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2:20: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DNA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DNA鉴定技术在法医物证检验的应用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法医物证检验工作质量与效率,提出合理应用DNA鉴定技术的建议。文章在阐述DNA鉴定技术概念、法医DNA检验原理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探究DNA技术在法医物证检验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多点位DNA指纹技术、VNTR-PCR技术、线粒体DNA分析技术等,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法医物证检验;多点位DNA指纹、VNTR-PCR、线粒体;DNA分析

1865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奠定了DNA鉴定工作的理论基础,而且随着近代人类遗传学不断取得发展进步,陆续为法医物证检验实践活动提供了各种技术方法[1]。DNA鉴定技术将遗传学作为理论基础,将生物检材内的DNA作为目标研究对象,主要协助法医物证检验人员解决个体辨识与亲子鉴定等问题,DNA技术在提升法医物证检验工作效率、结果精确性方面做出很大贡献,表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简述

DNA技术DNA是一种经典的DNA分析双螺旋结构,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也是当下生物学、现代医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既往已经有很多实验证实,DNA双螺旋结构有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而后有科学家探明了其内包含的信息,可以用其解释人类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在遗传学内,DNA基因发生重新排列、突变会使不同个体的基因存在一定差异。通常而言,案件在发生过程会出现某些生物检材,利用DNA技术检测鉴定这些检材,能够协助工作人员尽早确定案发现场的可疑人员,这表明了DNA鉴定技术用于案件中能发挥较大作用,能为案件侦破提供直接证据[2]。当下,在分析DNA技术的基本概况时,能够探明到System可被用于DNASTR基因座系统内这一事实,PentaE、D18SS1、THOI等均是较常用的基因座。以上这些基因座在同个管子内扩增,各自不仅具备独特的作用,在现实的DNA鉴定中还能将自身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协助警方高效率的处理案件。并且近些年社会中很多普通民事纠纷事件中应用DNA进行鉴定的情况较多,且这一需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故而提升DNA鉴定技术的精确度与时效性有很大现实意义,研发出很多多基因座的试剂。

二、法医DNA检验的应用原理

查看全文

小议DNA证据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家证据中的DNA证据,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功能更是独一无二。但DNA证据并非永远正确,它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为了尽可能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我国应建立DNA数据库并制定规范的DNA检测程序,同时重视证据链问题,加速科学证据立法的步伐。

关键词:DNA证据刑事诉讼程序刑事错案

刑事错案是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错案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难以避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DNA证据则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控辩双方所青睐,有关DNA专家证据的采纳标准问题经常成为法庭上争论的焦点,而DNA证据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作用也是其他证据所无可比拟的。

一、DNA证据的特点及优势

DNA检测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与其他证据相比,具有独特的证据价值。该证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DNA证据的准确率高。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如果用33.15DNA探针,两个无关个体之间相同的机会小于3000亿分之一,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完全相同的概率也只有200万分之一;如果用33.15和33.6两个探针,无关个体之间的相同机会就更小;二是DNA证据的稳定性强。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证据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或者受天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原有的价值。与之相比,DNA证据则不会受上述条件的影响,即便是埋葬在地下多年的白骨,也能通过DNA检测确定死者的身份;三是DNA证据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证者主观意念的影响。DNA检测结果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关,是以科学的结论为依据的,无论操作者是谁,只要遵循科学的检测程序,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四是DNA检测时间短、识别率高,且所需检材少,特别适合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

DNA证据的特点也就是其优势所在。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优势外,DNA证据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其保存时间长,可达数年之久,并能经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传统的血液检测结果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经典的遗传标记系统也容易被化学物品、微生物等污染而迅速变质。

查看全文

剖析乙肝两对半检查病毒DNA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HBV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和HBVDNA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确定乙肝检测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健康体检者HBV血清学标志物,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法检测HBVDNA,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321例,阳性率67.44%;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率92.17%,小三阳HBVDNA阳性率为61.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92.17%,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67.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二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不能只以HbeAg的检测结果作为判断HBV传染性和复制的指标,而应选择检测HBVDNA作为补充。

