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18:18: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叙事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谈论教师教学问题与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倡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为了解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的现状,笔者于2008年利用带领师范生到浏阳农村小学实习的机会,对浏阳葛家乡中心小学的32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不够强烈,反思性教学开展得不够理想。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应肩负起重任,为农村小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专门的培训,使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反思意识,并使他们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反思方法,为他们成为新课改要求的反思型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和帮助。
一、浏阳葛家中心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调查
笔者此次针对葛家乡中心小学32位教师开展的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2)教学反思所涉及的内容;(3)开展教学反思所运用的方法;(4)对开展教学反思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和了解。此次调查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所有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对“教学反思”概念的认识程度为了解教师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您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选择“非常了解”的有16人,选择“略知一二”的也有16人,没有选择“不了解”的。问题二是“若您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您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接触到这一概念的?”有20人选择是通过“工作中阅读教育类报刊、书籍”,12人选择是通过“在职教师培训”。问题三是“您认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否必要”,选择“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的只有4人,28位教师认为“很有必要,且帮助很大”。
2.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所涉及到的内容在教师的反思内容调查中,32位教师全部选择反思的内容“将涉及或通常涉及‘教学行为方式方面的,教学目标方面的,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心理环境方面的’,其中还有两位教师补充了反思的内容,一位教师补充反思的内容还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过程中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另一位补充的内容是“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师所运用的反思方式、方法在回答“您会选择或通常以什么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一问题时,有14位教师选择“撰写教学日志”来反思教学,13位教师选择“撰写教育案例”,5位教师选择“网络教研”。
教师教学研究方式探究论文
[摘要]教师教学研究方式过去模仿专业教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式,以理论研究为主,按照研究“规则”,遵照“学术”标准,重在描述、解释教学现象,建构教学理论,落脚点在“研究”上。而现在许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选择研究方式,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教学”,是为了“教学”而“研究”。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将使教学研究方式本身变得更为多样和丰富。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并被日益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改革的钥匙,“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并将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核心”。与此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提出了许多策略与途径。
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教师内在影响因素的核心,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可划分为三方面内容: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支配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研究方式,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研究方式既要有益于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又要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
教师教学研究方式过去模仿专业教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式,以理论研究为主,按照研究“规则”,遵照“学术”标准,重在描述、解释教学现象,建构教学理论,落脚点在“研究”上。而现在许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选择研究方式,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教学”,是为了“教学”而“研究”。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就将使教学研究方式本身变得更为多样和丰富。
一、以叙事体验成长,增长教学智慧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发展研究
摘要:叙事研究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师有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解析了个人知识管理的2个案例,透析了叙事研究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叙事研究;专业发展
在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科技化的今天,高校教师仅仅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而不具备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的前瞻意识和优良的能力,势必会被“知识经济”社会所淘汰。“生活在信息的海洋,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成为现在许多教师的真实写照,面对庞大而又应接不暇的信息,广大高校教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知识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纷繁复杂的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和再加工,是教师回应全球化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之一。现在的“95后”教育对象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其信息化技术水平有可能高于甚至反哺于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1]。
