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核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4:09: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核心论文

广告核心教育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深入地和国际接轨,广告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变动,现实环境对广告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即不仅要有从业的基础技能,还必须具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这也对广告教育,尤其是大学广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丁俊杰教授说:“我希望广告专业培养的学生是‘通才’、‘全才’,具有广泛的知识积淀和较强的创意实践能力,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专才”,因此要认真把握好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专业人才成长的基础需要“博大精深”,犹如参天大树扎入泥土中那盘错的根系,吸引广泛的养料,高标准地要求学生建立宽广的治学基础,有利于将来各方面的探索以及创新思维的飞跃。”为此,我认为当前大学广告教育应坚持“一个核心”和树立“三根支柱”。

一、大学广告教育的“一个核心”

所谓广告教育的“一个核心”,即铸塑学生灵魂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当然,不独是广告专业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其他任何一个专业学科都应如此。因为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培训技工。与技能学校、职业中专相比,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教人学会思想,教人养成独立品格。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植着生产与建设所需要的最为复杂的内在动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所谓的一技之长。为什么哈佛大学能如此出众,原因在于哈佛大学通过大量的人文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人文背景,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每个学生,无论其专业是什么,经常思考和回答这类的问题,就能在关怀人类命运的基础上来思考本专业的问题,他们就会有领导世界潮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因为基于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学者伽达默尔才说:“教育就意味着人精神深处的深刻变革。”

目前广告业界的种种弊端,诸如短期行为、好大求洋、缺乏诚信、效率低下、缺乏创造、缺乏文化、违规广告屡禁不止,以及从业人员大量频繁跳槽,盖因缺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么,何谓人文精神?

查看全文

党的几代领导核心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一、在教育方向上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建国后,他仍然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遗憾的是,在十年“”中,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育原则上的传承与创新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文

摘要:现今国家发展迅速,新媒体、网络、信息等多项技术已经广泛普及。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也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是需要认知和树立的重要价值观念,因此不同的教育阶段,在教育工作、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分析新媒体的特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爱国敬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前形势下,新媒体、网络、信息等多项技术已经全面发展普及,因此有效利用现今时代新技术、新工具的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当前国家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因此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的教育实践成为了当前教育的热点,也是各院校重点研究的问题[1]。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院校应该分析学生群体的年龄、性格、心理特点,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领域作为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时刻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2.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查看全文

化学核心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在课改试验和全面试行的过程中,我区区委书记、区长及有关领导极为重视,多次亲临试验和试行学校,关心和指导工作,并叮嘱区教育局要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区教育局早在试验前就专题研究课改方案的实施,并将它列为区教育局重点工程之一。

一、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强素质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质教育包含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对这四个素质的内容阐释各有不同,这就给课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为此,我们依据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校教育、学生的实际,初步确定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政治思相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道德是核心。中小学加强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中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获得知识,要借助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于一个人的智力。所以说,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一般说偏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认知和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均是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身体心理素质一般认为包括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主要是指力量、耐力、速度、协调平衡和对自然、环境、社会的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指有比较完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能积极调节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管是身体素质教育还是心理素质教育,中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来说,其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三部分内容[1]。这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而且具有着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中提出的可靠接班人和“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就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头脑、践行社会,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心理、道德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现实分析

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是积极健康的一代,他们精力充沛、头脑灵活、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知识、最新成果认同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但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他们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功利色彩强,奉献意识弱

目前讲究实惠、实用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的理想信念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这样说法: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践行上,往往急功近利,缺少对他人的奉献精神。

查看全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受到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为大学生价值取向提供明确的方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思想潮流的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给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探索新规律,科学引导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人才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得到广泛流通,在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高校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现阶段在意识形态和精神观念上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这些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一些大学生误入歧途,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相应的思想文化引导工作。

查看全文

西方教育市场化革新的核心内容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近二三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这次改革主要有三种趋势:市场本位学校改革、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和全校改革。其中市场本位学校改革范围最广影响至今。对于市场本位学校改革,人们用不同的话语来描述:教育市场化(markeifsaifon)、教育民营化、教育私营化(pnva6sation)、教育产业化(industriMization)、教育商品化、“以市场为基础的教育”(market--basededuca-tion)……尽管称谓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教育不应该由国家大包大揽。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公立学校之间以及私立学校之间。在这几个名称中,“市场化”最能表达这种改革趋势的理念,因为竞争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

