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06:55: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服务

家庭教育公共服务问题及路径研究

摘要:社会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作为培养人的一项最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既与家庭成员的素养水平息息相关,也和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以及国家命运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剧烈转型的社会,相应地也改变了家庭结构与家庭环境,不断交织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的体制变迁和家庭成员的个人成长轨迹,致使诸多家庭产生教育问题。新的历史背景下,家长们在家庭社会方面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而这些均是传统社会所未有的,若只通过家庭传承、自我摸索而来的家庭教育知识来应对无疑具有较大的难度。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不良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困惑跨阶层等问题,因此迫切地需要加强家庭公共服务。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定义进行论述,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路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困难,不清楚需要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我们家长必须承认并未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如子女品行教育、亲子关系等,家长群体对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但同时,现阶段政府并未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效率较低,这样难以满足家长群体的实际要求。家庭教育发展缓慢,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与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以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阵地为基础,为城乡各家庭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

一、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定义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其是一种学术概念,各时期的专家学者对此概念有不一样的解释。在《辞海》中对“家庭教育”做出了这样的阐述: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少年和儿童进行教育[1]。我国尽管主要由学校负责对青少年和儿童展开教育工作,但家庭仍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父母若能做到密切配合教师,在教育思想上保持一致,就能够全面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德智体。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学者赵忠心提出:“家庭教育并非只是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教育与影响其子女,其也是家庭成员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包括所有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通过上述定义我们能够知晓,家庭教育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是在相对于社会这样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家庭中展开的,而作为一种教育范式,其主导为家长,家庭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二)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定义。由于我国国情比较特殊,在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下,家庭教育发展并未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研究上较为滞后,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与国外有很大距离,未取得较多成果。2011—2012年,一些与家庭教育发展规划有关的文件与工作报告中才开始出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这一提法。诸多与“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有关的研究成果开始在国内出现[2]。在研究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上,反复提及市场和第三部门、市场展开大力合作,同时也着重阐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家庭教育发展研究方面的成果可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由社会给予服务,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在家庭教育上提供引导。在各项政策法规的作用下,让家庭教育得到了宏观调控,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而社会提供服务则是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提供多样化服务给家庭教育,包括社区教育、家长学校、咨询服务、家教活动等。就目前教育发展的情况来说,大多数均为以政府为供给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形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我国现阶段单一的教育责任主体/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滞后的校外家庭教育指导组织培育与发展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路径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策略探析

【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家庭教育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造成了家庭教育盲目、自我等尴尬境地。因此,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撑系统,从政策调控、设置专业机构、多方参与等,让家庭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本文主要从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现状、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原则以及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策略,这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策略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量的名言警句也是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例如“子不教父之过”,便是赋予了家庭教育神圣的职责。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大,家庭教育发展也面临不小阻碍:一方面,家庭教育缺乏个性化、系统化,采用“无为”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便是退出孩子的教育,将这份教育职责完全交给他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撑,主要是出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将影响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在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撑体系的时候,并不是剥夺父母的教育权以及养育权,而是引入各方力量,为家庭教育搭建社会支撑系统,让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毕竟,孩子的成长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让搭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迫在眉睫。

一、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1.是开展家校共育的必然需求。孩子的成长主要受到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不言而喻,已经开展了非常系统、科学的教育,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但是家庭教育受到了各方面压力的影响,例如生活压力、教养专业性压力等等,让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比重略有下降。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家园共育提供了平台,让家庭教育价值得到发挥。总之,在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连接一起,是学校落实家校共育的必然需求。2.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体系中,便将家庭教育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让各方力量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每一个家庭都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家庭便是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根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便是让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找到根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出发,才能够真正将学生的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3.是完善学校教育体系的补充内。孩子的成长受到各方力量的影响,其中尤为凸显的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学校教育出发,对孩子开展系统、科学的教育都是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的,但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仍旧需要家庭层面的融入,才能进一步夯实教育成果。例如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在学校中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但是回到家,家长如不进行强调,在学校培养的生活习惯便会逐渐消失。总之,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撑系统,能够有效补充学校的教育内容,让孩子在个性化的土壤中散发光彩。当然,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便是需要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置于统一的教育目标之中,制定统一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市委家庭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监测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积极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调查研究,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家长学校学习材料建设,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长效机制,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关注特殊群体;市妇联与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及有关部门依据本规划制定《*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成立*市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负责检查评估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各县市区根据《*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要求,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典型,表彰先进。具体材料请详见: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各项具体目标基本完成,工作指导体系和网络日趋完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有关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工作格局,广大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日益更新,科学教子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为巩固“十五”期间家庭教育工作成果,开创“十一五”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育优建”工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相关目标,以满足儿童和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和发展家庭教育工作。公务员之家

