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17:17: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学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一、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组织
美国比较教育系统性研究的确立和开展与其建立的研究组织“比较教育协会”密不可分。美国比较教育协会(ComparativeEducationSociety,CES)成立于1956年,于1968年更名为“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CIES)。它是世界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比较教育协会。[2]它的成立源自1954年在纽约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比较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的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只有35个学者参加,但会议的组织者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W.Brick-man)编辑了他们的论文,并将其作为“比较教育年会第一次会议记录”,[3]此举措也预示着该学术团体将在美国比较教育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迫切需求成立正式的组织,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在1956年纽约大学年会上宣告成立,来自纽约大学的布里克曼和肯特州立大学的杰拉尔德(GeraldH.Read)分别就任协会第一任主席和秘书兼财务官。随后,美国比较教育协会于1957年在芝加哥召开第一次年度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杰拉尔德指出,“协会为比较教育和其他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授、学生开放,也为那些致力于比较教育领域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组织的人员以及在专业教育和其他学科中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开放”。[4]与协会一同诞生的还有《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季刊),它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卓著的声誉,旨在推动比较教育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学。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乔治•贝雷迪(GeorgeBereday)任第一任主编。比较教育协会于1980年在肯特州立大学档案馆建立“CIES档案”(CIESCollection)以保存记载其发展历史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协会因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比较教育协会也对内部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历史工作室,并下放委员会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权利以增建新委员会。[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比较教育协会由一些杰出教育家成立发起,这些教育家组成最早的领导团体,定期召开世界性学术会议,这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比较教育的交流。同时,由于教育质量受到全球的重视以及教育改革浪潮再次兴起,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始成为比较教育年度会议的关注点,如2011年大会主题为“教育就是重获自由”(EducationisthatwhichLiberates),2012年主题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TheWorldwideEducationRevolution),而2013年主题则为“教育质量:全球最紧迫且争议性愿景”(EducationalQuality:GlobalImperativesandContestedVisions)。这些会议从大教育问题出发,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比较教育学科在新时期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积极准备。比较教育协会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学术成就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的研究,使协会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协会已拥有包括学者、从业者、学生在内的会员2000多人,其中1/3的会员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发表的文章中,美国以外的作者占近一半。[6]此外,协会还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UniversityChicago)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的国际比较教育中心分别建立两个教学增进项目(TeachingEnhancementProjects),一是比较与国际教育课程档案项目(The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CourseArchiveProject,CIECAP),即一个包括世界各大学所教授的比较教育特色入门课程的在线的数据库;二是比较教育教学档案项目(ComparativeEducationInstructionalMaterialsArchive,CEIMA),即一个收集和分享世界各大学比较教育工作者教学资源的电子公开网站,以加强教学实践,促进大学间的对话和记录比较教育领域发展动态和变化。作为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重要组成成员,美国比较教育协会正不断努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举办比较教育大会以推进当代全球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而推动世界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现实进展的最好反映。从比较教育学者对美国权威性杂志《比较教育评论》在近些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在主题、方法、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朝着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且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和深入。
(一)研究主题多元化
“研究主题是论文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者在文章中关注的核心话题,折射着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7]通过学者对近年美国比较教育杂志中出现的众多研究主题的归纳和分析,可发现已有研究:既强调宏观教育制度的深入化研究,又提倡微观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分析;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斯坦福大学学者乔尔•萨莫夫(JoelSamoff)等人对2004~2008年间《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所涉及的381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有关“教育行政与管理”的课题占总课题的32%,主要涉及教育机会、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理论、教育财政等话题,说明教育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校外因素的关系是当今比较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题。其中“教育政策”研究是最热的主题,达到课题总数的12%;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主题的文章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兴趣点,占总课题的18%,主要涉及课堂教学、考试测验、读写能力、教育质量、学科和外语学习,且以“课堂教学”(8%)与“教育质量”(6%)为主要关注对象。[8]此外,“社会因素”研究这个主题在近年吸引了《比较教育评论》的很多注意,占课题总数的50%。[9]像意识形态、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教育援助、人权教育、健康教育、跨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话题经常被讨论,尤其对“全球化与国际化”、“公民教育”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给予极大地重视。而对教育分散、农村教育、教育冲突、性别教育、宗教教育等主题也有具体探讨,这表明比较教育研究更重视微观教育领域。同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关注的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研究,这说明国家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值得关注的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纯理论性探讨在近年来有明显下降趋势,《比较教育评论》上反映这一主题的文章2007年只有3篇,而2010年和2011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10]
