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特殊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7:3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家庭特殊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殊学前教育课程整合作用论文
普通学前教育课程与特殊学前教育课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一致性,我们将两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基于:
一、整合背景我国在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正在逐步普及学前教育
天津2005年普及学前教育,北京2010年普及学前教育,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制定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时间表。一场轰轰烈烈的普及学前教育的工程正在全国各地展国际特殊教育进入80年代以来,明显地向着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医疗康复、教育训练和社会就业的一体化。所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是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力求使每一位特殊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并且能够使每一位特殊儿童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分到合的过程。早期人们为了开。在普及学前教育中,特殊幼儿的教育是难点。而国际上把保障特殊儿童能够受到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把特殊儿童独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作为衡量基础教育普及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特殊幼儿的普及教育要与正常学前幼儿同步,是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普及特殊幼儿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需要那些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目前我国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通过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培养,杯水车薪,与巨大的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不成比例,因此培养大批的懂得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师资刻不容缓.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单靠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根本不能实现,我国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数量有限。因此在普通的师范院校普通的学前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不失是解决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对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发挥课程的最大效能,培养合格的教师。
二、意义及价值
(一)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立成校,独立编班。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并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年代人们反思特殊教育,提出了“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以及“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的思想。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霓},提出了“全纳性教育”和“全纳性学校”的教育思想,将特殊教育定格在“全纳性教育”思想的框架之中,它要求:特殊儿童尽可能的回到普通学校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活动、交流,让他们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在一个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让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交流,由封闭、隔离走向开放、融合,与正常儿童融合为一体.实现全纳性教育的目标,实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需要大批既能够从事普通教育又能够承担特殊教育的教师。而两类课程的整合正是顺应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对普学前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普及学前教育,已经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也是各级政府对社会对人民的承诺,为此各级人民政府都在花费大气力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普及学前教育教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但是特殊幼儿的教育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普及学前教育的死角。据资料载,2004年广州市0巧岁轻度残疾儿童2000多名。能进入托幼机构的不到三成,虽近几年有较大发展,但是与正常幼儿比还是不尽如人意。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适龄特殊幼儿的入园率很低。并且巩固率很低。我们对一个东部中等实力的县级市进行调查.该市没有一所接收特殊幼儿的学校,市区15所幼儿园O所公立,12所私立)都没有接收特殊幼儿。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特殊幼儿的入园率也大大低于正常幼儿的入园率。我们对35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仅有一所幼儿园有特殊幼儿入园学习。在对加位幼儿园园长的调查问卷中,愿意接收特殊幼儿入园学习的仅有lO位,在调查不愿接收特殊幼儿入园的原因时,大部分园长认为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是原因之一.因此特殊幼儿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普及学前教育的瓶颈。如果依靠建立特殊学校来解决特殊幼儿的入园问题,但就教育经费的筹措就会很成问题,也会增加各级政府的经济负担。据我们调查,一个六百万人口的地市,仅有五所特殊学校,(都是接受适龄入学特殊儿童)在校人数不到四百多人,没有一所接收特殊幼儿的特殊学校.显然建立特殊学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幼儿入园的问题。解决特殊幼儿入园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特殊幼儿随园就读,这样也利于特殊幼儿的成长,为他们搭建与正常幼儿交流的平台,以便将来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心里基础.接收特殊幼儿入园学习,关键是要有能接受他们学习的教师。所以培养双专业的师资(既具有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又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对普及学前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普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特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据具有极大的价值及意义。公务员之家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残障儿童、青少年而言,特殊教育学校是他们接受正规、正常教育的最佳场所。在特殊教育体系中,语文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语文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使教学教材、方法、模式都与非特殊学生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育中要尤其注重对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人文关怀;家校融合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特殊教育也不例外。通常而言,特殊教育的学生在生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或是听力障碍,或是语言障碍,或是智力障碍等,这些都给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难度,不少小学生会因为自身生理缺陷而产生心理扭曲,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对小学生的人文关怀,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然而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家庭方面的关怀具有学校和教师无可比拟的效果。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校与家庭要形成合力,携手共育,重视生理有缺陷的学生的精神教育。
