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4:26: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心理学论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便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倡议,旨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内容,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得以显著提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校肩负着培育优质人才的重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教育心理学包括了多种心理内容,个性特征理论、需要理论、气质理论等均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因此,本文探究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分析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可知,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必然关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科学有序实施,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认识得以升华。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教学活动开展中师生互动等环节展现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主要规律,将研究重点放在心理活动的层面,以深入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与生理机制,学生和教师便是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主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将教师基本规律视为研究关键,基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层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思想等进行细致研究。综合以上内容可知,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均将人这一主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两者具有共性,且含有相同的地方,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所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具有可行性。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核心范畴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过程中,吸收、借鉴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定位模糊、知识结构及来源不完善、研究效果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需要基于其核心范畴强化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总结,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促进学科研究持续健康发展。
由杨芷英、王希永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一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时代课题,并系统性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意义、研究原则与方法;第二章提出了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并揭露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与接收的心理机制;第四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态度转变和情绪调节的心理功能;第五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转换等原则;第六章从认知改变、活动体验、行为训练等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第七章分别从个体和群体视角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第八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效应的类型与作用;第九章通过分析心理情境的科学意蕴,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意义、原则和路径选择;第十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规律;第十一章通过对心理品质的分析,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和提升策略;第十二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时代命题。书中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学科定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定位并不明确,其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探索的分歧性认知。教育部于2012年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核心课程,但并末纳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位危机。其二,学科知识结构问题。心理学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完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且衍生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虽然涉及心理学理论,但与心理学体系相比较为薄弱。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试图淡化心理学影响而融入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但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结构不完整问题。其三,学科知识来源问题。现代心理学源自西方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缺乏自主研究,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综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难以进行长程、持续、深入的研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缺乏知识来源,陷人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恶性循环。为解决上述问题.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能够通过引入心理学理论,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而是要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才能通过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理论构建。中国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需要开展本土化理论构建,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需求。应在吸收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根植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开展学科理论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论研究成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本土化构建。再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学研究。应倡导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方法,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的复杂性,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形成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最后,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两个方向,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往往存在着学科封闭、缺乏学科间合作的弊端。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队伍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学科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晶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1)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心理、认识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以教学标准作为大纲,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要求,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接受、信息传递、教育者心理、教育对象心理、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研究,从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实证性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和改革价值
随着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教师应确保实际教学能够紧跟教育发展潮流,让师范生能够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统一,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高等院校各项教育教学机制日益完善和发展的形势下,教育心理学在师范专业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发掘教育心理改革的价值,让更多师范生能够产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强大兴趣,从而促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1]。本研究从教育心理学出发,对其优化、改革的价值和路径和进行探究。
1高等院校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学改革的价值分析
1.1促进教育心理学体系完善:
对师范专业学生而言,教育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难发现,教育心理学是汇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经验的课程。从整体角度看,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是基于高等院校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来开展的,需要教师对心理学中复杂的内容投入大量精力,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特色十分突出的学科,为了全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应有的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考量教学环境、学生等多方面因素,设法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环境、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教育心理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再者,专业和课程教师应发掘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教育意义,并将两者进行充分结合。只有实现这点,才能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得到稳定、健康发展。此外,对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领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研究。通过上述方式促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机制得到全面发展[2]。
1.2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培养,能够补足大量一线中小学教师岗位空缺。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心理学对其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中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开展针对性更强、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拉近中小学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其突出的特征,不仅要求师范生能掌握复杂的教学理论,更要求师范生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鉴于此,教师应从时代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出发,只有全面了解师范生的实际状况,才能科学地设置和调整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应抓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完善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同时,让师范生学会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达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高等院校教育中,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占据着较大份额。但是,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围绕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处于接收状态,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不能得到尊重,其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难得到调动。在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形势下,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也应进行发展,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语言教育心理学论文
