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疏导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6:11: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心理疏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政教育的心理疏导融入思路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一,建设良好的文化育人阵地,即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体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人文修养,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一些晚会和志愿者活动等,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中唤醒人文意识。其次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体。最后,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大校园绿化面积,保持人、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1]第二,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育人阵地。当前,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环境是否健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网络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积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寓教育于网络之中。最后,要通过网络的反馈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疏导的专业化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参与提高自身专业化的活动。第一,通过学习与培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学知识,造就一支心理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是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教师有关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二是在岗培训,让在岗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心理疏导方面的资讯,提高自己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我修养。[2]第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必须回到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些可能是其在书本中也无法找到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把心理疏导运用到其中,不能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只会纸上谈兵。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他们思想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可以更好的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
三、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第一,开设心理疏导专门课程。现在的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一定差距的。[3]所以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开设心理疏导专门课程。要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来编写教案,以确保心理疏导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手段来了解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养成自我发泄,自我鼓励,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能把心理疏导与心理学教学混淆。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家庭因素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为了增强心理疏导的针对性,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便学生遇到令自己非常苦恼的事情而又无处诉说时,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宣泄情绪、调节认知,使学生获得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和人生指导,避免因心理压抑而造成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和危害社会的事件。[4]同时,在与心理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了解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心理问题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当积累到一定量产生比较严重后果时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时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对心理起伏比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了解造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健康成长。总之,想要提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统一,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这也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本文来自于《高考》杂志。《高考》杂志简介详见.)
心理疏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浅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障碍的疏导
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心理障碍是怎样产生的
1.首先,面对特殊的学生,只有奉献,没有回报。特殊学校教师长期工作在特殊的环境中,实际上是一种牺牲,原因就在于特教教师对残疾儿童教学的艰难。盲生看不到五光十色的世界,无法感知教师的板书、教具、教态。聋生听不到激越美妙的有声世界,教师只能用手语与他们交流。教学是对教师信心、耐心、爱心、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普通学校教师辛勤的耕耘可以换来桃李满天下的丰硕成果,特教老师即使倾注一生的心血也许依然不能让他们清晰地说话,不能让他们的心智提高到正常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部分残疾学生成不了传统意义中的人才,即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抱有较高的期望值,长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心理依然十分压抑。这种对自己成就的普遍不满意感,往往是形成个体心理过度焦虑的根源之一。2.社会对特殊教育偏见影响教师的心理。在特殊学校,有的教师对特教事业认识不足,认为特殊学校的教师是一种被人瞧不起的职业,没出息。特教人往往在社会上无朋友,办事难;交往中受歧视,婚姻难。许多教师不安心特教工作,在工作中常常采取应付、被动的态度。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各行各业分配上的差异,使教师心理产生极大的不平衡。3.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教材重视不够,也影响教师的心理。由于中国特教事业的发展起步晚,教材大纲不稳定,教材改革滞后于普教,教学理论书籍较少,教学参考书更是难觅芳踪。特教界的教学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争议,如“双语办学”等,教师往往感觉无所适从。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观、教育观相对模糊,对有创造性意识的教师,从事教学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甘于碌碌无为的教师则借此得过且过。由于学生成不了“材”,部分教师会对特殊教育工作本身产生怀疑。困惑,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特教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职业压力大。教学任务重,有时间压力。高付出与低回报的落差,有自我发展压力。2.人际交往障碍。交际面狭窄,缺乏社会支持。3.职业疲倦。长时间干一项工作容易产生懈怠,如重复干一项工作20年。4.成就感低。一些教师感觉教残疾学生没有成就感。5.身心疾病。长时间接触残疾学生使教师产生强迫、敌对、抑郁、焦虑、缺少幸福感等心理疾病。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自我疏导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自己才能最好地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只能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师本人的主观努力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关键,因此要有意识地从以下方面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1.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你有一个残疾孩子,将怎么办。残疾孩子的家庭更不容易。国家花钱办学校,就是为了帮助这些残疾孩子,救助残疾孩子的家庭。我的工作是高尚的,也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了自我的价值。2.实时告诫自己,对残疾孩子要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上帝对他们已经不公平了,我们要对他好一些。3.拥抱大自然。到野外郊区,到大山里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改变一下环境,让阳光、绿地、小鸟、溪流荡涤心中的烦恼。开始新的自己,找回理智和自信。4.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5.适当玩一玩电子游戏,选择适合自己的喜欢的电子游戏,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对缓解心理压力非常有好处。6.经常听听好听的歌曲,调节一下心情。7.当情绪不好时吃一根香蕉或者是巧克力,让自己快乐起来。8.养成跑步的好习惯,长跑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晨跑可以使人一天的心情都很好。9.多找人沟通,参加朋友的聚会,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去。特教教师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应该是无上光荣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
摘要:在新媒体大量出现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供给”更要“回应”,既要主动传播,也要回应被教育者内心诉求。从生活关怀、学业关怀、精神关怀和能力关怀四个角度编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和问题,并内外结合,从观念先导、阵地育导、实践督导和队伍辅导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的路径转换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路径转换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还应更深层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供给”更要“回应”,既要依靠国家主动传播,也要回应被教育者内心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要传播思想政治的理论,更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明确教育的目标在关怀人、疏导人身上是重点所在。
一、相关概念的理论阐述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化、路径化、现实化的成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子科目。马克思及恩格斯在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实践时将党内的思想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不仅能增进党内和谐,更能融化及纠正隐藏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分子的错误思想,以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稳固社会主义结构的重要途径,我们党也一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学者张耀灿教授在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变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迫的、口号式的教育,更不是宣扬旧观念的教育,而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教育,是以引导、交流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并以达到社会整体和谐、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要目的。而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核心,肯定人的创造力,旨在解放人的一种关怀方式,所以,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而言,人文关怀不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关怀而已,而是从思想上的人本出发,重视对人内心诉求的回应。在高校这个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需求,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与音乐教育论文
1.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论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
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实质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素质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实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差甚远,特别是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得很不够。许多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还是被歧视和嫌弃。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为什么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还是被歧视和嫌弃。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的原因。由于个别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樊离;或是极少数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真正履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只是单凭这所学校考入上一级学校或重点中学的学生个数,家长也一味地要求子女重智育轻其他各育,促使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了学校老师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学困生的教育。三是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一旦成绩落后,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对老师的教育视作与他过不去,从而放弃了老师和学校的教育。