一、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去。“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发展,垄断就会大大减少。”此,他们要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在满足人类欲望和分配生产资源到各种不同用途上起着重大作用。“市场资本主义(如果真正让它起作用的话)则是唯一使每个人最可能在社会中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一种制度。”‘而正是国家干预妨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由竞争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竞争。他们所指的国家干预包括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福利国家”和巨型垄断企业。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私人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个人经营。否则,没有什么办法能摧毁或者至少极大地在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而摧毁或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认为“不存在用以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义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细胞和单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和传统价值观产生冲突、碰撞和融合。《二十四孝》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父慈子孝和忠君爱国秉持相类似的单向度思维逻辑,即上位者享有绝对的权力,下位者承担绝对的义务。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二十四孝》遭遇到种种批判,一度偃旗息鼓。遗憾的是,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部分地区将《二十四孝》作为旅游景观正面弘扬[1],部分学者深入挖掘《二十四孝》的褒义层面[2]。有鉴于此,本文从文本出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据,对《二十四孝》依次进行剖析和评判,以期表明在民族心理集体无意识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遭遇到传统价值观的潜在挑战。

一、二十四孝的依次评析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另有说法为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流传于后世的版本较多,但是故事一致,仅是在排列次序上有所区别。本文以明朝版本《二十四孝图》为文本,进行评析。(一)孝感动天。舜作为儒家推崇的上古帝王,是内圣外王的重要代表,实现了由孝顺到忠君到治理天下的理想序列。舜的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父亲瞎子,生母早亡,继母泼辣,后母所生弟弟性格狂傲。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舜选择孝顺服从,由此感应天地,获得大象、小鸟、雷电的帮助;并且由此上达天听,授予大权,成功继位。在这个故事中,较为重要的关节点是由孝顺获得感天动地的效果,从而在世俗生活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换言之,当孝顺无法感动天地时,如何支撑内在合理性?(二)亲尝汤药。刘恒作为皇帝,母亲生病三年,衣不解带,夜不合眼,精心服侍,亲尝汤药。这故事看点在于皇帝是真实人物,有据可查,不是凭空捏造的。但是疑点在于,皇帝每天日理万机,国事繁重,后宫佳丽三千,宫斗重重。皇帝能够有那么多精力去伺候母亲吗?故事价值意义在于,皇帝孝顺,被封为道德楷模,其他人必须无条件向其学习。这是政治权力向道德权力的扩张和占领,是政统、道统、法统的相互支持。(三)啮指痛心。孔子弟子曾参上山打柴,家中来客,母亲咬手指,产生心电感应,曾参奔赴回家待客。在这里,“跪问其故”非常有意思。对自己母亲说话,为什么需要跪着?这种潜在的不平等是等级制度固化的彰显。在皇权时代,百姓跪拜县官,臣子跪拜君王,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礼仪。仅由这一相类似的动作能够看见孝顺与忠君的同质性。(四)芦衣顺母。闵子骞家庭环境与舜相似,早年丧母,后母虐待。父亲知道实情欲休掉后母,闵子骞反来劝阻,后母改过,从此一家人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这里,我嗅到浓浓的琼瑶味道。闵子骞如同一朵圣洁的白莲花,后母虐我千百遍,我待后母如圣人。这种做法仅靠道德感召,单纯依靠以德报怨促使后母人格升华,价值观逆转效果如何?我对此持保留意见。(五)百里负米。子路为双亲背负米百里。这个故事较为正常,类似于一位居于高位的凤凰男矜持的忆往追昔。故事里没有血淋淋的杀子选择。疑点在于,背负米百里是否值得,难道不可以就近买米吗?难道唯有用一百公里的距离来衬托子路的虔诚和愚蠢?并且,孝顺与位居高位之间缺乏直接的关联性。这里更多是身居高位的子路,在生活和事业双丰收,物质生活极度奢华之后,志得意满地回头遥望。(六)鹿乳奉亲。