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08:06: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安全法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议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的作用
1、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具体要求
1.1完善的系统性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强制化轨道的迫切需要。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了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人安全负责制度、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义务制度、事故应急和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责任追究。
1.2强制的执法力度
①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一切煤矿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重大隐患,有关部门多次督促整改,却未得到执行,致使事故诱发,最终酿成大祸。对那些无视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无视职工生命安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从重追究其法律责任。②加大日常监管和处罚力度。强化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责任制度、煤矿安全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制度形成虚设、落实环节有缺陷,要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相结合形式给予严惩。煤矿作为事故发生的主体,是安全生产的内因;各种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是外因。事实上,是外因促内因,使责任主体真正负起安全责任。③强制责任追究制度。对事故发生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调查及分析制度进行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决不能姑息迁就、朝三暮四,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将事故教训形成经验材料,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坚决不能发生类似事故。
2.郑煤集团新郑煤电公司贯彻法律法规落实情况
食品安全法律调研报告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每个人要生存、生活下去,就离不开食品。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和问题,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并且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
文化安全法律治理论文
[摘要]文化安全是文化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文化安全状况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互联网暴力和色情泛滥、个人隐私被侵犯等诸多威胁。法治是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文化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加强文化安全法律治理需要综合运用“立”、“改”、“废”、“释”,整合现有立法;提高政策法律化程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构建以政府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治理模式;以司法裁判为基础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关键词]文化安全;不良文化;法律治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使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系统、稳定的制度支持,需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手段,而法治恰恰能够满足其内在要求,是文化安全治理的有效方式。
一、法治是文化安全治理的有效方式
文化安全是文化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防范和抵制包括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激化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文化、违背社会公德的文化和侵犯个人权利的文化在内的“不良文化”的影响是维护文化安全的主要任务。近几年,陆续出台的《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均明确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文化安全法律治理的必要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文化安全治理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法治能够为文化安全治理提供系统、稳定的制度支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安全问题虽然时轻时重,但总存在。并且,文化安全状况与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越好,文化安全状况就越好,反之则越差。文化安全状况也会随着文化内容和接受者的改变而改变:同样的文化内容,适合成年人,却不一定适合儿童;同样的文化产品,接受者的素质越高,文化安全系数就越高。文化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变动性和复杂性,需要选择系统性强、稳定性高的治理方式。从已有的文化安全治理方式来看,行政手段较为常用。制定政策或命令等行政手段虽然具有灵活性高、时效性强和收效快等特点,但却存在系统性、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低的不足,无法为各类文化活动主体提供明确的、相互协调的规范指引,难以借助专门机构和程序追究侵害文化利益或违反文化秩序者的责任。在多头、分业管理的格局之下,上述不足愈加凸显。作为规则之治和程序之治的法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明确性、协调性和稳定性,能够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满足文化安全治理对于规则和程序的特殊要求,为文化安全维护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二)法治能够提供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手段。文化要讲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文化要讲发展,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是最大的安全。这意味着文化安全治理必须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发展趋势并不同步:一方面,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使文化行业的类别和文化产品的种类愈加丰富,也使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甚至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目前多头、分业的文化管理方式却割裂了原本联系紧密的文化生产,在应对新兴文化业态涌现、文化产业边界拓展等问题上明显反应迟缓,无法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方式配置文化资源,不仅降低了产业集中度、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还容易导致资源垄断和行业垄断,无法形成统一、竞争的文化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文化管理体制与文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情况下,有必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界定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改变多头、分业的文化管理主体结构;促进社会共治,实现文化管理主体多元化。