医院全员教育管理的规定
为更加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加速医院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医院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参加院内继续教育、外地参观学习、短期培训、学术技术讲座、交流、进修学习以及学历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为认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教育及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学习管理,现特作如下规定:
一、认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养教育和考核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是医院水平的体现,医务部、护理部及各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抓好日常技能培养,并且于每年6月和12月底分别组织开展全院性技能考核评比,医院对优秀个人和科室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将考核成绩纳入科室年终优秀评比条件之一。
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根据《四川省继续教育条例》和《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等规定,继续医学教育是所有医、技、护理人员学校毕业后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必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是所有医、技、护理人员职称考试、聘任,执业资格考试、注册,年度考核等的必备条件。
1、医院定期不定期组织本院专家或外出进修学习、短期培训回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主要介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新检查、新诊断、新治疗以及疑难危重病案讨论等,原则上每月组织一次。
语文教学论文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论文归于科学研讨论文的领域。可是教育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所以纯理论、纯学术的研讨;而教育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杰出的实践性。那么语文教育论文的根本特色是什么呢?
语文教育论文与教育总结归于两个不同的文体规模。前者属科学研讨论文领域,后者属工作报告领域。因而,二者具有不同的特色。
教育总结是对某个教育阶段、某个教育规模中教育工作情况的总结,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阐明。教育论文则是一种理论联络实践的文体,它除了具有实践的阐明之外,还应该有理论的剖析和一些学术性的讨论.当然,教育论文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的根底上产生出来的,因而,它与教育总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距离。好的教育总结经过加工和提炼就能够成为一篇教育论文。但从文体上说,二者究竟有差异。教育总结中当然也能够有一些理性的剖析和理论的讨论,但这不是必需的;教育论文则有必要具有理论的讨论,有必要在实践的根底上升华为理论,有必要以规则的总结和提炼为意图,而不能只是逗留在对教育实践作法的表述上。
经过以上阐明,咱们以为写语文教育论文首先要把握住这种文体的根本特色:既注重实践性,又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既要以教育实践为根底,总结实践经验(包含自己的,或他人的;正面的,或不和的),又要在此根底上运用有关的理论(如教育学理论、心思学理论、言语学理论等等)加以剖析提炼,沙里淘金,去伪存真,概括出带规则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则又要能对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写好语文教育论文,要么只论述某种观念,不提出有实际针对性的实践根据,泛泛而论,不处理实际问题;要么只说自己怎样做怎样教,不剖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认真研讨的地方,这就和一般的教育工作总结没有什么不同。
高职教师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分析
摘要:教师职业教育研究能力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养成。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初级研究者,高职教师可借助“术”的手段促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养成。初级研究者应筑牢“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等研究意识;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模仿对标对象、在实际项目“做中学”等方式养成职业教育研究能力;通过反思实现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进阶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教研究;意识;能力;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1]教育学者赵志群指出:“除了政策和经费等宏观因素以外,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方法论和技术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处于‘学术无知’状况下进行的朴素的实践探索已经走到了尽头。”[2]石伟平、徐国庆指出:“高职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或是经验总结,或是工作报告,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高职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高职研究队伍还非常薄弱,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团队也似显不足。”[3]可见,职业教育研究力量普遍薄弱、研究水平较低,是高职办学进程中明显的短板。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离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加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力量,尤其是发动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反哺教学是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现实之需。然而,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活动,从事科学活动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对于职业教育初级研究者的广大高职教师而言,一些“术”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快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
二、意识: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准备
职业教育研究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的活动。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就是研究者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活动须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复杂性”[4],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者从事这样复杂的研究活动须具备相应的研究意识。从初级研究者“术”的视角看,这些意识包括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1.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广大高职教师首先须具备的意识,这是对自身工作的自觉。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初级研究者投入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具有责任意识的体现。徐国庆指出:“职业教育至今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领域。”[5]“经验层面的研究远远超过理论层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不高,理论色彩不浓,还停留于就事论事层面,满足于对职业教育现状的简单描述”[6]。众所周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在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受制于我国古代以来重视道德教育,轻视生产生活经验习得,重“做人”、轻“做事”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职业教育在我国一度缺乏深入的研究,直接移植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不高。然而,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质量出自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之手,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中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有了这种提升“质量”的责任意识,职业院校教师才更加清楚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追求的事业。