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能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4:31: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智能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智能技术

智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的应用

摘要: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数学类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智能信息化教学法教学与传统方法教学在高职数学课程的应用。实证研究发现智能信息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为改进高职数学类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智能信息化教学;高职;教学实践;效果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高校如何培养与社会适配的亟需的职业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以及素养拓展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高职数学课程既能服务于专业技能培养,又能与生产过程对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整理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已成为目前高职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1]。本次研究主要使用智能信息化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两种方法对不同学生群体同一课程的不同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实证研究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之间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差异。智能信息化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智能信息化系统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进行分析与定位。同时通过阶段性成果检测,实时根据测试结果动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提出更加合理的学习方案[2]。具体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而传统的教学法重理论轻应用,只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缺少教学创新实践环节和素养拓展的培养,信息传递过程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程度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为了更清晰地验证不同的教学法在高职课程的实践及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1:智能信息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假设H2:智能信息化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课堂行为及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1研究设计

为了验证教学方法的效果,笔者开展了课程实验。对课程进行了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设计目的:开展课程实施效果分析,验证智能信息化教学法的有效性,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改进智能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技术。第二,设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组中的部分学习任务按照智能信息化教学系统中设计的任务学习情境进行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加强过程考核,其他的学习任务仍然按传统方法教学;对照组所有学习任务全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先理论、再实践。第三,抽取对象:岭南职院2018级会计专业学生。样本大小:二个班。取样方法: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外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单位:每一个独立的学生。第四,控制变量: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第五,采取的控制方法:为保证实验检测的一致性,选取了该课程的五个学习任务进行了检测,即实验组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且实用行比较强的学习任务:数学建模(以分段函数为例)、函数最值,对照组学习成果:矩阵及应用、边际分析、弹性分析。同时要求学习任务相同、课时相同、教师相同。第六,调研方法:学习任务测试成绩分析、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度访谈[3]。

2研究数据的获取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期刊出版现状

突发的疫情使社会各行业遭受重创,作为教育期刊,短期内受疫情影响看似有限,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疫情持续过程中,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已在重塑和影响着全世界数以亿计人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后疫情时代到来,传统教育期刊出版单位不仅面临着媒体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方式的变化,更面临着疫情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其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师生在阅读方式、教育教学方式方面产生的深刻改变和影响。我们不但要看到短期内传统期刊出版经营受到的直接影响,更要研究后疫情时代决定教育期刊未来发展的颠覆性力量。

一、疫情影响下的传统教育出版发展状况

(一)传统教育出版遭受重创

教育出版业在疫情发生之后,从内容创作到生产印制,到线下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疫情对实体书店、书展冲击巨大,出版社整体图书销售降幅达到二至五成。疫情期间全国有90.7%的实体书店被迫停业,全国实体书店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1]各家出版单位聚焦抗疫主题出版的公益性出版物,社会效益为先,经济效益基本忽略不计。面向教育系统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因疫情防控和去年上半年延迟开学等因素影响,征订发行普遍出现下滑,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出版的教育教学类期刊为例,2020年同期发行量下降近20%。

(二)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被加速”