【关键词】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阳性率

据估计,全世界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3.6亿,其中我国约有1.3亿。乙型肝炎的流行不仅影响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我国目前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是检测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即两对半)。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只能反映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不能直接反映HB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也不能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1]。而HBVDNA含量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和具有传染性的直接和可靠的依据,定量检测HBVDNA是衡量乙肝传染性的最精确的指标,是确定HBV感染不同复制状态的有效检测手段[2]。为了进一步研究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2005至2008年来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做健康检查的3415名正常健康者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下载论文。

1基本情况

1.1标本来源

2005至2008年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3415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512份。

查看全文

DNA证据在刑事诉讼程序的应用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家证据中的DNA证据,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功能更是独一无二。但DNA证据并非永远正确,它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为了尽可能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我国应建立DNA数据库并制定规范的DNA检测程序,同时重视证据链问题,加速科学证据立法的步伐。

关键词:DNA证据刑事诉讼程序刑事错案

刑事错案是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错案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难以避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DNA证据则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控辩双方所青睐,有关DNA专家证据的采纳标准问题经常成为法庭上争论的焦点,而DNA证据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作用也是其他证据所无可比拟的。

一、DNA证据的特点及优势

DNA检测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与其他证据相比,具有独特的证据价值。该证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DNA证据的准确率高。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如果用33.15DNA探针,两个无关个体之间相同的机会小于3000亿分之一,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完全相同的概率也只有200万分之一;如果用33.15和33.6两个探针,无关个体之间的相同机会就更小;二是DNA证据的稳定性强。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证据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或者受天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原有的价值。与之相比,DNA证据则不会受上述条件的影响,即便是埋葬在地下多年的白骨,也能通过DNA检测确定死者的身份;三是DNA证据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证者主观意念的影响。DNA检测结果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关,是以科学的结论为依据的,无论操作者是谁,只要遵循科学的检测程序,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四是DNA检测时间短、识别率高,且所需检材少,特别适合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

DNA证据的特点也就是其优势所在。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优势外,DNA证据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其保存时间长,可达数年之久,并能经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传统的血液检测结果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经典的遗传标记系统也容易被化学物品、微生物等污染而迅速变质。

查看全文

DNA工业设计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将生物学领域的遗传基因DNA与工业设计理论相结合,借鉴生物基因工程原理,探索工业设计中产品族设计DNA的基本理论。讨论了产品族以及产品族设计DNA的概念,分析了产品族设计DNA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应用研究,探讨了产品族设计DNA的内涵以及研究内容,指出了产品族设计DNA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同质化,产品不再只满足于功能性的要求,如何赋予产品特殊的形态与风格意象以塑造独特的品牌,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重要工作之

一。在那些著名企业,产品的风格总是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一定的继承性,如奔驰、宝马、诺基亚,无论旗下的产品经过多少更新换代,人们总能将它们从众多品牌的产品中识别出来。然而,产品设计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很难以传统的手段解构其造型法则,一般都是设计师凭借自身的经验与灵感,将设计意图映射到新设计当中。由于缺乏理性的支持,难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风格导向的产品设计方法。

一、产品族以及产品族设计DNA的概念

1.产品族的概念

产品族(ProductFamily)是指以产品平台为基础,通过共享通用技术并定位于一系列相关联的市场应用的一组产品,它是一种利用有限的开发、制造和服务来经济地发展产品多样性的方法。

查看全文

侦察破案中指纹技术的应用论文

DNA指纹技术,是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杰弗里斯于1985年发明的.由于它可以解决法医技术领域同一认定的问题,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警察、司法部门的极大重视。目前,英、美、西德、日、意等比较先进的国家对DNA的研究己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并已将其应用到许多实际案例中,其准确无误的鉴定结果证明,它大大地提高了生物物证应有的价值。”因此,它被称为“90年代打击犯罪的利器。”

1、DNA指纹技术

每个人身上(包括动植物个体)都拥有一套独一无二的遗传密码,这些密码记录着人体成长的所有讯息,除了极少数(如红血球)外,几乎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这套完整的遗传密码。这些密码存在于细胞里的细胞核内,其中23对染色体就是用来储存这些密码的,而这些密码就是由DNA分子所组成。DNA本身则是由四个氮碱基质(代码为A、G、T和C)以磷酸双醋键结合而成,这个氮碱以长链状结构排列形成染色体,其基本结构形如(图l)