1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按照知识表达的方式,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师知识管理也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持续有效地获取、存储和应用专业知识,也是对教师显性和隐性知识与技能进行捕获、交流、分享、转化、整合、利用与创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再单纯依靠口述或文字来传授知识。如果高校教师能够选择更多的方式辅助教学,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上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多元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2]。因此,教师将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对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叙事研究与个人知识管理
影视中的人文医学教育探讨
摘要: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需求迫在眉睫。在人文课程教育中引入叙事医学理念,通过影视医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将该理念延续并贯穿医学生在校教育阶段及其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旨在探索在叙事医学背景下融入影视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及实现方法,为推动医学人文精神回归、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叙事医学;影视教育;医学人文
医学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理念和人本思想。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教育研究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与疾病的对抗方面,只考虑如何维持人的生命,不考虑如何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为迎合社会“高度专业化”“技术化”医学人才的需求,往往容易忽略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贯穿医学思维中的价值取向,构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体系,是目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医学院校的相关人文课程教育中引入叙事医学理念,探索在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叙事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具体策略,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叙事医学及其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部分院校就开始将文学与伦理纳入医学教育体系。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内科医师和文学学者丽塔·卡伦(RitaCharon)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中,首次将叙事医学的概念理论化,主张通过文本细读、反思写作、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诉说和倾听疾病的叙事能力。该理论的提出开启了21世纪文学与医学发展的叙事转向,为在医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途径。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巴林特创立的巴林特小组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集中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与此同时,叙事医学作为西方医学教育的新兴理念,现已得到诸如Lancet、TheBritishMedicalJournal等国际著名医学刊物的重视。中国教育界对医学人文特别是叙事医学的研究起步稍晚。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首次将医患沟通作为一门科学纳入该校医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仅依托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来加强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限制了叙事医学教育作用的发挥。相对而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以郭莉萍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以杨晓霖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叙事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院校继续开展叙事医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正如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所指出的,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以及交流与沟通技能,与医学科学基础毕312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是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担负着构建和培养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和沟通能力重要职责的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交流沟通协调能力和反思与共情能力等方面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二、医学院校通过影视作品开展叙事医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英语叙事教学法论文
一、生态—叙事教学
1.生态与叙事
教育与自然一样,也是一个由多种因子有机相连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与自然生态一样,关乎其生态性,关乎其运动性,关乎其生态因子的互动性,关乎各个因子独具特性又共同作用于整个生态系统,或促进教育发展或抑制教育前进。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事件等多个教育因子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体现课堂时空内生命主体(教师、学生)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依存性和互动共生关系,兼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而诸如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学习氛围、课堂文化等支持性环境对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也如同生态环境对存在于其中的生物一样,起着或促进或制约其发展的作用。可见,“生态”是事物之间必然联系和作用的基本运动模式。“生态”作用于“教育”,要求教育主体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习主体的充分、全面、和谐发展。叙事就是陈述人、自然界和社会领域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简言之,叙事就是“讲故事”,讲叙述者本人或他人亲身经历的故事。人类的生活与经验息息相关,而叙事就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基本表达方式,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和行为表征。叙事不仅是对人们生活经验的表述,而且也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人们靠隐喻来思考,靠叙事为介质来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叙事思考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表达世界。