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3:4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经济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经济管理

教育经济管理激励机制定位与实践

【摘要】教育经济管理属于新兴学科,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激励机制的准确定位、高效实施、实践分析,然后通过科学研究,促进高素质人才全面的发展,使其顺势走向更大的成功。激励是教育经济管理的要点,定位足够准确,可以解决不同的发展问题,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先进育人思想,给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激励机制;定位;实践分析;思考

各大高校均面临着教育经济管理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如何构成激励机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解决,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关键点。

一、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定位的分析

(一)目标引导促进发展。目标必须涵盖教育和经济两个部分的内容,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将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1]。教育经济管理中建立起的激励机制目标,具体实施应由教师负责,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在履行个人义务的同时满足教育对象的个人愿望,日常工作积极热情,始终维护单位声誉。另外,教育经济管理中已经明确的培训任务属于激励机制设定目标的关键点,只有获得了教师群体、教育对象、整个社会的一致认可,才能真正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长远规划、可持续发展。(二)运用手段实施定位。激励机制可以应用的手段有很多,教育经济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应该同时考虑基本内容、量化环节及改进目标。一般情况下,参与教育经济管理培训活动的教师们,课时量都是按照薪酬划分的,然而薪酬并不等于激励内容,所以,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做出相应补充,最终实现激励内容量化处理,激励行为真实有效。(三)弹性评价优化效果。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都与公民关系有着特殊关系,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育经济管理的效果[2]。所以说,既要重视激励管理,也要建立评价机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未来发展的机遇更多。评价本身有一定的弹性,不能生硬的确定激励机制,实现了教育经济管理激励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极有利于内部建设,加强各种要素、各类信息的高效收集。在合理的范围内量化处理激励评价,它对完整经济管理体系的形成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二、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确立的研究

查看全文

道德教育经济管理论文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查看全文

道德教育经济管理论文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查看全文

高校教经管专业建设特点及经济贸易的启示

【摘要】本文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对象,调查研究了四所高校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目标、课程体系、专业人员和专业资料的建设现状和特点,以及对首都经贸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启示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自从1998年在我国开设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开设院校也从最初的师范院校扩展到综合院校、行业院校。2011年,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设立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时至2015年9月,该专业已经连续招收四届硕士研究生。然而,由于该专业并不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传统专业,加之创办时间较短,因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做大、做强。本文认为“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具体言之,专业“一般都由专业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专业设备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2]。在此,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为对象,研究各高校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及其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学科建设特点

(一)务实的定位、明确的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四所在京高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人才培养规格逐渐调整为管理型与研究型的复合,并不断向管理型倾斜,从而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务实化。如清华提出培养“管理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人大强调培养“有科研及管理能力的教育行政人员、学校师资及与教育有关的管理人员”[4]等。同时研究方向也比较明确具体,四所在京高校根据专业教师的数量及研究方向各设置了两到四个研究方向。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经济活动指标评估探究

摘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不断深化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教育模式改革进程加快,各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应用。为了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为现代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和自主招生的发展趋势日趋显著,高校教育活动的经济性特征愈加明显。对高校教育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估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教育经济效益的增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教育机制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成效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前者为社会效益指标,而后者为经济效益指标。文章就高校教育经济活动指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活动;指标评估

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高校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校的科研、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都涉及一定的资金活动,对高校教育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估,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可以视作经济效益综合表现为社会效益的经济活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教育经济活动进行指标性的评估,可以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要素和资源进行分类,并构建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边际效应分析,为高校教育经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一、财务要素指标评估体系

以货币形式为主的财力资源要素直接与高校活动、行政管理以及各类经济活动相关,对高校的资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财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对于高校的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财务要素评估指标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与对策

摘要: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教学效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展开探讨。分析了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招生方案有待优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策略,要优化课程设置,开设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师掌握教学方向,学生树立学习和发展方向。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详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明确交叉学科的分类,明确课程归属,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问题;对策