“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继续扩大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普及,力争向100万名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使城乡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指导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创办乡村、社区等各类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站);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妇联教育考察报告

四川省是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地区,成都市家庭教育工作更突出。为更好地实施《东莞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水平,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市妇联结合当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于4月10日至16日,组织我市家庭教育骨干14人赴四川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

考察团一行得到了四川省妇联、成都市妇联和广安市妇联高规格的热情接待,听取了四川省妇联、成都市妇联、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和锦江社区等单位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和锦江社区、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和该镇“留守学生”托管中心。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让考察团成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找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

一、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与做法

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在创新家教形式上下功夫,在整合家教资源上做文章,在提升家教质量上重突破,逐步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统筹、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群众支持、家长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新格局,全面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一)四川省家庭教育特点

1、家教管理规范化。四川省妇联提出了“规范机制、健全网络、深化工作、提升水平”的工作方针,先后与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四川省示范家长学校达标条件》、《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示范试点县达标条件、申报制度》、《四川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四川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使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全面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查看全文

中国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实施保障儿童权益,明确家长教育职责,援助家庭教育无力或不力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开展家庭教育专业指导等举措保障家庭教育。国外经验为我国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了参考.因而,我国可以实施建立“家庭教育帮扶会”,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加大政府救助力度等措施,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国际经验;儿童成长

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年)》明确指出,家庭及其周围文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在我国由于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社会事件接连发生,因而,亟需探索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借鉴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是为之有效的路径之一,取长补短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措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保障与支持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

世界各国依据国情制定实施保障教育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不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并论述实施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措施。

