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19:50: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扶贫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论文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业已成为共识。“治愚”和“扶贫”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推进”等一系列“精准”理念的先后提出,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南。职业教育就是教育精准扶贫最主要、最核心、最骨干的力量。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最主要、最核心、最骨干的力量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提出来的,当时,他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到了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的理念: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2015年1月,把云南作为新年首个调研地点,他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又来到贵州省调研,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于是成为了各界热议的关键词。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事关成才,也事关就业谋生。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并创新、引进及推广技术,加速区域技术进步,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和途径。社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便是劳动力,其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劳动技能和方法的提升,将直接决定社会财富的增长。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何忽视,都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能力。而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也将逐渐成为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提升人生价值、摆脱代际贫困的有效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前四年已经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4万人,年均1391万人,这与贫困地区结合地方实际兴办企业、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使他们能够到企业工作或者从事种养殖业从而脱贫致富有关。这么多的贫困人口,无论是到企业上班还是从事种养殖业,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相关的技能技术培训,有的就是上了职业学校,学到了一技之长,从而使自己、甚至使家人摆脱了贫困。目前,我国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职教扶贫制度体系。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把职业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实施了东西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行动,2016年合作办学跨省招生规模达31.9万人,辐射20多个省(区、市)的2000余所学校;稳步提升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职业教育资助全覆盖。截至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已对所有农村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补助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奖助贷勤工助学”的多元资助体系,奖学金、助学金分别覆盖30%、25%的学生。现在,来自贫困地区的上了职业学校的年轻人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乡。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贫困家庭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有了致富的本领,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并能够带动一家脱贫。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极为迫切的民生需要。只有办好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新一代农村劳动者。让贫困人口脱贫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及其他手艺,成为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现代农民、种养殖业专业户、现代手艺人及其他经营者,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或者是城市的建设者,必须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特别是职业教育。而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发展教育缺钱。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这已经成为中央的政策。如今,中等职业教育为贫困家庭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免除学杂费等政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学习技能的机会,这些孩子读完中职就业后,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正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所指出的,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主要、最核心、最骨干的力量。贫困家庭学子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增强了致富的本领,就可以实现一人高质量就业带动全家脱贫。就读中职学校也成为很多贫困家庭子女初中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方向,“智力扶贫”切实达到了良好效果。
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贫作用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发展迟缓是严峻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的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的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已经初步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毋庸讳言,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高,与产业发展的要求还不十分适应,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更多。据统计,我们目前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而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由于缺少文化、缺少一技之长造成的。职业教育是拔穷根、摘穷帽的关键,职业教育让劳动者掌握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提高收入十分关键,是帮助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但是,贫困人口多的地方却往往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这是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贫困地区相当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贫困群众没有掌握过硬的致富本领,这是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甚至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以为实现“普九”就大功告成了,却不知道不少农村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无技傍身,只能靠体力挣钱,回乡几年后便成为扶贫对象。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习惯把地方的贫困落后归因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却对造成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教育贫困,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贫困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这些地方的职业教育没有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最后一公里”作用。在2016年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为此而痛惜。有委员指出,如对职业教育不重视,有可能造成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巨大努力功亏一篑,难以实现价值转化。民进云南省委在向大会提交的建议中不无忧虑地指出,观念落后是云南省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最大阻碍。商家、资金、技术、项目、高端人才可以引进,但立足于云南红土地上的几千万劳动力的素质没办法从外面引进,只能靠自己的教育来提升,尤其是靠职业教育来提升。云南省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这些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