疫情期间,教育出版单位积极响应政府“停课不停学”号召,主动采取融媒体出版形式,把出版资源通过网络送到千万读者手中,赢得社会良好口碑。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在疫情期间的出版物多以融媒体电子版为主,通过网站以及移动终端传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教育出版社、大学出版社都积极落实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主动开放数字教育资源。清华大学出版社免费开放文泉学堂,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3万余种;免费开放多功能教学平台文泉课堂,支持微信端、移动端进行在线课堂教学应用。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之嬗变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它对全体社会公民的素质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所以这就需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笔者通过对每个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解读,分析每个时间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重点,为今后信息技术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教育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01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在共同制定并《“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人工智能技术定位为国家实现信息技术强国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教育(AI教育)是当今人工智能时代最有发展潜力的教育内容。所以,推进中小学校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学习模式就是当今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相应的评价模式都应该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需求进行改变。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学者提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以此为契机,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技术教育开始出现。1994年国家教委文件《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年后颁布实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文件中要求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规划入从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体系中。2000年年末国家教育部举行重大会议,会议主题围绕计算机教育,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与此同时,课程名称也正式确定为“计算机课程”,这表明我国计算机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正式基础教育之中,因为名称的确定,课程的定位也更加清晰,确定从小学起,正式开始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教育部也明确规定,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信息技术教育程内容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被称为“计算机教育课程”,专业化教育占主要部分,大致分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程语言、软硬件结构、数据库管理等几大板块。而算机课程内容也出现变化,课程内容由最初的偏重专业化教育教学逐步转向为大众化教育,具体是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使用,包括对文字表格的处理、如何制作幻灯片、如何进行信息的检索与收集等,培养学生掌握相应技术知识,形成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简单操作计算机的初级水平。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所以在2003年提出的“信息素养”是当今学生甚至全体社会公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之一,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并管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在交流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探究和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认识信息技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近些年开始,教育部越来越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并构建三好创智编程。三好创智编程具有五个全国首创特色:第一,“硬件+软件+情境+三好成长评价”的教学培养模式;第二,契合国家当今高考信息技术科目考试的知识点,使孩子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第三,提供人工智能机器人,培养孩子学习计算机编程知识;第四,采用“老师+学生+家长”三者联合互动机制,从而保障课程的实施进行;第五,采用“三好(好习惯、好成绩、好素养)”的评价体系,属于全国首创。另一大突破是编写《三维创智编程校本课程》,《三维创智编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逐步进入主流教育行列。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作用

网络全球化的到来带动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各大高校想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首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系统,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也能够让网络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网络资源。

1当前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资源的共享性非常强,所以它可以被认为是连接世界的工具,这样计算机就成为了世界各个角落中供人们交流的窗口,而这一窗口又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还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每个版本的不同、系统操作的不同在计算机网络教育支持的过程中会产生漏洞,无法将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全面的呈现在“窗口”上,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教育在对学生的导学及答疑方面本身就较为落后,师资数量少、学生又多,很难实现对学生问题的一对一的解答来完成教育工作。(2)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的空间利用不合理,过分散,时间的利用上也较为碎片化,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同时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缺乏自主性,如果单一从理论教学来讲是和传统教育毫无差别的。(3)计算机网络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它存在着一定的开放性、共享性,它可以确保每个人在学习中的公平性,但是对于学生教育教学后的具体成果认证,计算机网络教育是无法解决的,它与传统教学中的考试测试的客观性、公正性保证不同,认证的成果是存在一定权威性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教育自身特性,很难明确教育的准确结果,更不要说保证测试后的公平性、客观性,即便有了结果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4)辅助教学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教育中核心的支撑系统,但由于较为简陋很难满足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实际需求,所应用的也只是常见的幻灯片、图文等课件,虽然也有采用网络视频教学的,但是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也较为陈旧,达不到现代学生的潮流感,所以计算机网络教育做不高实时更新,学生也难以接受。互联网是一个潮流产业,其技术需要定期更新,而网络教育达不到就无话可言了。

2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优势

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其包括高速性、实时性、动态性等等,所以在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灵活性。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不确定的问题,它可充分运用自身较强的处理能力去解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较为模糊的逻辑运用到智能化的网络管理当中,使其具备模糊信息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网络系统的应用效率。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对底层的信息及时解答,也可以达到对高层概念推理的目的。此外,人工智能所占资源较少。人工智能的运算速度极快,一次性就可解决,有益于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处理技术。

3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实现途径

[摘要]“5G+VR”技术是结合了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技术,是实现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构建和发展的基础载体。该平台的构建主要从硬件设备平台、软件开发平台、师资人员配备及开发流程等四个方面得以实现。基于“5G+VR”技术构建的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是引进“5G+VR”技术构建的高质量教育平台,可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学习体验、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独特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5G+VR”;思政教育;智能平台

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的通知》,其中重点强调了要将5G和VR等新技术引进至课堂,通过建设远程教育、智慧课堂、智能平台等推动教育产业升级,提升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5G+VR”技术发展背景下构建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能够将新的通讯技术和虚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丰富教育模式和途径,体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

