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11:37: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学心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学和心理学分层教学研究
摘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差异也是方方面面的,要想让学生更大方向的发展,激发其潜能,一种或多种相似的教育方式肯定满足不了全部学生的差异需求。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探讨了分层教学的必然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教育学;心理学;分层教学;研究
1教育学方面阐述分层教学的必然性、科学性
分层教学的提出对于教学界来说是极大的进步,分层教学观念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古代相关书籍就对分层教学进行了记载。我国著名教育学论著(《学记》)里面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比年入学,中年考学,九年知类通达,可谓达成。”它简述了教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教育亦是如此。这从客观上说明了教学是循序渐渐的,又从某方面阐述了教学也是一点点渗透即我们所说的分层方法。两千年前我国的大圣人孔子也在当时对分层教学进行了记载。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说的就是教育学生要分析他的行为举止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要了解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兴趣和爱好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比如说孔子的两个学生仲由和冉求曾经问过孔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听到就要干吗?”但是孔子给予他们不同的答案。给予仲由的答案是你家里有父亲等长辈,你应该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商量后再做决定,怎么可能听到就去干。但是给予冉求的答案是听到了不立刻去做还等着什么。当时在孔子府上作客的公西华非常迷惑,相同的问题却是不同的答案,于是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请教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仲由胆大、勇猛,所以我要让他冷静沉住气;冉求平时畏首畏尾,做事不果断,所以我要鼓励他、给他壮胆。不难看出,孔子对其学生是很了解的,会根据其自身特点去教学。因材施教也体现在国外的教育中。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转变差生的理论中,强烈反对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他认为对于差生进行教育应该采取分组施教和个别施教的形式。他曾经告诉教师,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举止是各种各样而且丰富多彩的,不能让学生这些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去适应一个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对待差生的思想就是不只是在脑力上而且还要在时间上对差生进行个别安排,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个别的因材施教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和学习,才能为差生注入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方式也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活跃,大大增加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个别的因材施教还可以具体了解到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人特点优点或者缺点,以便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2.1更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新浪潮,它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从研究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问题转而研究人的积极品质。近年来,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忽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及克服心理障碍,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重视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回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塑造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大学生。2.2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开放且欣赏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鼓励培养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及力量,这种主张契合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及表现、疾病成因和矫正方法,但这些研究的针对对象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而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毕竟占少数,因此其他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被忽视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有利于面向全部大学生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2.3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解释问题,让个体从问题中得到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在帮助他人挖掘潜能、塑造良好心态的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美德和积极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积极的价值观,改变工作方法,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运用
摘要:学前教育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学前教育学中有效地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对幼儿未来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教师在课程教授时,应做到对此课程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幼儿的情操与品质。通过对情感教学心理学及学前教育学两者关系的分析,来阐明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应用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传授情感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身修养。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环境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
1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心理教育
长期以来,在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还是延用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述、灌输,学生被动、机械接收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起到相关的效果,也没有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有任何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为了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学生的学法以及教师的教法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
1.1将学生的实验参与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的许多内容具有理论性、概念性强等特点,假如仅仅凭借教师在课上进行简单的讲授,中职学生们可能能记住某些理论知识与心理学条文,但是对于其实际的应用,往往还是感觉模棱两可的。因此,需要将心理学的相关实验引入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去,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其中,用亲身的感受,去深化对其原理的理解。
1.2倡导学生们进行独立的学习
现代的教育理念,往往是比较倡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自主式学习的,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讲授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新知识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学习提纲,将学生们编排成独立的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组内讨论、合作等方式,完成对新知识的预习工作,然后再让他们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方式去掌握课程整个的体系,让学生在独立、主动探究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认知。
音乐教育如何完善与音乐心理学的融合
摘要:音乐是一门重要的人类艺术,是人类思维与智慧的结晶,音乐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学科。但是,在该学科体系中,音乐心理学并没有受到高校教育广大从业者关注,只关心音乐的乐理教育,忽视该学科对高校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该学科心理学地位,成为了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各个学科之间交流与联系逐渐加强,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得到广泛关注。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影响深远,特别是该学科心理学对学生的教育。本文从音乐心理学内涵入手,分析音乐心理学在该学科中的地位,与该学科其他分支的联系。最后,提出该学科教育与心理学相融合的方法。
一、音乐心理学内涵
