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06:30: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案例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案例式

师生协同式案例分析实践课程研究

摘要:随着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境不断出现,加上经管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商业实践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其中的主要环节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案例分析实践课的开设是将情境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实现了问题导向的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思维。该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院校案例教学中使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行动学习;师生协同实践教学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随着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境不断涌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长,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经管学科的发展,经管类专业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度不断提高[2],从而推动了经管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经管学科的实验室不同于工科教育的实验室,案例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管理情境,是管理学科一种重要的实验教学方式。而案例分析则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分析实践课程的开设通过对管理实践问题的聚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而掌握的案例分析方法和思路可以应用于其他相关学科案例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问题导向的师生协同式案例教学理念。

1案例教学与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情境式教学模式[3],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自身的独立研究和与团队成员的互动讨论过程,显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学生借助案例提供的真实情境,通过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首要特征在于使用案例,是以采用真实事件为基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且案例具有情境真实性。(2)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有两种学习类型:型和亲验型[4]。案例教学是一种准亲验型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充分的案例讨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3)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节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以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5]。案例教学开展过程中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培养计划的制定、案例整体设计、案例教学准备、案例课堂组织、教学评价与反馈等[6]。其中,案例课堂组织是其中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对于学生而言,如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就是案例课堂的核心内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主要依赖于此环节[7]。广义的案例教学过程不单指案例课堂组织过程,还包括案例的开发、案例的选择。特别是案例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案例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后总结与评价三个阶段。具体包括布置案例、阅读案例、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也可以按照知识主题设定、案例情境创建、案例问题确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这六个步骤开展案例教学。其中,最核心的阶段就是案例分析[8]。这一阶段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阶段。从案例教学的内涵、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中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案例分析属于案例学习的范畴。对教师而言,案例分析更多体现在案例课堂组织和案例分析思路引导(包括案例问题设计)方面。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做一定的课前准备,通过个人与团队的协作,对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境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构建机理

查看全文

儿科护理案例式课业设计研究

BTEC(BusinessandTechnologyEducationCouncil)是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的品牌教育产品。在1998年的时候,我国首次引入了该课程项目,它秉承英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教学大纲教师作为依据,设计出了实际的工作案例,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该职业相关知识的技能,通过课业评价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思维和实践的能力。因为儿科护理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在对儿科护士专业素养以及通用能力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视,所以被研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式课业设计教方法,培养护理的通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为儿科护理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为我校的2017级护理中专班6个班总共202人,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对班级进行分组:案例式课业组、传统案例教学组,两组学生入学时候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二)所用教材:高凤,张宝琴主编《儿科护理》“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三)教学内容,选取适合案例教学的章节:小二肺炎、小儿腹泻、急性肾小球炎以及高热惊厥共计14个学时。(四)研究方法。1.案例式课业组。每组6人有组长。秘书和成员。(1)课业设计:开课前两个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相关内容的要求,与儿科医生设计教学临床案例并提供相关任务。请BTEC相关专家组对其进行审查和修订。(2)任务分领:将案例课业发给各个小组在授课前两周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根据案例相关问题分别领取1-2个任务,确保每个成员领取到不同的任务。(3)课前准备,小组成员讨论:学生围绕各自任务收集相关资料,查阅文献、调查。课前三天组长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继续查找答案,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选取不同形式进行课堂汇报。(4)班级汇报,小组展示:对每组成员进行选派代表,将讨论的内容以幻灯片、视频、角色扮演、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演示,最后做出总结,对有异议的地方小组成员进行组间的讨论。(5)总结评价: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归纳与总结,对重点、难点做出了相应的讲解。2.传统案例教学组。课堂教学中将案例直接向学生呈现,流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并逐一进行讲解,最后一周上交病例作业。(五)教学效果评价。对成绩进行评判:(1)阶段性考评,对课业/作业进行评价,考评等级作为依据,同时还要结合通用能力评价表对学生通用能力进行评价;(2)终末考评:对理论考核成绩进行考评。(六)统计学分析。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

二、结果

比较成绩:两组干预之前,评判性思维测量表各维度和总分没有什么差别。干预之后,实验组的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和总分较对照组有一定的提高(P<0.01);通用能力结果,实验组学生在和他人相处和配合的能力、任务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以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前者较高(P<0.01),实验组对该教学方式有97.2%的学生都很满意。