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高计划”出台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新时代。广大高职教师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努力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恰当的方法(论)意识”[7],立足工作岗位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用“智慧”去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2.问题意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8]有无问题意识是划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重要标尺,培养问题意识是初级研究者的基本功。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从哪儿来?从已有的职业教育期刊文献中“发掘”而来,从其它学科理论中“类比”而来,从各级课题单位的课题指南中“借用”而来,“从历史发展、教育实践、现有理论、多种矛盾”[9]中挖掘而来。然而,对于初级研究者而言,尽量从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体验“察觉”而来,这种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或优势的经验找到的问题可以做得更加深入透彻。如教师课后小结和一学期工作总结便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有心的教师把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汇总后便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借助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就能成为有创新点、可复制推广的教学经验,也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于想在职业教育研究有所建树的初级研究者来说,还应主动了解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知名职业院校的实践经验,“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10],找准职业教育的“真问题”,不做“假问题”研究。3.批判意识。学术研究在批判中得以发展。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和批评的精神,保持“客观中立”的观点。对于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应对国内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借鉴,对自己形成的职业教育理念批判性扬弃。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水平一直比较低,研究力量一直薄弱,真正成熟的职业教育理论还比较少。一度直接移植国外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况。这就要求初级研究者要扎根中国大地研究职业教育,要有意识地立足本校进行院校研究,要具备“了解、熟悉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具有对教育现实反思、判断的能力”[10]。初级研究者要立足实践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文件,尊重客观事实,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同时,初级研究者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文献材料中要读出空白与不足的地方,读出自己的“观点”。4.创新意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创新性活动,最终要形成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形成一定的学术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初级研究者要尽可能培养包括迁移意识、跨学科意识、创造性意识等创新意识。第一,培养迁移意识。迁移意识是指研究者在观察事物、阅读资料时,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迁移到研究、思考的职业教育问题上去。初级研究者要努力建立阅读材料与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即使这些内容与研究思考的领域毫不相干,尽可能找到事物、材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所掌握的材料转换成研究领域的材料,把别人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新观点。第二,培养跨学科意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结构上看不完全相同,除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之外,职业教育研究对象还包括‘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11],具有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对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而言,还要有跨学科的意识,即既要学习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要用多元视角、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跳出职业教育自身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第三,培养创造性意识。“任何教育研究,都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包括在教育知识方面有所贡献、对教育实践能够提供新的启发等等。”[12]。初级研究者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时一定要有意识在研究的对象、视角、方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尝试,力争得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高职教师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分析
摘要:教师职业教育研究能力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养成。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初级研究者,高职教师可借助“术”的手段促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养成。初级研究者应筑牢“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等研究意识;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模仿对标对象、在实际项目“做中学”等方式养成职业教育研究能力;通过反思实现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进阶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教研究;意识;能力;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1]教育学者赵志群指出:“除了政策和经费等宏观因素以外,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方法论和技术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处于‘学术无知’状况下进行的朴素的实践探索已经走到了尽头。”[2]石伟平、徐国庆指出:“高职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或是经验总结,或是工作报告,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高职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高职研究队伍还非常薄弱,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团队也似显不足。”[3]可见,职业教育研究力量普遍薄弱、研究水平较低,是高职办学进程中明显的短板。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离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加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力量,尤其是发动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反哺教学是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现实之需。然而,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活动,从事科学活动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对于职业教育初级研究者的广大高职教师而言,一些“术”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快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
二、意识: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准备
