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公共基础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5 18:37: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2007年公共基础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中医药英语著作的未来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方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了切实解决我县部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确保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经县政府党组会议研究,决定面向社会公开为部分事业单位招聘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招聘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招聘原则
这次公开招聘工作全面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六个公开”,即:招聘的原则、政策、程序公开;招聘人数公开;招聘的基本资格条件公开;考试科目、考试范围、考核方式及内容公开;考试成绩、聘用人员名单公开;监督单位和监督电话公开。
二、招聘类别及专业
1、招聘高中教师10名,其中,英语专业2名,中文专业2名,数学专业1名,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名,物理专业1名,化学(生物)专业1名,历史专业1名,体育专业1名。
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论文
一、艺术类专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浅谈远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培养
【摘要】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各类现代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计算机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其专业人员的培养也势在必得。远程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已成为国内管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由于专业背景、学科性质的不同,各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全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的极大增长已经引起国际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本文由远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概述引出,结合我国远程信息管理的现状,分析远程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现状;培养模式
1远程信息管理系统
远程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采用的是主从式通信方式。主机是上位管理计算机,可以有多个从机,从机指的是网络型流量仪表,主要负责采集各监测点的流量等各种数据。上位管理计算机可以通过电话网以拨号方式发送命令信息至各个流量仪表,或者是指定的流量仪表上,但是各流量仪表回送信息只能被管理计算机接收。管理计算机根据各流量仪表回送信息实时监测每一排水口的任一时刻的瞬时流量,并将相应信息存人相应的管理数据库中,从而随时掌握每个监测点的水排放动态变化状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数据库体系建立与参数设置、监测点体系建立和参数设置、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分析、数据管理四个模块。
2我国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在传统的信息管理领域,我国图书情报队伍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它从小到大,在边服务、边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不论是在数量上、素质上,还是在群体结构上,现有人员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条件下社会对远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需要。我国科技情报队伍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学历比例失调、人才分布差距大、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2.1我国远程信息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1)发展不够平衡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远程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图书馆界比情报界开展得较为普遍些,而在图书馆领域,首推高校系统图书馆,而科研系统图书馆次之,公共系统图书馆又次之,其他类型图书馆更次之。一般企事业单位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继续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2)质量有待提高受收费、教学内容、学员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的影响,教育质量令人堪忧。(3)领导重视不够我国的图书情报继续教育事业,可谓发展很快,但至今尚未形成制度化和法制化,这与图书情报法规制度不健全、统一的管理机构未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各级领导是否重视更有直接的关系。2.2全球化问题。远程信息管理技术几乎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计算机工业发展潜力的标准,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层次: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一般(例如阿根廷和墨西哥)、基础(如阿尔巴尼亚和智利)和初步(如津巴布韦)。一个国家使用计算机管理的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它的发展。虽然一些国家的政府有可能采取限制这些技术引进、发展和利用的措施,但是经济对信息依赖程度的日益增强,使那些希望在竞争中获胜的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全球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具备较高英语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是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学习英语技能的重要平台。高校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公共课教师在这个平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高低。所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以及高校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而对于英语教师,尤其是各大高校中承担着英语公共课程任务的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以及不断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按教育部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做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还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高校英语课程的要求即是对英语教师所需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可见,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各高校对其培养却呈现诸多问题。由于各高校的英语公共课程隶属于基础公共课程,并不能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特色或是发展方向,所以导致英语公共课教师在入职培训、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诸多方面与高校专业课教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对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的培养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成效的考核。一方面,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在职级晋升中的科研压力较大。近些年,各大高校在完善教师职称改革方面都加大了力度,许多高校改变了以往对高校教师职称的设置,从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教研型”“职业教育型”等各种职务类型并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师在评定职称中评定要求单一的局面。