一、正视家校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年龄阶段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将家庭教育上升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点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仍有一些学校、教师、家长未能深刻认识到家校共融合教育对于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和重要性。一部分校方认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力量,家长只是配合学校完成任务的附属力量。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未能深刻认识到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沟通融合,甚至是存在矛盾与冲突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殊不知,在特殊教育中,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力量大于知识层面上的教育,家校融合的无声的人文关怀比有声的语言教育更能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社会的期望和生活的热爱,给予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的对策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对策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面临的困境
特殊教育学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上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康复介入较迟,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特殊儿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语-语言干预意识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殊儿童入学年龄偏大,错过言语-语言干预的最佳年龄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语言干预训练对语言发育不良儿童有效果,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稳定。当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一项对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都是近几年里创办的。在这些学前班任教的老师中,真正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懂得特殊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级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
(二)言语-语言康复资源的缺乏。无论是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康复都是一项高消费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资源包括干预的场所和干预设备,内部资源包括言语-语言干预课程及专业的干预教师。
1.康复场所和资金的缺乏。外部的硬件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干预中心以及干预设备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语言康复的成效。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场所具有严格的要求。特殊学校的康复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象的特殊性、干预训练的阶段性和特定康复器材的配置等;同时,言语-语言干预中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无法为言语-语言干预提供设备,这些条件都限制了特殊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
2.缺乏标准的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指导。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三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些亮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课程内容上,既注意课程门类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体一致,又注意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增设专门课程,但方案并未对各类障碍的康复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语言康复内容。现今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内容一般照搬或截选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康复内容普遍缺少内在连续性,且内容的编排体现不出“康复与教育结合”的语言康复思想。
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探讨
摘要:残疾人教育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议题,充足的特殊教育财政投入是办好特殊教育的先决条件。美国的特殊教育全球瞩目,具有研究与借鉴意义,为此,在了解美国联邦特教财政投入的政策历史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联邦政府近五年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情况的数据梳理与分析,探究目前美国联邦特教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美国;特殊教育;财政投入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其健康发展需要足够教育经费支撑。美国在发展特殊教育上模式较成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以此为背景,研究并借鉴了美国在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可取之处。
1美国特殊教育财政投入相关政策历史与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这与政府制定的特殊教育政策密不可分。1975年,美国出台《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EducationforAllHandicappedChildrenAct);2001年,美国出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ChildLeftBehind);2004年,美国出台《残疾人教育促进法》(DisabilitiesEducationPromo-tionAct)。该系列法律的核心目的是为残疾儿童提供优质且免费的教育。为此,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法令也有明确规定。1966年,美国颁布《中小学教育法案》(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ct,1965),该法案规定学前到12年级儿童特殊教育的拨款标准。1997年,美国颁布《障碍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简称IDEA),该法案对拨款公式进行了修改,并在2000财年实施,因为新的拨款公式的实施,联邦政府特殊教育的拨款总额首次超过49亿美元。
2联邦政府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对于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其学生行为到底是怎样的呢?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大约有10%以上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有一些学生在学生和生活的过程中不积极、不努力,经常性的逃避劳动,只要以劳动就想着得到报酬,有一些学生经常打架并且还认识不到自身的错误,确认为是勇敢的表现。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家庭方面的教育很难真正配合好,有时候学校的气候和社会上的气候会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针对以上问题,对于特殊教育来说,要想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依据特殊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特征,按照德育教育的相应规律,对特殊教育的学生行为规范进行不断地培养,力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思想品质。
二、特殊教育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特征
1.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普遍性。对于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来说,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身具有的普遍性,其次,教学的普遍性,再次,特殊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因此,当前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普遍性的表现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2.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特殊性。除了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之外,特殊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学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没有自信,在生活中比较消极,不愿意与人进行交际和交往,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往往缺少安全感,性格比较内向,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之后这样的特征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沟通及矫正。其次,对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上应当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心理分析的能力,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和及时的疏导。