三、结论

查看全文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与互补。文章探讨了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笔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基于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的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同时强调提高笔译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基础翻译理论和技巧与应用性案例和任务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应用能力培养;职业需求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015年10月,国家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性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努力实现转型,要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要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要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1]在向应用性院校转型升级和努力为国家和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背景下,如何立足山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笔译人才,就成为了笔译课面临的难题和首要解决的任务。《笔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2]该课程与日常生活、旅游交际、商务交流以及科技应用联系紧密,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因此,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下笔译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大量的翻译案例的讲解和真实职业环境下的翻译实操,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能在社会、文化、教育、旅游、商务、科技、应用等笔译职场常见题材的文本间做双语转换,翻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80-330个汉字或400-450个英文单词,译文能够忠实原意,语言流畅,准确率达到80%以上。针对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能力的目标,结合课程定位,明确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求,该《笔译》课程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考核、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努力实现课程向应用型转变,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

二、面向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设计

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因此,应用型课程的课程设计就必须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参照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来进行相关教学环节的设计。因此,该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职业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面向职业能力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职业能力分析→工作过程分析→课程内容确定→学习任务确定→翻译案例确定→教学组织与实施。学习任务和翻译案例的确定要注意任务引领,兴趣提升,能力培养。

查看全文

服装设计交互式案例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创新实践,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其知识体系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领域,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经验性知识。在开展交互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角色则应该根据具体的创新环节和情境进行灵活的转换和调整。在课程教学阶段,如何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形成更加有深度的实践创新探索,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服装设计;交互式案例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方

一、引言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服装行业的创新需求。因此,服装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活跃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广泛的知识积累[1]。基于近年来对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情况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服装设计创意的相关知识积累和研究型学习存在普遍性的不足,对设计创新的探索大都停留在形式主义的表层而难以深入到更深的文化内涵层面,这对于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在课程教学阶段,如何促进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拓宽,形成更加有深度的实践创新探索,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师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对学生传授体系化的专业知识。然后,再通过标准流程性的训练过程,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的知识范围主要是聚焦在专业课程的领域,虽然也会结合案例进行知识的讲解,但总体上是一个单向的信息输送过程[2]。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一)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化和表浅化。传统教学方式过度偏重于结构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是工业化时代以来形成的教学思维惯性。这种教学模式的潜在假设是专业知识可以不断细化,并相互连接形成结构有序的组织。对于较为成熟、内容高度体系化的学科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适用的。但是,对于需要高频度创新实践的学科来说则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首先,设计的创新实践在方法上无法做到高度结构化,因为创新活动本身就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和突破,而高度结构化的知识虽然能高效地应对已知问题,但在面对创新时则会形成思维的约束,导致知识面的狭窄化趋势,这对于开放性的创新思维培养是存在负面影响的。此外,为了形成高度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往往需要对现实中的案例抛弃大量的细节因素。而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设计师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创新情境。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无法涵盖所有可能触发创新的因素。而仅仅让学生依据套路化的创新方法去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则很容易陷入表面化的形式主义,而难以深入到文化内涵的层面开展更有影响力的创新活动。(二)理论认知与创新实践的脱节。教条化的知识内容与复杂而持续变化的现实情境之间存在天然的隔阂,而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则更加加深了这种隔阂。学生的思维如果被束缚在这种教条化的知识体系中,就会对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心理准备,从而在面对创新挑战的时候往往难以适应。要突破这层隔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则需要将现实情境带入到课堂中。案例教学相比传统的理论讲授,更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创新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培养学生自主地从复杂的现象中总结设计创新的经验性方法。(三)一般案例教学的弊端。案例教学最初源于哈佛法学院,后经哈佛商学院扩散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在一般的案例教学中,主要是由老师引入对某个案例的陈述,并引导学生开展对该案例的思考过程[3]。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典型事例陈述与专业分析两个部分。基于以往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一般性的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包括:1.一般案例分析的文字性描述中会自然过滤掉很多具体的情境信息,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经验性认知和深度思考能力来说,获取情境化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服装设计的创新实践是一个跨越性很强的过程,从最初的资料灵感元素的收集分析到最后的方案确定和细化,期间各个环节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相互的转化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设计师需要凭借经验的积累、深度的思考以及广泛的参与性讨论,来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而这些内容往往都没有在案例中具体呈现。2.在一般案例分析中,教师虽然会引导学生展开对一些典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但仍然是教师在主导思考方向和最终的案例解释,这仍然是单向度的知识构建,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度是不足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更深入和全面地体会设计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和解题策略。因此,教师应该建设更具有交互性的研讨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开放性的展开讨论,促进多元化的思考与交流,为创新实践打开更宽广的思维路径。

