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9:41: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思想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一门知识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门信仰教育课程。其知识教育属性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己的科学研究对象和科学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它的学科基础。其信仰教育属性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进而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它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个体性功能和社会公共性功能上。为此,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停留于知识教育层面,要由信仰教育统一知识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育;信仰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充分彰显了我国大学教育的本质特征。“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明显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知识教育,轻视信仰教育”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关系。
一、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确立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既是知识教育又是信仰教育,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双重规定,这是由人存在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马克思是把人的自由特性规定为人的终极价值,但是马克思并不把人的自由特性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人的终极价值理解为既定的或者先验的,而是强调它的生成性,把它理解为一个历史过程,即实践活动过程。而人的实践具有特殊的结构:一方面,实践作为主体的生命创造活动不仅指向客观的外部世界,也指向主体的内部世界;不仅受人的外在世界的规定,也受主体的内部世界的规定;不仅关注外部的存在者,也关注内部的存在自身,即意义世界。指向外部世界的探求和受外部世界的制约,这是自在的,属于知识世界;指向内部世界的欲求和内部世界的观照,这是自为的,属于精神世界,即终极关怀范畴。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既是群体性的又是个体性的,因此,人的实践既要符合社会公共理性,又要符合个体价值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合法性、客观性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赋予,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知识总结,要求当代大学生掌握这种最新理论成果,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同时又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实践和人的活动的特性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双重特点,才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德性教育,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双重职能:一是向青年学生传播特定社会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能力,科学地认识事物,即知识教育;二是培育学生的德性,引导学生追求一切美的、善的、神圣的价值,培养能独立思考、有创造性、有信仰并且能够付诸行动的人,即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职能是有机统一的,没有知识教育,信仰教育也就成为一种没有灵性的教条和说教;没有信仰教育,知识教育对于人来说,就不是人的本质生成和全面发展的资源,而仅仅是一种谋生工具。这种谋生的技巧教育训练跟动物训练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正如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在他们颁布的委员会纲领中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供道德判断的环境,如果缺乏这种环境,教育则仅仅是一种动物式的训练”。[1]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规定,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统一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研究
【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研究势必要追根溯源。在革命斗争时期我党我军对川陕苏区的思政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不仅是对党史军史的丰富,也是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的再启示。政治理论教育是中心,实践教育是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化。川陕苏区的思政教育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核心,是人民利益的践行者与先锋。
【关键词】川陕苏区;思政教育;历史唯物主义
在红色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边区产生了人民朴实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川陕苏区,是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那么我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思想政治建设势必深刻改变了川陕边区广大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方面,即政治教育、狭义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狭义文化教育是方式,实践教育是具体手段,三者统一于文化教育。而本篇文章所讨论的理论中心侧重于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一、政治理论教育
从党的历史来看,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那么,这就突出了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的理论教育的关键性。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表现为对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并且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本质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川陕边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镌刻在石头上的红军文化,即红军石刻。川陕边区,红军石刻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形式至多样、规模之宏伟,全国无出其右。这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国内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创举。川陕苏区的很多主要领导人,如、、张琴秋、刘瑞龙、廖承志、魏传统等都起草过文献和宣传资料,甚至直接书写过标语口号。其内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劳动法令》以及一些政治宣传口号。舆论即力量。
二、实践教育
试论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教育思想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当中,同志亲身教过书、亲自办过学,直接参与过的教育实践最多。他把马列主义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也最丰富。本文介绍了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倡导尊师重教是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学习领会,深入研究探讨。
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二十世纪的杰出伟人。他不但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通古博今的理论家、把握乾坤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当中,他所亲身从事过的教育实践最多,形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丰富。值此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发展
教育思想这个概念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当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同志于1951年6月在《人民日报》上以《学习和贯彻的教育思想》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与此同时,当时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的董纯才同志(后来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在《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胜利》一文中也用了教育思想这个概念。而在此之前,见诸于有关文件和报章中通常采用的提法是: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教育理论、的教育学说等等。据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界考证,教育思想是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产生于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和1934年1月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建国后又得到了不断补充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何东昌同志1983年12月在纪念同志诞辰90周年大会上曾把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概括为10条:(1)关于人民教育的指导思想:(2)关于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为党的总任务服务;(3)关于培养目标;(4)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6)关于“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7)关于正确对待人类文化;(8)关于知识分子政策;(9)关于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10)关于走自己的路。