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乡村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探讨
新疆南疆地区广大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成立专业合作社,搭建电商平台,采用合作社+农户+市场”等发展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实现了产业扶贫。而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化科技支撑,需要加大对贫困农户和专业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另外还要注重产业扶贫与“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的结合。农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领域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前期成果以及更好地促进脱贫工作的可持续性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农业硕士研究生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实践的分析,探究农业硕士高层次人才在助力产业扶贫工程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农业硕士高层人才能够在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
1校研究生学术论坛设立农业硕士科技扶贫分论坛
学校每年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征集相关论文,评选获奖论文。该活动在学校研究生教育当中影响广泛,参与性极高。通过该论坛设立扶贫攻坚分论坛,引导广大农业硕士研究生聚焦和了解当地的扶贫工作,了解当地的特色产业、庭院经济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扶贫攻坚论坛,开拓农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思路,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实践中,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更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20年学校共评选出研究生优秀论文96篇,其中50%以上均为南疆特色动植物、特色生态环境、特色地理环境等方面研究成果,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脱贫攻坚产业,促进脱贫攻坚产业长效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硕士作为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硕士,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是其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设立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分论坛,可以促进农业硕士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业硕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体现其培养目标。
2设置农业硕士助力扶贫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设置农业硕士扶贫创新创业项目,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励农业硕士研究生将科学研究、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项目调动农业硕士参与脱贫攻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提升农业硕士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本项目作为脱贫攻坚专项,必须区别于一般的科研项目,对项目具体的实施要求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项目紧扣脱贫攻坚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2)项目必须包含一定时间和次数的科技服务,项目成员必须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进行科技服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项目类型应涉及脱贫攻坚相关产业、农村庭院经济、各企业团场的需求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4)项目题目分自拟题目和招标题目,项目申报前,学校可组织相关的专家带领农业硕士深入各扶贫团场、农村、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现状,听取各方面需求,根据需求设立相应的题目,采取题目招标的方式,调动农业硕士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对脱贫攻坚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促进脱贫攻坚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更好、更快、更有效的与当地扶贫产业相融合。(6)项目经费实行弹性经费,可根据各项目团队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和实际需求进行分配,确保脱贫工作的连续性和质量,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7)项目的结题和考核不以论文和专利等作为考核指标,重点以解决脱贫攻坚产业的实际问题和取得的成效作为评价指标。高校应积极引导农业硕士研究生通过脱贫攻坚创新项目带动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将农业硕士发展为推动扶贫产业技术升级,确保产业持续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3建立农业硕士扶贫实践长效机制,组织农业硕士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的应用
为实现高校学生的精准扶贫和扶贫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行,论文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意义。紧接着,从贫困生认定子系统、贫困生帮扶子系统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内容。最后,论文认为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可从三点做起:一是从多维度建立贫困生精准扶贫认定体系;二是借助于大数据平台促进精准资助的多元化;三是利用大数据实现扶贫管理的动态化。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
高校学生扶贫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是保证国家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更是确保高校贫困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一大经济支持与鼓励。为此,高校学生扶贫工作应引起高校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运用现代化技术促进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创新与规范化进行。对此,大数据技术凭借着数字化、现代化、智能化及可挖掘海量信息的价值等优势逐渐引起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地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研究应用。至今为止,如何充分地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并做好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依然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问题。所以,论文对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意义