三、结合特殊教育实际,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策略
1.提升学生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认识。尽管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在生理方面存有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些学生自身的保护意识比较强,常常会因为保护自己不顾道德的约束和限制,因为这些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上和正常人有比较大的落差。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时候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要学生学会让着别人,在学校要和同学之间礼让要学会相互帮助。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得学生真正养成集体观念,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认识。2.开展经常性的文娱活动,增加集体荣誉感。作为大队辅导员,我经常开展一些大型活动,比如,学生生活自理大赛,学生集体生日会,庆六一师生联欢会,教师节师生联欢会,师生趣味运动会,新年联欢会等等,用各种活动的开展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增强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使其充满在集体中的自信。3.进一步增强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对于特殊学校的教育来说,要想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只依靠学校自身的教育,还应当有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参与,一些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迈出校门的时候经常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是家庭因素的干扰,这样就会使得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重阻碍。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说,社会和家庭是其重要的场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与学校的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共同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西藏特殊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摘要:特殊儿童即残障儿童,他们应当平等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但残障儿童在接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往往会遭遇到很多问题。文章通过从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三个维度来研究其生存现状,发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就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拉萨;特殊儿童;现状
特殊儿童专指残障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虽然现代文明社会让残疾人平等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但是残障儿童在接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在教育、工作,甚至在日常生活当中,残疾人和非残疾人的不平等待遇,社会对他们的保护也并不能面面俱到,特殊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学习现状令人担忧。文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整理了拉萨市特殊儿童生存现状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并从特殊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三个维度来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就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
1特殊儿童的生存现状分析
1.1关于特殊儿童生活的现状分析。1.1.1学校的生活。2000年12月1日,在没有教学经验、教育资金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成为西藏自治区历史上的第一所,也是目前为止惟一的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1]经过17年的发展,学校现有8个聋班,3个视障班,2个培智班,每个班的人数在10人左右。全校共有来自全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200人左右,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8岁。其中农牧民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97%,全部都享受了免费教育、助学金以及“三包”政策。2016年,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至新校区(教育城),扩大了规模,学校的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设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老师和学生的配比达到了1:3的比例,配置了15间功能教室,康复器材齐全,但部分设施因为残疾程度和康复课程等原因还未启用。特殊儿童在进入特校之后,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有较大的进步。比如聋哑生自我保护和自己物品的管理意识都有明显提高;盲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之后,也基本能够自理;但培智班的学生通过学习、互动、交流等方式取得了进步,但仍然不能完全自理。1.1.2家庭的情况。特殊儿童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牧区,只有暑假和寒假期间会回到家中。因此,学生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远没有学校多,而且,本校的大部分家长都来自农牧区,文化水平有限,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不重视,几乎很少询问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只有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才能大致了解到孩子在校时的基本情况。笔者对特殊儿童家庭情况作了大致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共有约200名学生,我们随机抽取了57名(4份问卷因填写不完整作废)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详见表1、表2。由表1可知,特殊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2.83%,年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占75.47%.由表2可知,5.66%的家长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他主要是农牧民和工人,收入来源不稳定。可见,大部分特殊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在特殊儿童身上所花费的费用也并不多。笔者也在调研中发现,有大部分的家长表示,最开始并不知道特殊教育学校这一机构的存在,后来经乡里和朋友的推荐下,才知道这一机构,这说明特殊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1.1.3社会的眼光。有特殊学校的老师提到过,社会大众的眼光往往会对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造成很大的影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因此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特殊儿童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些人甚至对他们有一些误解。譬如,就特殊儿童的心理状态如何这一问题上,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健康,其实他们的心理状态大多都是偏积极健康的。据了解,超过50%的人认为阻碍人们参加此类公益活动的因素是没有组织者,笔者认为,学校方正是最好的组织者,见表3。1.2关于特殊儿童学习方面的现状分析。在学习上,学校将班级划分为三个类别:聋部、盲部和培智部。聋部主要是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学生,盲部主要是视力障碍的学生,培智部主要是智力障碍的学生。聋部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因为他们的视力和智力方面是正常的,相对来说,老师的教学压力较小,但依然存在手语不能很好地表达的情况。有些来自农牧区的学生,经过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习之后,回到家乡还能给比自己小的、正常的孩子辅导作业。盲部的学生由于本身视力的缺陷,尤其是全盲的学生,虽然有盲文的存在,但教学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因为概念不清晰而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譬如一名盲部老师所说的一朵花或者一本书时可以买来让学生通过触摸去感受这个物品的形状,但是对于飞机这种庞然大物或者景色等,却无法拿到他们面前。因此,带来极大的教学困难。每当这种时候就非常苦恼,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给学生讲解。可喜的是,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南京、上海的个别特校有相关合作,每年成绩优异的前五名同学可以到内地去继续完成高中学业,甚至之前还有考上大学的案例。培智班起步较晚,如今第一批学生还未毕业。培智班的学生基本都是脑瘫、唐氏综合症,有认知性障碍,在生活自理上更是有很大的困难。由于师资问题等原因,目前培智班并不能做到一对一教学,所以培智班的学生大部分有家长陪读。在教学上,学习进度十分缓慢,几个汉字都可能会花费一两周的时间才能教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重点也放在了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引导上。