职业教育研究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的活动。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就是研究者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活动须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复杂性”[4],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者从事这样复杂的研究活动须具备相应的研究意识。从初级研究者“术”的视角看,这些意识包括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1.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广大高职教师首先须具备的意识,这是对自身工作的自觉。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初级研究者投入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具有责任意识的体现。徐国庆指出:“职业教育至今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领域。”[5]“经验层面的研究远远超过理论层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不高,理论色彩不浓,还停留于就事论事层面,满足于对职业教育现状的简单描述”[6]。众所周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在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受制于我国古代以来重视道德教育,轻视生产生活经验习得,重“做人”、轻“做事”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职业教育在我国一度缺乏深入的研究,直接移植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不高。然而,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质量出自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之手,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中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有了这种提升“质量”的责任意识,职业院校教师才更加清楚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追求的事业。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高计划”出台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新时代。广大高职教师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努力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恰当的方法(论)意识”[7],立足工作岗位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用“智慧”去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2.问题意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8]有无问题意识是划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重要标尺,培养问题意识是初级研究者的基本功。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从哪儿来?从已有的职业教育期刊文献中“发掘”而来,从其它学科理论中“类比”而来,从各级课题单位的课题指南中“借用”而来,“从历史发展、教育实践、现有理论、多种矛盾”[9]中挖掘而来。然而,对于初级研究者而言,尽量从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体验“察觉”而来,这种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或优势的经验找到的问题可以做得更加深入透彻。如教师课后小结和一学期工作总结便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有心的教师把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汇总后便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借助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就能成为有创新点、可复制推广的教学经验,也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于想在职业教育研究有所建树的初级研究者来说,还应主动了解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知名职业院校的实践经验,“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10],找准职业教育的“真问题”,不做“假问题”研究。3.批判意识。学术研究在批判中得以发展。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和批评的精神,保持“客观中立”的观点。对于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应对国内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借鉴,对自己形成的职业教育理念批判性扬弃。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水平一直比较低,研究力量一直薄弱,真正成熟的职业教育理论还比较少。一度直接移植国外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况。这就要求初级研究者要扎根中国大地研究职业教育,要有意识地立足本校进行院校研究,要具备“了解、熟悉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具有对教育现实反思、判断的能力”[10]。初级研究者要立足实践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文件,尊重客观事实,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同时,初级研究者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文献材料中要读出空白与不足的地方,读出自己的“观点”。4.创新意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创新性活动,最终要形成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形成一定的学术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初级研究者要尽可能培养包括迁移意识、跨学科意识、创造性意识等创新意识。第一,培养迁移意识。迁移意识是指研究者在观察事物、阅读资料时,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迁移到研究、思考的职业教育问题上去。初级研究者要努力建立阅读材料与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即使这些内容与研究思考的领域毫不相干,尽可能找到事物、材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所掌握的材料转换成研究领域的材料,把别人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新观点。第二,培养跨学科意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结构上看不完全相同,除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之外,职业教育研究对象还包括‘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11],具有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对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而言,还要有跨学科的意识,即既要学习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要用多元视角、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跳出职业教育自身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第三,培养创造性意识。“任何教育研究,都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包括在教育知识方面有所贡献、对教育实践能够提供新的启发等等。”[12]。初级研究者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时一定要有意识在研究的对象、视角、方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尝试,力争得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高等物理革新教育改革实践性战略
1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创新”概念界定“创”,始造的意思.“新”,初次出现的意思.“创新”是指始造新的.“创新”是对传统的创新,但创新又离不开传统,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说它们“相对”,是因为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突破性的追新、变革、求优”的行为.“创新”既包括新事物微元的创立又包括新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结果,包括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新的学说、新的技术、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行为等.“创新”强调新颖性成分,而“新”又总是相对个体、群体和整体而言的.“创新”可分为3种类型:(1)相对于个体来说是前所未有、首次出现的事物;(2)相对于所属群体来说是他人未涉足、提出或实施的事物;(3)相对于全社会来说是独创的、具有社会积极意义的新事物或新活动.
