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03:1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案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镇案件集中审理 全面提升案件质量
案件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案件的最后一道关口,增强依纪依法审理案件能力,提高案件审理质量,既是党中央对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做好案件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为解决乡镇街道、区直部门案件“自查自审”问题,指导和把好案件质量关。根据市纪委部署,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在保证乡镇街道、区直部门办案程序和审批权限不变的基础上,推行了乡镇街道、区直部门自办案件实行区纪委监察局集中审理制度。实践证明,这项制度的推行对于提高基层办案质量和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素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案件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区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案件审理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机构不健全,案件查、审不分。乡镇街道、区直部门因编制有限,未能设立案件审理机构,长期以来都是由案件检查人员自查自审,虽然有的乡镇街道确定了兼职案件审理人员,但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虚设。二是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素质不高。因近几年来的机构改革频繁,特别是乡镇街道机关人员大幅减少,而乡镇街道工作任务又繁重,乡镇街道对所有机关人员的工作实行统一调配,确定的纪检监察干部也是一人多岗,根本无法潜心专学习和研究纪检监察业务知识。三是证据和程序意识不强,案件质量不高。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案件的突破,而忽视了案件程序的合法性、证据的全面完整性,重主观判断,轻客观证据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不严格履行受理、审核、审议、批准等案件审理程序,先下处分决定、再补开会议。处分决定文书也不规范,语言不严谨,缺乏逻辑性和总结归纳,适用条规不够准确。四是量纪不平衡,执纪不到位。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案件审理中量纪的宽严尺度把握不一致,对违纪人员的处理存在畸轻畸重现象。处分决定不按规定宣布执行到位,常常使处分决定成为一纸空文,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二、推行乡镇案件集中审理的主要做法
为增强依纪依法审理案件能力,提高案件审理质量,2005年、2006年,我区分别推行了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案件集中审理工作,有效地解决了自查自审、查审不分的问题,较好的把住了案件质量关。截止目前,已集中审结乡镇和区直部门党纪政纪案件32件,无一申诉。
(一)健全集中审理工作机制。一是成立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区纪委分管审理工作的副书记任主任,成员为审理室、检查室主任,一名乡镇街道纪委书记、一名区直部门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区集中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自办案件集中审理工作。并对区集中审理委员会成员中两名乡镇街道纪委书记、一名区直部门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一案一定,使纪检干部都能轮流参与集中审理工作。二是精心制作方案。我们深入基层充分的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精心制定了《乡镇街道自办案件实行区纪委监察局集中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下发到九个乡镇街道纪委,今年又将区直部门纳入集中审理范围,使集中审理工作操作有方案、操作有程序、操作有要求。三是充实审理力量。为扎实推行集中审理制度,面向全区在编人员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了一名思想政治素质高、作风扎实的人员,充实到区纪委审理室,增强了审理工作力量。
论房地产案件调查
对当前房地产案件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已发展起来,房地产的买卖、租赁等行为日趋活跃,由此也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房地产纠纷案件。此类案件现已构成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亦有多年以来未彻底解决的老问题。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对其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做了调查分析,在此略抒己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已发展起来,房地产的买卖、租赁等行为日趋活跃,由此也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房地产纠纷案件。此类案件现已构成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亦有多年以来未彻底解决的老问题。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对其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做了调查分析,在此略抒己见。
一、预售商品房按揭