查看全文

高职会计课程主题式案例教学策略

摘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强调的侧重点在哪里,已成为目前众多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文章从会计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进一步探讨高职会计课程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课例提出会计课程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会计;主题式案例教学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多的期待。这其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会计行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变革,对会计人员的核心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传统会计专业,“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专业核心素养构成应包括创新思维、职业品德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创新思维是一种敢于开拓进取、求新求变的心理趋向和思想意识。创新思维包含对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跨界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能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开拓思路,灵活处理遇到的问题,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职业品德的培养则是从会计职业品德、会计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等方面进行培养。会计职业品德主要包括爱岗尽责、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会计职业纪律主要包括熟悉本行业法律法规、坚持会计准则、保守财务秘密等;职业责任主要包括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执行力。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技术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数据技术时代,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掌握计算机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则是要加强学生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协调处理好各层面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和持续成长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行业发展要求。

二、主题式案例教学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查看全文

化工企业事故案例教学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按照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和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化工企业生产事故案例教学式设计理念和思路,制定了化工企业生产事故案例教学式改革与实践内容,通过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感受企业的文化,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淡化了学生毕业与就业的界限,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改革;生产事故案例;学生;职业能力

一、化工企业生产事故案例教学式设计理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行产教融合和工学交替,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职业教育,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企业生产事故案例在教学式改革和设计上遵循的理念有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企业文化、职业知识底蕴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融入企业生产事故案例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2)立足包钢,辐射内蒙古,提高服务能力,突出“实践操作”,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能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真正达到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育人、就业与发展”。

查看全文

多媒体技术层进式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多媒体技术”课程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门通识必修课。文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在模块内及模块间精细设计案例,让案例之间设计得有层进关系。在层进案例基础上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能够保证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的讲授,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多媒体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层进式;案例教学;课程建设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信息技能。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多媒体方面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基础知识和应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在各高校中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要开设“多媒体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这门课程也是面向工程类、艺术类、农学类、管理类、食品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门通识必修课。

1“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本科教学的十余年的讲授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涵盖众多具体的媒体处理技术,讲授的内容复杂繁多,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各部分内容彼此相互独立等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1)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化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相对应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应用等内容。这就要求要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取舍,使之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使用的各种媒体类型的应用软件进行选取,需要从适用性和实用性两方面来考虑,尤其在面对软件类型及软件版本发展变更迅速的时代,必须紧跟各类软件发展的步伐,选择最新的、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及版本。(2)课程内容之间各自独立,每一部分都包含基本原理,对应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充分掌握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不足之处是原有的案例基本是围绕某一专题的某些知识点为主进行设计,知识点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当然,“多媒体技术”课程是以整合多种媒体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因此也需要设计综合应用案例,将多种媒体设计、整合,进行综合设计。(3)该课程面向多个专业的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对学习课程后的成果导向也各有所需。因此以统一授课内容、统一的考核要求,首先难以保证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避免不了学生偶尔的抄袭现象。统一的考核标准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达不到培养他们对于多媒体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完成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综合作品的创作能力。

2层进式案例在推进“多媒体技术”课程建设的意义

查看全文

涌现式案例在社会研究方法教学的应用

摘要:传统案例具有既成性、外在性和非反应性特点,学生可能因机械模仿案例内容而丧失创造性,因套用案例形式而丧失科学探索的乐趣。涌现式案例由学生在“干中学”时自己创造,具有生成和建构并存、已知和未知并存、创造和毁灭并存等特点。教师在引导涌现式案例的生产中要注意讲授有限知识、以平等为第一互动规则、强化非线性小组讨论,并重视灵感和直觉等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案例教学;涌现;社会研究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判例教学法———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律师办案实际相结合。与法律教学中使用的“案件”类似,“社会研究方法”教学中的“案例”也是“既成事实”。作为理论与经验的结合,案例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和熟悉研究方法。尽管如此,这种基于“既成事实”的传统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的涌现式案例试图在提高社会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成就感和学习体验。