叙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熊沐清、邓达教授于2010年以叙事学理论为支撑,结合认知科学与文学理论提出“叙事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组织形式的真实性(运用真实的叙事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或创造一个真实或可能的语境)和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参与到叙事创造的语境之中,在一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识活动中求得语言的发展)。叙事教学法的特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围绕教学目标,可以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活动、生生互评、合作学习等活动,在叙事中思考世界,在叙事中理解世界,在叙事中认识世界,在叙事中表达世界。学者康淑敏则应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尝试建构了外语教学设计框架:以确定多维度教学目标为方向引领,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为条件支持,创建真实性教学资源为内容保障,设计情景化教学活动为互动载体,以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为监控手段。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笔者尝试将生态—叙事教学设计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去。
2.生态—叙事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
生态—叙事教学法以教育生态各因子的和谐共生为理念,以叙事为介入手段,着力创设各种支持性学习条件,如丰富信息资源、创造任务情境、建立互动平台等,将教学的整个过程或者某一过程、教材中的一个面如一篇课文或一段材料等或者一个点如语言点、语法或语言教学项目,灵活地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引导学生以叙事的方式和表征充分浸入教学过程,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助、共生的课堂文化,师生共建和谐教学场。生态—叙事教学法渗透生态意识或理念,坚持开放性和互动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等,从学生个体出发,发挥其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自觉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的认知提高过程。在保持语言知识输入与语言信息输出的平衡性基础上,在叙事的过程中把学生浸入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以多形式的语言活动为媒介,在师生、生生、想象现实等多样化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其语言领悟能力。
基地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一、实践专业引领
二、重建学校制度
三、营造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
四、探究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
一、实践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学习化社会里,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凭靠一次学历受用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除了向周围的同事、学生、家长学习,向书本、实践学习之外,还必须向专业人士学习,不断接受先进理论、技术和经验的专业引领。教研员如何实施专业引领,和教师共同研究,是各级教研室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试论叙事医学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摘要:为叙事医学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推动药学服务的深入开展。方法:介绍叙事医学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探讨其应用于药学服务的意义,探索提高药师叙事能力的方法。结果:叙事医学自2011年引入我国,主要应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国内期刊尚无在药学服务中应用的相关论著。叙事医学应用于药学服务有助于药学工作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提高药学服务的深度,培养药师人文素养,促进药患关系良性发展,树立药师良好的职业形象。结论:药师有必要学习了解叙事医学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推动药学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叙事医学;药学服务;临床药学;药师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师工作重点逐渐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越来越多的药师开始从事直接面向患者的药学服务,如开展药学查房、协助制定给药方案、药物重整、用药教育、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慢病管理等工作。药师在抗感染、抗肿瘤、抗凝治疗、降糖治疗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1-5],已经成为治疗团队的重要一员。笔者早期曾指出:药师与患者之间双向、积极的交流有助于双方的理解,提高药学服务的有效性[6]。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要求药师不仅仅提供用药支持,更应重视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命质量[7]。因而,提高药师沟通等人文素养,对于推进药学服务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学人文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日益受到临床医学界的关注,为药学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本文拟就叙事医学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叙事医学的概念内涵
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丽塔·卡伦首次提出了“叙事医学”[8]。叙事医学是由人文医学、叙事学和医患关系研究等学科知识汇集而成的一种医学,叙事能力具有识别、吸收、解释和被疾病故事所打动的能力。卡伦教授认为,医学与文学渊源深厚,医学在本质上是叙事的,叙事的作用不亚于数字及专业术语。以情说话、带情倾听、用情看病,回归医学本身,叙事医学由此应运而生[9]。实践叙事医学,由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工作者通过“吸收、解释、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为其提供充满尊重、共情和生机的医疗照护[10]。叙事医学采用文学叙事来丰富医学,认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义;用叙事来体现医学人文,聆听排斥科学话语的患者声音。简单讲,叙事医学就是讲生命的故事,把医者和患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1]。根据卡伦教授研究,书写平行病历是医生实践叙事医学的主要形式。平行病历记录疾病带给患者的主观感受,也描摹诊治过程中医患的所思所悟,是“非技术性”的人文记录。提高医者叙事能力,可以从“细读、关注、共情”三步做起。细读。以读者而不是医者的角度阅读疾病的故事,从文字中体会和意识到患者面临疾病、苦难、死亡时的精神冲击,也可以意识到技术的局限和冰冷。卡伦教授在著作《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中提出了细读法,以及细读文本的五个要点[11],包括:1)框架(文本的作者、读者及其空间结构);2)形式(文本体裁和结构、叙述者、暗喻、典故等);3)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线);4)情节(文本中发生的故事);5)意愿(作者创作的目的)。