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8:59: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学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从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切入,结合当下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学环境现状、教师队伍现状和学生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目标体系、使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案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对策,希望能提高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幼儿教育学是中职幼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对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由于教育环境、思想及手段等因素影响,中职幼师对幼儿教育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一、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现状
1.教学环境现状。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环境可以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从内环境角度分析,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虽然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内容都比较滞后,且理论较空洞,与幼儿的实际能力以及社会需求脱轨,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要求。再加上知识理论性过强,学生学起来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学习效果较差。从外环境来看,目前,幼儿园对中职幼师需求较大,这就导致中职学校为扩大招生对生源标准和要求较低,难以保证学生质量。2.师资队伍现状。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当前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目标不明确,整个教学中的引导力不足,使得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师对于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定位不准确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出现偏差。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流程流于表面,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其中,很难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这对增强教学效果很不利。3.学生现状分析。在实际学习中,中职学生存在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通病”,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且部分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制约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提高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效率的对策
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现况研究
【摘要】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应将全体青少年作为教育对象,特殊青少年群体也应该接受到基本教育,这是每一个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针对特殊学生,采用针对性的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学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把其他方面的教育融合进去,如生活常识、文明礼仪、音乐康复、高尚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及热爱生活的态度等。本文就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音乐教学方法做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特殊教育;音乐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中设置了多种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课程,音乐教学就是其中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进行其它各能力如语言发音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特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教育的重要部分。最主要的是,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面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并且通过音乐来感受情感和表达情感,对于特殊学生来说,能够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通过音乐感受情感及表达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一、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以音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角度分析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活动可以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起到愉悦身心、强健体魄的功能,特定的音乐可以舒缓心情、安抚情绪,尤其是对于自闭症学生或者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内心得到安宁与和谐,从而缓解由于生理及心理引起的情绪障碍。就目前的教育形势分析,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越来越走向正规。但是现阶段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大多是更加重视学生的行为能力的培养和纠正,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些不足。据了解,我国当下特殊教育学校对教师师资力量的配备来看,接受过专业心理学培训的音乐教师较少,甚至有些学校在教学期间完全忽视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又因为智力或其他限制无法沟通的时候,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长此以往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其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发现,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多是进行课程中的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满足学生对音乐审美及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并不到位,这样的音乐教学在面向特殊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所以,在进行特殊学生的音乐教学时,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应当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以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学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工作还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的音乐教育需基于特殊学生学情进行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创新。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的学生,面对不同的障碍类型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教学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教学过程中极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缺少了解,不利于学情把握,导致音乐教育千篇一律,缺乏个别化教育。视力障碍学生对于音乐非常敏感、节奏感及乐感普遍较好,但是对于肢体动作及表演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对于盲生的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基础知识、演奏及演唱为主,在教学模式上以口传心授为主。听力障碍学生的音乐教育以培养肢体表现力及节奏感为主,教学时可采用音乐律动设备进行音乐教学。智力障碍学生一般会存在智力低下、情绪障碍、沟通障碍、认知障碍。因此,智力障碍学生的音乐教育应当以音乐感知融合游戏及律动为主,弱化音乐知识教学,可在教学中多融入奥尔夫音乐模式、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模式。