“5G+VR”技术概述

5G特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是英语FifthGenerationMobileNetworks的缩写。2019年6月,我国工信部通过了5G商用牌照的上市,此举表明我国通信技术产业的成功升级,同时,也意味着5G信息时代的正式到来。5G技术解决了当前智能教育平台数据传送延迟、画面卡顿的问题,为多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通信基础。VR特指虚拟现实,是英语VirtualReality的缩写。上个世纪60年代,VR技术被科学家首次研发出来。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传感器和仿真设备为辅的VR技术。VR技术成功地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了近似于真实世界的交互体验。当前,VR技术被大范围应用于旅游、电子竞技和出版等产业。随着VR技术产业链的融合和5G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对多种行业的发展方式和未来前景产生根本性冲击。以教育业为例,“5G+VR”技术将全力推动教育发展,在构建智能教育平台、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5G+VR”技术发展背景下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基于“5G+VR”技术构建的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需要通过多元素、多方面的环境确保其稳定性。下面主要从硬件设备平台、软件开发平台、师资人员配备及开发流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硬件设备平台的构建“5G+VR”技术发展背景下,硬件设备平台的构建包括VR拍摄设备、5G网络及终端设备。构建流程见图1。其中,VR拍摄设备是为了满足智能思政教育平台内容编辑的需要。VR拍摄设备可以录制智能思政教育平台所展示的内容,避免了当前仅依靠软件环境提供教育内容的缺点。5G网络是构建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基础,能够解决当前智能教育平台播放内容卡顿、画面不清晰等问题。通过播放4K或8K等超高清视频,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虚拟教育环境。在5G环境下,计算机、手机和iPad等终端设备可以连接VR虚拟体验机或VR眼镜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当前,VR设备已实现了便携化和可穿戴化,突破了实体课堂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环境。2.软件开发平台的构建当前,各个学校都存在缺乏完善的思政软件和缺少适宜的智能平台播放VR教育资源的问题。对此,学校应该与软件企业合作,针对学校基本情况和所属省份思想政治教学标准及要求,定制开发符合学校思政教学内容的智能教育平台。在开发软件时,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制订VR教育场景和VR软件平台,包括VR全景视频的编辑和拍摄、智能平台的交互式问答等。在联合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习惯和爱好进行设计,提升学生利用智能思政教育平台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3.师资人员的配备“5G+VR”技术发展背景下,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不能仅依靠硬件和软件平台的铺设,还要提高教师在新时代智能教学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实施思政教育时,教师要依照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内容和特性开展针对性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利用平台进行教学流程设计、课堂组织和内容编辑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熟悉VR设备和配套平台,以便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指导。4.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开发流程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VR硬件设备应该能够支持多种型号的VR眼镜或头盔,以保证平台不同设备的兼容性。平台的开发流程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VR场景的制作。选用3Dmax等软件,进行VR场景内建筑、物品等模型的制作;选用Zbrush等软件进行VR场景内人物等模型的制作。第二部分是将VR场景和任务模型导入到Unity3D软件中,对VR场景的实景如光线、建筑材料等细节进行调整。平台开发人员需要对VR场景进行实操和熟悉,确定平台上的教育资源、教育内容、互动问答等功能均可运行到位。第三部分是制作智能思政教育平台教学的使用说明书,其中包括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平台的使用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编辑方法等必须详尽、明确,以保证后期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可以正常实现。

“5G+VR”技术发展背景下学校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实现途径

查看全文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智能技术在变革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治理三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走向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积极探索应用技术支持大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培育面向智能时代的高校教师,大力培养智能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加强多学科协同交叉,优化人工智能学科课程体系布局,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者在智能时代的决策力等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智能时代;挑战;应对