关注。关注病情是考验医者的智商,而重视病人的心情可以检验医者的情商。在医疗实践中,除了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更应积极关注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情感诉求。共情。通过细读和关注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就能够实施有效沟通,与病人的情感相融合,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共同面对治疗的成功与失败。叙事医学包括三个要素[12]:即关注病人的故事、再现医者的实践、接纳医患间的共情。三者合一,为现代医学注入情感的活力,也是医者成为“师”的必由之路。国外叙事医学临床实践可参考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卡伦教授主编、郭莉萍教授主译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一书[11]。学者Bayoumi指出了作叙事医学的五条原则[13]:第一、数据的呈现顺序应反映这些故事,而不是混乱的数据收集;第二、病例报告应反映患者的患病经历,例如:包括病人主诉,而不是令人遗憾的转诊原因;第三、病例报告应反映演讲者的诊断或治疗逻辑;第四、既往病史应包含涉及患者现状的一切因素,如用药史和家族史;第五、案例报告的语言应适合讲故事,并顾及患者的经历。
2叙事医学在国内的发展及应用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探索
摘要: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文章探讨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提高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策略探讨;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农村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教学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师反思十分重要,对此,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农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指导作用。
一、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拓宽视野,不管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学科方面,都需要及时充电,让自己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领军人物[1]。
(一)书写教学后记
高校外语翻转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高校外语二语学习中,“去动机”现象普遍存在,而教师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动机减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论文从翻转课堂的视角对教师课堂叙事话语、策略及学生二语习得动机等双层面展开研究,通过以茶文化传播及光棍节等主题为例,以教育叙事学、二语接受学理论为基础从心理学视角、应用语言学视角下探究高校外语教师课堂叙事策略对学生二语习得动机的影响。
关键词:翻转课堂;叙事话语;二语习得;动机
1引言
高校外语课堂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双向流动的过程,课堂效果与教师叙事策略、叙事方式、学生习得动机密不可分。教师的叙事方式与策略关切学生语言习得反映与效果。语言学习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因素之一的学习动机,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建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多元化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综合考量。本文是一次文学与语言学在外语课堂中的联姻。是文学叙事这个小伙子(教师)能否激发起语言学姑娘(学生)兴趣的一次极富意义的探索。美国学者费希尔(WaiterFisher)认为,“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都可以看作是叙事的”。本研究是针对高校外语课堂翻转课堂中教师叙事策略对学生二语习得动机的影响性研究,分析教师叙事策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语言习得。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研究对象。在抽样层面,研究教师课堂叙事采用的是典型个案抽样,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以便了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的现象本质。如教师叙事类型中“活泼型”叙事方式、“传统型或平铺直叙型”叙事方式;学生层面采用的是分层目的抽样辅以同质型抽样(即选择一组内部成分比较相似,同质性比较高的个案进行研究),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本次抽样对象为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非英语专业、会计班的学生,按照调查问卷先对教师课堂叙事类型进行分类,该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基础的水平上非常接近,都有不错的英语基础,且学习态度良好,能较好地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2教师话语叙事策略与学生二语习得动机
2.1话语叙事策略。作为一名叙事探究者,在课堂中,我特别关注空间的维度,关注教师话语叙事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及兴趣的影响。因为人类从根本上是依附于所处环境的,学生语言习得动机的强弱受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Chaudron(1988)认为教师话语对低层次、非英语母语者存在的影响。2.2分析结果。从听课观察+学生访谈的结果来看,活泼型话语叙事的教师倾向采用实物、案例、图片、演示、呈现的话语叙事模式、策略来组织教学内容,多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的二语习得动机,访谈学生25人,其中占95%认为教师的话语叙事策略激发了他们探索茶文化的动机,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牢固,课堂气氛活跃。而相比之下,传统型话语叙事策略的教师虽然教学内容准备很详实、讲解也很详尽、清晰、语速也不快,但学生的反应非常明显,认为无法激发他们二语习得动机的最大值。访谈学生25人,其中占93%认为教师的话语叙事策略过于呆板、亦步亦趋、文字陈述太长、无法很好激发他们探索茶文化的动机,占65%的同学认为课堂内容复杂,很难掌握,总体课堂气氛呆滞,学生精力不集中。(Chaudron,1988:84)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更有可能作为一种简化的工具,旨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型话语叙事即平铺直叙型的话语叙事模式的教师使用陈述句要比问句多,话语在表达上更简单,速度更慢,发音也更清晰。但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交际模式带来了信息的差距和权力距离,因此,学生们被孤立于课堂之外,习惯于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倾听”,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演讲的权利,慢慢也就失去了二语习得的动力与动机。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与启示