二、我国文化安全法律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食品安全法律的难度与途径
本文作者:郗芙蓉崔洋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1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食品安全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和完善。从卫生角度可以将农村食品安全定义为农村地区生产和销售的食品中不含有导致急性或慢性毒害或疾病感染,危害消费者身体和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因素;从法律角度可以将农村食品安全定义为农村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不存在损害或威胁消费者及其后代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有毒、有害物质。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指用来规范、约束和引导农村食品生产、销售等行为,保证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及相关法律部门、组织和个体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涉及整个农村食品安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村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和行为指导,是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的主干线。
2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2.1是维系人们身体健康的客观要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近几年来,欧洲发生的“疯牛病事件”、“二噁英事件”和我国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染色馒头”等,都清楚地表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007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06起,其中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1起;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报告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7.35%和64.73%。众所周知,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是人们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完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已成为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
2.2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公民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有调查表明,农村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约为8%,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达到7%左右,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使我国的食品出口受到挑战。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透露,因为农药残留率超标,大批中国进口食品被扣留。出口食品被扣留或退货不仅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国在国际上引发了不信任危机。我国是一个食品出口大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互联网安全法律责任特征及作用
互联网法律责任的特点互联网安全法律责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风险控制的思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和责任承担的形式要求特殊。风险控制的思想互联网安全风险是指危害互联网安全的一切法律事实既包括人为危险或者威胁、损失也包括不可抗力事件。危险是遭受损害、受到威胁的可能性:损失指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瘫痪、毁坏和对信息安全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的损害;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在订立买卖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火灾、海啸等另一种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信息战争、罢工、骚乱、网络恐怖活动等。不可抗力事件的构成有三个条件:不可预见性.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来判断对某种现象不可能预见;不可克服性;行为的客观性。K}}d。「一日!CkS是经济学上关于效益分析的一种学说。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有三层:(1)一个人或一家企业面对可能发生的损害是否投入资金去防止这种可能的发生是由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只有在防止的损失大于其所支出时,他才会进行投入,也才可以称之为一种有效的投入;(2)在若干个相关人中间,其中一人对损失发生的防止拥有独特的技能这种防止损失发生的责任应当由他来承担;(3)在若千个技能相当的关系人中间谁处在防止损失最有利的位置,或者说.谁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去防止损失的发生谁就应当承担起防止这一损失发生的责任。Kj}do卜Hicks理论的风险控制思想可以运用于互联网安全法律责任的制度设计合理分配互联网安全风险。
当前,我国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中“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谁主管.谁就了解应当了解其所管理领域、行业、部门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也有能力或者权利(力)实际维护信息系统安全。互联网服务商,特别是网上银行、证券等部门要具有安全技术保障能力,这也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的重要内容。要求互联网服务商具有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就是要求互联网服务商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在加害人无法确认时对受害人承担补充责任。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安全互联网安全法的最高目标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空间权是一西安交通大学马民虎张雁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赵林种发展权最终是一种人权。互联网安全监管是实现这种人权的保障,它涉及到公权益与私权益之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又必须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安全为条件,这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要求。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冲突方面隐私权是最基本的互联网空间权。保护互联网空间的个人隐私应当充分考虑维护互联网的特点和互联网安全保护的实际情况。