1引言:语言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从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和珲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探讨二者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上对语言获得进行的定义。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并非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语言学习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充分的运用大脑机制。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语言学派则认为人类语言的获得首先是人类具有获得语言的天赋。由此可见,语言既是模仿性行为,也是创造性行为。因此,关于语言获得和理解的研究成果如果应用到语言教学的实验和讨论中,将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能够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对语言达到理解和知晓如何使用才是进行交流的必要前提。Stern认为“没有关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过程的心理学理论就很难想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的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处在第一层即基础层,而外语教学实践在第三层,也就是说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第二层及外语教学理论传递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实践也会影响外语教学理论,从而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影响。
2语言获得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获得指的就是孩子在什么时候及其如何开始学说话并且理解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语言获得研究的目标就是描述孩子如何能够说出并且理解语言,如何选择正确的处理策略,并且达到一个新的语言学习的里程碑。在英语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对长的句子产生畏难和焦虑心理,如果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复杂,字数和生词出现的频率高。那么对于学生掌握及复述会带来难度。从而也影响他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获得,即在实践交流中,类似的表达学生难以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知识结构论和发现法,认为教学目的应该兼顾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内在目的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外在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对学习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牛自觉的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从而达到语言获得。掌握语言结构。
3语言理解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理解在语言教育心理学中指的就是我们明白如何去读,去写或是做手势语。理解是一个始于对因素的感知能力而以得到整个句子意思为终的复杂的一系列处理过程。它还包括根据发言者讨论的主题来得出推论,以及根据他的手势和他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一定模式。语言教育心理学家对揭示人们如何从文章和言谈中理解发言者或作者的策略并且在什么时侯真正理解这一过程十分感兴趣。他们想知道理解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呢,还是时尚步骤的显露,如果是时尚的显露,它的步骤又是如何的々在语言理解研究这一环节中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词汇的歧义。因此,脱离了语境或者对语义结构不清楚的话就很难确定正确的句意。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模棱两可的单词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人你会有这种感觉:尽管他们讲出的句子语法正确,但对使用的场合是否合适没有把握。由此得知,语言不只是一种言语系统,而且还是一个交际系统。语言的结构反映人们的认知模式,但仅从结构方面我们是不能充分说明语言交际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按照乔姆斯基的深层理论,一个简单的语言模式可以表达一系列的功能意义。相反,一个简单的功能意义亦可有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在教学当中所需要考虑到的歧义问题。除了歧义,还应当考虑句子当中的隐喻,考虑是否还含有其他的寓意。另外那也需要搞清楚单词的意思是如何影响理解力的。理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因此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第二语言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考虑。加强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习,这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摩擦在当今世界相当普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文化教学意义重大。对文化因素的追求会极大的促进语言学习。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就学到了以该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一整套价值体系。
教学心理学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中的运用
早于20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则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理念,并快速成为研究心理学的热点问题[1]。在他的观念中,由研究病态心理逐渐转变为研究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和美德因素,通过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起人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人们逐渐形成独立、自信、乐观的人格魅力,形成适应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心理因素。当前,教育心理学理论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而研究医学教育,尤其是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依然较少。外科手术学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科学,为了顺利开展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设计一套相对性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本文着重探究教育心理学合理应用到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中,以便帮助医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充分激发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为今后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1注重心理训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不仅有自尊的需要,而且更具有激发自身潜能的需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想意识里,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有点,从而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2]。如果教育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教育决策。因此,作为外科手术学基础课教师,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对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强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便要求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进行备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稳重的举止,坚持穿着整洁,用语恰当,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把控每一个操作步骤。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严格谨慎的性格和协调的意识。
2促进成就感与竞争意识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外科操作练习知识点之后,便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动物犬的手术操作练习。其中,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轮流安排不同角色,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手术主刀医生、医生助手、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的角色[3]。在手术模拟教学过程中,基于手术的不同类型,重点示范和考核学生结扎、缝合、止血、切开等基本操作技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在模拟手术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成员;对于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通过采取褒扬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完成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3注重教学语言艺术
高校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以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目标建设,是提升职前教师和教师教育者专业素质的关键课程。随着新政策的推出,改革后的教育心理学考核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探讨基于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问题迫在眉睫。基于此,该文在分析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改革路径展开积极探索,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不断提升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达到新教师资格考试培养要求。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分析
1引言
2015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即教师资格“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后,师范生毕业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特权将一去不复返,而非师范类高校或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格“国考”获取教师资格证。但是无论对于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来说,教育心理学知识都是其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未来教师职业生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改革后的教育心理学考核[1],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研究探讨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以确保教育心理学课程能帮助学生适应新教师资格“国考”要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2]。
2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2.1课时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心理学应用在学生教育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层面的不断细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应用分支,从而不断提升相关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心理学也得以高度介入和应用,本文从心理学的概念出发,对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切实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能够真正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学学生
教育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在时代背景不断丰富的作用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逐渐提升,对教育工作者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心理学应用引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能够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作用理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管理心理学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将教育管理学科与心理学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新型综合性学科,从学科从属上划分是属于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延伸与细分,但是同时教育管理又在学科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教学管理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以及其心理状态对学习和生活造成的影响[1]。开展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改变传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教学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水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改善现有的教育管理工作状态,为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作用理论。要想真正发挥教育管理心理学的作用,必须要对其作用理论进行分析,以此确保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加科学的导入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导入心理学理论,要重点分析动机和迁移的心理学现象。动机在教育管理心理学中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行为的原始出发点,是学生个体产生活动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部动力,其中主要方面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好学习动机能够更加促进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思想丰富和转变来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模式,进而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理论出发,能够更好的将心理学理论应用至教学管理中,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学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