1.2“创新教育”概念界定创新教育早在20世纪5O年代美国就开始实行教育改革,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2O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开展了创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近年来才逐渐由创新教育理念转化为创新教育行为.对“创新教育”的界定既要考虑创新教育已经形成的内涵要素,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在我国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试探性地从纵观层面上来界定“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育改革目的和改革行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定位基点.
1.3“高等物理”概念界定课题中的“高等物理”主要是指当前全国高等学校各理工科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近代物理”、“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和“固体物理”等高等物理课程群.
1.4“实践性研究”概念界定课题中的“实践性研究”是指把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深入到高等物理创新教育实践层面内进行专题研究,以现实可行性和具体可操作性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具体实践过程为研究主体,课题研究的重心定位在实实在在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层面上.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在我国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论性研究”上,理论性研究是重要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过于笼统、有些虚大,显得浮空,理论脱离实践,理论性研究多,而实践性研究太少,更缺乏实实在在的深入到具体操作和具体实践层面内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专题研究.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具有实效性强和示范辐射性广的特点,因此,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将成为我国高等物理创新教育研究的突破点.
2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现状与价值
学术期刊编辑文稿价值判断
各学科专业期刊伴随着学科研究的制度化而诞生,各学科知识的最近进展诉诸文稿(即学术期刊论文,体现学术研究的成果),并以专栏的形式进入期刊,实现本学科及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沟通。期刊作为研究者、作者、编辑等人员精神文化产品的物质载体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作为客体的文稿其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睿智编辑和执著作者都必须特别加以关注与研究的。现实中,更多期刊存在两个典型的问题:一是稿源充足,但质量差。当发表文章于核心期刊、某些重要期刊或者某某来源期刊作为各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评定职称、申报学位、申请课题的必须条件之一时,涌现出大量的质量鲜有提高、选题重复的平庸之作。受我国几千年“熟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又会产生出更多的“熟人稿”和“关系稿”。这种现实情况,需要学术期刊编辑能够在鱼龙混杂的海量稿源中“慧眼识珠”。二是专家审稿存在困境。专家自身的学术观点和主观好恶会影响到审稿时的研究和判别,并且专家资源的稀缺导致专家审稿需求和专家审稿供给间的严重失衡。稿源充足但质量差以及专家审稿存在困境的状况倒逼催生了“责任编辑”制。“责任编辑”制,一般来讲,就是在鉴定、筛选文稿的过程中,需要责任编辑科学判断、公正鉴别出有价值的文稿。“责任编辑”制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因为:第一,学术期刊编辑清楚期刊出版、发行、运作等问题,对稿件的判断与期刊的风格、选题、定位相符,能够提高期刊的质量;第二,学术期刊编辑对期刊方向和范围、期刊稿件质量以及发稿率的基本情况都能熟悉掌握,审稿力度可从期刊的角度把握“分寸”;第三,学术期刊编辑间对文稿的直接讨论,使得承担审稿专家职责的编辑对文稿质量更容易做出快速判断。编辑对文稿价值的快速判断,并不是主观和直觉的外在判断,而是建立在好文稿的价值表征之上进行的理性和专业判断。本文从期刊编辑判断文稿价值的形式表征、文稿价值的内容表征及参考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力图为期刊编辑构建一个基本文稿价值判断的框架。
一、文稿价值的形式表征
1.语言的深度加工编辑对学术期刊文稿的判断就是从文稿的词汇语法解读到语篇的语义,与具体的科研活动的情景相联系,放置在整个学科发展态势和研究现状这个文化语境中发现研究的价值。编辑通过语言对文稿价值的判断可分为两层加工:低层浅度加工,就是对文稿逻辑是否清晰、衔接是否流畅、措辞是否得当、行文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判断,这个层面的判断比较容易;高层深度加工,是将文稿的研究范畴、所用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整体的逻辑、话语体系等方面与文稿创作的科研活动相联系,根据文稿表达的研究目的、主题、过程、方法、结论等,解读出学科的规范、学科系统、学科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话语形式等,判断文稿的学术性、创新性、思想性、规范性。编辑对文稿价值的判断要避免浅度加工,采用深度加工,以确保文稿的质量。文稿的语言要准确、简明、严谨、恰当,又能文笔生动,令人喜闻乐见。2.撰写的规范性学术期刊界一般都比较重视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形式,例如:《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出版手册》《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是闻名于世界的三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手册,都特别强调参考文献与引文的规范性和必要性。我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等,都对学术论文的规范作出具体的要求。再如我国《教育科学》期刊就在“投稿须知”中对标题序号、参考文献标注规则等规范作出要求和示例。文稿撰写规范会使文稿内容呈现得更加完美。3.选题的目的性及其命名的纲目性选题具有明确目的性是文稿有意义、有价值的基本前提。对目的性深度的把握可围绕以下相关问题:撰写本学术论文的动机是什么,本学术论文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本学术论文与已有相关学术论文比较创新在哪里,本学术论文能引起相关读者的阅读兴趣吗,本学术论文能否给其他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启发和参考等等[1]基于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规避文稿成为学术泡沫和垃圾。选题最终由题目进行标志。成功的命题能够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引人注目。有经验的编辑能够从命题快速、准确地判断文章的意图、内容以及结论观点,从而进一步作出是否详细阅读或者研读的准确选择。有价值的文稿题目的每一字、词汇、句都必须考虑到文稿的“关键词”“摘要”等学术信息。