双股螺旋形的DNA,其氮基质AT、GC相互成对,且两股间的A与T、G与C相互对应互补产生了DNA的重要特性。同时AGTC四个氮碱在整条DNA(的)链中的重复排列形成了DNA序列。就人类而言,每一个细胞里大约有30亿个A一T或G一C相互排列的氮碱对,组成人类的基因组,这些组合在人体形成到生长过中永远存在。并且在庞大的DNA序列,它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依目前的技手段来说,使用多基因位探子鉴定,可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的准确率,也就说在过一百万亿的人口中才有可能遇到两个NA指纹相同的人。但这个数字己远远过了整个世界人口。其特定性非常可,不用怀疑。正因为科学家们从人体身携带的遗传密码DNA(去氧核糖核)中成功地证明了其与手纹同样具有“人各不同”的特定性,才共同将DNA之为“DNA指纹。”

2、DNA指纹的利用

DNA指纹不仅具有取代手指指纹作人别鉴定依据的潜力,而且在打击犯罪面,也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由于DNA指纹转换成数字储存在电脑中比指纹的储存更为方便,可大量地节省记忆的空间,增加储存量,缩短查寻比对时间。因此,如果能用电脑来处理DNA指纹档案,即使是对毫无线索的刑事案件,只要在犯罪现场找到凶手所遗留的任何生物物证,而鉴定其DNA指纹,即可迅速地在电脑档案中找出罪犯,对目前警方制止和打击犯罪的能力将大大地提高。况且,手指可能因受伤或被砍断而失去指纹,但DNA指纹却存在于身上每一个角落,就是飞机爆炸仅剩下人身上的一块肉,或是杀人焚尸只剩下一块白骨,DNA指纹仍然存在。

查看全文

工业设计产品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将生物学领域的遗传基因DNA与工业设计理论相结合,借鉴生物基因工程原理,探索工业设计中产品族设计DNA的基本理论。讨论了产品族以及产品族设计DNA的概念,分析了产品族设计DNA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应用研究,探讨了产品族设计DNA的内涵以及研究内容,指出了产品族设计DNA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品设计,产品族,DNA,知识

随着技术的同质化,产品不再只满足于功能性的要求,如何赋予产品特殊的形态与风格意象以塑造独特的品牌,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在那些著名企业,产品的风格总是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一定的继承性,如奔驰、宝马、诺基亚,无论旗下的产品经过多少更新换代,人们总能将它们从众多品牌的产品中识别出来。然而,产品设计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很难以传统的手段解构其造型法则,一般都是设计师凭借自身的经验与灵感,将设计意图映射到新设计当中。由于缺乏理性的支持,难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风格导向的产品设计方法。

一、产品族以及产品族设计DNA的概念

1.产品族的概念

产品族(ProductFamily)是指以产品平台为基础,通过共享通用技术并定位于一系列相关联的市场应用的一组产品,它是一种利用有限的开发、制造和服务来经济地发展产品多样性的方法。

查看全文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前S2抗原;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03,P<0.005)。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95.0%,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18.4%,P值均<0.005。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查看全文

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

1肿瘤特异性免疫机制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在机体内能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以后者为主.肿瘤抗原在细胞内加工成肽段后与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Ⅰ)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或先从肿瘤细胞上脱落,再由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成肽段后与表面MHCⅡ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进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值得注意的是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激活都需要MHC抗原肽复合物和免疫共刺激分子的协同刺激作用[1],而共刺激分子的缺失正是肿瘤引发的机体外周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之一.肿瘤由于其极大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在机体环境长时间的免疫选择压力下,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逃避机制,对抗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些机制分别针对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阶段和效应阶段,包括肿瘤抗原的丢失、MHCⅠ类分子表达下调、抗原加工缺陷、表达干扰细胞毒作用的蛋白酶及表达FasL等[2].

2肿瘤疫苗的设计策略

2.1总体思路针对肿瘤抗原在机体内免疫原性下降,造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激活不足,外周免疫耐受的状况,肿瘤疫苗设计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各种技术,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能力,改善免疫微环境,引发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阻止肿瘤进展,最终消除肿瘤.