按揭是英语"MORTGAGE"一词的粤语音译,是一种担保方式,指在楼宇建筑期内,商品房预购人将其与开发商(预售方)签订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中预购人所应拥有的全部权益作为贷款的抵押物抵押给银行,同时商品房预售方作为贷款担保人,并保证银行为第一受益人,如预购人或担保人未能依约履行还款责任或担保义务时,银行即可取得预购人在《商品房预售合同》内的全部权益,以清偿其对银行的所有欠款。
预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种特殊的担保方式,银行为按揭权人,预购人为按揭人,担保人一般是销售商品房的开发商。预售商品房按揭与抵押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抵押。一般抵押权的标的是债务人提供的、其自己享有所有权或经营权的财产。而在商品房按揭期间,商品房实际上并不存在,按揭人无法取得所购商品房的所有权,他向按揭权人提供的担保是在将来某一时间取得楼宇的权利,它是一种期待性利益,而非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楼宇。商品房按揭的出现将期待性利益引入抵押标的范畴,丰富了我国传统抵押标的理论的内容。
被告缺席判决案件思考
2008年5月至9月,锡山法院被告缺席判决的民商事案件达330余件,占已结民商事案件的19.5%.被告缺席判决率的居高不下导致法院的调撤率持续走低,二审法院发回重审和再审的几率增大,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审判质效。锡山法院对此进行专项调研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被告缺席判决率居高不下的原因:1、当事人的原因:一是对于一些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标的额较小的经济纠纷案件,被告在收到法院送达的法律文书后,知道自己肯定会败诉,因此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诉讼。二是某些当事人负债较多,考虑到偿债的压力和应诉的成本,他们索性躲避在外,消极应诉的心理较为突出。2、审判人员原因:随着人员流动性的不断增大,送达的难度日益凸显,而在民商事案件数量大幅增长、审判压力空前膨胀的背景之下,审判人员分配在每个案件环节上的精力大不如前,对于一些初次送达失败的情况,承办人很少有精力再像以前一样逐个的亲自核实,从多种途径想方设法的进行送达,这也导致了被告缺席的现象频频发生。
二、被告缺席判决存在的问题:1、证据审查的力度不够导致审判质量下挫。被告的缺席导致法庭辩论和证据质证过程无法如常进行,某些法官在缺席判决中容易对原告的证据审查放宽标准,以形式审查代替实质审查,在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都没有进行严格审查的情况下就作出不利于被告的裁判,这导致被告缺席判决的案件被二审及再审法院改判的风险大大增加。2、对应诉材料送达情况核查机制的缺失造成程序瑕疵。在目前法院最常采用的邮寄送达中,一方面被告很少在收到送达材料后寄回送达回证,另一方面,邮局对于投递失败的邮件不能及时退给法院,在缺乏必要核实的情况下,大多数法官认为被告已经收到应诉材料而未出庭,故当作缺席判决来处理。这就导致被告极易以“未收到诉讼文书”为由提起上诉或申请再审。3、被告缺席理由提出的不及时导致缺席判决易反复。按照法律规定,只要被告在收到传票后及时提出正当理由,法院就可以通知延期开庭,而不是做出缺席判决。但实践中的问题在于,被告在收到传票后即使有合法正当的理由也未必在开庭之前提出,而在法院做出缺席判决后,被告又会以缺席有正当理由为由提出再审请求,这就于无形中拖延了诉讼程序,浪费了司法资源。4、公告送达的不规范易造成当事人被动缺席。一是适用条件掌握的不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只有在被告下落不明、以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公告送达。而实践中对这一条件的审查有过于宽松的趋势,尤其是在邮政部门退回邮件并批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法官往往不经过进一步的查证和尝试其他的投递方式就进行公告送达。二是公告送达方式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实体目的的实现。经调研发现,法院的公告通常采取在专业的法制报纸上刊登的形式,但是当事人阅读专业法制报纸的概率很小,这就使得被告可能因为不知道诉讼的存在而被动的缺席。
三、相关对策:1、严把审前准备关,确立事前风险告知制度。以应诉材料送达阶段和开庭准备阶段为两大关口,及时对被告进行风险提示,告知其缺席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敦促其积极应诉,从源头上防止被告缺席现象的频繁发生。2、重塑缺席判决中的证据审查理念,以实质审查保审判质量。在被告缺席的情况下,虽然无法通过被告的质证和辩论对证据进行审查,但是为了使法律事实最大程度的接近客观事实,审判人员可以根据法律规定,遵循法官的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以现有证据为基础做出裁判。3、探索送达新模式,提高送达效率。改变由各庭室的案件承办人员、书记员自行送达的分散局面,探索建立专人统一送达机制。将诉讼文书的送达与案件审判相分离,一方面缓解一线工作压力,保证其有足够精力专司审判,另一方面也通过送达的专人负责制提高送达的效率。4、加强与邮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送达结果主动核查机制。针对目前邮递送达较为普遍的现状,法院应当加强与邮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法院对邮递送达的监督和建议机制。以“前期培训”和“后期监督”为两大抓手,通过提高投递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提高送达成功率。另外,建立应诉材料送达后的核实机制,鉴于被告主动寄回送达回证的比例比较低,相关承办人可以在开庭前通过电话核实,防止因投递延误等原因造成当事人被动缺席。5、规范公告送达程序,保证公告送达的有效性。一是准确拿捏“下落不明、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适用条件,以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和工商管理部门出具的不知下落证明为适用公告送达的根据。二是规范公告送达的方式,防止公告流于形式。采取报纸公告方式的,应当尽可能在被告可能阅读的报刊上登载,采取张贴公告方式的,除了法院公告栏、户籍所在地外,还应张贴在其以前经常生活、出入、工作地段、其原居住地等,力求在实现程序意义的同时也实现实体目的。