郯子孝顺父母,装扮成鹿皮,取鹿乳娱亲。郯子作为一个小国的君王,还需要事必躬亲,难道不能指派侍卫、宠臣和下属去获取鹿乳?显然,这是罔顾逻辑的主题先行式撰写方法。同时,对于父母患病后过度索求的病态要求,郯子选择无底线地顺从,这种病患与亲属的相处模式在今天是负面评价居多。“病人家庭(在该故事中即病人之子)对病人予取予求,无异于对这种讹诈行为的纵容,却被叙事者视为美德。”[3](七)戏彩娱亲。隐士老莱子七十岁为取悦双亲,身着彩衣,假装跌倒,学小孩啼哭,愚孝成分颇重。老莱子作为道家隐士的代表,这一事件表明孝顺价值观不仅局限于儒家学说内部,对于追求纯朴、复归自然的道家同样适用。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老莱子活到七十岁,父母应当至少九十岁,这侧面表明家境殷实,衣食无忧。这潜在地在孝顺与富裕之间做了关联,喻示着孝顺能够通达富裕。(八)刻木事亲。丁兰将死去父母刻为雕像,事奉敬仰。妻子作为恶毒配角出现了,针刺雕像,竟然流血垂泪。妻子被尚未谋面,尚未出场的父母通过丁兰之手抛弃了。愚忠的丁兰对于极权统治自然是温顺的绵羊,但是对于妻子恐怕是噩梦的来源。在汉代,妻子家庭地位卑下,一言不合就被抛弃。故事中隐含的敌意在于,父母通灵不是去帮助家庭和睦复兴,而是去毁灭;不是去惩恶扬善,而是将妻子塑造为打扰父子、母子亲情的潜在敌人和外来的破坏者。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重要指向是夫妻关系第一,夫妻与孩子关系第二,其它关系第三。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逾越了夫妻关系,往往带来家庭关系的紊乱。(九)卖身葬父。董永被迫卖身葬父,遇到仙女垂怜,不仅与之结为露水夫妻,而且运用法力织布,偿还欠款。故事里面的奇迹在于孝顺拥有沟通神灵的力量,从而获取仙女帮助,财色兼收。这样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实际上将孝作为交换利益的工具。(十)埋儿奉母。为了母亲活下去,郭巨准备活埋自己的儿子。转折点在于,郭巨挖矿时获得天赐黄金。这是二十四孝中最令人为不寒而栗的故事。我不禁想到,如果没有挖到黄金,儿子就活生生地被杀掉了。难道,郭巨再没有其他选择,例如将小孩送人,例如自己多去挣钱,为何选择如此极端的境遇。其中,有一句“妻不敢违”。妻子不愿意,难道不能有其它选择吗?妻子不能够带着孩子重新生活吗?在这里我想起了清官海瑞,他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但是,他五岁女儿从男仆手中吃东西,为此被逼饿死;他头两位妻子与婆婆不和,先后被休,最后一位妻子与妾先后自杀。这如同鲁迅所言,中国历史渗透着大写的吃人二字。抹灭人性的恶行道貌岸然,以孝顺的名义占据道德制高点,心安理得地做着惨绝人伦的恶行。(十一)涌泉跃鲤。婆婆爱吃鲤鱼,媳妇只能够天天做鱼,逆来顺受。并且,由于狂风大作,妻子取水晚归,竟被姜诗怀疑怠慢母亲,将其逐出家门。经过曲折,终于和好如初。这时候,神迹现身,家里有了堪比自来水的泉水,有了自动送上门的鲤鱼。这一故事是对中国家庭千古难题婆媳矛盾的范式解读。婆婆掌握家庭的绝对控制权,媳妇唯有谨小慎微,等待媳妇熬成婆的那一天。这故事潜在隐喻是,孝顺具有神灵互动的巨大能量。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丈夫具有幻想狂倾向,因取水晚归,就欲休妻;那以后会不会因为做饭难吃,坐姿倾斜,言语声音较大等莫须有原因,再次休妻?(十二)拾葚异器。蔡顺孤儿出生,孝顺母亲,桑树果实好些给母亲,差的留给自己。他的行为感动赤眉,赐给白米和牛蹄。这隐含社会反动势力对于孝道的价值认可,并且喻示着孝顺能够带来与强权者的物质授予。(十三)怀橘遗亲。陆绩随父亲到袁术家做客,偷拿橘子,被发现后,称偷橘子是给母亲,由此得到大家称赞。这一故事隐含意义是:偷窃他人财物是错误的;但是,在孝顺名义下,偷拿他人物品是褒扬。在汉代,礼法交融,逐渐礼大于法,孝顺大于法。中国文化的糊涂账在于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混为一谈。在孝顺的名义上,一切皆可为之。(十四)行佣供母。江革少年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遇到劫匪,哭泣告知上有老母,得以逃命。即便跌入赤贫状态,尽力孝顺。这一故事隐喻在于劫匪遵循和认同孝道价值观。并且,江革成为孝廉,从屌丝阶层青云直上,成为官宦阶层,孝道的现实功利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时下,这一求饶模式已经戏剧化了,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小孩,这已经成为狗血般经典套路。(十五)扇枕温衾。黄香九岁丧母,一心伺候父亲,夏天扇扇子,冬天暖床。获得太守表彰。这故事表述的是,黄香不能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必须以父亲的需要为第一位的。这样的行为呈现,是他内心真实的自由的想法,还是被父母刻意塑造为一个父母利益至上的木偶?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十六)闻雷泣墓。隐士王裒母亲生前惧怕打雷。死后遇到雷天,王裒奔到坟墓前面,痛哭流涕。巨婴国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恋母情结,在这里用起来恰如其分,即王裒尽管生理成人,但是在心理上尚处于哺乳阶段,尚未断奶。(十七)恣蚊饱血。吴猛八岁,家里贫穷,无钱买蚊帐,他自告奋勇充当吸蚊器,为了父母少受叮咬。八岁小孩人生观尚未定型,为了父母可以无限度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父母的荣光,为了迎合父母潜在的需求,是付出到了没有自我的限度?