教育思想是联系中国教育的实际,并结合他自己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的产物,是对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教育思想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教育界的宝贵财富。
二、尊师重教是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
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论文
一、取得的成果:八大特色课堂
1.以“儿童”为基本立场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
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儿童”作为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立场“。儿童数学教育”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进一步,我们需要提炼能反映儿童数学教育系统本质特征的因素。英国学者欧内斯特(P.Ernest)在《数学教育哲学》中,提出了数学教育哲学应围绕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参考这一框架,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提出了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观。(1)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儿童观”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使得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因此,儿童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及与同伴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活动,是一个自产生、自组织与自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儿童成长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发展。(2)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价值观”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浸润人格。为此,教师要教与生活联系的数学,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感受数学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要教相互联系的数学,在学习新知识中播下知识的“种子”,在沟通联系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教有思想的数学,注重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收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美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为形成美的心灵和情操奠定基础;教能完善人格的数学,使学生形成“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和会自省”的品格。(3)数学观关于数学本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对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J.Dossey)。M.Niss更是强调数学教师数学观的重要性,他有一段应当引起所有数学教师深思的话:“缺乏多元多维的数学观也许是今天数学教师的致命弱点。”对于“多元多维”的理解,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而是包括着数量、关系、图形、规律、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内容。数学不仅仅包括静止的结果,更包括生动活泼、富有创造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数学不仅仅需要演绎推理和证明,还需要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等火热的思考,还需要好奇、自信、毅力、实事求是…………
2.以八大特色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吴正宪团队创造了体现儿童数学教育的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用真心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用真情营造学生敢说敢为的学习氛围;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的基本特征是:运用情境唤起学生的经验;用学生经历过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激发学生在“问题串”中不断深入地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促进学生在解决“冲突”中提升。“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梳理学生心中的数学;在联系中启发学生新的生长。“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鼓励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体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创造。“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体现数学发生和发展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思考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积淀生活经验回归数学。
二、“再起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的提炼与创新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文化的释解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本质、类型以及文化选择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事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正符合文化即人化的主要标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文化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通过教育影响,才能成为社会化的人、有文化的人。政治思想、艺术文化等意识形态,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质的表现形式。人的行为或劳动创造了文化,并使文化得以发展。人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和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在层面上,使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有良好的契合性,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文化为载体,潜在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功能。2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下,人们所形成发展或总结出的文化形态特征就是文化类型。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教育和影响人,是在社会需求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的文化事项。如今文化类型多种多样,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它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3文化人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是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证实的。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等,利用正确的意识形态,进行有规律、有目的内化,在一定的政治或社会需求以及自身诉求的前提下,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效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的吸收与舍弃就是文化选择。为了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在一定前提下,对文化进行合理的选择,使受教育者按照需求和目的接受影响,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原则与方法