统计纪律案件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中发现的涉嫌违犯行政纪律案件的移送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浙江省统计违法行为行政处分规定》,及时追究统计违法行为人的行政纪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以下称统计执法机关)在查处统计违法案件中,发现有关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有涉嫌违犯行政纪律行为,需移送监察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统计执法机关对经查证属实的统计违法案件,认为涉嫌违犯行政纪律需要移送监察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建议移送案件的报告,报请本机关分管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批准。
统计机关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对决定移送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涉嫌违犯行政纪律案件移送同级监察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决定不移送的,应当将不移送的理由记录在案。
第四条统计执法机关移送涉嫌违犯行政纪律案件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案件移送函;
经济案件移送对策
近几年来,审计机关发挥审计职能和技术优势,突出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在反腐倡廉中勇当排头兵,较好地配合党政部门打击了经济犯罪分子,取得了显著成效,倍受国人关注。但是审计机关在经济案件移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移送的意识不强。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法不责众,有的违法乱纪现象比较普遍,因而也无所谓从严处理了,更谈不上移送;二是有些财经法规与现实脱节太大,实际处理难度大,不便移送;三是有的问题被查出后受行政干预,而不能移送。
2.移送的面不宽。从基层审计机关移送的经济案件看,移送内容的面比较小,通常是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抗税、私设“小金库”、私分国有资产方面的问题。
3.移送的要件不清。由于审计机关与司法部门查处案件在初始依据、认定目的、证据判别等方面存在差异,客观上影响了对移送经济案件要件的表述,审计在经济案件的认定上以事项真实性、数额准确性为主,而对依法追究单位和个人责任等方面的证据和审计人员认为应作为辅助判断的证据却往往不受重视。
4.移送的协作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比较重视移送前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却忽视了移送后经济案件的查处情况以及提供审计专业支持和补充必要的证据,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使审计的成效不能最大化。
医疗损害责任案件裁判研究
【摘要】近年来,涉及受害人特殊体质的民事侵权案件越来越多,虽然有最高人民法院的24号指导案例进行参考,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广泛存在着类案异判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涉及受害人特殊体质的医疗损害责任案件进行考察,对这些裁判中涉及的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法官判决当事人的责任分担、判决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探索出一条比较合适的路径来对该类案件进行裁判,避免因个案的不公正而削弱司法裁判的公信力。
【关键词】特殊体质;医疗损害纠纷;司法实践
涉及受害人特殊体质的侵权纠纷不在少数,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着类案异判的问题,在同样涉及受害人特殊体质的场合,不同的法官对于责任承担的认定却不尽相同。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最高院于2014年1月26日了最高人民法院第24号指导案例,根据此判决,在交通事故中如果受害人没有过错,那么其特殊体质不能作为减轻侵权人责任的法定情形。但是该判例针对的仅仅是交通事故纠纷领域,而医疗损害纠纷与交通事故纠纷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能否直接适用有待商榷。
一、问题的提出
试比较以下三个同样涉及特殊体质的医疗纠纷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案例一:孕妇梁某产前在甲医院进行产检,检查结果显示正常,遂选择顺产,结果因为甲医院产前检查做得不够完善,未能正确评估新生儿顾某的体重(产前预估3900克,实际4500克),导致孕妇发生肩难产,之后医方对新生儿的抢救措施不到位,使得新生儿患有脑瘫。根据鉴定机构出具的医疗损害鉴定书,患儿的脑瘫疾病与医院的过错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原因力为主要因素。医院提出受害人特殊体质抗辩。最后法院根据该鉴定判决医院承担全部(100%)责任。案例二:产妇周某临产至丙医院处治疗,因丙医院在周某的分娩过程中对周某的病情认识以及手术的风险评估不足,未对患者周某尽到高度注意义务,以及周某自身患有的肾孟肾炎等疾病、胎盘前置等问题,造成了周某死亡的损害结果。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为医院过错行为的原因力为同等责任。最终法院判决医院承担50%的责任。案例三:患者胡某因先天性心脏病到乙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医方存在一定过错,最终因为多种因素导致胡某死亡。