作为一名特殊教育音乐教师,既要对特殊学生一视同仁,也要认识到这些学生的与众不同,发现学生的特点并且进行创新的个别化教育及教学研究,开展积极地教学活动,形成具有人文气息的关怀型音乐课堂,这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特殊学校音乐教学应该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利用,依靠丰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目前特殊学校音乐教学形式上看,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教师还是少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依旧是单调教学。教学过程大多是以说教方式教授音乐课本上的既定知识,没有拓展知识也没有引起学生深刻思考,缺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媒介,没有创造性的课堂无法更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我国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跟唱教学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复跟唱除了让学生跟随教师学会教材上的歌曲,几乎很难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及情感的表达。学生不能真正的感受音乐、融入音乐,就会逐渐丧失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欲望,同时降低课堂参与度,游离于课堂之外。3.从音乐教学中的硬件设施角度分析特殊学校音乐教学作为特殊学生全素质培养教育实施的重要课程,要摆脱长期以来口耳教唱的简单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特殊音乐教学大多都是简单的练歌词及跟唱,以此来学会教材上的歌曲。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既简单枯燥又缺乏创新性,在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学到的音乐相关的知识极少,同时更缺乏美的感受。音乐课是一门美育课程,这种不符合现代教育背景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发展。以教材为基础的音乐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就是配套的硬件设备。这不简单的仅仅是局限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上,还体现在乐器的配备上,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各方的原因都没有配备多种多样的乐器。其实,在音乐教育期间配备鼓、奥尔夫乐器、口风琴等简单的乐器来加强音乐课程的多样化和多元性是很有必要的。甚至是学校可以搭建相应的表演舞台给学生作为锻炼展示的机会,这对于特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样,这种心理教育要在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和培养的。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方法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论文
1.现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端
1.1现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体”为主,存在重技能、轻体育精神,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分离的现象严重。现今的体育教学大多是把体育知识、技能作为目标,以考试为目的传递给学生,忽视残疾人最缺乏的人文素质的关怀,对于残疾人来讲,这种畸形的体育教学观无异于“饮鸩止渴”。
1.2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存在大量正常人体育教学痕迹。学生作为一种被动的载体,被动成为程式化教学的工具。缺乏残疾人教学所特有的“缺陷补偿”、“身心和谐发展”功能。
1.3教学评价的无差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评价无差异,造成无法对身体残疾类别、身体残疾程度不同的残疾人进行综合有效评价,造成运动成绩假象,残疾人潜在的运动发展潜力遭到掩盖与忽视。
2.特殊教育学校与人文关怀的有效融合
当前残疾人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缺失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如果要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残疾人体育教学理念,就必须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杜绝被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及残疾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分类别考试,进行个体差异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研究
摘要:当前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针对此问题有很多地区学者和专家都做了相应的调查,但大同市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还属于空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体育师资薄弱,教师数量少,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对残疾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3)体育设施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特殊教育职业岗位的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2)让残疾学生明确体育学习、康复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3)相关部门要投入资金,进一步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
关键词:大同市;特殊教育;残疾儿童;体育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提出特殊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使残疾人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备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1]。本论文通过对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大同市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大同市城区培智学校为调查学校。其中,共调查体育教师6名,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3名、大同市城区培智学校3名。由于体育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残疾种类及等级。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本文研究的学生群体主要为听力与语言障碍的学生共170名。其中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130名、大同市城区培智学校聋哑学生40名。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藏书馆、大同市图书大厦等查阅了三十余篇相关文献,获得了有价值的理论质材。②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的需要,结合专家学者意见,设计了先关问卷,并邀请有关教授、领导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审查、修改。调查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检验方法,求得r=0.824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共发放教师问卷6份,学生问卷170份。③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7,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制约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的原因
1.1、改革落后
根据中国残疾人教育的条例规定,对于残疾儿童、少年,其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等都要是符合残疾儿童与少年的特点。当前很多特殊学校的体育在进行相应教学时,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学校的体育教材及大纲,只是在这些教材上做一些微小的改动。而且这些多数是九十年代所编写的教材,内容落后、陈旧,直接让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过于盲目、随意、刻板。同时,学校领导一般只重视文化课教学,对体育教学的检查非常少。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不利于特殊学校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残疾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1.2、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基本都不高,这也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原因。第一,体育教师人数不足,特殊教育学校中其兼职体育教师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有的地区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因此教师数量的不足会造成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教学效果下降。第二,体育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素质基本不高。从体育教师学历层面分析,我们国家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不高,研究生学历更是非常少,而且基本都是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关于特殊儿童的相关专业知识,工作中难免会用衡量正常孩子的标准来衡量特殊的儿童,许多教师欠缺从事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素质,从事特殊教育的素质不高使得教学质量无法提升。第三,对教师的培训不足。多数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也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从上述原因可以看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们国家特殊教育体育的发展,和全球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国内基础教育及总体推动和适龄残疾儿童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构成了很大的矛盾。