政治性原则与思想性原则的统一。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直接服务着党的事业,保障党的事业的顺利完成。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四大内容结构。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核心,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决定着其他内容结构的方向、性质、效果和内容。同时还具有思想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根本途径是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关键问题是加强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科学原则与人文性原则的统一。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观念、意识进行传递最后达到内化的目的,其中科学文化内容是整个过程中是根本要素,是信息枢纽,是主体,使其科学性和人文性得以充分的体现。时代性原则与民族性原则的统一。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基本精神推动力促进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必须与时代文化相结合,才能保证我国的良性发展。只有对文化进行鉴别、理性以及正确的判断,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推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保障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主流文化在特殊时期和形势下受到冲击和影响,要强化主流文化,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主流文化的内存和外在价值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教育者本身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高,必须使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文化的接受、理解或传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自身意识需求或价值观。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者主体作用,需要充实教育者的文化底蕴。教育者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传授要受其本身文化修养、底蕴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在文化修养和文化选择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就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利用有效的大众的教育方式,依据主流文化为中心,选择科学的、符合民族社会发展的文化内容,去寻找和确定其文化选择的有效途径。(1)流文化必须要跟上或超越其他文化,才能使社会文化健康的发展;(2)力开发利用文化整合功能。在各国家、民族间各自文化互通并存的时代,新的文化格局也随之产生,它是由文化间整合并统一而形成的;(3)充分把握多元文化的互补功能。这种多元文化相互之间存在冲突,而不是单纯的互补,是受历史、地域、种族等方面的和而产生的。要想促进文化间的积极作用,使文化间能很好的进行交流,就要认识并利用文化的互补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选择结构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之一。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政治文化、道德伦理进行传播和教育是它的根本任务。工作实施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依据对文化内容进行选择。2以现代化为主题。在目前的时代环境中,要开阔受教者的视野,因地制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要以现代化为主题,培养受教者的各种能力,为建设国家的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其在科学、正确的教育下,以受教育者本身的发展和需求为本,使本身的主体、社会和自然的性质得以重视,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富有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对意识和文化形态进行有目的影响、传承和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文化和思想的传递性,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意识形态的实际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恩教育探讨
【摘要】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学生的基本修养。因此,高校要实现德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开展感恩教育。基于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准确把握感恩教育的现状,深度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蕴含的感恩教育资源,使感恩教育的方式得到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恩教育;思考
所谓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指“人们感激他人、他物、他事对自己所施予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1](P.127)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怎样做到关心和支持别人,如何做到与他人相互尊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达到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目的。”[2](P.78)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感恩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如此,感恩教育能够教会大学生“爱人”,使之对父母心怀感恩之念,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怀有感激之情,以积极的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3](P.17)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在推进“师生共上一堂课”、“学习筑梦”过程中,要抓住感恩教育这一主题,积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内外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会感恩、体会感恩,进而实践感恩。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消除大学生的品行障碍和思想偏差,规范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行为,使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对父母、师长、同学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进而更好地奉献社会。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通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实现和谐发展。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新时代塑造大学生良好政治素质的需要。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径具有指向性作用。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敬业奉献,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缺失的突出问题,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重要依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出发,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需要。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政治使命感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限制,导致这些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政治使命感的形成作用有限。正因为如此,进入新时代后,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任责感、使命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而且在于回报社会、回报师长、回报父母、回报朋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得到根本性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的问题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延安时期,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在本文中,对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内容方法以及当代价值进行了科学探索,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当代价值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诸多喜人成果,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拜金、享乐、本位等腐朽堕落之风也在滋生,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思想理论,与破坏和影响党与国家建设事业的负面思潮作斗争,所以,在当代中国,深入挖掘与宣传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促进党建、保持我党先进性而言具有重要价值。
一、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联系现实情况,将其运用到革命中来指导实践,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员干部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延安时期,等共产党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批判了原封不动照抄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经验教条主义。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革命的特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此,才是革命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中国传统文化。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传统文化中有益于革命事业的优秀文化,去除了阻碍发展的糟粕文化,既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也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一面,这对克服党内的一些负面思潮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增强党员素质与修养、党风党建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在责任感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解放与人民当家做主当作主要任务,始终将共产主义追求当作核心目标。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所强调的责任感意识,正与其不谋而合。