一般而言,大数据有着类型多、容量多、应用价值高及存取速度快等特点,可作为数据集合,并以最快的速度采集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进而从中挖掘数据的新价值。这说明,大数据技术具有可扩充性、全体性及有待挖掘性的特征,一旦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引入,就能结合大数据技术优势,从扶贫管理的各个细节部分出发,挖掘出更精准的数据信息推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进行。确切来说,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从校内校外数据结合的方式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也即是从教育评价、日常管理、财务支出和入场活动,再结合学生校内的生活、学习等,建立起一个数据库。通过把这个数据库和学校学生资助体系融合,就能精准定位贫困生并进行精准扶贫(陈涵,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88-89)。大数据技术通过对高校学生贫困认定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就能实时地分析出学生贫困认定的相关动态信息,这就能促进高校学生扶贫的实时性与动态性,更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精准扶贫力度。这就说明,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高校扶贫工作创新开展的必要保障,更是对学生精准扶贫公正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所以,为了推进高校扶贫工作的全面进展,应充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王馨慧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势和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精准性。
2大数据技术下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应用的主要系统模块
大数据技术下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系统模块,应了解并掌握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目标及具体过程,才能全面开展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对此,论文通过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特征,认为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的主要系统模块,可从贫困生认定子系统和贫困生帮扶子系统两个方面说起。2.1贫困生认定子系统所谓的贫困生认定子系统,也即是通过对高校学生入校时信息、以往资助信息、家庭经济信息、进出宿舍信息及在校食堂消费信息等进行收集和记录,并建立学生专项数据库。这时候,这一数据库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学生的日常信息,进而查找出最需要进行资助的学生,并确定学生的不同贫困登记,进而为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者提出最科学和最精准的扶贫意见。2.2贫困生帮扶子系统大数据技术下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贫困生帮扶子系统,通过对贫困生进行准确和科学的帮扶,进而全面推进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在贫困生帮扶子系统下,主要是高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者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心理健康情况及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学生的根本需求,并对学生展开针对性与个性化的资助。当然,高校在统一分析学生的需求后,就要确定资助的形式(金湓,马龙,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资助工作探究[J].科教文汇,2018,07(31):126-127)。一般来说,如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实习岗位进行帮扶,也可以对贫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为贫困生进行就业帮扶、资金资助帮扶等。
教育行业妇女工作者事迹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突出服务职能,努力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工作,是面向家庭、服务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的需要;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形成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建立学习型的家庭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培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夯实了基础、她始终把德育工作作为家长学校的首要任务来抓,走学校、社会和家庭育人一体化之路、由于她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的执著和火一般的热情,坚定不移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在妇女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付出了艰辛,但也得到了回报,曾多次受到市、州的奖励,敦化市优秀公务员;优秀妇女干部;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被市委组织部2次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党员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女,汉族,52岁,中共党员,副主任科员,现任市妇联维权儿童部部长。她热爱妇女工作,积极维护妇女的整体形象和利益,全面履行妇联职能,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求真务实,多年来的工作都非常出色,成效非常显著。是妇联系统的老大姐,是妇联干部的模范带头人,全面履行妇联职能,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为敦化家庭教育工作贡献出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突出服务职能,努力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工作,是面向家庭、服务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的需要;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形成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建立学习型的家庭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培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夯实了基础。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全面推进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
她由教师改行做妇女主任,85年在街道任妇女主任,由91年正式调入敦化市妇联,在妇联工作已有23个年头了,先后做过市妇联组宣部、城乡部、妇儿工委、维权儿童部工作,从事家庭教育已经8个年头了,身为一名妇联干部,普通的党员,她非常重视该项工作,她把一生都奉献给妇联事业,始终坚持家庭教育工作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稳定大局,以创新精神搞好家庭教育工作,与北京网校101成立了家长学校,帮助广大家长增强自身素质,掌握育子方法,提高敦化市家庭教育水平。
为贯彻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她带领妇联系统以教育工作为阵地,丰富了家庭文明建设,拓宽了家庭教育领域。她为领导出谋划策,只要工作给她,领导十分放心,保证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市妇联经常与关工委、教育局联合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培训班”等活动,组织全市广大妇女,学生家长受教育率达90%以上,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供销社的事迹材料