互联网具有“开放“的特点互联网参与者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从事有关活动.”地址’‘已经不再具有“住所‘’的法律意义,因此互联网隐私权的侵犯更难以侦破、取证。基于此.要求保留“日志审计”数据是普遍的法律现象。从现行信息安全技术看保留日志审计数据能够发现、确定侵犯隐私权的证据。这对隐私权保护来讲是比较有效和便捷的。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安全法同时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公民的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这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保留日志审计数据必然涉及到用户的隐私权益。但为了保障互联网的安全实施有效监控.法律必须在保护隐私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做出抉择。从执法部门的执法效果看只要便于执法,方便取得证据有利于快速侦破案件在别无其他更有效手段的条件下.个人的隐私权保护应当让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规避保护版权的技术措施方面在经历了长期版权保护的困惑之后国际社会都普遍选择了技术’‘自助“式的版权保护模式。所谓技术’‘自助’‘式版权保护模式是指允许版权人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其版权作品进行保护。规避技术保护措施指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对加密的作品进行解密,或对技术保护措施进行躲避、绕过、移动.关闭或妨碍。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重要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1996)))(简称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1996)》(简称W尸尸T)将保护技术措施纳入版权保护范围。美国1998年数字千年版权法(OMCA)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做了详尽的规定。我国版权法也有类似的规定。责任承担的形式要求特殊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和公共安全是选择责任承担的基本原则。在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上.责任承担首要考虑社会稳定。这是我国现阶段处理任何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基本原则。为此,慎用有些责任形式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生活安定。如关闭网络和停机整顿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责任形式。国务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违反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发生案件不在规定时间报案和在限定期限内拒不整改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停机整顿。又如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情形.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发证机关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经营许可证,通知企业登记机关: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备案机关责令暂时关闭网站直至关闭网站。选择责任承担形式应当足以惩治违法犯罪人的恶意恢复互联网安全秩序。从现在法律法规的规定看罚款的数额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似乎加大罚款力度即可以起到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效果。重罚或者重刑的前提是违法犯罪者必究其果’‘。如果难以发现违法犯罪者.则重刑或者重罚规定就难以实现立法者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另外.对干具有危害互联网安全的行为人可以考虑选用人身罚这种责任形式以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再次从事网络行为。例如国外对进行黑客攻击行为的累犯实施的禁止接触、使用电讯设备的惩罚。互联网法律责任的意义保障互联网安全主要有三种手段:一是技术措施,二是加强管理,三是法律手段(法律责任)。技术措施与管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互联网安全的保护最终要归结到法律手段特别是法律责任上。当然互联网安全法律责任的设计不能脱离技术措施与管理的基础,维护互联网安全应当注意发挥技术措施、管理和法律的综合作用。技术措施技术保护措施是法律允许的用于保障互联网安全的技术或者设备。按照公安部《关于执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界定,安全技术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具有保存3个月以上系统网络运行日志和用户使用日志记录功能,内容包括}尸地址分配以及使用情况.交互式信息者、主页维护者、邮箱使用者和拨号用户上网的起止时间和对应IP地址,交互式栏目的信息等;具有安全审计或预警功能:开设邮件服务的,具有垃圾邮件清理功能开放交互式信息栏目的具有身份登记和识别确认功能计算机病毒防护功能;其他保护信息和系统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法律之所以允许互联网的营运机构、执法机构等使用技术保护措施,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互联网安全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如前所述互联网安全风险包括信息战、黑客攻击、网络恐怖活动、内部人员破坏和不可抗力事件。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人们对这些安全风险的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互联网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快速和不可逆的特征。快速’}生和不可逆性要求我们必须使用快速性的技术措施来防范、降低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互联网安全案件取证。查处违法犯罪案件,必须取得证据。在互联网安全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取得证据也同样需要采用技术措施。互联网安全监控。监控技术一向是执法部门预防、确定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由于互联网空间的虚拟性各国法律都允许执法部门在互联网安全监察过程中使用监控技术措施。对使用技术保护措施的限制技术措施为版权人管理、控制、甚至追查版权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些技术措施能够防止作品被他人擅自访问、复制、操纵等但不得滥用这一权利。COok,es”是网站经常使用的一种程序,它可以用来对网络用户的行为进行跟踪还可以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对用户名、密码和语言等加以记录。但一些网络公司未经用户同意或知情就在他人的硬盘上加入这种跟踪文件,非法监测用户上网习惯.收集访客信息,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在版权保护方面,允许使用技术措施已经成为各国版权法的主要内容。但如果使用不当,即会构成权利滥用。例如某公司是我国一家很有名的软件企业它开发的杀毒软件是我国同类软件中的佼佼者。1997年互联网上一个名为‘’中国毒岛论坛“的网站开始大肆低毁该公司及其杀毒软件并且公然向用户免费提供用来破解该杀毒软件加密措施的解密软件,这个软件不仅可以使用户破解加密措施而且用户可以任意复制该软件。1997年6月该公司开始在其软件中设置所谓’‘逻辑锁‘’的保护程序.即一旦有人使用“中国毒岛论坛”提供的“解密‘’软件进行盗版•并上机运行,”逻辑锁‘’就会自动启动令使用者的计算机死机,尽管’‘逻辑锁”不会破坏计算机上储存的数据但该公司还是受到了舆论的广泛谴责最终因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被给以行政处罚。可见如果技术措施使用不当很可能会触犯法律、法规。采用跟踪、监控技术措施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通信秘密权等方面,所以各国法律对采用这类技术一般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美国FBI所使用的’‘食肉者’‘技术措施可以在一秒内浏览数百万封电子邮件联邦调查局用它来调查黑客及反恐怖活动和追击贩毒活动。FBI承认,在一些互联网提供商的电子邮件设备上,被它精心安置了’‘食肉者”但对于确切的地点和数量,FBI守口如瓶。虽然“食肉者”本意是用来监视犯罪嫌疑人的}nternet通讯但这将严重威胁到个人隐私.公众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与无奈。