语文教育思想管理论文
一、个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它是个人心智结构的体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复如此。叶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禀赋聪慧、博闻强识的基本素质,勤奋刻苦、好学深思的良好态度,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谦逊品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坚韧毅力,求真求新、创新自铸的创造精神。所有这些,使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实践,潜心于对实践的思考,从而作出对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可见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论的广博特色,而理论的形成又促使他个人品格的升华,可以说他的个性既是他获得成功的条件,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体现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清楚地表明在叶圣陶对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揭示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他的个性特色。
诸途贯通,是其内容方面的个性特色。叶圣陶是集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多栖式”人物,这就使他能够通过创作、教学、编辑、研究诸条途径,把语文教育贯通起来。这也就是说,他通过这四方面的具体实践,从立体的角度来整体地综合地观照语文教育:创作实践,使他备尝语言运用的种种甘苦;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指导读写训练的诸多经验;编辑实践,使他了解教材编选的分寸得失;研究实践,使他居高临下洞察现象的表里深浅。所有这些,使他每下断语,往往见解独到、切要中肯。尽管与叶圣陶同辈的一些学者也有与叶圣陶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他那么全面久长,那么纵横贯通。可以说,叶圣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关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内容之详明,在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个性特色。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论文或论著。而叶圣陶多才多艺,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主张,其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语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或者通过小说,运用形象的方法,对语文教育规律作出艺术概括,让读者获得感悟;或者通过诗词,运用想象手法,抒发对语文教育的感受,让读者获得感染;或者通过书简,运用叙谈的方式,对语文教育思想与方法进行点拨,让读者受到启迪;或者通过散文,运用理性与形象结合的方式,结合事例介绍语文教育原理,让读者获得感知;或者通过论著,运用逻辑论证方法,揭示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规律,让读者心悦诚服。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的途径及多姿采的形式,对经验型而非实证型的理论能作出如此完整与鲜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时代特色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说:“叶圣陶先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过几个朝代,历尽人间沧桑,但他始终和人民一起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代一起前进。”叶圣陶不断前进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获得更新,从而使他所从事的“多栖”事业既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这也就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阅读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在一定程度上说,目前,同质的、“全体一律”的思想教育左右着阅读教学。以“教文育人”作为思想教育进入阅读教学领域的理论支撑,以“好的阅读内容”来规定教者和学者“想什么”,以“分解的阅读方式”来贯彻、规范“怎么想”,这就使得阅读教学成为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思想观念模式的思想教育过程。
“教书育人”被视为教育的一般原理,对阅读教学来说可以表述为“教文育人”(于漪),即通过对语文材料(主要指文章)的读解,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包括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念以及伦理道德观等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属于文化的规范特征部分。①思想教育正是社会通过对“思想”和“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双重控制,将特定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感情”,将个体言行和思想纳入社会规范之中并借以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的行为。
目前,作为文化规范特征的思想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已成为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景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明确和归纳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既定思想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并非单纯的以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的要求下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形变或者异化。下面我从三方面来分析这一点。
(一)“育人”阅读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其中以言语教学为标志的语文教学理论思潮对于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再仅仅出于功利的要求、善良的愿望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人们对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更为理性的研究。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这一观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育人”并且把思想教育作为阅读教学目的或者最重要的任务,这种看法也许正受到语文教学理论界对它最后的清算。②但是,多少年来,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就是这样一直搞下来的,而且也将随着文化发展的惯性继续地进行下去,当然或许会减淡若干单调、僵化的色彩,或许又将有新的调整和形变。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历来具有极其突出的“育人”特征。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阅读教学就是经义教学,培养“传圣人之道”“代圣人立言”的官吏及维护教化人士。中国古代非常强调“文教”“诗教”,强调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格培育和道德修炼。③中国进入现代社会阶段后,虽然语文教学在分科教育影响下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设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从来就没有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当作阅读教学的目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非常强调在阅读中“育人”。在阅读中“育人”,一直是中国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生存和发展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对人才“质量”尤其是人才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性设计。
思想政治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审美教育是一种易于普及,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开辟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功能。
【摘要题】军队思政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审美教育/作用/途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官兵对美的崇尚和追求,无论对部队还是对其自身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一、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致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