(一)音乐心理学基础知识。音乐心理学源于欧洲对于心理领域研究的成果,它将音乐艺术与现代社会人类心理学相结合,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现代高校学生心理完善与健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该学科的心理学开始逐渐系统化、专业化,并且引导高校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学习与训练,形成与提升审美能力,在生活与学习中进行艺术的、审美的思考。从而使人生变得丰富、充实[1]。(二)音乐学科中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联系。音乐教育属于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增强高校学生艺术感官体验,以及生动的表达能力,引导高校学生使用艺术眼光、艺术思维对生活进行思考与反思,从而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寻找生活的意义。1.在音乐教育学中,心理学是其思想核心。音乐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而音乐教育的对象也是人。因此,人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核心,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便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虽然,我国高校教育在体制、观念、思想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但不变的依然是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如此,才能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2.音乐心理学中,教育学是其应用关键。在新教育形势下,专家学者对音乐心理学不断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是,对高校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应用研究成果,如果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心理学教育,让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中真正获益,这也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由此,不得不将教育学应用于音乐心理学之中,从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层面,对该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
二、音乐心理学与该学科体系
教师资格教育学通知
各学区、乡(镇)中小学、幼儿园,县直属各学校:
根据**市教育局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的工作安排,200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与心理学培训考试报名工作将于2008年1月上旬举行,为做好我县本次考试报名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及对象
仍按《浙江省实施<教师资格条例>细节(试行)》(浙教人[2002]407)、《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与心理学培训考试实施细节的通知》(浙教资中心[2002]1号)、《**市教育局关于做好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若干意见》(温教政[2002]19号)的文件规定执行。
二、报名日期
2008年1月7日至8日(星期一、二两天),逾期不予办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心理、认识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以教学标准作为大纲,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要求,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接受、信息传递、教育者心理、教育对象心理、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研究,从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实证性研究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是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于21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一门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学分支学科。它的内容体系由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论、高职学生心理素养论、高职学生人格塑造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论、高职学生心理咨询论、高职学生人际沟通论等基本论题组成。为了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学的稳步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实施突出学科意识、强化基础研究、扩充研究队伍三项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新兴学科
近年来,基于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研究,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使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以下以“高职学生心理学”作为基准缩略形式)走进初创阶段。本文依据对“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粗线条地描述了高职学生心理学的创生背景,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高职学生心理学的基本论题,提出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学稳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高职学生心理研究期刊文献看学科的创生背景
作为高职学生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心理”,有多种简化或缩略形式。在一个学术领域或一门学科中,期刊文献是最便捷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其数量远远多于学位论文、专门著作(含教科书)。探寻一个学术领域或一门学科的演进轨迹,可以从分析以该学术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期刊文献入手。近期,笔者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分别以“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心理”的多种可能存在的等义词组作为检索词,,进行文献“篇名”的“模糊”检索。“模糊”检索的长处是可以检出一些检索词构词不连续的主题词,扩大文献检出量。例如用“高职高专学生心理”进行“模糊”检索,能够将“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心理”、“高职高专学生团体心理”等符合要求的文献都呈现在检索结果中。笔者共使用来24个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其中有6个检索词的检出文献超过100篇。其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301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713篇,“高职大学生心理”552篇,“高职学生心理”2092篇,“高职生心理”432篇,“高职高专学生心理”134篇。表1的前6行列出了这6个检索词的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因2015年的文献数据不完整,在表中加括号予以标示。)除“高职学生心理”之外,“高职学生人格”、“高职学生意识”、“高职学生精神”等也是高职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了拓展检索范围,笔者又以上述3个词组及其等义概念作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检出文献分别为189篇、527篇、242篇。同样,“模糊”检索可以扩大文献检出量。以“高职学生意识”进行“模糊”检索,能够检出篇名中包含“竞争意识”、“创业意识”、“自我责任意识”等主题词的文献;以“高职学生精神”进行“模糊”检索,能够检出篇名中包含“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主题词的文献。上述3个词组的检索结果也列入表1。表中9项文献总数为5182篇,以下将这些文献统称为“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99年发表的《关于高职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1]是中国第一篇涉及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期刊文献。我们由表1最后一行年度合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年以来,“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文献数量的持续增长,从一个侧面表征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当年教育部批准新设置4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在全国大规模招收高等职业学生,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学术研究的起步和发展规模,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需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出现,高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研究高职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2000年,也就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招生的第二年,中国大陆期刊中出现了7篇以“高职学生心理”及其同义词组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文献[2][3]。5年后,“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迅速上升到1年154篇。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其中提出的近期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2010年时达到高等教育总招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与此相对应,“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数量在2006年达到200篇以上、2008年达到接近400篇,最近两年维持在年产600篇左右的水平上。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同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的一种偏于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的教育类型,其功能呈现出多重性、多元性的特征。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障碍、心理矛盾和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就业心理、恋爱心理等,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高职学生心理作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的研究对象,是高职学生心理学得以创生和发展的内在依据。由于社会需要的强力拉动,这种内在依据迅速外显,一些研究者清醒地意识到将已有研究成果整合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在“高职学生心理”研究起步不久的2004年就有以“高职学生心理学”作为书名主题词的著作问世[4],由此揭开了创建高职学生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序幕。
二、高职学生心理学基本论题的初步梳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核心范畴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过程中,吸收、借鉴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定位模糊、知识结构及来源不完善、研究效果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需要基于其核心范畴强化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总结,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促进学科研究持续健康发展。