1.3、体育设备不足,资金严重匮乏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论文
1.前言
本研究随机抽取辽宁省21所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系统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配备情况
21所被调查特殊教育学校现有专任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共计69人,其中男教师47人,占68.1%;女教师22人,占31.9%。专任体育教师共59人,占被调查学校体育教师总数85.5%,兼职体育教师共10人,占被调查学校体育教师总数14.5%。调查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兼职体育教师,说明当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专任体育教师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2.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实施情况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要】体育教育是加强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特别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引领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助力学生精神文化丰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同生活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当注重发挥生活化思维的基础地位和主体作用,强化对特殊学生学习开展的全面引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强调和倡导要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基本依据,在体育课程制定、目标设置和学习内容安排以及特殊教学手段方法应用中实现统筹安排、注重协同性,对培智学校课程中生活的地位进行明确,强化教育教学环节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关联与有效衔接,以生活化思维强化教学情境创设,以生活化方法进行教学过程中困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有效助力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培智类学校的学生都是智力低下、落后或者在精神、言语等方面存有一定缺陷的儿童。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健全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讲解和传播,都需要以听觉、视觉、本体感觉等直观手段为依托,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正确动作表象的建立,之后再通过表象的再现和充分的练习模仿进行学习以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这对于智力、精神、言语等方面存在残疾的学生而言极为困难。那些智力相对落后或低下的学生,身体发育往往存在一定缺陷,有着很多的健康和生理问题。特别是中度以上智力落后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身体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各项指标较之健全学生差别较大。听力残疾的学生或重听或听不到声音,他们只能借助动觉、触觉、视觉等实现直观信息的获取,这样就对他们感知活动的深度和范围造成了限制,而思维活动需要以语言为依托才能够实施。囿于听觉渠道影响与制约,这些学生的语言发展相对滞后,而这又会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障碍,因此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听力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差距很明显。视力残疾的学生或低视力或盲,他们只能依靠触觉和听觉,而听觉和触觉是视力残疾学生感知外界事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仅仅通过触觉和听觉获得的感性材料仅能够对事物的局部特征进行反映,难以实现对事物的准确理解,有时候甚至会造成错误判断。残疾学生除了上述特征之外,还普遍存在主动性差、害羞、怯弱、自卑等弱点,这就需要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化思维策略引入其中。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有效维护的基础上,以他们的特点为依据,对适合的体育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设计,以此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策略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要】体育教育是加强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特别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引领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助力学生精神文化丰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同生活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当注重发挥生活化思维的基础地位和主体作用,强化对特殊学生学习开展的全面引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强调和倡导要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基本依据,在体育课程制定、目标设置和学习内容安排以及特殊教学手段方法应用中实现统筹安排、注重协同性,对培智学校课程中生活的地位进行明确,强化教育教学环节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关联与有效衔接,以生活化思维强化教学情境创设,以生活化方法进行教学过程中困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有效助力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培智类学校的学生都是智力低下、落后或者在精神、言语等方面存有一定缺陷的儿童。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健全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讲解和传播,都需要以听觉、视觉、本体感觉等直观手段为依托,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正确动作表象的建立,之后再通过表象的再现和充分的练习模仿进行学习以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这对于智力、精神、言语等方面存在残疾的学生而言极为困难。那些智力相对落后或低下的学生,身体发育往往存在一定缺陷,有着很多的健康和生理问题。特别是中度以上智力落后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身体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各项指标较之健全学生差别较大。听力残疾的学生或重听或听不到声音,他们只能借助动觉、触觉、视觉等实现直观信息的获取,这样就对他们感知活动的深度和范围造成了限制,而思维活动需要以语言为依托才能够实施。囿于听觉渠道影响与制约,这些学生的语言发展相对滞后,而这又会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障碍,因此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听力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差距很明显。视力残疾的学生或低视力或盲,他们只能依靠触觉和听觉,而听觉和触觉是视力残疾学生感知外界事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仅仅通过触觉和听觉获得的感性材料仅能够对事物的局部特征进行反映,难以实现对事物的准确理解,有时候甚至会造成错误判断。残疾学生除了上述特征之外,还普遍存在主动性差、害羞、怯弱、自卑等弱点,这就需要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化思维策略引入其中。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有效维护的基础上,以他们的特点为依据,对适合的体育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设计,以此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策略
教育学和心理学分层教学研究
摘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差异也是方方面面的,要想让学生更大方向的发展,激发其潜能,一种或多种相似的教育方式肯定满足不了全部学生的差异需求。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探讨了分层教学的必然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教育学;心理学;分层教学;研究