而职称晋升一般均要求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申报或是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而对高校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公共课教师来说,英语类的科研课题是一道“难题”。据统计,英语公共课教师能申请到省级科研项目的数量还不到其他专业的四分之一,而接受英语类文章的期刊也是少之又少。同时,英语公共课教师科研在研究范围、专业程度,申请课题、的层次上均略显逊色。在职称晋级等任务的重压下,英语公共课教师必然把工作的重心向科研方面倾斜。另一方面,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任务量繁重,也成为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所在。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一些高校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而带来的对英语公共课程的需求,而不断增加英语公共课教师的额定课时。有些高校的教师每年要完成360到420学时,基本上一周要有16到20学时才能完成额定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多数教师疲于授课。而同时,英语公共课的授课班型也逐步地从“小班”变为“大班”甚至是七八十人的“超大班型”的授课。大班型的授课使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体力,再加上相当繁重的科研任务,使得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没有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或是对学生的培养上,更不用提及参与高校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了。其次,对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缺乏“基本功”一类基础技能的再塑造。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师岗位的需求尤其是公共课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对英语公共课教师的录用不够慎重。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还是海外留学经历等的要求都不够严格,这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辽宁省某高校为例,其英语公共课在职教师有31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仅有3人;本科以及硕士阶段均为英语或英语相关专业的占72%,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4%;而具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经历的占47%,其中,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仅占1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与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学历偏低,海外留学经历偏少,而且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偏少。这些也是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最后,对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缺乏“创新意识”。经济全球化对具备“创新意识”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校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赖于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培养,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合格人才。而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仍常年处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仍然以课上板书、课后作业、课堂教案等传统的教学标准为考核内容,教师只需做到这些基础内容,即使完成了任务,也很少能把英语的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口语应用、职场英语等实践类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甚至有些英语公共课教师只关注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对其他实践类的英语比赛辅导、学生英语第二课堂以及英语社团活动却置之不理。另一方面,高校对英语公共课程改革的要求不高。例如,对高校英语公共课程中网络课程的使用要求有限。有些高校虽然开设网络课程,但是英语公共课的网络上线课程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不能与专业课程相比,而英语教师亦很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实施对英语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与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与大学生实践的需求相去甚远,使英语公共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实用性。
三、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跨文化传播学下中国形象研究与趋势
摘要:国家形象的主题内涵丰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如日方升。文章主要梳理国家形象是词语的基本概念,形象构成的基本要素,透析西方大国媒体妖魔化中国国家媒体形象,主张跨区域使用不同视角的媒体文化认真研究海外华人西方媒体形象,有效地解构了西方列强的政治话语权和媒体霸权,打消了中国海外国家形象过度受污名化的情况。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
一、引言
与比较文学,跨文化影像学,国际政治等学科不同,其侧重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研究路径或其在国际决策中的意义,主要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形象。着重于大众媒体中中国形象的展现和传播策略。从宏观角度看,研究中国形象传播领域的核心问题涉及中国的媒体形象及其变化,中国形象的“另一形态”与“矛盾”,以及如何克服意识形态对立,跨文化沟通障碍,国际新闻制作系统等问题塑造了中国的形象。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些在传播领域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1]
二、国家形象的整体认知过程
由管文虎教授直接编辑的“国家形象”出版得相对较早。这是一门学术专业,其主要主题是提高整个人民的形象和文化意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2]在这本教科书中,他简要地分析和组织了这个时代的国家形象的基础知识组织的结构,并在一个系统中对中国形象更好、更准确地进行了组织。笔者分析并解释了国家形象几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发展和转型方法。目前,许多国内专家学者对确定当前国家形象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合当前国家形象的基础知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利用各种基本概念分析了各种基本宪法机制各个因素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一)当前国家形象的具体定义。如今,整个国家的形象仍然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词,其确切定义是研究整个国家形象及相关问题的起点。国内许多学者将名词的定义大致分为三大流派:一所高校将新闻国家的主题形象定义为当前国际新闻信息流系统中新闻国家的主题形象,并将新闻国家的主题形象简化为一种国家新闻主题形象媒介;一个学者的学校坚持“作为一个国际主义社会的国家公众的形象社会。也就是说,另一个国家的公众及其国际公众是对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的认可和价值的评估的观点”;另一个团体则认为,国家的政治形象应该得到党和其他人的赞赏和认可。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认识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的结果,是一种“结构非常清晰的信息资本”。美国政治学家博尔丁(K•E•Boulding)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二)检查国家形象的整体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当研究以整个国家形象的局部组成和这些要素的结构为特征时,对于某些心理学家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更少了,而不是为新的国家形象模糊不清。总体而言,它着重于本地图像的识别系统。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观念和互操作性指标是模糊的知识,也是人们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它是一些基本概念,易于被人们所理解。该部门新的国家形象中一片空白。国家形象通过整合所有相关专家学者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内容,是融入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上述要素分为管理基本要素中的三类: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控制的基本要素,以及系统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身心状态和整个人类社会组织构成了整体管理的一个要素,而适应性管理的基本要素则是关键。[3]是国家形象宏观上的主要抽象属性,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国家形象意义体系,由于它是基于微观演绎和抽象意义的主题,因此是对国家形象宏观理解意义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个特征,宏观主体抽象微观主体对于宏观主体的抽象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交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交通(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而是以全体“交通人”为主的全社会全体公民。因为构建和谐交通光靠“交通人”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参与、配合、支持。当然,“交通人”是义不容辞的主力军。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个服务”,即:交通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这就明确要求全体“交通人”要做好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这篇文章。