二、文稿价值的内容表征
1.问题意识清晰学术期刊有价值的文稿必须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文稿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类:一是探讨问题应侧重学科重点、难点问题,聚焦学科问题的实践性和前瞻性。例如,本学术期刊所属研究范围内悬而未决的问题,当前本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前沿问题、研究重点和热点。二是随着学科分类的精细化,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分支,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问题。例如:进入《重庆大学学报》“名栏”的“区域开发”的文章、刊登在《嘉兴学院学报》“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中的文章等,都是跨学科专题栏目的文章,研究问题多是相重合的两个或多个学科中存在共同的研究目的和规范、具有严密组织性的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问题”,应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目的,或来源于问题丛生的生活世界,或那些源远流长、意涵丰富、地域与民族差异显著的社会文化命题及其急剧变迁过程中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理性解释的现实问题。[2]2.“三要素”创新期刊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进一门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发展,那么创新就是期刊学术文稿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正如周淑敏先生所说:学术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通过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是一种独特的说理性文体。[3]学术文稿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记录,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彰显出逻辑推理和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学术文稿在总体和宏观布局以及中观布局、微观结构上都应当或明或暗贯彻论点、论据和论证三方面或者具备其中之一的创新原理。(1)新论点。指对已有学术观点的超越或者纠正与补充。超越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现象及其背后规律的认识,并将新认识和新理论实现新的概括与总结。纠正与补充是指通过实践与理论验证,对结论偏颇、论证不全或错误的论断进行修正。新论点的产生来源于新的资料,或者是对已有观点用新的资料佐证,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去论证。新的论点并不意味着就是真实的、正确的,对论点正误的判断要回复到对研究方法、目标、对象的特殊性和适切性的判断上。(2)新方法。指研究方法的改进或者研究方向的调整。这对学术问题的突破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质学科的方法不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就存在差异。如果说自然科学是能在“纯粹”的状态下借助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进行的研究,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因为受人的情感影响,必须借助“抽象能力”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研究。以教育领域的研究为例。一般来讲,我国当下的教育研究正在发生实证转向。实证不是忽略理论前提的实证主义。从广义来看,实证研究一般分为两种:将假设作为理论与经验桥梁的量化研究;从故事到理论的质化研究。根据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苏智欣教授对当代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约翰•古德莱得博士领导的全美教师教育研究(SEE)运用探索研究的混合方法进行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一些传统和保守的学者不认同这种方法,但越来越多的重大教育研究项目相继采用这种方法。根据Creswell的定义,这种探究方法是在特定的哲理基础或价值观的指导下,结合使用质性和量性的多种研究方法。[4]用不同方法收集的数据有时会呈现出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收集的数据缺乏真实性,而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这种研究方法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是一种新的方法,但它是在原有方法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和调整,仍被认为是新方法。(3)新资料。新资料可以形成全新的观点,用新资料佐证新观点可以形成完整的学术文稿。新资料的获取可通过传统和现代数字化等路径。传统的获取途径就是泡图书馆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收集好的资料。现代信息化手段与博览群书相结合,能发挥助推的作用。人们利用网络获取新资料的主要渠道有:收录中国几乎所有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国内比较知名的学术网站;国外一些主要学术网站。值得注意的是,文稿撰写者一般是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和问题意识去引领资料的搜集和加工工作,不是漫无目的式的大海捞针。3.知识性信息鲜明文稿彰显求知本性需要提供较大比例的知识性信息。编辑对知识性信息的真实性和深广度两大特征进行判断,是文稿宏阔与厚重、充实与连续的气象,是文稿价值产生的重要保证。知识性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指文稿的知识信息要么来源于经验的可能,要么来源于世界的真实,要么符合理性的逻辑;文稿知识性信息的深度,是指文稿研究贴近基础性研究领域内的核心问题,越是基础的基础研究越能迁移到其他专业领域,越能反映出文稿的高深程度;文稿知识性信息的广度,是指文稿呈现出新知识信息和旧知识信息的联系,同时又能反映出研究主体宽广的学术视野。
三、其他相关因素
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汉英编译研究
[摘要]高校学报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汉英编译在促进论文传播和交流方面意义重大。本文在探讨学术论文英译信息翻译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说明题目及摘要编译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报;题目;摘要;编写;翻译