1教育学方面阐述分层教学的必然性、科学性
分层教学的提出对于教学界来说是极大的进步,分层教学观念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古代相关书籍就对分层教学进行了记载。我国著名教育学论著(《学记》)里面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比年入学,中年考学,九年知类通达,可谓达成。”它简述了教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教育亦是如此。这从客观上说明了教学是循序渐渐的,又从某方面阐述了教学也是一点点渗透即我们所说的分层方法。两千年前我国的大圣人孔子也在当时对分层教学进行了记载。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说的就是教育学生要分析他的行为举止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要了解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兴趣和爱好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比如说孔子的两个学生仲由和冉求曾经问过孔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听到就要干吗?”但是孔子给予他们不同的答案。给予仲由的答案是你家里有父亲等长辈,你应该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商量后再做决定,怎么可能听到就去干。但是给予冉求的答案是听到了不立刻去做还等着什么。当时在孔子府上作客的公西华非常迷惑,相同的问题却是不同的答案,于是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请教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仲由胆大、勇猛,所以我要让他冷静沉住气;冉求平时畏首畏尾,做事不果断,所以我要鼓励他、给他壮胆。不难看出,孔子对其学生是很了解的,会根据其自身特点去教学。因材施教也体现在国外的教育中。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转变差生的理论中,强烈反对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他认为对于差生进行教育应该采取分组施教和个别施教的形式。他曾经告诉教师,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举止是各种各样而且丰富多彩的,不能让学生这些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去适应一个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对待差生的思想就是不只是在脑力上而且还要在时间上对差生进行个别安排,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个别的因材施教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和学习,才能为差生注入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方式也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活跃,大大增加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个别的因材施教还可以具体了解到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人特点优点或者缺点,以便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2.1更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新浪潮,它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从研究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问题转而研究人的积极品质。近年来,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忽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及克服心理障碍,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重视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回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塑造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大学生。2.2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开放且欣赏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鼓励培养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及力量,这种主张契合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及表现、疾病成因和矫正方法,但这些研究的针对对象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而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毕竟占少数,因此其他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被忽视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有利于面向全部大学生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2.3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解释问题,让个体从问题中得到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在帮助他人挖掘潜能、塑造良好心态的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美德和积极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积极的价值观,改变工作方法,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类的老师教学能力以及对学生培养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得出结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水平差,院校的综合的教学能力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建议将体育和教育学科交叉进行,建立实践教学的模式,综合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近年来一直是热门的专业,专业的定位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具备的体育教师,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按照国家发展规划中,体育教育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学能力成为了学生所有个人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如今高等院校中体育教育的学生尚不能具备这种素质要求。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现在教学方式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任课老师在现在教育模式下的现状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一方面上源于老师的教学培养方式,是除了学生滋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需要让教师拥有良好的课前的准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外体育组织能力以及其他教学能力的四个主要方面的能力。课前的准备能力要求任课的老师能够针对性的筛选教学的内容,要能充分得运用教学的器材以及场地,对课前的教案也要有着良好的编写能力;教学的实施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安排学生们的运动的负荷,体育动作要规范演示,良好的管理教学班级,现在的教师更加注重的是理论方面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课下实践能力的锻炼;课外的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任老师对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很是重视;其他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发丝能力以及体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在这一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学生的综合以及实践能力偏低。(二)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方式的现状以及问题1.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科目的综合性缺少,结构不够合理。现在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科目重复性较高,而且教育方面的课程较少。教学的课程尤其强调课程的理论的知识,缺少实践方面的知识。课程仅仅注重纵向发展,与其他课程缺少一定的联系性和交叉性。此外,因为体育的专项技术的课程是以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的方式,从而导致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不扎实,更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体育教学的问题难以改善2.学校教学的实践课程少。体育教学的能力是逐渐形成的,但是,现如今的高校主要是理论课程为主,很少出现实践教学的模式,没有让学生将知识引入实践中的机会,学校对此的重视的力度也不够,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