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DS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8 15:34: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GDDS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GDDS的主要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其总体框架主要包括数据特征、公布数据的质量、公布数据的完整性和公众获取4个部分。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内容论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其总体框架主要包括数据特征、公布数据的质量、公布数据的完整性和公众获取4个部分。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内容统计分析论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其总体框架主要包括数据特征、公布数据的质量、公布数据的完整性和公众获取4个部分。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主要内容分析论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其总体框架主要包括数据特征、公布数据的质量、公布数据的完整性和公众获取4个部分。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的主要内容研究论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其总体框架主要包括数据特征、公布数据的质量、公布数据的完整性和公众获取4个部分。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货币政策透明度及法律保障
一、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研究
(一)目标透明度
1.目标模糊,没有准确说明。综合来说,币值稳定有两大目标: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物价稳定是前者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手段是通过狠抓反通胀和反通缩。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是后者的主要内容,而这两大目标经常会出现冲突,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并没有说明当两者起冲突时该如何解决或相关解释,中央银行应当明确规定其优先选择。2.货币政策目标有双重性特点。上面已经介绍了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但当两个目标相冲突时,由于央行独立性较差,容易受政府方面的压力,致使提升了政策的模糊性,最终导致政策透明度降低。
(二)知识透明度
1.央行没有完整和及时地对外公布金融统计数据。具体说来,所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不够全面,如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的信息就存在“保留”,每季度的执行报告过于笼统,应当将数据细化到月份。公告内容不够严谨,没有充分说明有关目标的设定,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和公开市场操作与目标等。2.央行所披露的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可理解性。从全世界来看,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央银行着重是在寻求与公众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虽然我国央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实施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国情的改变,向全社会货币政策信息,但方式方法存在错误,难以让双方实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有效的沟通应该是以目标群体充分理解信息为起点,否则将会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三)决策透明度
金融统计制度探索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一次凸显了金融统计制度在宏观经济统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货币与金融统计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它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评判依据,为个人理财提供对称信息来源。货币与金融统计工作能否有效的进行以达到预期效用取决于金融统计制度完善与否。本文从我国金融统计体系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金融机构部门和金融工具分类、货币统计、金融统计、金融监管统计以及金融统计数据的披露和共享机制五大方面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一、中国金融统计体系的发展现状
中国金融统计体系的发展是追随或统一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但又不能忽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点,因此,我先将1993年设为中国金融统计体系的发展阶段的总分界点,再将1978年和2000年设为分分界点。1993年之前为第一阶段,之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为MPS下的金融统计体系,第二阶段为SNA下的金融统计体系。在第一阶段中,将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重大转折点作为分界点。1978年之前,中国金融统计体系是建立在苏联模式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金融体系基础上的,货币与金融统计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综合信贷计划服务为主。自1978之后,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以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这时,对于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来说,金融统计体系已经发生文/孔繁彬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简单综合信贷计划服务统计、现金统计已经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涵盖全社会金融活动的金融统计体系已经形成。第二阶段,由于2000年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中国带来了无数机遇和挑战,比如如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独善其身、如何解决加入WTO后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应对相关国际准则的陆续出台,如何利用GDDS成员国身份学习先进经验并提高中国金融统计数据公布水平等,因此将新千年作为这段时期的分界点。2000年之前,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从MPS向SNA的成功转型,金融统计体系也在按照SNA的要求逐步发展完善。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相关统计法律法规,为金融统计提供了法律保证。同时,中国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报送金融统计数据的制度、全科目上报制度等,这些都是对金融统计方式的重大改革。新千年后,对中国金融统计体系影响最大的国际标准应该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它的出台为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下,中国的金融统计框架是以《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要求的基础上构建的,随着SNA(2008)、CGMFS(2008)的相继出台,又为中国金融统计制度的不断优化提供了可靠方法指导和改革动力。
二、现行金融统计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总的来说,我国在金融统计制度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现行的金融统计制度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金融理论研究和宏观调控工作的需要,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不足与缺陷,下文就对现行的金融统计制度存在的不足作些阐释。
(一)金融机构部门和金融工具分类存在的问题
银行目标透明度发展管理
摘要:透明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央银行制度变革的基本趋势之一。随着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透明度、操作透明度、知识透明度稳步提高。2001年加入WTO和2003年SARs危机积极推动我国的治道变革。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透明度与《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原则宣言》、《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辅助文件》等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是今后我国中央银行法制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透明度;中国人民银行法;目标透明度;操作透明度;知识透明度
引言