一、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局限性

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中使用的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差异,例如,“法学原理”课程使用的案例往往是法院判例或某国的法律条文,“旅游资源开发”课程使用的案例通常采取类似湖南凤凰古城的旅游景点等,“社会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是报纸、电视或网络视频上基于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社会统计学”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只是一道带有详细解题过程的计算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使用的案例则大多是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或实证论文。上述案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既成性。传统案例往往基于既成社会事实,是对事件、地点和人物的分析。第二,外在性。案例外在于当前研究者(此处指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教师在编辑案例中则具有一定的内在性,案例研究类似实地研究中的非参与观察)。第三,非反应性。案例像文献研究中的文献,缺少互动和反馈环节。根据笔者负责的“社会学案例研究”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案例教学在社会学理论课和社会学史类课中有较好的效果。学生至少可以有三方面收获:结合经验性的案例,加深对社会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通过分析案例、撰写报告和小组发言,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社交能力。这些收获与普特曼对学生分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关联性[1],从侧面说明案例教学中应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局限性

查看全文

职业医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思考

1职业医学课程性质和课程要求

职业医学虽然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与其他的预防医学课程有很明显的不同,尤其与临床疾病联系紧密,甚至其部分职业病的治疗同临床内科治疗相同,课程中关于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发病机制与临床疾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在职业医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而教学重点突出体现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和职业病临床知识方面,此外,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危害性认定难度也较大,而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多方面渠道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融入到案例所设的场景之中,通过相互的讨论,能加深对教材知识的了解,并有长时间的记忆力,实践证明,讨论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4,5]。

2讨论式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施主要有三个环节:案例的引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总结[6]。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教材里相关难点和重点,还要结合教材知识选择相关性较高的案例,并设计合适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案例讨论的问题是案例教学环节的重点,好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能贯穿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此外,也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教师在准备案例教学时要充分备课,并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近发生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也可以整合到传统式教学方法中,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针对性强的小案例,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2.1案例的引入

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教材中相关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书面形式的案例材料,将文字材料发放到各个讨论组,根据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职业中毒病例的发生经过,并且结合图片和影音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形成视觉听觉以及文字的强烈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尽量选取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例,尤其是经过新闻报道的案例,如果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案例的大致情况,则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比如:河南省新密市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可以结合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原则和预防控制等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并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在职业病诊断方面存在的不足。还有河北省白沟镇的群体性苯中毒事故,通过这个案例讨论可以使学生了解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常见的职业性接触机会、苯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目前国内关于职业中毒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等等多方面的知识。此外,结合铅中毒的病例讨论职业史在职业病诊断方面的意义,学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职业性接触机会以及铅中毒的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最后,结合一些意外中毒事故讨论急性中毒事故的现场处理原则、劳动场所现场调查内容以及中毒现场组织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场处置能力,不明原因中毒的现场调查等与工作实践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此方面的案例很多,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合理的设计和组织。

查看全文

深究动态式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感想

中医案例式教学法是中医课教学的特点之一,在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习印象的作用,有利于理解与记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但传统的中医案例式教学法仍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听课兴趣不高,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面临着新的改革。我们利用“多媒体视频临床资料采集与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动态式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多媒体视频临床资料采集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功能特点

1.1采集资料快速、简洁、完整

采用视频手段可以对诊疗过程实时采集,自动储存录像资料,并对一些特殊体征、典型舌象、中医处方实施拍照贮存,可以完成单次全过程采集,也可以对某一种疾病进行完整过程的多次采集,能采集到真实动态的诊疗过程。

1.2单一式或组合式提取资料

可以按病名、患者姓名、医生姓名等单一方式提取资料,也可以采用组合式提取,如某医生治疗的某一种病及某种疾病疗效优者等任意多种组合提取,可以根据教师讲课的需要,来组合和整理资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