人类正处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对话和推荐、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语言翻译、自动驾驶、自动导航等正快速进入实用阶段。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在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变革着我们的高等教育。慕课和移动通讯使学生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1],AR与VR提升了学习的体验性[2],智能助教可以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的答疑服务[3],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一定程度上利于校园的安全管理[4]等。高等教育在享受这些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智能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和技术变革需要人才培养做出怎样的调整?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学科建设做出怎样的回应?智慧的育人空间和管理形式需要教育治理做出怎样的应对?这些都是正在走向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智能时代对多领域交叉人才、创新人才、尖端人才等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智能技术对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培养智能时代的人才。第一,培养观念与模式须转变。一方面,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将越来越难以完成某项复杂的任务。不仅如此,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弱,以致难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一些高校开始“工业化地批量生产”大学生,造成大学人才的同质化严重。然而,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创新思维、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5],而不是同质化的“高等教育产品”。尤其是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才的个性化、独特性与全面发展。因此,单一学科、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教学和管理模式将不再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做出转变。第二,高校师生所扮演的角色须转变。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下,高校教学主要是课堂传授以及实践、论文指导等方式。这一方式下,教师主要承担了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收者。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则是拥有良好的人机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师,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师生间所进行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启发与学习。此时,教师将承担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者、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育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者角色;大学生也将从知识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和知识主动获取者。高校师生所扮演角色的转变成为双方在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对教师来说,角色的转变意味着知识结构、教学习惯和思维观念的转变。他们必须要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否则将会被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取代[6]。他们必须要思考哪些是人工智能做的,哪些是自己要做的,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无可替代性。对学生来说,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要能够在教师指导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以人机协作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参与活动、发展智慧,实现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发展。第三,评价方式须转变。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监控与保障[7]。为了保证智能时代评价方式与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方式相适应,传统的“经验主义”“宏观群体”“单一评价”[8]的评价方式必须做出改变。一是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与全面发展,因此“宏观群体”“单一评价”的传统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二是智能化、个性化、开放性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学习更多地融入了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元素,因此“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兼顾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智能时代的大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发展智慧,因此传统的“经验主义”评价不能对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数据进行智能动态追踪。2.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挑战。第一,对多学科交叉的需求增多。智能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技术之外的问题,如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远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智能时代这个新场景中的全新问题。这些全新问题今天已经有人提出,但是目前很少看到这方面研究,而这些问题对人类的影响重大[9]。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依靠单一学科,必须有赖于多学科协同,有赖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和解决。因此,智能时代对多学科交叉的需求将会增多,不仅仅是理工学科内部相近学科的交叉协同,还包括文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文科与理工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第二,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存在发力空间。近一两年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迅猛,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已经首批获得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资格[10]。但目前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不少发力空间。一是专门用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数量还远远不够。很多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仍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智能教育呈空心化。目前,能专门用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导致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只能浓缩到“高级科普”程度[11]。二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相关专业课程混乱。针对目前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交叠融合的过渡状态,如何设置智能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还需要深入研究[12]。3.高等教育治理的挑战。第一,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须转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产品、服务的内容与质量,变革了服务的形式和结构,创新了教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模式。在治理正在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特征的智能时代,我们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如何依靠智能时代的相关技术,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决策更科学、更精准;如何借助智能时代的相关产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治理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以及如何依托智能时代的相关产物实现精准的个性化管理,从而减少高等教育治理资源的投入……这些都是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所面临的问题。第二,指导和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进展缓慢。智能时代在给高等教育治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机器决策与人的决策的协调、学生信息泄露隐患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指导和引领,当前基于智能技术的高等教育治理处于尚未起步或“摸石头过河”的尝试探索阶段,亟需理论的引领和制度的规范。但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研究的滞后性,能够指导并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进展缓慢,能指导和引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进展则更是缓慢。倘若这一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很难保障高等教育治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机遇分析

摘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必然加速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慕课的蓬勃发展、自适应技术以及大数据的运用,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几十年来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可能。挑战与机遇并存,人工智能技术将倒逼大学英语朝着教学目标高阶化、课程体系后现代化、课堂教学智慧化和教师角色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英语教学;后现代课程观

