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5:13: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CT检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CT检查护理干涉
随着影像医学的不断进步,CT扫描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渐成为了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CT检查具有成像速度快、安全可靠的优点,检查图像生动、清晰,病变定位也更加精准,CT检查的价格比核磁共振检查要低,所以在临床检查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CT检查也有一些缺点,在检查前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等负面心理,在检查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不适感,从而影响了CT检查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牢固掌握CT检查的各项操作技术,还须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提高CT检查的准确性。笔者所在医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90例CT检查患者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CT检查的180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最小5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43.0±5.7)岁;上腹部CT检查82例,头颅CT检查78例,其他部位CT检查20例。180例接受CT检查的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即在CT检查前、检查过程中、检查后均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认知护理、环境护理等护理干预。
小议肾上腺的CT检查方法
一、肾上腺的生理功能
肾上腺虽是一个腺体,但其皮质和髓质从胚胎发生、细胞成分、分泌的激素以及调节机制上却是两个独立的内分泌腺,其生理功能主要通过其分泌的激素或介质发挥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隶属于类固醇激素,均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础,以四个环相连。这类激素包括球状带分泌的以11-去氧皮质酮为代表的盐皮质激素;由束状带分泌的以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由网状带分泌的雄激素和雌激素为代表的性激素。盐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具有强烈的储钠排钾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动员脂肪,促进蛋白质分解,糖原异生等。肾上腺分泌的性激素量很少,但却具有显著的生理效应。雄激素促进性器官发育与男性第二特征的发育,参与物质代谢中的蛋白质合成、脂肪分解代谢;雌激素不仅具有促进和维持女性生殖器官和副性征的生理作用,对于机体代谢、内分泌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的生长和成熟、皮肤等各方面也有显著的影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儿童期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成人则以肾上腺素为主,其分泌受交感神经和ACTH及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的紧张度和血压。
二、CT检查方法
与上腹部其他器官CT检查方法相似。检查前20~30min口服1%~2%的泛影葡胺500~800ml,以充盈空腔器官,其中200~300ml如能在临检前口服效果更好。由于肾上腺器官受呼吸运动的影响较大,应在检查前和检查当中指导患者平静呼吸和屏气,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
检查前一般不需要使用其他药物,但对于需做增强检查的患者,应给予地塞米松5mg口服,并应做碘过敏试验。应当提出的是在怀疑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诱发高血压危象的药物。
CT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以剑突为解剖标志,先扫定位像,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范围。通常扫描上界定在第11胸锥下缘,下界定在第1~2腰锥之间,应包括双侧肾上极,最好至肾门。扫描层厚和间距一般在3~5mm,在怀疑有醛固酮增多症时,扫描层厚可为2~3mm无间隔或重叠扫描,扫描窗宽为300—500,窗位为10~50,当发现病变较大时,可调整扫描层厚和间隔达8~10mm。当怀疑有异位嗜铬细胞瘤时,除可增加扫描厚度及间隔外,同时需加大扫描范围,甚至全腹部扫描。
等渗性造影剂对行CT检查高血压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等渗性造影剂对行CT增强检查的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70例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将其分为等渗组46例和低渗组2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情况。结果CT增强检查后第7天,等渗组患者血清肌酐升高率低于低渗组(P<0.05)。CT增强检查后7d内,等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低渗组(8.33%vs.29.17%)(P<0.05)。两组患者CIN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渗性造影剂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影响较小,临床使用等渗性造影剂进行CT增强检查可有效降低患者肾功能损伤,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检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肾功能;等渗性造影剂;CT增强检查
CT增强检查是在CT平扫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期,其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同步CT平扫的一类检查方式[1]。注入造影剂后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组织及血管,可用于血管类疾病的诊断,以及评估病变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此外,CT增强检查小病灶检出率较高,通过增强扫描可分离出病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密度差异扩大可以发现平扫漏检的病灶,有利于准确认识疾病性质及清晰肿瘤分期,因而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2]。但注入造影剂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对肾脏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严重者可出现造影剂肾病(CIN)。相关报道称,CIN患者病死率已达>30%;此外注入造影剂还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过敏,甚至休克。为减轻对人体的伤害,造影剂也在逐步从高渗性向低渗性向等渗性发展,其毒副作用也有所降低[3]。为证实等渗造影剂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较低,本文回顾性分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70例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以明确等渗造影剂对该类患者肾功能的相关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70例高血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46例患者使用等渗性造影剂作为等渗组,24例患者使用低渗性造影剂作为低渗组。纳入标准:①CT增强检查前无肾功能损伤,无伴糖尿病;②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研究进行。