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心理障碍在相当数量的学生中表现十分突出,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作为教育工作来说,应密切关注,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运用较好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教育。通过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和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调查。本人认为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反映在心理压力、心理敏感性、心理矛盾、心理控制力、健康水平诸方面的心理特征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成绩不理想,名次滞后,因对某科或几科不感兴趣,对教学不适应,对该科或几个学科失去学习信心。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成绩不太好而老师关心不够,或在同学中不善于交往而造成孤独感、自卑感,同学之间出现不愉快,闹矛盾,甚至下意识地在班上“恶作剧”。使之在集体中的地位低或表现欲得不到满足,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或抓不住这种机会。
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心理疏导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以达到排忧解难、降低心理压力,促进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的到缓解,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能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真正提高。
1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疏导遵循了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思想观念的提升。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其内心的困惑,使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从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来看,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心里苦恼、情绪阻塞,一般都通过找辅导员谈心、交流等方式进行排解,所以注重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化解人们思想困惑、消除人们心里苦恼、疏通大学生情绪阻塞等作用,发挥了心理疏导的功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教育的科学性,但这一切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广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为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心理知识,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为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掌握心理疏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2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
在开展心理疏导过程中,要以“尊重个体、面向全体、关爱心灵、发挥潜能”为工作出发点,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校、院、班三级教育工作网络的基础上,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个学生的心中,让每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做到常识性的了解。并且还应经常在学生中举办专题讲座、心理图片展、心里影片展等。还可以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工作、生活和学习,树立公平礼让、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兼容并包、尊重差异、团结协作的人际环境和氛围。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解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疑虑,创造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增进广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的了解,认识身体、心里和谐一致的重要性,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促使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查的基础上,会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普查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的个体,会同有关专家进行评估,与学生工作处一起对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其次,学校还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态,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其次,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要家里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预警体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特殊情况可越级报告。力争做好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及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消除在萌芽状态。目前,大学生正面临就业、学习、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很大的冲击,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针当前的实际情况,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在加强对学生进行自觉、自主、自立、自强、自由等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规划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使之咋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成才。
作者:蔡施思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心理疏导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德育工作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工作是关键。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在结合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心理疏导措施。
关键词:心理疏导;德育工作;中学生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未来发展,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疏导归属于德育工作的层次,德育工作是一个把社会表层的言行转化为内在精神的过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心理发展状况着实让人堪忧。那么,怎样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转变相适应,尤其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做出积极的调整,把心理疏导纳入高中德育工作,是学校保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健康与心理疏导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发展方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小学德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格,还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工作难易的角度来看,提高小学生文化知识的成绩也许并不难,但是一旦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成为难题。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规范教育的开端,学校一定要在德育中加强“心理疏导”教育,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疏导”的科学认知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学生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次,心理疏导的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情绪的波动、抵触心理等症状进行排解。心理疏导的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工作者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通过交流和沟通将小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清理掉。第三,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又碍于一些原因,觉得找不到人倾诉,因此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害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接受了良好的心理疏导之后可以使自己心中的心结打开,将负面情绪倾倒出来,从而找回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
小学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
1.将爱投入到德育工作中。“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够打开很多的心结。”老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带入到工作中来,只有老师的心里充满爱,才能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结,也能让学生在接受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放下心理的防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通过爱拉近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心理教育,从而提高疏导的质量和效率。2.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尽管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但是也可以发展成为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将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这是心理疏导的关键。老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找出其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能使德育工作的实施更加有效果。3.设计生动的教育活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知,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学术语言还无法透彻的理解,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疏导更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老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解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解决的作用,甚至可能使学生的负面情绪继续扩大。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疏导教育,例如,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与自己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设计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将重点放在有心结的学生身上,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将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排解出去。4.为学生消除心理压力。消除学生心理压力的前提是老师应该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学生的心境,找到心理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知道了当老师承受很大的压力时是如何排解的。此外,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比如心情不好时应该学会向别人倾诉,接受来自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多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和视频等。使学生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恢复心理的平静状态。5.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一个和谐、有趣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面。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的关键因素。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一个表率,比如见到老师和同学时应该露出微笑,看到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面对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或退缩。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心理疏导方法。
综上所述,心理疏导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排解小学生心里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改革发展的任务,深入探索,大胆创新,积极推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人文关怀与心理
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一体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随着时展,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道德水准、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职工的精神需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精神困惑和心理问题,实现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延伸和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最大成效。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一体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对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职工本身真正的关心,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职工共享成果”的目标,离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一体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迫切需要。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应对市场经济和深化改革给职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可以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
二、深入把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体系
(一)建立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愿景紧密相联。总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实现企业与职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实现职工心理和谐,身心健康,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实现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职工收入不断增长,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三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在经济上和道义上给予关怀,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更充分实现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