一、引言

人工智能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正在颠覆我们的生活,改变世界的面貌[1]。世界各大经济强国为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制高点,争先研制了各种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行动方案,试图占住未来科技发展先机。我国在继2016年5月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推出《“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后,次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全面部署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2017年9月,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课堂革命”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新命题,人工智能驱动和赋能的课堂革命序幕从此拉开。2018年4月,教育部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了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目标和任务。人工智能与教育进入了融合创新阶段,正在迅猛地颠覆人类几千年沉淀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重构教育生态。智能语音技术、英语语言测评系统、语言翻译、智能口语陪练等技术,以及自适应系统、个性化学习中心和智能导师系统等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破解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几十年来教学资源不足、“因材施教”难以践行、课程评估不科学等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显而易见,传统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我们必须积极求变,寻找人工智能与大学英语教育的契合点,方能在这场革命浪潮中幸存。

二、人工智能2.0和教育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具有颠覆性的技术[3],它正在加速落地,深刻地改变世界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1]。人工智能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休戚相关,对教育的变革也将是彻底的、全方位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它,方能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方能乘风破浪应对挑战。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经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提升管理效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推进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正逐步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的改革和运作。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更应该高度重视。EDUCAUSE四月的《地平线报告(2019高等教育版)》,预测了2019-2023年间可能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六大趋势、六大挑战和六项技术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未来高等教育技术发展将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推动课程建设改革和分解、学习空间和混合学习设计等方面,高等教育将戛来越重视学习效果和学习体现。[1]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那么,高等学校该如何应用新的智能技术,以更好地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率,节省教育成本,是高等学校管理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的研究,用来研究开发并模拟、延伸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多学科的新兴应用科学,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主要利用计算机能实现社会发展中更高层次的应用。[2]人工智能从1956年诞生发展到现在,经过了起步发展期、反思发展、应用发展、低迷发展、稳步发展和蓬勃发展六个时期60多年的发展。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专家智能控制理论和模糊逻辑控制论等若干分支理论。[3]人工智能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从简单的单项功能应用到多功能复合应用,正深度与社会生产各方面融合。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撑未来将更深入地应用到各种社会需求当中。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提出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影响:1.在教学方法环节和教学设计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者体验水平。2.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提倡在各阶段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以培养具备软硬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同时在教学管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效率。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不断削减教育经费,一些院校开始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经费不足及与学生沟通等方面的问题,比如海洋郡学院借助善于交谈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缓解了入学率连续下降的问题。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着美国教育的发展,也将影响世界教育的发展,也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摘要:人工智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变革,基于教育“适应论”视角,技术变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样态是智慧高职。要基于智慧教育理念,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主动适应;智慧高职

事物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都有历史性与社会性,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形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逻辑起点的基础与源泉,[1]使得每当技术变革时,高等职业教育最先做出回应。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样态是在适应传统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人为设计形成的,与生俱来存在适应性问题,加之,工业革命经历了早期18世纪的工业1.0制造工厂时代、20世纪的工业2.0大量生产时代,21世纪初的工业3.0数字及网络时代,来到工业4.0的虚拟融合系统的时代,[2]也就是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极大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各领域融合,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也在发生巨变。但是,不可否认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从未改变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智能时代,基于对教育“适应论”的探讨,构建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进一步梳理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探究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基于教育“适应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