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②正在服用对肾功能有一定损伤药物;③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哮喘;④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⑤患有精神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血清肌酐浓度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方法1.2.1等渗组使用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65)。1.2.2低渗组使用低渗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山东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129),注射速率均为3mL/s。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前24h内常规检查血清肌酐浓度作为基线值,注射造影剂前静脉注射预防性用药地塞米松(广东三才石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02)5mL,对患者CT增强检测后第7天的血清肌酐浓度进行检测,并于检查前的基线值进行比较。CT增强检测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CIN发生情况,配合常规口服水化进行治疗。1.3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学影像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MRI与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上的应用,分析临床治疗中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对象,患者均经MRI与CT检查,对比分析检查数据与结果。结果:神经根受压检出率方面两种检查率对比差异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腰椎间盘突出阳性检出率、相关象征方面MRI高于CT,CT在钙化、椎间盘积气检出率方面CT高于MRI,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时,MRI与CT检查各具优势,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缩短康复所需时间。表明临床治疗中合理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辅助医生开展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医学影像;MRI检查;CT检查;应用价值
1引言
医院临床治疗中腰椎间盘突出较为常见,病情多发且严重,直接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剧烈疼痛,动作、幅度受限,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会造成骨层恶化,使得患者病情加重。临床治疗时尽快确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临床中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医学影像技术确诊,包括MRI检查、CT检查,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汇报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治疗时100例患者均经MRI与CT检查,临床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腰疼、一侧下肢放射痛及坐骨神经痛等,患者身体活动受限,最终经手术病理性确诊。100例患者中72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4.32±4.72)岁,病程0.5~4a、平均病程(2.28±0.47)a。本次100例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存在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对比剂过敏等。2.2检查方法。MRI检查方法:选择GE光纤1.5T磁共振扫描仪,直接选取表面线圈。患者检查时选取仰卧位,并先扫面头部。患者腰椎间盘信号与椎体形态扫描通过常规矢状位完成。全面观察患者硬膜囊、脊髓受压的情况,仔细检查椎管各经线狭窄与否等。CT检查方法:CT机选择64排螺旋式,同MRI检查一样患者采取仰卧位,开始摄取定位图像。观察患者腰椎间盘形态与位置的情况,并对腰椎间盘的密度情况进行观察。扫描时全面观察椎体、椎小关节与椎弓情况。此外,评价患者椎管径线与侧隐窝情况,准确判断病情。2.3评价指标。腰椎间盘突出阳性检出率与相关征像。阳性检出率=阳性检出例数÷总例数×100%2.4统计学分析。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结果检验采用t。率(%)表示计数资料并利用χ2进行检验。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的运用透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疾病的CT表现。结果患者经CT诊断,手术治疗后发现CT诊断对于早发现疾病的病变有很好的发现作用。结论CT诊断在胃肠道疾病的应用能是患者及早发现疾病,并能很好的预防胃肠疾病的癌变。
关键词:CT诊断胃肠疾病
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方法
1.平扫
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
【摘要】目的研究脊柱创伤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都进行MRI及CT检查,比较MRI及CT脊柱创伤检出情况,并总结MRI及CT表现特点。结果MRI脊椎骨折、韧带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碎骨片检出状况明显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共检出脊椎骨折62例,均伴有后缘碎骨片移向椎管,椎体中均出现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韧带损伤有44例,神经根损伤有12例,椎旁软组织损伤有46例;CT共检出脊椎骨折56例,均伴有椎体楔状压缩变化或椎体变形,有3例没有显著骨折征象、3例表现为颈椎滑脱,其中,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韧带损伤有7例,神经根损伤有10例。结论MRI在韧带损伤与脊椎骨折检查方面优势显著,CT在脊柱创伤患者碎骨片移位状况的检查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实践中可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使用MRI及CT这两种检查方式。
【关键词】脊柱创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特点
脊柱创伤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会造成残废,甚至威胁生命[1]。临床一般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X线、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颈静脉加压试验等方式检查此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有MRI及CT检查[2]。MRI能准确鉴别脊髓损伤情况,可将早期脊髓损伤的出血、水肿等状况及诸多病理变化显示出来[3]。CT在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判定方面优势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没有认知功能障碍;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均行MRI及CT检查;④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有精神疾病;③伴有严重脏器病变。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9~71岁,(47.26±5.33)岁;21例重物砸伤,29例车祸撞击,12例高空坠落;损伤位于胸段10例,颈段21例,腰段31例。本次研究经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会审核同意。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及CT检查,具体方法如下:①MRI检查:选择GE磁共振成像仪1.5T,对脊椎损伤处进行常规的矢状、轴位扫描,同时根据病患实际病情实施冠状位扫描。将矩阵设置为256×256,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4mm。