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信息承载着对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重任,它们将决定论文传播和被引用的范围。国际上许多大型的检索机构一般只收录论文的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而且很多数据库也只是免费提供论文的英文题目及摘要部分。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术论文不应以发表为最终目的,传播与交流才是其生命之源。
一、高校学报论文英译信息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报大多数论文作者都没有直接用英文写作,而是先写好汉语题目和摘要,然后逐词逐句地翻译成英语,其中充满了汉语式思维和表达,这给英文信息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难达到更广范围内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因此,论文题目、摘要的编写和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就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英译信息得不到普遍重视:有的学报要求提供英文信息(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有的学报不做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很多作者也没有足够重视学术论文英文信息:有的作者根本就没有提供英文信息以扩大论文传播交流范围的意识;有的作者英语能力有限,出现汉语式的逐字逐句翻译;还有一些作者纯粹把机器翻译复制粘贴,出现词汇、句式、语法等一系列错误。所以,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要求提供的英文信息翻译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学术论文需要提供的英文信息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这五部分构成。作者姓名和单位介绍的翻译遵循惯例即可。而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在编写和翻译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本文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典型案例,从学术论文的角度,结合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探讨高校学报论文题目、摘要编写和英译的规范和技巧。
二、学术论文英译信息的翻译标准
美术教育论文
在完成一项美术教育研究(或完成一项研究中某一阶段)之后,选择适当的形式将研究成果明确地,具有说服力地表述山来,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使之得以推广和运用,这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盼作用。
特别是自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讨以后,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投入了美术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何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成果进行总结与发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广?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围绕如何撰写美术教育论文(或调查报告等),总结美术教学改革成果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与意义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研究成果的内容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类型,一般来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包括观察报告。测试(测验)报告。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毕业论文的教学不应只是集中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上,而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的积累和准备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真正把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心理、知识、技能、选题和材料四个方面,对构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令人难以乐观。如何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论文质量,减少并杜绝抄袭、剽窃现象,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就很难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的真正落实。
结合几年来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我们对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做法。我们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上,而应该把这项工作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克服目前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平时的积累和准备;二是写前的辅导和引导;三是写中的指导和反馈;四是写后的监控和管理。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整的教学模式,本文仅集中探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
一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研究的总结和成果的表达,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人写诗崇尚“功夫在诗外”,写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论文的“诗外功夫”,包括论文写作本身之外的更多的东西!其中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没有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对最后能不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是大不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平时的积累与准备比论文写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谈论文的写作,应该首先着眼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
一、使学生及早建立毕业论文的概念,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