1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医学人文包括了医学与宗教、法律、历史、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群。它是20世纪兴起的以反思医学目的、维护医学尊严、坚守医学良知等为内容的学术思潮、教改实践和文化运动[1]。20世纪以来,作为世界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伴随医学人文课程的发展,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为各国医学人文教育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1.1启蒙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主要特点是医学史课程的独立设置以及“医学人文”术语的提出。20世纪早期,不少西方学者开始提出医学人文的概念,促进了美国医学人文思想的启蒙。1913年,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HistoryofMedicine出版并很快成为权威课本。192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英语国家中最早医学史研究所(医学史系),聘请受过医学史训练的专人教授[2]。1930年作为全美医学院实施第二个独立历史项目的机构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成立[3]。1937年全美67所医学院中有46所医学院开设了医学史课程[4]。1948年,美国科学史家萨顿首次用“医学人文”术语。提倡融汇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新人文主义,指出医学人文学对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推动了美国医学人文思潮的兴起。1.2兴起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特点是更多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及医学人文相关机构的创立。1952年~1957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开设医学人文课程,这被认为是北美最早的医学人文课程[5]。1955年美国88%的医学院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提供医学史课程。但1960年代后,医学史领域已为日益增加的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医学人文学科等课程分享[4],更多医学人文课程在60年代得到设置。一些致力于医学人文研究的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应运而生。1967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医学人文机构[6]。1969年,美国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创建[1]。1.3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的医学人文相关机构的广泛设立及促进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是1971年佩里格里诺创建医学人类价值研究会[7]。1972年全美4%的医学院校将医学伦理学作为正规的必修课独立开设[8]。其次是医学院校积极引进人文教师,建立相应人文机构。1972年滨州大学医学院聘任第一位从事文学的医学院教授[9]。1973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建立医学人文研究所,1988年开始研究生课程,提供跨学科医学人文硕士和博士学位[10]。1972年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尝试将人文学内容引入大学课程,并于1976年成立医学人文学系[11]。1978年东卡罗莱纳大学布罗迪医学院建立医学人文学系,并提供医学人文课程[12]。1982年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医学院设立医学人文机构,为本校和当地提供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和伦理价值咨询服务[13]。与此同时,1976年JournalofMedicalHumanities创刊,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著名思想论断,1979年JournalofMedicalHumanities创刊,这些都为80年代后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学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受新的医学模式思潮及美国医学院联合会医生总体职业教学委员会报告影响[14],不少医学院校着手修订本校的课程计划,一个重点是重视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向学生传授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巧和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1985年,哈佛医学院开发了新途径课程计划,开设病人-医生课程,实施以病人定向的课程安排[15]。更多医学院开始提供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如戴维森学院、德雷克塞尔大学医学院等。1988年美国阿诺德•戈尔德基金会成立,每年资助全美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医学生入学时举行白大衣授予仪式,同时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也是美国规范人文医学教育的开端[16]。1.4拓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特点是医学人文课程的普遍设置和选修、以整合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改革的兴起以及体现新的发展方向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拓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更加重视医学生人文素养。1991年开始鼓励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的学生报考医学院,且增加了作文考试[17]。1994年纽约大学医学院创建了第一个医学人文学网页,后发展成文学、艺术与医学数据资源库[18],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医学人文学科相关信息资源。同年,由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资助的《为未来培养医师》医学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在全美8所医学院启动。改革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医学人文课程的大量设置[19]。1995年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科学课程,并得到了联邦基金[14]。2011年,在美国133所被认证院校中有69所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医学人文课程[20]。2016年一项面向美国医学院协会和美国骨病医学院协会134所医学院的调查显示,70.8%(95所)提供必修课,80.6%(108所)提供选修课。有80所学校报告四年内所需人文学科教学的平均总时数为43.9学时[6]。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不断受到关注并发展,MedicalHumani-ties创刊,AcademicMedicine、JAMA、Lancet等顶级杂志开设专栏或增设人文话题版面[21],1999年~2017年,美国是医学人文和人文医学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22]。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以整合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改革兴起。1998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启动“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整合”的课程改革,其病人关怀基础覆盖整个基础核心课程阶段,涉及临床技能、职业态度培养、临床思维等[23]。2003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结合的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改革,开设Doctoring课程[24]。2005年梅奥医学院对持续90年的课程实施改革,构建四个主题为特征的高度整合化、模块化课程,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影响医疗构成的社会因素、相关医疗体系、医疗改革进程、职业规范的要求、有效的医疗交流以及相关文化背景,以及对患者安全的关注及质量改进理论的学习与应用[25]。2006年哈佛医学院“新途径整合课程”改革,促进了医学人文课程总课时和选修课程门类的增多[26]。