选择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T1weightedimage,T1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20ms,重复时间为450ms,选择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之后选择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序列(T2weightedimage,T2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5~120ms,重复时间设置为2330ms。将数据上传到对应工作站,由2位资历较高的医师共同阅片。②CT检查:选择GE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机Light-speed,横断位扫描病患病变脊椎,管电流、管电压设置为220~300mA、120kV,层间距、层厚均控制为3mm,与患者实际状况相结合,重建矢状及冠状位等进行图像。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表示用(x±s),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用[n(%)],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4层螺旋CT对肺部影像学的应用
【摘要】目的: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对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中对准确率的价值研究。探索对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中对准确率的价值研究。方法:选择50例肺部检查结果提示肺部磨玻璃选择样结节患者为试验对象,此次试验均在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完成。所有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并持续随访6个月再次复检。复检。结果: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检出率高;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早期肺癌各个征象(包括毛刺征象、分叶征象、空64泡征征象及胸膜尾征征象)占比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5);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复检结果的恶性肿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初检(P<0.05)。结论:结论: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中用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能够起到尽早检出肺部结节情况,针对早期肺部良恶性肿瘤的有效判断起到十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中用分重要作用价值,值得临床加强推广应用。
【关键词】64层螺旋CT;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准确率
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影像学检查诊断表现,该表现多累及及侵犯机体肺部、机体双肺部的淋巴结以及机体皮肤等器官,其中胸部受侵率高达达到90.00%[1]。在临床开展胸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部分检查者的肺窗可见伴有磨玻璃密度结节,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肺腺癌、局灶性纤维化、炎性病灶、局部出血等。一般而言,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或者属于良性结节,但是也有可能是恶性结节。故此,针对肺部磨玻璃样结节的良性或恶性如何有效鉴别,对于临床肿瘤性质的早期判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意义[2-3]。对于早期肺癌而言,如何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及早期发现肺部磨玻璃样结节的作用重要[4-5]。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探索64层螺旋CT对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影像学诊断中对准确率的价值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50例肺部检查结果提示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患者为试验对象,此次试验均在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完成。50例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5~83岁,年龄均值为(63.45±5.45)岁;经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有38例为早期肺癌患者,有12例为良性病变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且入选患者或患者家属均自行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临床相关资料均齐全;②为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或者常规体检者;③均伴有长期吸烟史、长期接触粉尘史等危险因素接触史者;④配合度良好;⑤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全者;②伴有造影剂相关禁忌症者;③伴有肺部手术史者;④伴有碘过敏、药物过敏史者;⑤伴有严重重要脏器疾病者;⑥伴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⑦依从性或配合度不良者。1.2方法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具体操作:检查仪器均统一选择机型设备型号西门子1.5TCT扫描机;参数设置:管电压调整为120kV,低剂量调整为<80mAs(一般用50mAs),层厚调整为为5mm,层距调整为5mm;扫描时间调整为4~5s,薄扫间隔调整为1mm,层厚调整为1mm;完成扫描时间控制7~8s;图像后处理:将所得数据资料传送到星云工作站进行处理。本次研究所得的扫描结果分析均统一由两名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负责,并严格遵照“双盲原则”进行早期肺癌疾病诊断。1.3观察指标并持续随访定期复检,进行筛选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结果,并比较(1)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检出情况;(2)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良恶性肿瘤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各个征象;(3)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初、复检肺部良恶性肿瘤结果。1.4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经SPSS20.0统计学软件,若存在数据统计差异,用P<0.05替代。
2结果
CT设备维修管理方法探讨
CT设备因其扫描快、图像清晰度高以及高灵敏度的特点,为医师对患者进行直接观察提供便利,现已成为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一旦CT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故障,将会严重影响临床检查的准确性,误导医师对患者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医患纠纷,降低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1],因此,保证CT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提高医院效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基于我院CT设备曾出现的常规故障及维修技巧报道如下。
1CT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CT设备主要由X线发生系统、计算机系统、检测系统、成像显示系统、扫描仪框架系统、操作台和辅助设备7个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通过发生系统发出的X线对人体组织进行扫描,监测系统接收到扫描光线并形成信号,最终将其转换为CT图像[2]。