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交通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交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要构建文明和谐交通首先应该在系统内做好以人为本的研究、探索、务实,努力提高“交通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领。一是加强文化基础学习。交通行业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然而由于劳动方式简单,主要靠手拉、肩背,用体力的付出来完成,因而队伍中的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到今天,尽管我们花投入搞培训千方百计来提高“交通人”的文化素质,但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与建设中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还甚远。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甚至从提高全员文化基础知识开始,因为文化知识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二是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这里说的加强文化建设是指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姚江流域的河姆渡,秦朝的徐福东渡以及宁波列为“五口通商”灵桥、新江桥的变迁,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都是具有相当历史文化底蕴的交通文化。这种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它深深地渗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作支持,难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一个交通行业没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作支撑,同样难以携手同心,团结奋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交通和谐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开展交通诚信教育,强化公平机制建设,倡导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全体“交通人”进一步增强“交通家园”意识,确立起“人人都是交通形象塑造者,个个都是交通形象维护者”的观念,在构建和谐交通的前进道路上冲破障碍,攻坚克难,朝着优质、高效、诚信、和谐的新交通目标拼搏前进。三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文化学习,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交通还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包含着学习法律、法规和使用法律、法规,人人有讲话的机会、条件。和谐的意义是和睦,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从字面上看“和”字是“禾”旁一个“口”,用口吃稻谷粮食即为人;“谐”字是“言”字旁一个“皆”,即都能说话;两字连起来成“和谐”就是人人都能说话,都有发言权。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交通,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在注重学法、懂法,正确使用法律的同时努力把交通的各个方面,每个“交通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好,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机会、条件,引导他们学习法律,正确使用法律,广开他们的言路,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健康发展,在全交通形成一种团结的力量,稳定的力量,建设的力量,使交通驶入法治和谐的正确轨道。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履行“交通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和推进交通和谐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探索、践行的课题。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和谐交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优质、高效、诚信、和谐新交通必须高度关注民生。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个服务”其核心就是交通要关注民生,服务民生需求,也就是要求全体“交通人”树立交通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
首先,交通作为公共服务行业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改善服务。公共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改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交通事业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都将通过交通建设的成效惠及人民群众。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内,我们的交通特别是公路交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村村通公路,户户有车辆已不是不可及的现实。但就整个行业的服务条件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为此,要实现交通的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把交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更高水平的交通建设发展成就,协调社会人文环境需求,促进和谐交通发展。
其次,交通作为公共服务行业必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加大宣传力度。交通行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交通人”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加大宣传力度就是要让全社会、全民进一步认识交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发展交通。“交通人”以勤劳、朴实著称,一贯来习惯于埋头工作,守好家园,注重经验积累,自享其乐,不优于也不乐意与外界主动联系、拓展,使社会和人民对交通的某一个成就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因而一方面造成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交通的诸多误解,另一方面也有损“交通人”的形象,妨碍交通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交通人”视野不开阔,思路还没有很好拓展,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力度不够。纵观建国近60年来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影宣传交通,塑造交通。即使当今影视业蓬勃发展时期,塑造、宣传交通的也是凤毛麟角。造成这样的局面难道是交通战线没有素材,没有人物吗?不是!主要是我们的理念还没有很好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交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我们必须舍得投入,更新观念,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把交通推向全社会,让全民在共享交通建设成果的同时参与交通,了解交通,支持交通,共建和谐交通,和谐社会。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 上一篇:2007年个人年终总结范文
- 下一篇:2007年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