200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实施从基因到社会课程体系,就职业精神、医患沟通等主题整合[27]。2015年哈佛医学院实施“途径”创新课程改革,发起了多学科与多机构的“艺术与人文倡导计划”[28]。课程整合促进了学科融合。20世纪初叙事医学和健康人文的兴起引领了新型医学人文课程的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拓展了医学人文边界。2001年,美国丽塔•卡伦提出叙事医学概念[29],引领叙事医学运动,促进了医患沟通研究和实践的叙事转向。哥伦比亚大学首开叙事医学课程,2009年招收叙事医学方向的理学硕士。2009年,125所被调查美国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叙事医学类课程,至少59所将某种形式的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30]。2010年健康人文概念提出,推动了多所大学健康人文研究机构和相关课程的设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通过“保健中的艺术与人文项目”,开设文学中的女性身体和健康,法律与医学,女性、生殖和权力,HIV/AIDS与美国文化,文学、电影、电视中护士形象等课程[31]。所有这些努力都在不断促推医学人文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拓展,并成为《世界医学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促推医学人文学科研究边界和发展视域的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特征
2.1培养目标明确。美国医学教育界和医学院校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1984年美国医学院联合会的医生总体职业教学委员会报告建议,医学教育应当像知识的传授一样,强调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训练。波士顿大学在七年制人文/医学教育项目中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具备宽厚的医学人文思想素养的高层次人才[32]。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医学艺术有高超技能、对患者富有同情心的行医者,养成一种能保持社会科学习惯的学科带头人[33]。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课程计划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职业精神,强调应当具有自我评价和道德反思能力,终生能够开展负责任的、有同情心的医学实践[23]。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为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指引了方向,实现了由重视知识、价值到重视技能、行为、态度和情绪情感的转变。2.2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多元。美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师资队伍以专兼职结合,兼职为主,教师来源多样、学科背景多元。他们可能是大学内部教师、医院医生或者社区行政管理者。一般都具有人文社会学科或不同医学学科专业背景,有的具有两种以上学科背景。美国很多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团队主要由伦理学与哲学教师、医生以及律师等构成,伦理学、哲学教师进行临床前教育,医生则负责临床期伦理教育[34]。如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系仅两名专职教员,大量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历史、文学、人类学、法学等领域。其医学伦理学授课教师主要由十个来自医学院的医生和同等数量来自人文艺术学院的人文教师组成[1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伯曼生命伦理学研究所37位教师来自学校四个学院,拥有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法学博士或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双博士学位的教师有6人[35]。总之,来源多样、学科背景多元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为美国医学院医学人文课程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支撑。2.3课程设置趋向综合。美国医学院校注重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综合性,针对现实问题选择与设计不同主题,贯穿起不同学科,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行为科学等的交叉融合与整合。如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医生、病人和社会,包括有关伦理学、沟通技巧、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文化多样性、卫生政策、慢性病和疼痛处理以及家庭暴力等方面的实质性内容[36],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病人、医生和社会,包括医学史、伦理学、职业行为自我保护(医师职业的生活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性格测试和适应工作环境)等[37]。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医学人文课程整合改革都是课程设置综合化的典型表现。2.4教育经历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贯穿第一到第四学年的医学人文课程。以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院为例,大学第一、二学年,主要通过讲授、研讨会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医学实践相关的伦理学、法律和政策解决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提供一些为解决专业问题而设计的工作坊。第三学年,学校提供一个为期两周的专门关于医生病人关系的课程。当医学生进入临床成为临床见习医生时,还要求必须接受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学习经历。旨在与医学的各个专业领域保持独特的相关性,被设计的医学人文学习模块是家庭和社区医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外科学内容的一部分。第四学年,医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两周的医学人文综合课程社会、法律和卫生保健:医生的作用[11]。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向所有年级学生开设医学人文学与生命伦理学课程,一二年级为医学人文学讨论会专题,三年级见习为伦理学个案讨论会,四年级为一些选修课。内、外、妇产科住院医生也上课,且每年提供一个进修生名额[38]。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在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及继续教育阶段延续,甚至拓展至医生整个职业生涯[39]。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住院医师学习期间,每周一次的内科大查房1/3左右的内容是医学人文教育,而平时各种讲座,这一比例甚至可达1/2以上[21]。叙事医学的发展也为医学人文教育在整个职业生涯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支持。2.5教育对象比较多元。正是由于美国医学人文教育拓展医生整个职业生涯,所以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面向各种学历层次的医学生和医学预科生,还面向大学教师、住院医生、临床医生、从事卫生健康事业的社区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开设医学人文教育相关课程,许多医学院专为硕士、博士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医学生提供医学人文研究生教育项目,也有的会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为相关职业人士提供医学人文培训。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在网上为所有临床科室的住院医师提供了一个短期的伦理学课程。