2常见故障
CT设备在频繁、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环境、操作或设备部件老化而造成的各种故障,进而影响早期临床检查的可靠性,对医院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使得医院的经济效益急剧下降。现主要对CT设备的3种类型故障进行介绍,具体如下。2.1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设备故障通常,由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设备故障并不会对设备造成毁坏性破坏。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时,设备预热时间不足或未完成常规校准工作,可能会导致设备在运行中出现不精确的数据;此外,在利用设备定位患者时,一旦位置选择有误会导致CT图像不够清晰,甚至会出现错误图像;一般情况下,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是不允许携带任何金属饰物的,一旦检查前不能全部清除,设备将信号转变为图像时会有伪影出现。2.2环境因素引起的设备故障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温湿度和空气净化质量。CT设备内需要配置很多不同的电路元件,当检查室长期处于温度过高或通风不良的环境时,会导致某些电路元件出现高温发烫而烧毁的情况;CT设备的不稳定电源电压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工作,从而影响X线束照射的质量,使得摄影图像模糊;湿度较大会引起电路短路;空气净化质量差、灰尘粉尘多等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2.3机器组件损坏引起的设备故障机器组件损坏一般是指设备长时间连续运行导致元件受损而无法继续维持正常工作的现象。相关统计表明,安装后使用半年CT设备便会出现运行故障,5~8年后会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度过平稳期后,故障发生的频率会显著增加。
3检测方法
CT影像在临床医学的价值
在当前额临床医学中使用医学影像进行检查的方式比较多,比如常见的X线、CT和MRI等[1]。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一级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检查方式在临床诊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因为每一种影像检查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应用上也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CT影像检查作为使用比较广泛的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到医院接受结肠癌诊治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CT影像诊断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就是探究CT影像检查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进行如下报道。[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到医院接受结肠癌诊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参与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腹胀、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病症作为主诉,60例患者中有39例为男性患者,有21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均在38~6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8.96±3.61)岁。患者在经过CT等影像检查和病理诊断证实,参与研究的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结肠癌的诊断指标,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有21例(占35.00%)患者为乙状结肠癌,有17例(占28.33%)患者为降结肠癌,有14例(占23.33%)患者为升结肠癌以及8例(占13.33%)患者为横结肠癌,将一些存在严重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其他肿瘤患者进行排除。1.2方法。在经过CT影像检查后确诊,患者需要在术前停止饮食,对肠胃进行清洗处理,对患者行保留灌肠,使用的药物为泛影葡胺(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峰制药厂,国药准字H33021005,20ml:12g)患者药物首次使用的剂量为900ml,再次使用药物的剂量为1000ml;对患者腹部进行常规性和增强型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体位,使用的扫描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整个腹部进行螺旋式容积扫描,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心扫描范围的扩大,厚度控制在1.0cm,时间在6S左右;随后对患者进行增强性扫描,使用碘海醇(山东洁晶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469,50ml:17.5g(I))或碘帕醇(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14,74g(I)/200ml/瓶)作为造影剂,采取肘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快速的注入到患者血管内,注射速率应控制在4.0mL/s,当达到阀值后,对患者进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扫描结束在取得图像后进行后处理,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7]1.3评价标准。术后对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部分的留取,对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镜下查看,分析其病理变化,使用TNM分期标准对患者的癌变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2],其中原发性肿瘤用T进行表示,将患者情况划分成无法评估用TX、无明显证据用T0表示、原位癌用T1表示、肿瘤侵袭黏膜下层用T2表示、固有肌层用T3表示以及浆膜下和浆膜层用T4表示等;另外,淋巴结用N进行表示,将患者情况分为无法评估用NX表示、无转移用N1进行表示以及用N2进行表示的存在1~3、≥4的区域转移;最后,远处转移用M表示,分别使用用M0进行标示的无和以及用M1进行表示的有两种状况[4]。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实行随访观察,其时间通常为6个月,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复发的CT影像检查进行阴性和阳性的记录,冰河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8]1.4统计方法。研究的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的CT检查准确率为85.00%,结果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有19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术后复发CT影像诊断准确率为89.47%,结果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3讨论
颅脑损伤诊断分析论文
【关键词】颅脑损伤CT诊断分析
目前交通事故及其它机械创伤日益增多,其中以颅脑损伤较多见。作者自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通过对2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分析,推断其预后并指导治疗,具有临床重要价值。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30d~75岁,以25~50岁最多;外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见,共160例。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