可见程序上的违法必将侵犯人们的实体权利,进而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尽管技术保护措施对于维护互联网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无法克服的。首先是技术保护措施成本高。互联网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一味强调采用技术保护措施,势必导致维护互联网安全上的“保安”结果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是技术保护措施无法摆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惑。信息系统的漏洞网络连接上的缺陷给网络犯罪人以可乘之机。’‘补丁’‘无法彻底解决系统中的隐患技术保护措施同样也难以应对新的、不断变化的互联网安全威胁。管理措施广义的管理措施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措施、行业管理措施和单位内部的管理措施。狭义管理措施仅指单位内部的管理措施。从现有危害互联网安全的事件分析单位疏于管理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仅就狭义管理措施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管理措施属于互联网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管理措施包括单位信息安全策略的制订、应急响应计划的财力、人员和设备保障、安全组织和安全员岗位的设置及信息安全服务外部采购的规划等。管理措施的运用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严格讲管理措施是贯彻落实国家的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要求单位采取的管理措施单位决策层应当依法贯彻落实。如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具备健全的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至于管理措施的具体内容则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决定。应当注意到,单位采用管理措施的严格程度属于其自主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涉、剥夺这样的权利。维护互联网安全管理措施能够克服技术措施的一些消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防火墙技术、防计算机病毒软件等技术保护措施.我们只能对“物理隔离‘’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就无法使用互联网这种先进的生产力更难以体会到知识经济的优越性。因此管理措施必须以技术保护措施为基础。对公司制的企业而言管理措施可以成为企业追求高额利润的工具但很可能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例如,微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在进行网上身份(PasoPort)服务中擅自收集用户的有关身份信息。这种基于收集用户信息的管理措施引发了一场侵犯隐私权的纠纷。另外.互联网邮件管理、新闻组、电子公告板、在线短信等管理措施的使用不当也会涉及到对他人民事权益的侵犯。因此管理措施的采用必须在实体上有法律依据在程序上也必须合法。
法律责任互联网安全法律责任是法的强制性的体现反映互联网安全法律规范的强制效力。设计合理的法律责任制度有利于保障互联网安全法的顺利、有效实施从法的作用分析,互联网安全法律责任不但可以起到保证互联网安全法目的实现的功能,还可以对技术措施与管理起到引导和补充作用。对于技术措施的引导和补充作用首先是保证技术措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版权人利用技术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超越了界限『反而构成了违法行为。利用“食肉者’‘等软件监听.对付犯罪分子及其恐怖主义者,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的安定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将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比如隐私权。其次是可以引导技术措施的发展方向。例如r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成本最优的法律原则。然而对成本的评估必然需要健全评估行业和发展评估技术。国务院147号令规定我国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这必然催生我国的信息安全评估行业和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样公安部33号令规定了联网单位应当采取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措施结果营造了现在信息安全产品市场的繁荣局面。对于管理的引导作用如果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到了管理者的义务那么对于管理者可以预见到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而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安排和计划,履行自己的职责.减少行为的偶然性和盲目性提升降低管理者责任风险的能力。例如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外国信息安全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在我国从事评估活动,我国企业是否可以选用外国评估机构进行信息安全评估,评估机构承担何种责任哪些责任可以免责.这些都具有不可预见性。有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势必降低了管理者的责任风险。
互联网安全问题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管理措施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运用管理措施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这需要运用法律的具体内容来判定。如国务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负责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履行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保障本网络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职责。可见,现行法律法规允许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求单位落实安全保护措施。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法律责任的要求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成本效益比方面考虑,选择适合的安全保护措施。综上所述只有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法律责任三种手段互相配合』才能实现维护互联网安全的目的,达到最佳的执法效果。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探讨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物质需求,随着全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粮食危机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此时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为解决粮食危机提供了希望。