经鉴定机构鉴定,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的风险性、患者自身特殊体质、手术并发症等原因才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医方的过错行为与胡某的死亡无直接因果关系,其过错行为在患者死亡后果的原因力大小为轻微因素,拟参与度为1%至20%,法院判决医院承担15%的责任。将这三个案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面对同样涉及特殊体质的医疗损害纠纷案件,不同法院的裁判不尽相同甚至大有异处,跨度非常大,但仔细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又会发现这些案件还是不同的,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受害人特殊体质与医疗损害结果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以及医院的过错程度。
二、涉及受害人特殊体质的医疗损害纠纷简述
政府案件处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控制违法建设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违法建设案件,是指已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案件。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内对违法建设案件以及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处理。
市区包括*区、*区、*区、*区、*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本市城市规划需要控制的地区。
第四条*市城乡规划局是本市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市区内违法建设案件进行查处。
各区政府负责对辖区内的违法建设实施查封施工现场和强制拆除。
案件责任分配问题
在民事诉讼中,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确立;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已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由于《民事诉讼法》在当事人举证责任问题上的规定过于笼统,造成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在举证责任司法实践中理解和执行不一,严重影响了民事审判的质量和效力,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于1992年7月14日颁发了《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1998年6月19日《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作为民事审判改革热点和难点之一的举证责任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对指导审判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民事审判的公正和效力,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颁发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证据规则),《证据规则》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有关举证责任一般规则、倒置规则、特殊规则等作了比较具体、合理、科学的规定,这对于提高民事审判质量,推动民事证据立法,统一证据规则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试就《证据规则》第五条规定的有关合同纠纷案中的当事人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试作探讨和研究,以求教同行。
一、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基础
《证据规则》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已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该条对举证责任的含义作了全新、全面的概括;具体包括二层含义:一是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当事人对自已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的责任,二是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当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由依法负有证明责任的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因而,正确理解举证责任含义,是确定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举证责任分配的前提。在当今社会,有关举证责任的分配理论,学说林立,大陆法系主要有:
1、法规分类说,此学说将实体法条文划分为原则规定和例外规定来决定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至于实体法中哪些是原则规定,哪些是例外规定,则要在研究实体法条款关系基础上加以确定。凡当事人主张适用原则规定的,仅就原则规定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例外规定的要件事实如不存在,则无需举证。如对方当事人主张例外规定的要件事实存在,则由其进行举证。该学说试图利用实体法的预先规定来确定当事人举证责任分配并使当事人之间举证责任分配趋于均担,有其合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实体法条文浩如烟海,到底哪些是原则规定?哪些是例外规定?难以分辩,故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待证事实分类说。即依据待证事实的性质或内容来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该学说主要把待证事实分为积极事实和消极事实,外界事实和内界事实。由于积极事实和外界事实能发生结果或能被人感知,故当事人应负举证责任;消极事实和内界事实因其不发生结果或不被人感知,故当事人不负举证责任。