1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招生方案有待优化。在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招生方案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生源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相对薄弱,不像本科院校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在面对学科发展以及学科探索相关问题的时候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另外,不同生源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不同,当他们一同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时就会暴露出不同地区之间基础知识的差异性,有些学生无法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第二,教学问题。同一种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当前的课程教学未体现灵活性和适应性,没有因材施教,需要优化并改善教学方法。1.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课程内容与学科归属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学科归属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目前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有的学校将该学科归属于教育学学科,有的则将该学科归属于管理学学科。在教育学学科之下侧重的是教育类课程,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必修课程。在管理学学科之下侧重的是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必修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学科归属并不十分明确,归之于教育学或管理学的都有,课程体系有待完善。1.3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就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来说,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不同学校对于该学科的教育计划和课程规划不同,很多学校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优势辅助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2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策略

2.1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合理设置课程规划以及教学计划,开设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明确学科归属问题,理清具体归属于教育学学科范畴,还是管理学学科范畴,根据不同的学科归属安排不同的课程设置。2.2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还是教学检测的依据,只有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师掌握教学方向,学生树立学习和发展方向。2.3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制定出详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2.4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学习。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它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高职院校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理解、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5明确交叉学科的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教育学和管理学两类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涉及的教育范畴较广,明确并规范交叉学科之间的分类是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科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应明确课程归属,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事物所拥有的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及表现形态。其经济价值的四个基本特点分别为:依存性;间接性;多端性;两面性。这些性质和特点又内在地决定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查看全文

小议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特点与向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事物所拥有的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及表现形态。其经济价值的四个基本特点分别为:依存性;间接性;多端性;两面性。这些性质和特点又内在地决定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现有管理机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优化、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由单一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加大投入,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没有完全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公共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是对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进行保障并进行有效规范,实时监控与评测,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较于物质资本,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生产开发作用更好、效用更大的人力资本。当前,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严重冲击着传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传统的公共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应自身和社会需求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理论流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价值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70年代萨缪•鲍尔斯和郝伯斯•金迪斯提出的社会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多维度研究和分析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如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既是经济增长的投入,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直接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经济学引进我国以来,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范晓婷提出的经济转型导向的教育改革,李梓的评《教育经济学》、吴耀宏提出的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定位与实践分析等。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面临的教育管理低下、效果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在如何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关注较少。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及对策

1吉林省普通高校转型中的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趋势

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大、普通高校转型进程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日益彰显出来。目前“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尤其是我省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我省高校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地适用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共存的局面。所以,吉林省应该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高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及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有效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研究。

2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分析

吉林省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与本省的经济发展需求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从而实现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和最优匹配。因此,吉林高校在转型中还必须进一步调整学科和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实干型人才。实际上,各高校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出现增设大量新的专业,甚至是不顾学校自身条件盲目设置新专业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市场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紧密对应的关系,说明面向市场的高校调节机制开始运作。伯顿•克拉克认为,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就是政府、市场和学术权威这三种努力的整合过程。高校的确应该根据社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反馈,做出反应变化,从而使高校的专业类型、学科内容和各科学生人数的分配,能够适应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

3吉林省高校经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策略

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结构应该是吉林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对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吉林普通高校应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各类学科的整合,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和优化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文科类、管理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对自然科学类学科应突出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和专业化水平,并注意提升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一,使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了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最直接反映就是专业人才结构的调整,随之要求作为实施人力投资的社会工具的大学做出回应,尤其是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客观的连锁过程。第二,将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结构及人才类型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专业结构失衡问题;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经济管理人才类型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吉林高校整体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有力的规划和协调。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更好满足我省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吉林省目前高校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问题。第三,强化和发挥普通高校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吉林省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层次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将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对紧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普通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受到经济结构、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的同时,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成功与否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制产生作用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高校、市场、政府、体制的系统作用和相互完善,实现我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结构对接的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