每年夏天会为来自全州20位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开设关于卫生保健伦理方面的工作坊,以帮助他们有效处理医院伦理委员会和医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2.6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美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堂主要采用基于小组的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和研讨课等形式,注重学生参与及小组讨论,尝试通过运用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观看影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表演心理剧或戏剧、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来促进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问题解决、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发展。如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课堂多采取讲授、小组案例讨论、小型研讨会、主题汇报或是与标准化病人互动录像等方式开展。教学方法包括讲座、研讨会、基于案例的小组讨论、标准化病人互动录像和学生参与模拟审判[11]。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们被分成10人一组,课堂结束要求每个学生撰写简短的关于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技术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也得以推进,如乔治城大学医学院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医学人文课程[40],以及一些院校的混合学习课程途径、基于艺术的移动应用程序、摄影、叙事技术等[39]。还有临床实践融入伦理、法律、心理、文学等以培养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及同理心,突出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也提供医学人文科研训练。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将医学学者计划扩大一个新的分支:艺术和人文医学学者。该项目鼓励对艺术和/或人文学科与医学交叉点感兴趣的医学生通过完成与教师和其他专家指导的重点项目来追求这一兴趣[41]。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学生在第四学年高级学习(含选修轮转、研究课、专题调查)时,可以选择卫生政策、人文学科、医学教育等社团[23]。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为了学生POM(PracticeofMedicine,贯穿四年医学教育,以临床伦理与医患沟通为主干)顺利完成,学校要求学生从第三年就参与教授研究计划,第四年结束撰写一篇适合发表的文章或者研究报告,锻炼文字沟通能力[42]。2.7考试评价侧重能力转化与提升。美国医学人文课程或项目的最终考核方式有提交论文、关于问题解决的方案或者不同形式的作品(也可以是艺术作品)等,目的是促进学生实现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转化与提升。例如,纽约大学医学院,每一位三年级的医学生在内科见习期间都要写一篇有自己见解的文章或诗歌,其题材可以是艺术、生物、化学、经济、地理、历史、文学、数学、机械、玄学、伦理等学科,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任何其他领域,学生的文章涉及到广泛范围的题目,最终教师会评出优秀文章。四年级选修课程两可之间:模糊不清的界线与内科,主要根据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情况和写作的质量来评定及格与不及格[36]。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则允许三、四年级学生选择在一名教师指导下设计并教授一门面向一年级的医学人文课程[43]。
3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经历近百年发展的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受新的医学模式及《全科医师职业教育计划报告》等影响,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与探索,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为未来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3.1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少[44],很多教师缺少临床实践经验,授课内容偏重理论和学科完整性,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视角设计思路,融入临床实践不够,吸引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加强政策扶持、经费资助、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多学科教师的交流沟通协作,以研究项目合作促进基础与临床师资的相互融通,或者加强教师多学科背景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或者积极吸纳具有多学科背景和临床医疗经验的教师,或者通过人文医学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推动多学科背景教师协同合作的复合型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立足复合型师资队伍,鼓励并促进更多以问题、案例、病例、主题等为特征且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与整合,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医学生跨学科多维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2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着重培养岗位胜任力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大班理论授课曾为中国教育短期内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要求提高,大班理论授课弊端也不断显现。传统大班授课固化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课堂学生参与率不断受到冲击,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力、实践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沟通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导致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岗位胜任力不足。因此,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必须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取积极的有效教学策略,设计与现实问题解决相似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通过深度学习,在不断参与问题解决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多样化培养途径中锤炼学生,让学生走入社会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3.3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贯穿整个职业生涯随着中国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和数量也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开设不足且不均衡、缺少连续性,而且没有贯穿到每个学年。教育对象以医学生和医生为主,涉及毕业后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医学人文课程或培训项目比较少,需要不断扩大医学人文教育的受益人群和发展力度。随着医学人文教育向叙事医学和健康人文的拓展,拓宽医学人文教育的覆盖面,推进系统连贯且拓展职业生涯的医学人文教育也将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