(一)优先保障儿童权益

查看全文

留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实施“社会关爱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工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内蒙古自治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加快完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立法制度;建立评估指导及奖励制度;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提供一定的资金补给;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专业师资队伍;社区工作者学习相关家庭教育指导知识。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社区;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留守幼儿问题也因社会市场化、城镇化的进程及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随之产生。这类幼儿父母迫于生计外出劳动务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里由长辈、亲戚、学校或父母一方监管和教育。受监护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教育理念、“管养不管教、教而不得法”的错误教养方式及长时间亲子情感缺失等因素造成了一系列失教、失效、失衡的负面影响。如何使留守幼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问题得到即时有效解决,不仅关乎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更关乎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内蒙古各盟市社区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基本信息和基本情况,笔者于2017年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的市、县、乡镇、嘎查村的各级领导负责人及36个社区的工作人员、留守幼儿和监护人,以观察、座谈互动、访谈交流、入户指导以及对获取的各盟市社区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的形式,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地调研。主要包括各盟市社区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来源、开展指导活动的主要途径、主要形式、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惑等。在本文中,笔者将所获取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内蒙古自治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作简要陈述与分析,并就下一步如何提高社区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一)社区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主要途径。各盟市社区在工作开展中为优化留守幼儿成长环境、促进留守幼儿健康发展,结合社区自身实际情况、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借助社会各界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切实关注留守幼儿。从而使自身优势更强、弱势变强,切实可行地提高家长素质及育儿理念,有效解决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1.与社会各团体合作,为工作的开展给予一定的资助。笔者在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社区工作者访谈中了解到,社区在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与爱心公益联合会、爱心委员会以及爱心父母志愿团等社会团体合作、与留守幼儿对接,为社区举办点亮微心愿活动和赞助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弥补社区资金的不足。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与留守幼儿结对帮扶,进行生活关怀、心灵照料以及学习辅导等,及时预防幼儿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的产生。2.多渠道招募志愿者,增加社区人力资源。为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紧缺、一人身兼数职的棘手问题,更好地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使更多家庭受益,笔者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各社区以多渠道吸纳社会志愿者的形式,号召热爱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家长、社工、义工、巾帼志愿者、干部、大学生以及退休老同志等家庭教育志愿者,加入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行列中。开展多形式的家庭教育工作,并为留守幼儿提供绘画、舞蹈、音乐及生活技能等多项志愿者服务项目。既能使留守幼儿真切感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解决孩子和家长的实际困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人手紧缺的不足。3.广泛吸纳社区幼教机构及妇幼保健院工作者,弥补专业师资的不足。笔者在与各盟市社区的领导负责人深入访谈时了解到,各盟市社区工作人员拥有热情高涨的工作态度同时,却碍于自身非专业人员,对于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有关的专业问题,易出现难以应对的局面。为解决社区专业师资紧缺问题,社区工作者通过充分挖掘已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广泛招贤纳士,积极与周边的幼儿园、婴幼儿早教中心、社区门诊、康复医院以及妇幼保健医院合作,开展各类公益性的活动。定期为留守幼儿父母及监护人普及0~6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传递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创建幼儿生命之初的最佳生长环境以及为新手父母提供专业实用的帮助,以此来提升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品质。同时为留守幼儿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并开设家庭病床等一系列公益服务,如:对患有脑瘫疾病的农村特殊留守幼儿,社区通过与康复医院的对接,医疗人员在孩子康复过程中同时为其监护人提供康复技能的培训,并同步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监测。这种医保结合的方式,正是为患病的特殊留守幼儿提供教育公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体现!4.借助妇联组织及购买服务的优势,夯实服务基础,加强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笔者通过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各盟市的社区通过借助妇联的组织及购买服务的优势,来增强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如:各级妇联依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来落实专兼职的工作者,并广泛吸纳社区所在地的“五老”人员、优秀家长和周边学校的校长参与到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行列中,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与服务;将0~6岁家庭教育入户指导列入政府采购项目,扶持早教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入户指导工作,使科学的早教知识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提供入户指导与对接服务;采取有偿购买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摄入社区与基地活动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定期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各级妇联牵头购买相关弱势儿童家庭教育服务,在旗县区的社区内组织开办“留守儿童监护人自助互助联盟”等活动项目,使留守幼儿监护人在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提升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二)社区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主要形式。社区为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深入、可持续的服务于每一户留守幼儿家庭、更充分地调动留守幼儿监护人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转变家长育儿理念、促进留守幼儿亲子关系改善的实效性,转变以往单一的指导形式,采用多形式的方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1.讲座。为有效解决留守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及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得当、对早期家庭教育重视度及参与幼儿亲子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社区会定期组织社会公益团体的工作人员、教育专业的专家教授、志愿者或退休的老教师,为留守幼儿的家长及监护人举办家庭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为家长提供更多专业的、科学规范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2.座谈。社区将留守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隔辈亲”、老人教养观念落后等问题,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切入点。以座谈的形式,使监护人与老师之间进行家庭教育的经验交流与探讨,既能更新隔代的教育理念、帮助老人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有着重新的认识和改变,又能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使婴幼儿在科学、有教育氛围的家庭环境下身心健康地成长。3.入户个别指导。