀枪不入”的网络防御体系是不可能的;从经济效益上看,建设这种网络防御体系也不一定划算。网络安全工作的关键是安全目标的收敛,重点是确保完成计算任务的逻辑组合不被篡改和破坏,从而实现正确计算。围绕这个安全目标,从逻辑正确验证理论、计算体系结构和计算工程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科学技术创新,解决了逻辑缺陷不被攻击者利用的问题,形成攻防矛盾的统一体,为信息系统建立主动免疫能力。

关键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可信计算;主动免疫

1引言

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为微妙也最具有爆炸性的变化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这被称为历史上重大变革的信息化社会,代表着人类的经济结构正在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而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当今世界已通过互联网变成了“地球村”。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网络空间,成为与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同等重要的人类活动新领域。网络空间由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之间,逐步形成了深刻的、复杂的相互嵌套结构,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2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面临的3个重大风险

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承载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最基础的公共服务,聚集了经济运行、劳动创造等最广泛的资源财富,彰显了国家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内/外部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安全威胁呈现高烈度、未知性、多样化的趋势。2.1高烈度对抗的风险。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网络攻击方式多样、手段隐蔽、潜伏期长、造成的损失巨大,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受边界制约。从国内外一系列网络安全事件来看,对网络中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攻击已经成为国家级对抗中的首选武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各方势力角力和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2.2无险可守的风险。特种木马和网络攻击手段具有极度危险性,物理隔离已经无法确保抵御网络攻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网络攻击将成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稳定运行的主要风险之一。2010年“震网”病毒致使伊朗布什尔核电站20%的离心机报废;2012年“火焰”病毒致使中东石油工业网络瘫痪;2013年“棱镜门”事件致使多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信息网络被入侵;2015年“乌克兰电网”事件中,“BlackEnergy”病毒造成乌克兰大规模停电;2017年“勒索病毒”事件中,“永恒之蓝”网络武器导致全球150多个国家的超过30万台计算机(含服务器)和自动化控制设备感染病毒。这些特种木马和特种网络攻击手段是针对物理隔离网和工业控制系统定制的,攻击者通常熟悉被攻击的系统和网络结构,采取先进的攻击技术,病毒扩散和破坏手段非常隐蔽,现有的防病毒软件无法查杀。2.3长期的风险。现阶段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大量采用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该现状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部分国外的设备在测试中发现了高危漏洞甚至人为后门,攻击者容易获取管理密码,从而取得全部权限。同时,随着自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发展,网络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控难度进一步增加。纵向认证和横向隔离装置是电力生产工业控制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通过多项国际案例来看,隔离和认证装置并不是绝对可靠的。由于设备老旧或安装维护不当、参数阈值设置不合理、程序存在逻辑漏洞和远程后门以及设备厂商自身管理缺陷等问题,网络攻击者可能会通过互联网渗透进入控制区;此外,U盘或移动便携机“摆渡”、同一台计算机双网卡、生产控制区使用无线网络等多个途径也会导致病毒间接入侵控制区,进而破坏核心生产控制系统。

查看全文

新形势下网络安全观教育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网络安全观教育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网络安全观教育、高度重视网络安全观教育。

(一)网络安全观教育至关重要

网络安全观教育的至关重要性是由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一,网络安全观教育关乎国家安全。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是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总体安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现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几乎所有的领域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很明显,如果网络不安全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安全受到挑战与威胁,加强网络安全观教育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减少威胁,最大限度保障网络安全,从而保障国家安全。其二,网络安全观教育事关网络世界每个人的利益。网络的使用主体是人,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各种便利,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网络安全与否与网络世界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网络安全观从来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网络安全观教育,提高网络使用主体的安全意识,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能切实维护自身利益。网络安全观教育的影响小到个人利益、大到整个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安全观教育,从行动上积极维护网络安全。

(二)网络安全观教育必不可少

纵观近几年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可知绝大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且现状令人堪忧。首先,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网民网络安全意识淡漠。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与软件病毒的“隐蔽性”使很多网民认为网络很安全,每年因网络安全意识缺乏而导致的网络安全事件不胜枚举。“加强网络安全必须从培养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基础入手,只有在认识上高度重视,真正了解到网络入侵和攻击危害的严重性,公众才会在网络空间主动采取相关措施去应对、防范入侵和攻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风险,减轻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观教育,提高网络使用主体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便成为维护网络安全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次,我国的网络使用量决定了必须加强网络安全观教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达到5.27亿。网络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影响范围是“一大片”,带来的损失将不可估量。网络安全问题正在经历着技术层面的不断先进、破坏能力不断增强的突变,如果再不加强网络安全观的教育,那么下一个网络安全问题或许会让整个“网界”损失更加惨重。通过网络安全观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风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减少互联网安全隐患人为因素的比重,使每个社会成员为网络安全贡献力量,同时切实保障其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查看全文

树立六大观念心得体会

安全文化是转变群众安全观念,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工程。培育安全文化,必须树立六大观念,实现六个突破。

一、树立大安全观念,在建设安全文化体系上实现突破

安全文化是建立在“安全观”和“文化观”基础上的,、在安全观方面包括全民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乡村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在文化观方面包含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包括行为、环境、物态等。

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变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动力;安全行为文化既是安全观念文化能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安全孤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体现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刘全民的要求;安全物态文化是形成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羞文化的条件,折射出安全行式文化的成效。

