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22:05: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心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心理论文

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

国家教委已经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一文件,是由国家制定的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习测量和考核、检查评估的法定依据。课程标准的颁发,既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成果,又是进一步改革的新起点。本文就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语文心理教育管理论文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查看全文

旗帜心理教育分析管理论文

[摘要]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发展至今,已经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心理教育理论具有了新的特点。本文主要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教育观进行分析,并对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心理教育本土化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应,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并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广义地讲,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其中,“后现代”大多被当作一种社会变化在时间分野上的笼统称呼。然而,除了时间上的意义之外,“后现代”一词所涉及的主要内涵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情境;狭义地说,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主体哲学所倡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和以确定性、整体性、同一性为标志的技术理性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哲学。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壮大,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被众多的学科领域所借鉴,在这种变革的推动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而心理教育作为引领、促进人心理发展、提升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自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视角,引发了现代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深刻变革,对心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后现代的角度透视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研究

查看全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论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策略,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牢把握。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变革带来利益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人们难免要出现一些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高期待等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主流,但也存在教育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步入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矛盾最多的青春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或同一性混乱的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科学指导。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探索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查看全文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查看全文

作文心理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要求进步”。有些孩子的进步明显,但大多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不能如愿地享受成功。于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健康的辅导,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班级环境又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队角,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齐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目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可以在班队课上组织一次“40=1”(40是班级人数)的活动,制定共同目标,畅谈心中理想等。还可以请每个学生在班里自由选择自己能胜任的一个工作岗位,如有主持才能的可在班队课上做小主持,遵守纪律的可做“纪律监督员”,忠于职守的可在阴雨天负责开关电灯等,让学生明白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班级之事,我是班级一分子,就要努力为班级服务。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身心健康发展

活跃,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而心理辅导,却可以矫治他们不合理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如何呢?如果可行,又该怎么进行“学科渗透”呢?为此,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活动的过程.孩子们的一切感知都是通过人的各种系统反映给大脑,大脑又再指挥人体器官进行各种行为.

心理学家梅里把脑的活动比做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笔者认为这种比喻非常恰当.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首先是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是要能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学到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的学习发动机保持最佳状态.

如何能够使得孩子们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呢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已经不再是主体作用,而是引导主体――孩子们的作用,是主体的服务者.

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不但严重地影响了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下面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关键词】心理问题;问题成因;采取措施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中学,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在沟通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重高,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期末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免费生,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