但是转基因食品由于其毒性强,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等因素被社会大众质疑。针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声音越来越多,在对转基因食品无法定论的背景下,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社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深,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就多次到美国亲身实践,深入调查转基因食品,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深入了解,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国内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讨论。因此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是势在必行,必须通过立法的手段来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国家政府部门还应该对转基因食品加强监管,不断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技术研究,从而保证转基因食品技术与社会稳定二者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然而由于我国对食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这项制度里很多规定都缺乏客观性和实践性。例如很多安全评价制度,标识制度。虽然有了整体性的规定,但是很多分项的条款都没有进行细致的论述。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具体标准、具体办法,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另外,由于配套管理办法是国家的多个部门共同出台的部门规章制度,虽然在法律地位上是相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多部门规章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范围和执行标准互相冲突交叉,具体执行时困难重重。在针对一些具体的转基因食品实践时会出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的现象。最后我国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还有一部,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针对食品安全方面最高位阶的立法。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条文确实寥寥无几。仅仅是明确了当前的转基因食品应该明确标识,以及出现问题时应该承担的相应赔偿责任,仅此而已,没有对转基因食品的成分含量、过敏性、毒性等其他多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系统的阐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少科学性的标准划分。很多概念只是笼统的叙述。转基因食品与传统的食品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前我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技术也就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在立法方面缺乏技术层面的科学立法依据,但是还要从立法方面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严格限制,而我国关于转基因方面的法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就需要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出台专门的法律规定,更加细致全面的规范监管转基因食品。
二、欧美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比较
转基因食品是近几年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技术,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和应用程度各不相同,美国和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态度最具代表性,美国法律对转基因食品对传统食品实施“实质等同”的原则,而欧盟则以“预防为主”作为基础来制定转基因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在欧洲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强制性按照管理,从而避免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大肆泛滥。但实际上当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负责,欧盟各国始终保持着对转基因食品的谨慎态度。在市场推广方面严格的限制当中,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技术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具体表现在欧盟对本区域内的食品管理方面。当地的食品有关部门强制要求那些掺入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须贴上带有特殊明显的标签,只有食品中夹杂了转基因成分的含量低于0.9%以下的标准时,才能够补贴特殊明显的标签。而对于美国来说,与欧盟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只要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存在明显的危害,就不应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方面也不应该有差别性的对待,因为这种思想和理念,美国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管理比较宽松,将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纳入正常食品的管理范畴。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立法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我国政府对待任何新生事物一直保持着包容和谨慎的态度,既要解放思想,积极的接受新事物,也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针对转基因食品我们政府也在大胆的实验研究,不断探索转基因食品技术。但是在将转基因食品推向市场过程中则怀着谨慎的态度。具体来说,首先明确预防为主,信息透明原则。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与欧盟基本相似,在立法方面必须慎之又慎,转基因食品目前仍然缺乏科学道理来支撑它的安全性、可靠性。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的威胁,在没有足够的科学论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之前,我们仍然会坚持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原则,从根本上杜绝转基因食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直接威胁。同时,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转基因食品在未来会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那么就会给广大消费者造成巨大的恐慌。在无法对经营食品的安全性做出科学明确的定性之前,商家在销售转基因食品之前必须贴上明显的标志,明确告诉广大消费者这样的食品是转基因食品,把选择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的选择权交给广大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做决定。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农业部部长韩长富在回答一些记者的提问时就做出过这样的表述:“是否接受转基因食品应该交给广大消费者,我们不能过多的干预,只是明确告诉广大消费者,从包装上怎么鉴别产品是否为转基因食品”。