可见,中国传统孝道教育是培养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自我边界的空心人,而不是有独立意识,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公民。(十八)卧冰求鲤。王祥幼年丧母,继母恶毒,父亲不喜,陷入悲惨生活。王祥孝顺如初,为了继母吃鱼,脱掉衣服卧于冰上。奇迹出现了,冰面消融。两条鲤鱼越出冰面。故事主线依然是孝顺感动天地,这使得充满受虐倾向的行为艺术获得传统伦理学的解释。反过来,如果没有奇迹,王祥是否赤裸裸冻死在冰面上。(十九)扼虎救父。杨香是一名十四岁的女孩。为了救父亲,爆发洪荒之力,与老虎搏斗并胜利。杨香举动是下意识的,但是未尝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和对亲人即将丧命的愤怒。这一故事奇迹在于十四岁的小女孩打败了穷凶极恶的老虎。现实中可能性是,如同北京动物园的老虎一样,老虎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杨香和她的父亲。(二十)哭竹生笋。孟宗的父亲早逝,母亲年老病重,在冬天蛮横无理地要求吃竹笋。孟宗计无所出,抱着竹子号啕大哭。奇迹出现了,竹子冬天长出竹笋,母亲吃后痊愈了。这里的关键点是,竹笋如果没有出现,孟宗哭声消逝在冰冷的竹林,一切依旧。孝顺到没有个体独立思考,七尺男儿面对母亲无理取闹唯有哭泣,这也是挺悲伤。(二十一)尝粪忧心。庾黔娄刚当上县令,感应到父亲病重,抛弃官位赶回家中。尝父亲粪便,并且向北斗星辰祷告,愿意代替父亲送死。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故事。有很多尚未出场的人物,她们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一般,给予人无限的遐想。例如,庾黔娄的妻子对于由县官变为平民的地位落差如何看待,庾黔娄的母亲对于抛弃官位如何看待,对于学习越王勾践一般品尝粪便如何看待,庾黔娄为何不可以先请一个月事假,回家看望父母,或者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当然,对于主题先行的叙事模式,需要有矛盾冲突,在做官和照顾父亲中做一个斩钉截铁地极端选择。估计编撰者未意识到的是,这一选择隐喻在为皇权服务和为家族服务中,忠君是排在第二位的。(二十二)乳姑不怠。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到六十岁,还用乳汁喂养婆婆长孙夫人。这个故事有些玄幻色彩。一是唐夫人为何到了六十岁还有乳汁,这不符合生理常识。二是唐夫人作为官宦之家,难道找不到奶妈?需要这样子去作秀吗?三是难道没有更加好的孝顺方式?这个故事隐喻在于孝顺与崔山南官居高位有隐蔽的联系,换言之,孝顺带来功利角度的家运昌顺。(二十三)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妒忌,被迫出嫁。五十年之后,朱寿昌弃官寻母,终于在陕西找到。这个故事潜在含义在于:第一,大家庭中妻妾之间的矛盾天生不可调和,最终刀刃相见。第二,为何需要等到五十年,等到五十七岁才去寻找,不可以提前吗,不担心生母死亡吗,要知道古代人平均寿命四五十岁啊。第三,他对于嫡母、父亲没有怨恨吗,还是不敢有怨恨。第四,孝顺的对象是谁,是生母还是嫡母。(二十四)涤亲溺器。黄庭坚身居太史,竭尽孝顺,每晚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这一故事看点在于,孝顺必须通过洗涤夜壶来表现吗?仆人哪里去了,侍女哪里去了,做秀成分过于实际情况吗?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角度的简要启示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二十四孝》不合时宜的诸多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方面,评析《二十四孝》有以下两方面价值:(一)孝顺需要有边界意识。在中国民族潜意识心理中,孝顺具有核心的伦理价值。这也是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引起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响的重要根源。孝顺的核心在于顺从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与传统的孝道相比,新孝道需要具有边界意识,即自己成为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个体。在此基础上,个体对于父母需求和回应在独立思考之后,有限度给予满足和回应。(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需要培养儿童的真实个性。《二十四孝》是一本古代的启蒙读物。它的教育群体是针对儿童。这种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压抑儿童的天性,要求儿童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自己价值抉择的标杆。这种培养模式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容易埋下心理疾病隐患,造就人格分裂或者伪君子式的双面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需要遵照儿童心理成长规律,引导儿童自由表现自我的真实个性,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展开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敬业教育和友善教育。