现阶段,进入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探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的探讨,必然会涉及一个概念:适应,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需要在明确教育“适应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一)教育“适应论”。最早提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相关论述是潘懋元教授。1980年,潘懋元教授第一次提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并将教育外部规律简述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适应”解释为“制约”和“服务”。[3]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这种表述被广泛接受,教育属于人类社会活动,受人的一般倾向性及活动对象特征的影响,人的一般倾向性和活动对象特征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社会规律的基础。因此,教育作为社会活动,受物质条件和人的一般倾向性制约,教育实践必须适应社会发展。[4]也即,教育发展以“被动适应论”为主导,即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出极大的滞后性,可见,仅以“被动适应论”为导向培养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之,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深入,只谈教育“被动适应论”也开始失去其理论上的立足点,教育“主动适应论”诞生。鲁洁教授提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5]因此,这一时期“适应论”有了新的内涵,教育适应观从“被动适应论”转变为“主动适应论”。基于此,从生态学的完整意义上来分析,“适应论”包含三种时态。一是对过去时态的适应,是对过去存在的一种复制,是一种维持性适应。二是对现在时态的适应,是针对目前环境对自身的一种调整和修正,是一种动态性适应,这种调整和修正是局部的,不涉及结构性变革,这两种适应都是被动性适应。三是对将来时态的适应,是通过自身结构性变革,通过创新、改造对未来变迁的一种准备和应对,是一种前瞻性适应,[6]是主动性适应。这三种适应主动形成一体,共同构成教育“适应论。一方面,教育适应论强调适应性,教育发展是以已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和前提的适应,也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教育适应论强调教育进行改变、创造。人的能动性、实践性,加之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加深,推动教育结构性变革,适应表现为教育革新和创造。其中,革新是指不断地更新与调适;创造是指主动地去适应。因此,当代教育的“适应理论”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适应,另一种是主动的适应。(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基于生态学观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不断融合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教育的被动适应与主动适应都是不可拆分的动态连续体,这是理解教育之“适应论”的理论基点。[7]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一方面,生态学强调整体性,也就是生物和环境的整体关联和协同进化,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8]教育的“被动适应性”揭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初始理由,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存在,“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它规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状态。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现实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态协同观决定了当社会变革时,教育也需要革新。教育的“主动适应性”揭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存在基础上的未来通途和方向,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揭示着高等职业教育潜在的可能。同时,当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变革。总之,生态学视角下的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一种被动适应关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生存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适应现阶段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又是一种改造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主动适应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其主体是人,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预测未来技术发展,培养人才,从而促进技术升级转型。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技术的融合,超越技术的限制,实现自身的转型,最终落脚到人才培养上,促进个体发展。因此,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技术变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梳理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外语教学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外语教学等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正逐年增加,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语言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教育领域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被引入到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研究方法作为新鲜元素的注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途径和研究视角。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分析,从英语教学理论视角出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框架下的高校外语教学寻求理论支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对高校外语教学发展趋势展望与预测。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外语教学;计算机语言学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渐渐渗透到了社会多个领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新一代AI研发应用。在报告中提倡大力推动AI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环境下,从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图式背景使高校英语教育工作更加高效,英语教学活动更能激活和展现学生的个性。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一词,之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并逐渐渗透至教育领域。国外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利用人脑仿生计算技术,力图实现知识学习、记忆以及创造;微软在语音、图谱、图像等识别系统开发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中国,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图像开发等方面。如有道词典通过深度学习对文字进行不同语言的翻译;百度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进行拍照搜题,为学生答疑解惑;蔡连玉等人[5]提出智慧教育2.0版是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理想形态;杨现民等人[6]提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3个层面的教育问题:面向特殊人群的补偿性教育、针对常规业务的替代式教育以及服务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教育,还指出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领域的发展路径;梁迎丽等人[7]总结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五大典型特征: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协同化、多元化。

二、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阐述

互联网+教育在最近几年持续火热发展,创新的教学模式如创客教学、STEAM教学、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层出不穷。基于设计思维跨界教学等教改热潮,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创新意味,旨在培养全面综合人才的发展。接着文章将分析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为人工智能在大学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一)智能辅导系统。智能辅导系统是由人工智能教学软件通过算法演化而来,模拟真实教师的授课过程。由领域模型、学生模型和导师模型三个部分组成,领域模型是算法的核心基础,是导师和学生模型间的交互数据的桥梁,针对个性化指导及服务。系统通过内部算法进行适当演化,根据模型目前的认知水平做出调整,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教学服务。(二)智能评价系统。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水平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都跟它息息相关。智能评价系统解放教师劳动,由传统转向科技化和智能化的变革。计算机测评系统特别是实时反馈功能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教师减负,为教学方法改进提供辅助。(三)智能语料系统。计算机语言学中语料库应用广泛,实用性强,在阅读教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已取得成效。计算机语言学可以为高校阅读教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使人们可以对阅读语料进行更详实、深入和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大数据的研究不仅仅可以从个别的现象中归纳出答案,还更加重视从众多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中归纳答案。此外,理论的真实性的概括性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得以验证。阅读教学理论也不例外。由于语料库大数据可以容纳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词的阅读语料,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充分的例证、验证或者说明某些阅读教学理论。基于语料库大数据的阅读语料分析成果显著。以深化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