其次,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为了更有效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广大人民全部能够买到放心安全的食品,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市场销售的食品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与传统的食品相比较而言,转基因食品的准入门槛更加严格。传统食品只需要生产经营者向有关部门获得行政许可,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但是转基因食品则更为复杂,会提出更高更全面系统的要求,对于生产和销售转基因食品的企业来说不仅要拥有专业的转基因技术和实业条件,而且还需要对转基因食品的销售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监测,同时还需要符合我国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管理办法,必须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最后还需要根据国际上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大众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估。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多元化的保障措施来促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准入门槛,从根本上避免转基因食品威胁的可能,保障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可靠的。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完善
摘要:食品安全牵扯每一个人的神经,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对“新兴”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经久不休。在此无意探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基因科学问题,只聚焦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食品,其在生产、销售、售后损害赔偿等环节应当如何构建合理的制度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法律监管;法律完善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说起转基因,就一定绕不开一个人:崔永元。其赴美所作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引起的“反转”大潮至今未平,在那之后,“转基因”似乎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现代生物科学实验下的“弗兰肯斯坦”,但是也有反对“反转”的人称“转基因只是一个十分自然的生物基因变异进化过程,该过程在自然界已经悄然进行了几亿年之久”,他们并不认同转基因有害论。不管怎么说,争议是存在的,在“支持转基因”与“反对转基因”这一社会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权益的冲突。在“转”与“不转”争议中,民众最在意的毫无疑问是食品安全问题。法律虽然不能解决安全问题,但是法律可以解决不安全怎么办的问题。若转基因食品真的安全,完善的法律规制有利于打消人们的疑虑,若其不安全,我们更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以保护国民的生命健康权。在该问题上,法律缺席的后果是可怕的,比如在2003年,朱燕翎女士诉雀巢奶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败诉,反映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的严重不足,更有甚者如黄金大米事件,相关不法分子不惜用儿童做实验,在刻意隐瞒所使用转基因大米研究信息的情况下给儿童喂食用氢同位素标记的大米。诸多企业若继续利用此不足为自身牟利,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我们不能因科学前进道路上有风险就止足不前,亦不能对前进道路上的危险放任不管。转基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趋势,更加安全合理科学地发展转基因技术应该是我国努力的方向,如何完善法律为此保驾护航,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养活占世界22%的14亿人口,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总共有七种转基因农作物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其中转基因棉花和木瓜已经农业部批准获得了商业化种植的许可。此外,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油菜等五类农作物和其涉及的17种农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要求进行强制性标识。[1]这说明,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转基因食品首先是食品的一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①那么什么样的食品是转基因食品呢?首先,转基因是一种科学技术,该技术可以把其它生物的特定基因转移到选定生物的基因序列内,从而使该选定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它原本没有的性状,如转基因抗病虫害玉米、转基因高产水稻、转基因高出油大豆等,而以此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制得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可以进行详细的分类:根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植物性源、动物性源,微生物性源;根据转基因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源为标准还可以分为食品本身不含转基因的转基因食品,本身含有但在加工过程中特性发生改变,转移而来的活性基因不复存在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中带有活性的基因成分,在被食用后其可能会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转基因食品。[2]
二、我国现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农业部、卫生部以及国家科委颁布的部门规章之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农林畜产品管理、食品药品卫生管理、进出口检验检疫、实验活动管理等。《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的规定亦为转基因食品所适用。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卫生部负责对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并负责资讯的、部门资质的认定、标准制定。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质监部门合作对食品的加工、出售等环节进行监管。地方相关部门依照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工作。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其它相关规范性文件的配合下,农业部建立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行政体系。农业部为具体实施工作的主管部门,联动其它各个部门共同管理转基因食品。(一)立法层次低且立法指导思想不成熟。转基因早已不是20多年前那个只存在于专业研究人员口中的事物,如果继续依照行政规章和各专项立法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规制,显然不利于转基因食品优点的发挥,更不利于对转基因食品研究以及生产销售进行监管。转基因食品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立法者一直谨慎地对待它的发展,但随着人们对转基因食品以及转基因技术关注度的提高,待对转基因进行立法的三大基础:即技术基础、法律基础、实践基础成熟之时,进行更高层次的立法也应提上日程。但我国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制,我国政府也从未回应过民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由于缺乏指引,我国的转基因立法、执法以及司法的实践难以展开。