3、法律要件分类说。该学说认为:凡主张权利的当事人,应就权利发生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否认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就权利妨碍法律要件、权利限制法律要件、权利消灭法律要件的存在事实负举证责任;根据该学说,可将实体法条文分为:权利发生规范或称请求权规范,也可称基本规范;权利妨碍规范、权利消灭规范、权利制约规范,该三种规范也可称对立规范。这种划分方法,体现在审判实践中,当遇有当事人主张的待证事实不明且双方当事人均不能予以证明的情况下,法官可根据待证事实的归类,确定应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从而对案件作出相应的判决。法律要件分类说又可分为特别要件说,因果关系说,最低限度事实说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特别要件说即把实体法有关权利发生、变更、消灭,分为一般要件和特别要件,当事人仅就特别要件存在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一般要件不负举证责任,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一般要件欠缺,由该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最低限度事实说即当事人仅就权利发生、变更、消灭实体上规定要件最低限度事实负举证责任。
移送案件调研报告
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是当前我国反腐败的重要力量。两者运用各自的职能,在不同层面打击了腐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整合两者的资源让其发挥最大的效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两家之间的案件移送制度,及时让应受刑事处罚的或党纪、政纪处罚的人受到应有的处理。
一、当前案件移送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两家在案件移送机制建设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两家在案件移送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件移送少,案件移送数占整个应移送案件数的比率低。据统计,近年来通过协作,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之间相互案件移送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整体上来讲,案件移送量还是偏少,案件移送数占整个应移送案件数的比率低。如某地纪检监察机关近几年共立案查处近300件案件,但移送检察机关的只有不到8件;而检察机关近几年立案的近30件案件,移送到纪检监察机关的也不多。
2、大案移送多,小案移送少。在已经移送的案件中,有影响的案件,基本上都能做到及时移送,及时处理。而一些小案件,由于影响小,不被广大群众所知,在移送方面做得就不够理想。事实上,纪检监察、检察机关所查办的案件,小案占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九十。小案看似小,实际上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密切,处理的不好最能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到社会稳定。
3、主动移送的少,被动移送的多。据对某地的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移送案件调查了解,在已移送的案件中,是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相互主动移送的很少,基本上都是在案件处理中遇到了一定麻烦或一定的阻力时或者是其它的什么原因时,才主动移送,寻求检察或纪检监察部门的支持。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在遇到检查或什么活动时才被动式的移送。
案件检查室先进材料
创新、严管、求实,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县纪委案件检查先进材料
2005年**县纪委案件检查室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作能动性,严格规范办案程序,主动出击查找线索,挖掘案源,积极创新办案工作机制,以突出“新”字,狠抓“严”字,落脚“实”字,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克服重重阻力,展现了纪检监察干部不畏权势、迎难而上、甘于奉献、刚正不阿的良好形象,使腐败分子受到党纪政纪的严厉惩处,弘扬了正气,震慑了腐败。
一、顾大局识大体,促进案件检查工作全面展开。
针对新形势下违纪违法案件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在工作中案件检查室坚持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上,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于实际,确定主攻方向,注重查处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科级干部的违纪案件;注重查处在违反收支两条线、村干部以权谋私、加重农民负担、“三乱”等方面的违纪问题;注重查处贴近群众、反映强烈、带有典型性、倾向性的违纪案件,在工作中想办法、出实招,勤于创新。2005年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0件,结案8件,其中涉及乡科级干部违纪案件3件3人,其他党员5件5人,审判机关人员2人。受处分人员中,受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同时受行政撤职处分的2人,受严重警告处分1人,受党内警告处分5人,开除留用察看2人。查处涉案资金16.24万元,挽回经济损失4.38万元。
二、勤于创新出实招,完善办案工作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