*同志现任省供销社机关专职党委书记。几年来,该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党务工作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省直工委和省社党组交给的各项任务,为省社机关及直属单位党建工作和供销合作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勤于学习、自觉锤炼的表率
*同志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善于洞察新的形势,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两年多来,*同志多次承担和负责完成大型党建组织活动,牵头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教育、“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并主持起草了多个组织、党建工作方面的文件、材料和制度,在省社机关及直属单位营造了良好的党建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同时他十分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与党务工作实践相结合,每年都认真撰写1篇以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如20*年,他在《机关党建》和《新长征》刊物上,分别发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和“为农服务、强社富民”等文章,他撰写的“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论文,在省直机关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二次理事会上被选为仅有的7篇理论文章进行典型交流发言,受到有关领导和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和普遍关注,供销社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经验被省直十几个厅局借鉴参考,表现出*同志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模范
抓制度、打基础,严格规范和落实党务工作。*同志始终坚持“抓制度促党建、抓党建促事业”的党建工作方法,在制订、完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主持制定、修订了《吉林省供销社机关及直属单位党建工作责任制度》等二十多个党建工作制度,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了“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抓学习、重方法,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同志十分注重抓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把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为三农服务能力的提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多种形式丰富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两年多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安排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中教育活动达30多个(次),参加集中学习教育的党员达2200余人次。省社去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组织严密、载体丰富、成效明显,受到了省委督导组及省直工委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研究
摘要: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攻关之年,国家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扶贫扶智”越发重视。本文对有关“粤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及其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和评价,积极寻求创新点,建立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预测,以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粤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心理影响因素;研究展望
一、研究背景与立意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同时城市间也存在大量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卢晶亮在《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中指出:农村人口到城市谋生,是广东乡村就业的一条重要道路。山区人口主要在广州、深圳两地就业,多选择工业、餐饮服务业,建筑业。全年在外务工者的特点是:年龄小,已婚的比重低,接受教育的程度高。广东省平均在外务工的年收入是35520元,而农村的年人均收入是1166元,最高的是珠三角地区,则最低的是农村。广东的消费水平从高到低排列是:山区五市、西翼三市、东翼四市和珠三角九个城市。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等原因,多数年轻人会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留守儿童问题更为严峻,而收入水平较低的粤北地区留守儿童情况更为明显。2016年有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在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比重为20.3%,占儿童总数量的1/5以上。在90%以上的留守儿童中,他们的主要看护人是祖父母辈,年龄平均59,有70%以上学历为小学以及小学偏下。广东作为人口流动和人口总量的大省,由《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可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比重是45.41%,明显超出全省的留守儿童平均水平,其中粤北地区占据多数。本文在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影响因素,立足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对相关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和评价,并就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综述与评价
(一)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邢慧斌、杨青、朱彦伊(2019)对河北省进行研究,发现在家庭环境(父母不在身边)的影响下,儿童在学业上相较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明显处于劣势,同时还面临着“精神贫困”(这里的精神贫困是指在父或母的一方、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外地而非本地务工的情况下,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心理、思想、人格、安全感等精神需求或认同程度比健康儿童较低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一个家庭无法欢聚的同时,学业上要是再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留守儿童面临的处境会更加艰难。(二)贫困地区教育的相关研究。田俊、王继新和王萱(2019)为了验证“在地化”(通过互联网构建学校共同体)对乡村等贫困地区教学资源是否具备助力作用,采用了问卷调查、半结构性访谈以及实地观测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在地化”策略能够有效助力乡村等贫困地区教学资源的增长。李运华、朱惠霞、何小玲(2014)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农村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在河源市和平县的农村小学中抽取了430名教师,采用问卷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课堂能力进行了调查。最后他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第一,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课堂监控水平处于偏低;第二,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的课堂能力具有阶段性的特征;第三,备课关注点在教学能力不一的老师中有所差异;第四,课堂教学能力同教后思考及改进这两者存在显著相关。(三)教育扶贫的相关研究。刘会凤(2019)对当今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通过论证,研究者认为教育扶贫大程度上隔断了贫困传递,而“互联网+教育”为贫苦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助力了教育精准扶贫的这一事业,隔断了落后文化对贫困地区以及人口的潜移默化;而在今天中,“互联网+教育”吻合了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急切要求。