各国中央银行曾经将私隐性原则(TheprincipleofSe-crecy)视为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货币政策长期笼罩在神秘面纱之后。但是,世界货币制度与金融体系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发生巨大变化,各国纷纷变革中央银行制度以满足对新角色和新功能的要求,“如果说,在中央银行的悄然变革过程中,有类似巴士底狱革命事件的话,那么,有许多学者和一些中央银行家发起的对传统信念——中央银行应当是神秘和非透明的——攻击当之无愧”。一方面.现代经济学理论有力地证明,中央银行透明度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知情权等宪政原理的演进也要求加强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建设,透明化蔚为世界范围内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随着我国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人民银行透明度稳步提高。2001年加入WTO和2003年SARS危机积极推动我国的治道变革,其中政务公开透明已经凝聚为改革共识,人民银行透明度法制建设也处于关键时期。目前,人民银行透明度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有学者运用指标评分法、市场预期指数法等进行实,正测量,结果显示人民银行透明度相对较低[3J。笔者尝试依据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原则宣言》(以下简称《原则宣言》)和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制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辅助文件》(以下简称《辅助文件》)的有关规定,借助哈恩所创立的中央银行透明度概念性框架,从目标透明度、操作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角度梳理人民银行透明度的发展和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前瞻性的改革建议。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透明度
法律立法移植研究论文
摘要:当代中国在立法实践中法律移植有三种不同形式,即有关涉外法律方面借鉴外国法,在国内事务领域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在全球化条件下制定国内法参照国际标准。
关键词:中国立法;法律移植;国际标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广泛地参考了外国法和国际惯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立法的过程中,都要求起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部门在提出立法动议时必须将我国现行立法情况、外国调整同一问题的法律文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一并向立法的工作部门人大法工委和国务院法制办上报,这实际已经成为我国立法程序中的重要一环。一些重要的立法,都事先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关于外国同类立法的意见。在地方一级许多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地方性法规,为了慎重起见,也要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如北京市最近在制定有关养宠物的法规的时候,就广泛地参考了像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世界大城市的相关规定。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彭真同志就在中国法学会成立大会上指出:“研究法学必须吸收中外的有益经验。”“法学会要研究古今中外的法律,不管进步的、中间的、反动的,不管是奴隶主的、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都要研究。取其有用精华,去其糟粕和毒素。”[1]
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借鉴外国法、运用比较法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有关涉外法律方面借鉴外国法;第二种情况是在国内事务的领域中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第三种情况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制定国内法参照国际标准。
一、在有关涉外法律方面借鉴外国法、国际法
统计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统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搞准统计数字、搞好统计服务。统计数字准确与否、数据质量如何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才能降低差错率、误码率,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从统计诞生的第一天起,人们就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进行着实践,结绳记事、书契记数、珠算、手摇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等。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化,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统计数据计算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统计同世界统计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统计数据计算机处理按照“微机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任务促建设”的建设方针,顺利完成了“八五”、“九五”、“十五”统计信息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实现了统计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信息交流网站化,极大地促进了统计改革、创新和发展,信息化在统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统计信息量膨胀及各种报表分组复杂化,总结回顾统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展望预测未来发展前景,必将有力地促进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1982年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系统配备了首批计算机——apple计算机,1984年配备了ibm计算机,1986年配备了olivetti公司的m24、m28微机。随着配机数量的逐年增加,统计数据处理工作量进一步加大。1986年工业电讯月报全流程采用计算机处理,计算机远程通讯传输(1200modem点对点方式),计算机录入、修改、汇总、制表等,统计数据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一场新型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兴起;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投入产出调查,1988年、1989年全国2.5‰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工作都由统计系统自己的信息化部门承担;同年全国统计年报数据处理大部分使用计算机处理等。计算机日常维修、维护、管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任务,要求统计系统必须组建自己的计算机应用管理机构,原有的各级统计部门办公室代管计算机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工作的需要,为此1988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各省相继成立了计算中心。计算中心机构的组建成立,本身就是一场新型的革命,它不仅顺应了计算机技术时展的要求,同时为统计计算手段带来了一场深刻革命,统计工作由原有传统落后的手工计算处理转变为计算机自动处理,把广大的统计工作者从枯燥乏味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统计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
随着计算中心机构的成立,统计信息化系统相继承担了多次大型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1993年全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1994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等等。年轻的统计信息化队伍得到了真正的锻炼,统计信息化正在日渐成熟。
1993—1999年的统计年报集中统一数据处理工作实践。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以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统帅,按照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组织实施了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它要求统计数据处理工作由原来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式处理模式转变为高度统一的集中处理模式,“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上报”——严格按照“四统一”的模式处理统计数据,把统计数据计算机处理工作推到了一个全新的位置。统计信息化系统不负众望,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三统一活”的年报制度,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统帅全局,以科学的工作方法规范行为,以有力的领导机构调控运作,以崇高的精神激励大家无私奉献,以科技为先导,系统规划,科学操作,进一步加大统计年报中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成份,立足于“早动手、细安排、勤研究、大调控、高效率”的工作方法,高效顺利地完成了年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
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2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践。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建国以来全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一次大型的国情国力调查。其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数据之多为世界所瞩目。在这次数据处理信息工程的数据录入工作中由于应用了先进的光电录入技术,又开创了世界之最。在1997年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2000年运用光电录入技术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践。
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7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对于已经成熟的统计信息化系统已经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 上一篇:干部作风建设年讲话范文
- 下一篇:GDP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