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涉及到所有一般公众,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有五类对象:法人什表、各级领导、安全管理少员、从业人员及其家属。

查看全文

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是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沿,在贯彻执行好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关键要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通过以文教化,解决好员工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安全教育等本源问题,真正发挥好安全文化的影响力,杜绝安全标准及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

1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县级供电企业是电网企业的基层单位,在一体化的管理下,具有成熟完备的安全生产规定、标准以及管控措施,也能有意识地去构建安全文化,并通过会议、宣传媒介等,在企业内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但目前安全生产还停留在主动管理阶段,只有部分员工具有安全管控自主意识,大多数员工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员工的安全习惯、安全观念、安全素养尚未完全树立,不能自觉实践于工作生活中,以致每年县级供电企业人为因素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企业安全文化需要进一步构建。

2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经过系统归纳,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其中,安全观念文化属于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属于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属于物质层。基于安全文化的范畴,县级供电企业应该通过以下4个途径着力构建安全文化。

2.1传输安全观念

查看全文

高校安全文化论文

一、安全文化

1.安全文化的提出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当时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这一说法,而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正式诞生。1994年6月《安全生产报》刊登了我国劳动部李伯勇部长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

2.安全文化的涵义对于“安全文化”,比较普遍使用的说法是指人们对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准则的总的认识和态度。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到不同的领域,就称之为某个领域的安全文化,比如安全文化应用到工业领域,这就有了企业安全文化,而把安全文化与教育系统或者是学校结合起来,这样就有了校园安全文化。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隶属于文化,而文化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所以,针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来讲,精神层就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安全准则和信念、标准等,是形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制度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是指师生员工和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物质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部表层,是指高校校园内创造的看得见的实物文化,是校园的安全理念的载体。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延有研究认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应该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保证学校财物、师生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要素,人、环境、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以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养成学生安全素养为系统功能指向的大系统。与强调“人、机器、环境”的工业生产领域安全文化相较而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人处于突出的位置,环境则呈现出开放的特征,管理有着其较为宽泛的外延。至于机器,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因此,人、环境、管理是校园安全系统主要构成要素。

查看全文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

[摘要]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力弱化、防御力较低、斗争环境复杂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垄断网络技术、推行网络文化冷战及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力量薄弱。解决该问题需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加强网络技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路径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也遭遇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斗争等挑战[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网民尤其是高校师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和干涉,使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遭到威胁。为应对新时代国家安全遭遇的新挑战,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本文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系以及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切入点,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系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依据。(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表达[3]。任何阶级或执政党若想打牢执政根基,必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预言:“下一个世纪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是不要再为我们的技术威力而赞叹和陶醉,而要利用这种威力,去处理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人民之间的分歧。”[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肆宣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鼓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诋毁、攻击他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积极推行“和平演变”。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国家领土安全、领海和领空安全,还包括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已不再局限于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双向性交流的特点使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发展状况、热点问题、政治观点和价值观等内容。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并在党的报告中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一系列的行动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并结合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研判、应对国家安全复杂局势的根本方法,也是积极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威胁的重要遵循。第一,国家安全观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安全观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好主流媒体网站,弘扬主旋律,坚决抵制心怀叵测的国家或个人利用网络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国家安全观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方案。“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方案。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将各方面的安全建设统一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为重点,牢牢守住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协同推进安全建设。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安全文化心得体会

“五要素”是确保安全的一种思路,是搞好工作的科学方法,它通过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构成实现安全的有效机制。在“五要素”中,安全文化是灵魂,是各要素产生之根本;而各要素又是安全文化之所以具有现实社会功能的主要形式,这些形式或隐或现,或深或浅,并在它们所属于的文化的空间结构中,从不同的层面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

五要素在安全文化空间结构中的位置示意图

安全文化是各要素之根本

安全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安全宣教和承载宣教内容的各种媒体、文艺样式或主题活动等,它与各要素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各要素的母体。安全文化的空间结构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表层安全文化是以物质或物化形态表现的,它是外显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例如安全防护用品等。中层安全文化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的,它不像表层文化那样外露,但也不像深层文化那样隐秘,虽然摸不着,但能看见或听见,例如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活动等。深层安全文化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它是无形的,内隐的、不易觉察的,是人们对安全规律的认识和头脑中的各种安全观念。

深层安全文化虽然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它的各种信仰以及有关安全的理论、科学原理等,均反映在中层和表层文化中。例如,一枚安全徽章,它本身是物质的,属于表层文化,但通过观察人们所佩戴的不同的安全徽章,可以了解其独特的安全观念。假如安全徽章是齿轮、长城加橄榄枝包围的绿十字,表明佩戴者崇尚生产安全和工业卫生;假如安全徽章是绿十字和安全帽的组合,表明佩戴者主张以人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理念。又如事故调查中的原因分析、责任认定和处理过程,是以行为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中层文化,从中可透视出安全科技水平的高低和什么样的法制观念;再如穿符合标准的劳保服装从事生产操作,也是以行为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中层文化,可在这里面却能看出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许多深层文化的内容。

深层文化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例如事故频发,死的人多,人们的安全意识会因此而增强,安全观念会有所更新,安全文化会有一个阶段性的顺利发展的机会;事故少发,伤亡率低,人们的安全意识会有所减弱,安全观念会淡化,安全文化会停滞不前。我国建国以来所经历的五次事故高峰和安全监管机构的多次撤并与重建,就表明安全文化的发展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