笔者发现,由于各留守幼儿家长及监护人的年龄、职业、学历、家庭背景、身体状况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不同,因此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间也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类别的家庭,如:单亲、家长行动不便等,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会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理念、亲子互动等方面的个别入户指导和交流。4.亲子活动。为进一步增进留守幼儿家长与孩子间的亲情亲子关系,让幼儿的心灵不再“留守”,很多社区会不定期地为留守幼儿家庭举办沙龙互动、亲子体验游戏、主题活动、亲子共读、儿童科普活动、户外郊游等活动项目。使家长及监护人加深对孩子各方面发展的了解,学会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支持,懂得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同时,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理解父母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付出的艰辛和不易。5.巾帼志愿者服务项目。学龄前期是儿童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亲子间情感培养的最重要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性大,更需要亲人的呵护与陪伴。但对于生长在地广人稀、大牧区的单亲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在上学期间,因路途遥远周末不能回家,长期处于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状态。社区和妇联为有效地帮助这些幼儿,依托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优势,按照“自主双向选择”的原则,提供创立“周末妈妈”关爱留守儿童巾帼志愿者服务项目,使留守幼儿与“周末妈妈”、“周末爱心志愿者”结成亲情对子。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文化、情感环境,为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让幼儿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体会来自社会的关怀和爱。6.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建立关爱体系。笔者与各社区负责人访谈中了解到,社区在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进程中,为解决留守幼儿成长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以探索创新留守幼儿服务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为着力点,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留守幼儿关爱服务活动,推进建立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留守幼儿关爱服务体系。并利用节假日、暑假的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关爱活动,有力地解决了假期农村留守幼儿无人看管、学习无人辅导、文体娱乐无人组织等问题。如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演播、“我是小小主人翁文明社区宣传员”、“暑期关爱娜荷芽宝贝”活动、“志愿者关爱活动”以及“六•一”前组织工作人员到留守幼儿家里,给孩子送去图画书、文具、衣物等学习生活用品等活动。7.创建“关爱留守儿童家园”。社区通过创建“关爱留守儿童家园”,来搭建留守幼儿与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学习、娱乐、互动的公益平台,为幼儿们学知识、长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安全、温馨、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场所。同时社区在家园内配有心理咨询室、儿童图书阅览室、儿童益智玩具室、儿童乐器画板室、亲子活动室以及幼儿舞蹈室等多功能室,为留守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阅读、益智娱乐的环境,并根据留守幼儿及家长需求,为幼儿设立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两大类服务项目,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家庭成员间建立亲密的亲子情感。(三)社区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纵观各盟市社区开展的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为能让更多留守幼儿家庭受益、提升更多留守幼儿家庭的教育质量,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着自身资源优势及聪明才智。通过整合多方领导部门资源、多方面发挥人员的配备与协调作用,在没有条件下努力的创造条件,在艰难的探索中努力开展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然而,却仍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缺乏有关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具体指导的政策。综合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有关留守幼儿方面的政策和意见,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应条文规定,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指导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等,但针对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具体到该如何规范系统进行指导?各级领导部门、社会团体、社区工作人员,将家庭教育指导这项工作落实到实操层面的具体要求都有哪些等等,都没有政策上的细则刚性要求和明文规定。导致社区由于没有一定的硬性政策支持、缺乏长效机制的要求,使社区的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难以广泛持久地开展。2.缺乏一定的舆论导向。笔者通过与留守幼儿的家长、监护人进行访谈,发现一些家长对于社区的职责持有较模糊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服务职能、教育职能等完全不了解,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有社区的存在。可见,政府及社区通过媒体、网络为人民服务的职能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缺乏一定的舆论导向。因此,让更多的留守幼儿家庭了解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今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开展,将会有益于更多的留守家庭。3.人、财、物方面的资源相对短缺。专业师资的匮乏、缺少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经费、缺乏一定的硬性设施是普遍社区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从师资来看,专业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严重紧缺,使社区针对留守幼儿家庭工作的开展难以制定出强有力的服务方案,只能随机制定一些简单的活动计划。其次在资金方面,由于社区自身经费不足、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的拨款较少,妇联除了自身工作经费外为社区下拨的经费更是微乎其微。社区无力去购买各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教材为家长发放,针对留守幼儿的家庭,更没有能力聘请更多专业师资为家长开展指导服务的讲座和座谈。硬性设施①方面,由于社会上对社区工作者的认可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居民从没接触和了解过社区志愿者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因此对社区硬性设施资助较少。4.活动形式无针对性、较笼统。由于社区内各留守幼儿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并且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幼儿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和困惑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社区实施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应针对不同的群体特点来安排相应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留守幼儿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将孩子留给长辈看管。对于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隔辈亲”、老人教养观念落后等问题,应是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切入点。然而,笔者发现社区为留守幼儿家庭开展亲子活动、讲座、座谈、沙龙等多形式的活动时,却没有依据家长需求的多样性、不同年龄段幼儿差异性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5.活动内容无系统性、连续性。社区开展的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无长效性和系统性,是社区普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临时聘请或召集相关教育专业的老师和专家,为留守幼儿家长不定时的普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弥补留守幼儿心灵空缺的方式方法。由于指导的时间无周期性和计划性,致使每次指导活动的内容与内容之间没有相互的衔接和连续,更无系统性可言。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内蒙古自治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起步较晚,正处于初始的探索起步阶段,并不是所有社区对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进行过深层次的研究。即使部分专业工作者认为家庭教育的传播、推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有的星星之火,还不足以达到燎原的程度。