2.2肿瘤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是将整个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导入患者体内,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由于肿瘤细胞带有肿瘤的全部抗原,无需考虑分离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而且由于自体肿瘤细胞具有和正常组织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不会引发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肿瘤疫苗方案.但是自体肿瘤组织来源十分有限,并且考虑到TS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3].后来,人们开始使用人工培养的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系进行肿瘤疫苗的研究.不同肿瘤细胞的混合能够提供一系列的TSA,有利于增加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减小其发生抗原丢失的几率[2].但是,单独使用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难以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免疫佐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人们开始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编码免疫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有效地打破了肿瘤的外周免疫耐受.近年来,也有人将编码一些细胞因子如IL2,IL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cmacrohagecolonystimulatihyfactor,GMCSF)等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期望通过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改善肿瘤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4].然而,近些年来临床实验表明,即使在实验中能够诱发满意免疫反应的肿瘤细胞疫苗,在转化成临床有效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时都遇到了困难.Fifis等[5]的研究发现,大鼠结肠癌细胞系经体外培养后免疫同源小鼠,引发了免疫反应和肿瘤保护效应.然而,当他们对荷瘤小鼠进行同样处理时,却大大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提示肿瘤细胞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10,肿瘤生长因子β阻止有效的免疫反应;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GMCSF等因子活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骨髓源性细胞;激活特异的调节性CD4+CD25+T细胞以下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等.

2.3肿瘤抗原疫苗肿瘤能够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现象引发了对肿瘤抗原的研究.肿瘤抗原包括多个层次:完整的蛋白质分子、抗原肽及纯化的DNA.关于肿瘤DNA疫苗,下文将另行讨论.目前将肿瘤抗原分为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TAA).TSA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TAA并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只是在发生肿瘤时此类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Tabi等[2]认为,肿瘤抗原必须在全部或大多数患有相同肿瘤患者的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呈普遍的高表达状态.他将肿瘤抗原分为5类:①突变抗原;②肿瘤细胞过度表达抗原;③癌睾抗原;④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⑤病毒抗原.

单独应用肿瘤抗原蛋白存在免疫原性差的问题,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可通过抗原、HLA缺失等机制发生逃逸.刘宏利等[6]结合了肽疫苗和DNA疫苗各自的特点,以P815肿瘤细胞的CTL表位(P815A3543)为模型,合成该表位加多聚赖氨酸的颗粒性多肽,并制备含有编码此表位和GMCSF基因的表达质粒,制成了新型的颗粒性肽DNA复合疫苗,这种疫苗利于APC的摄取加工,可诱导有效的CTL应答,从而预防小鼠致命性P815肿瘤细胞攻击,并可部分根除肿瘤.

查看全文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初试分析

摘要:为了使教学工作紧跟科学发展前沿与热点,该项实验引入DNA损伤修复内容,并使所提出的问题均具有开放性,旨在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提高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热点;学科问题;DNA损伤修复;创新性;自主性

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训练探索科学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教师应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及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井喷式增长,不断地革新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1-4]。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成果和新知识,不仅为生物学教学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素材,也是对教学工作者的挑战,只有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工作跟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5-7]。为了跟踪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将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引入课堂,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DNA损伤修复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1将科学研究热点与一流教学平台结合

DNA损伤修复是细胞内DNA分子在受到外源或内源损伤后,在多种蛋白共同作用下自我修复从而恢复结构的过程。DNA损伤修复研究对研究基因组不稳定性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关键信号分子的靶向小分子药物研究,对于肿瘤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在临床中运用PARP1抑制剂来抑制PARP1介导的DNA修复,对于肿瘤尤其是BRCA1/2基因突变引起的肿瘤,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8-9]。由于DNA损伤修复研究在肿瘤研究和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重点投入的热点研究学科。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托马斯•林道尔(Tomas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Modrich)和阿奇兹•桑卡(AzizSancar),就是表彰他们在DNA修复机制方面的研究贡献。将DNA损伤修复研究引入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生命奥秘的信心。我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我国首批建设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一流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队伍。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中心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模式,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中心目前已建成多个综合型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已经具备供学生进行系统性科学实验探索的能力,是本项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坚实保障。

2教学改革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