(二)立法的内容不健全。第一,完善的立法应当涵盖其所调整对象的方方面面,反观我国转基因立法却主要集中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领域,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领域规范完全适用《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问题难以对症下药,造成转基因食品市场混乱。第二,我国出台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方面的文件很多,但其中多数法律法规是在调整农业生产,而对转基因食品的销售方面进行调整的法律法规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走入千家百户,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定不仅对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等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转基因食品产业的良好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三)追踪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遵循的是事前审查原则。事前审查原则是指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事前检测,对于符合安全标准的则授予其安全证书准许其上市。但由于我国的事后追踪以及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旦事前审查出现错误,在后期的大面积种植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在销售中发生未预料到的对人体的危险,其追责就显得颇为困难。所以,健全转基因食品的追踪机制和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几乎是一片空白。(四)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不完善。2003年,上海的朱燕翎女士诉雀巢公司未在其“雀巢巧伴伴”产品中进行转基因产品标识败诉一案,反映出我国对于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的不完善。在该案中,数家测试机构对于该产品的转基因测试结果的不统一亦反应出我国对于转基因成分的规定缺乏权威的国家标准以及缺乏专门的检测机构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完善标识制度的掣肘。因此完善标识制度必须先确立权威的含有转基因成分程度的统一制度以及建立专门的检测机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对于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显著标识,但是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只有少数几种转基因农产品被要求进行强制标识,而且对于转基因农产品的次级产品并没有进行规定。拿转基因玉米食用油来说,有的转基因玉米食用油全部由转基因玉米制作而成,而有的则是由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混合制作而成,除此之外,市场上还存在有转基因玉米油与其它食用油混合而成的食用油,根据我国现行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很难确定以上哪种必须要进行转基因标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用语,我国也没有相关法律进行规范,这就导致商家可以使用模糊的语言达到“标识”要求,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对于标识豁免制度的建立,大部分学者也认为属于必要,因为此举可以保护确认无危害的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建立该制度。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论文)
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论文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
摘要:从近年来人民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入手,阐述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从完善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参照国际食品法典等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更加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问题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和措施,促使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绿色技术壁垒
前言
国外学校安全法律制度探究
1、将建设安全学校作为战略目标。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案中,国家教育目标第7项就是“安全的学校”,禁止在学校范围内出现以及未经授权的枪支和酒精。基于这一战略目标,联邦对学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每一学区都能依据学生数目获得相应资源分配,对学校教职工进行培训、购买学校安全设备等。
2、注重运用信息公开和报告制度。
《克莱里法案》确立了信息公开这一美国高校防范校园暴力的重要制度。该法以1986年在宿舍被杀的学生珍妮·克莱里命名,前身是作为1965年高等教育法修正内容的1990年《犯罪意识和校园安全法》,历经包括2008年高等教育机会法在内的多次修正。该法肯定学生和公众对学校安全的知情权,明确学校安全报告制度和犯罪统计报告制度,规定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公开与校园安全有关的政策和程序,提供与刑事犯罪行为有关的数据,包括公立、私立大学及其国外分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确立了与安全安保相关的要求。为保证大学社区易于获得性侵犯登记信息《,校园性犯罪防治法》要求大学为大学社区提供清晰的指引,社区能自何处获得信息,澄清调整教育记录隐私的联邦法律并不禁止大学安保机构公开性侵犯信息。教育部据此修改了《教育家庭权利和隐私法》中有关禁止公开的规定,允许教育机构公开自州性侵犯登记处和社区通知项目得知的与性侵犯有关的信息。
3、赋予学生转学权利。
基于对学生安全的重视,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制定了“不安全的学校转学选择”规则,规定任何就读于公立小学或中学的学生,若在学校内或学校范围内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有权在当地教育机关的范围之内转学到安全的公立小学或中学,包括公立的特许学校;每个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认定与说明,以保障学生的信息知情权;学区须详细统计校园暴力等学校安全事件,并将结果告之于众。此外该法还明确规定政府拨款资金不得用于基础建设,治疗受害学生以外的医疗服务、治疗或复原等。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
王群*
地址:阜阳市清河西路870号e-mail:fywqun@
摘要:从近年来人民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入手,阐述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从完善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参照国际食品法典等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消除绿色技术壁垒;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技术保障的重要依据;更加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问题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和措施,促使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绿色技术壁垒
1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