二、建议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类期刊编辑职业素养研究

[摘要]编辑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等。家庭教育类期刊的编辑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除编辑职业本身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外,还应具备家庭教育工作者(指导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简单地说,家庭教育类期刊的编辑,不仅是一名编辑,还是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编辑出版;职业素养;家庭教育

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应该具备自身的职业素养。高素质的编辑是优秀作品的发现者、完善者,甚至是优秀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只有高水平作者与高素质编辑协同配合,才能生产出在文艺工作座谈上所要求的“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编辑素质的核心就是职业素养。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具体到编辑的职业素养,则是编辑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编辑在开展编辑出版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职业意识、编辑的职业知识、编辑的职业能力等。家庭教育类期刊的编辑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除编辑职业本身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外,还应具备家庭教育工作者(指导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简单地说,家庭教育类期刊的编辑,不仅是一名编辑,还是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本文将结合《家庭教育》杂志的实际工作,来阐述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类期刊的编辑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家庭教育类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中所应该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一直以做编辑出版工作为荣。他经常说,自己是一个编辑。他曾经说过:“我的职业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叶圣陶认为编辑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出版物是教育工具,编辑是教师。在他看来,编辑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个编辑就应具有崇高的道德、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而编辑出版工作就是一种以影响和改变人的观念作为自己基本目的的精神生产,是为了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因为如此,这份职业更应“考虑社会效益”,“有所为有所不为”。编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传播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任何优秀作品的面世,都离不开编辑和作者共同的努力。编辑要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若编辑社会责任感低下,所传播的文化作品充斥着毒鸡汤、负能量,必将破坏文明风气,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二)明确的家庭教育原则。家庭教育期刊的编辑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是一本面向家长和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科普读物,其办刊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家长、一切为了未来”。编辑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引导家庭教育职能的正常发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每个家庭的健康、文明、科学发展服务。根据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委于2016年11月2日共同制定并实施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家庭教育工作有自身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期刊的编辑,这些原则也同样适用。1.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根本,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2.坚持需求导向,始终把家长和儿童的需求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确立家庭教育工作目标,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为家长提供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3.坚持家长尽责。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主体责任,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二、家庭教育类期刊编辑的职业意识

查看全文

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四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工程,起到影响未成年人一生发展的特殊作用。然而当前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偏颇、方式单一、教育能力低下,并且缺乏获取家教知识的主体意识;基层的家庭教育工作力量不足,缺少必要的工作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层次不高,缺乏充分的调查深度思考和规律性研究;家庭教育市场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监管,等等,成为了制约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四化”方向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制,引导家庭教育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一要强化目标责任机制。各级文明办、教育行政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明确职责和工作重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要强化培训投入机制。强化对基层的家庭教育师资骨干和工作者、志愿者进行免费的培训,帮助基层培养和扩充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为基层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要加大“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努力把工作和活动经费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三要强化考核评估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分别建立了工作检查、总结、考核、评估、表彰等工作机制,并通过召开工作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不断推动和深化家庭教育工作。

二是要普及现念,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阵地,扩大现代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注重现代传媒的利用,积极协调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办家庭教育专栏或专题节目,广泛宣传和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科学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普及《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强化家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责任意识。二要培养和扩大家庭教育工作师资骨干队伍。定期培训家庭教育工作的师资骨干,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以家庭教育专家和理事为骨干、以工作者为主体、以志愿者为补充的具有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并加强管理,实行全员培训、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三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要组织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和社会各界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士,深入基层针对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提高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指导和普及水平,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和理论指导。