作者:曾永安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查看全文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以全方位的视野审视才能探索出新路径,进而收到实效。要想以全方位的视野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换教育教学思路,积极拓宽教育教学路径。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于高校来说,只有以全方位的视野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即内化于大学生心里和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中。然而,以全方位的视野审视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新的思路、理念和方法,还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担当的责任与使命。

一、全方位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

以全方位的视野审视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响应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这一要求中,我们解读出的第一层意思就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采用新的思路,即全方位育人的思路。为什么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这一思路呢?我们认为,这与以下原因有关。第一,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绝非朝夕之功,也绝非课堂教学所能完成,必须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学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同时还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只有实行全方位育人的思路,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第二,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化式教育特点有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教学,更是信念式的教育,具有内化式的教育特点。而内化式的教育不是通过讲授式的教学所能完成的,必须采用全方位育人的思路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二、全方位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查看全文

期刊编辑视角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探讨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意见》还强调,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1]。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学术论文既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形式,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期刊编辑的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及策略等进行探讨,为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帮助和规范,以期提高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专业表达能力。

一、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常见问题

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专职编辑,笔者在多年的审稿工作中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有鲜明的、丰富的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但缺乏学术论文的规范表达。学术论文除了个人认识、见证叙述外,还要进行逻辑论证。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常见问题有:一是理论不自恰,主要表现为有实践无理论,或者理论表达不完整;二是实践不落地,主要表现为有理论无实践,或者实践操作性不强;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不明显。

(一)理论不自恰

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理论不自恰,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论文内容多是教育教学中的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并没有对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作理论提升,未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比如,关于“丛林造屋”的论文,原文只是描述了幼儿“丛林造屋”的游戏过程,作者没有阐述游戏的设计理念、游戏的价值,也没有对幼儿完成游戏后进行经验总结或问题反思。另一种是论文中有理论视角,但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理论视角的功能不明显,抑或只是作为一个独立词语存在。比如,《体教融合理念下高中排球教学改进措施研究———以发球与接发球为例》一文从学生发球、接发球技术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任务,做好体教融合需要教师转变思路,做好体教融合还需教师在教学之外主动作为三个部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论述,但“体教融合”这一理论视角仅在引言的第一句话以及各层级标题中有所提及,它的内涵、特征或价值等未做单独论述,对教学实例的分析也没有体现“体教融合”的理论。

(二)实践不落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