2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寄宿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寄宿管理水平,因此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教育对象数量少,影响小,社会覆盖率低,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难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自豪感[1]。致使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不断学习,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放松了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要求,缺乏进取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出现事故,能够正常生活就算完成了任务,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二)家庭教育不恰当。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较为急躁,缺乏耐心,由于并不能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聋哑孩子由于不能听见不能言语,无法与正常人有效的沟通,生活环境也与正常人不同,存在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交往圈子小,周围环境不同,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比如胆小,怯懦,敏感,多疑等,由于聋哑儿童的此种特点,致使家长越发的没有耐心,没有信心,出现急躁情绪,并为孩子定下标签,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化。二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聋哑儿童,存在内疚感以及负罪感,并不能理智的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百般迁就,希望以此种方式。作为补偿,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此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容易使聋哑儿童更加难以管理,任性妄为,从而导致出现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问题[2]。(三)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特殊学校的常规教育与普通学校还是存在极大的差别,聋哑儿童由于身体残疾,在性格特点上难免敏感,自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常规教育不够科学,忽视对聋哑儿童心理的疏导,按照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导致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
二、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个人管理。特殊教育的个人管理主要表现在卫生,着装,发型,就餐等方面,其中卫生包括自身卫生,生活区卫生以及教学区卫生等卫生的处理,着装要求是不能穿着奇装异服,发型要求是不能留古怪的头发,礼仪需要使用文明用语,就餐需要文明就餐,节约粮食,根据这几方面建立一套标准的制度,并为学生制定一本记录本,做到周周小总结,月月大总结,并在家长会上通报相关情况,做到加强聋哑学生的个人管理。(二)加强生活区管理。加强生活区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区域,是最容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生活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进行监督,提高监管力度。二加强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加强生活教育。加强生活教育是指家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够急躁缺乏耐心,忽略孩子教育,放任自由以及溺爱孩子,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加强生活教育。加强生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需要保持较好的耐心以及信心,对聋哑孩子家长需要耐心的教育,体会孩子存在的困难,学习手语,与孩子较好的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以便以后的教育管理。二家长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孩子与严厉教育孩子都是不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融合两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出现道德问题以及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严厉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孩子纠正问题,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孩子脆弱时,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因此,加强生活教育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提升聋哑儿童的能力,陶冶聋哑儿童的情操,实现聋哑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聋哑儿童能够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娱乐活动,如刺绣、篮球、绘画、缝纫、手语歌、下棋等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教育局特殊教育发展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特殊教育发展,保障残障人受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现就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
1.残障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支持。及早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及身心缺陷的康复治疗,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残障人的生存质量和家庭幸福,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全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扶持,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好,推动我市特殊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2.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市“十二五”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覆盖、高标准普及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加快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以轻度残障随班就读、中重度残障集中教育为途径,加大投入,实施免费十五年特殊教育,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
3.“十二五”期间,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适龄三类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水平,基本普及残障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满足残障学生接受高中段教育需求。全面完成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并建设完成,85%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建成较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形成“市负责聋哑教育、县(市、区)负责启智教育”的全市特殊教育体系。
二、统筹协调,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和布局网络
特殊教育学校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指的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
第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
第四条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指的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
第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
第四条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步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