由杨芷英、王希永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一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时代课题,并系统性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意义、研究原则与方法;第二章提出了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并揭露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与接收的心理机制;第四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态度转变和情绪调节的心理功能;第五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转换等原则;第六章从认知改变、活动体验、行为训练等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第七章分别从个体和群体视角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第八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效应的类型与作用;第九章通过分析心理情境的科学意蕴,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意义、原则和路径选择;第十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规律;第十一章通过对心理品质的分析,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和提升策略;第十二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时代命题。书中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学科定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定位并不明确,其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探索的分歧性认知。教育部于2012年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核心课程,但并末纳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位危机。其二,学科知识结构问题。心理学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完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且衍生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虽然涉及心理学理论,但与心理学体系相比较为薄弱。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试图淡化心理学影响而融入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但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结构不完整问题。其三,学科知识来源问题。现代心理学源自西方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缺乏自主研究,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综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难以进行长程、持续、深入的研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缺乏知识来源,陷人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恶性循环。为解决上述问题.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能够通过引入心理学理论,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而是要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才能通过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理论构建。中国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需要开展本土化理论构建,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需求。应在吸收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根植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开展学科理论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论研究成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本土化构建。再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学研究。应倡导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方法,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的复杂性,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形成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最后,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两个方向,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往往存在着学科封闭、缺乏学科间合作的弊端。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队伍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学科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晶
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大学生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对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并阐述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教育心理学;应用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大学生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大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1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把这一学科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较大,高校大学生又面临着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因此,心理上就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疑惑和迷茫。教师要应用心理教育学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为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1.2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排解和疏通,这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高校管理思政教育心理学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将上述两学科成果进行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又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学科领域。随着心理学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各相关成果结合得更加紧密,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的探讨更加深入,产生了一批良好成果,从而使该学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支撑成为可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要通过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要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将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传递给教育对象,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管理工作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如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怎样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哪些心理功能和心理学原则;怎样帮助学生战胜挫折怎样消除和预防逆反心理;怎样进行有效的激励等等。因此,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审视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德育工作。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哲学史、心理学史和教育学史告诉我们:德育过程的基本问题就是政治道德知识如何转换为相应的行为习惯问题。我们辨别大学生是否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是以它是否掌握道德知识为标准的,应以它的行为为标准。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身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对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取得某种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因此,认知是基础,情感、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道德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促使上述三个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并体现在行为上,高校德育工作目标才能彻底实现。
2、加强积极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被借鉴,首先表现为的一种思想、理念、一种技术和行动。为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我们应树立积极心理学新观念,构建符合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首先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现代育人新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育者应转变理念,努力使学生不断发现自身长处和优点,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其次,广泛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教育,以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与抗挫能力,健全心理素质。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鉴别、自我启发、自我提高。最后是以素质拓展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