三是要坚持多措并举,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要推进公益性家教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借助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各种家庭教育的公益性讲座和咨询指导,组织讲师团的专家、理事们为家长们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并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巡讲,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但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家教指导,而且自觉加入到家庭教育研究和传播的行动中。二要实施寓教于乐的亲子互动活动。家庭教育,是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实施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而“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成果正是检验“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成效的。实践中,要将两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广大家长学习实践家庭教育知识搭建平台,为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实践提供条件。三要重视农村地区及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重点加强对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及留守、孤困等特殊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要通过家长、结对帮扶等形式,使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要整合家教资源,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一要借助社会人力资源,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选派优秀教师或辅导员进社区来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帮助和服务。尤其是要发挥好“五老”的作用,聘请他们担任家教顾问、讲师团成员和社区家长学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二要借助社会财力资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要千方百计协调和争取热心家庭教育事业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为各类家长学校建设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共同投资和开辟家庭教育市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三要借助社会物力资源,加强家庭教育阵地建设。要在巩固和完善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各类家长学校,特别要加强社区、村家长学校建设。在城镇要依托市民学校、社区母亲课堂等,进一步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和“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发挥其导向功能和示范的作用;在农村要依托乡村文化中心等活动场所或阵地,建立乡镇和村家长学校;在企业要依托企业女职工周末学校建立企业家长学校,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要深入开展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的评比表彰和经费支持工作,以点带面,深入推进,为构筑学校、社区和家庭“三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创造条件。

查看全文

副市长在家庭教育协调会讲话

同志们:

在高考刚刚结束、中考即将来临之际,在全社会高度关心关注教育工作之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刚才,市妇联主席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区和县分别作了交流发言,我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会议为获得全国表彰的三个单位颁发了奖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政府和市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向获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级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和关工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格局。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积极协调,使我市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实践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阵地和网络建设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其中,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既是教育子女的阵地,也是教育家长的阵地,是家庭成员相互学习、陶冶情操的重要舞台。孩子的纯真、家长的成熟,在理念上相互碰撞,可以演绎出多彩的生活。家庭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细胞,细胞虽小,但作用很大,每个家庭都是健康的细胞,社会就会成为和谐的大家庭。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家庭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为家庭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突破、指导服务机构的发展、教育活动载体的创新、家长理念和素质的提升,为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交织碰撞、家庭结构的变化、教育观念的多元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需求多元化、问题多样化、环境复杂化的挑战。城市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未成年人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有的在校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心理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有的家长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影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高度关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建设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学习工作机制依然十分薄弱。调查发现,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专业培训还相当薄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的辅导能力非常薄弱;二是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多为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祖辈抚养的比例很大。而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对孙辈的家庭教育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吃穿住行等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对留守儿童学业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疏导严重匮乏;三是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多留守儿童在遇事需要父母支持时,只能选择打电话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沟通,而这种远距离的电话沟通效果远远不及面对面的沟通,由此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之间很难形成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不健全。调查显示,从农村中小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设来看,提供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服务也是严重不力。除了乡镇所在地设立极少数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外,绝大多数村学及教学点几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教师来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此外,农村学校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范围,但是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村班主任本身工作负担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和照顾;另一方面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业务生疏,难于给予留守儿童有效的指导。(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会支持机制严重乏力。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所受社会关注严重不够。当地妇联、共青团和少工委等群团组织,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不少地方的群团组织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寄宿学校”“爱心书屋”等,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和组织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但是这些关爱活动并非常态化,许多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比如六一儿童节期间,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较多,其余时间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较少。

二、进一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对策的思考

(一)进一步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学习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学习工作机制:一是要依托农村中小学的家长学校等机构,大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切实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特殊的情感需求,想方设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二是要指导外出打工父母要增加与子女日常联系与沟通的时间。特别是要转变传统的沟通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坏和生活上是否吃饱穿暖等方面,要更重视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注子女心理健康成长过程的特殊需求;三是要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教育子女方式方法上,特别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二)完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各项机制。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因此农村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一是要制定完善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明确农村学校所有教师指导留守儿童的工作职责,建立严格的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全面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全面建立农村学校教师联系留守儿童家长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渠道畅通,监督并促进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二是积极倡导农村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专门的教师,给予留守儿童,特别是心理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有效的心理辅导;三是建立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激励机制。对于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业绩突出的乡村教师,给予奖励,并在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三)创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机制乏力的问题,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创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一是政府部门要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其他惠农工程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二是大力倡导由当地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牵头,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留守儿童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三是动员当地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立足当地留守儿童的实际,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