并且即使存在着诸多难点,但个人和社会力量加入到“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比重不断提升,为我国教育脱贫事业助力。要促进“互联网+”教育为精准扶贫助力,研究者认为不仅要着手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基上,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以及学生对电子资源素养等问题的处理。(四)小结与评价。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就贫困地区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优势和适用性,但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在教育方面,有很多人以留守儿童为切入点,但从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角度分析的领域则鲜有人涉足。此外,部分贫困地区政府在教育扶贫中,未注意到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影响的特殊性。因此,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项目将对留守儿童网络学习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其心理影响因素进行调研,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相关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教育行业妇女工作者先进事迹
一、突出服务职能,努力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工作,是面向家庭、服务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的需要;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形成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建立学习型的家庭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培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夯实了基础。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全面推进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
她由教师改行做妇女主任,85年在街道任妇女主任,由91年正式调入敦化市妇联,在妇联工作已有23个年头了,先后做过市妇联组宣部、城乡部、妇儿工委、维权儿童部工作,从事家庭教育已经8个年头了,身为一名妇联干部,普通的党员,她非常重视该项工作,她把一生都奉献给妇联事业,始终坚持家庭教育工作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稳定大局,以创新精神搞好家庭教育工作,与北京网校101成立了家长学校,帮助广大家长增强自身素质,掌握育子方法,提高敦化市家庭教育水平。
为贯彻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她带领妇联系统以教育工作为阵地,丰富了家庭文明建设,拓宽了家庭教育领域。她为领导出谋划策,只要工作给她,领导十分放心,保证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市妇联经常与关工委、教育局联合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培训班”等活动,组织全市广大妇女,学生家长受教育率达90%以上,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参与率达到90%以上。
八年来,她时刻关注着敦化市的家庭教育情况,一是制定方案、学习计划,定期走访检查,每年开展评选活动,推举出省级“优秀家长”3名,市级“优秀家长”18名;二是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讨,推举出家庭教育论文省级2篇,州级1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家庭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她在评选当中被州评为“优秀论文奖”,这项工作现已形成了规范。并针对“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做了问卷调查狠抓典型,带动全市文化建设,在全市四个街道16个乡镇抽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10份,分析报告4份,论文获奖1个。在工作中她是强者,个人家庭生活中她是一名言传身教的好家长,大女儿已毕业于辽宁法律学校。“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研究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体系探析
摘要:党的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来源于“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就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相应的帮助,强化高校疫情防控期间精准资助体系建设,做好“扶贫”“扶智”与“扶志”,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校;精准资助
1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
1.1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无保障。2020庚子春节,受肺炎影响,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中”,但是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宅在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学习上和生活上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首先,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收入单一甚至无收入来源,受肺炎疫情影响,其父母不能提前复工赚取足够的生活费补贴家用,尤其对部分建档立卡家庭来说,延迟复工复产更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遇家庭重大变故,甚至家庭成员感染的情况,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得家庭经济不堪重负;最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勤工俭学赚取部分生活费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是疫情防控期间“不出门”使得他们失去了补贴生活费的好机会,“只消费零收入”使得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经济上巨大的压力。1.2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性指导。各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网上学习”成为新时尚,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扰。一方面,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它们更需要专业性指导来完成毕业论文,解决就业问题或者学习深造问题,尽管“空中双选会”、网上视频招聘等层出不穷,但是部分高校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途径单一、效果落实不够详尽等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无法及时有效获取实时信息并就自身实际情况作出择业决定,而且由于其自身阅历较低,对毕业、就业等问题甄别困难且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于非应届毕业生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完成网课的学习并对未来发展做好规划,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受到家庭网络影响,通过借用别人的无线网络或者使用流量而造成信号不畅,尤其对于偏远山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信号不畅问题,这就使得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参与网课的学习,影响自身专业发展,不利于专业素养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身约束力,而且其家长不能给予指点监督或者管理方式不当,尤其是一些孤残家庭,由于家中劳动力短缺,会出现学生担当家里“顶梁柱”的现状,这就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事情,进而消沉颓废,荒废学业。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史上最长假期”增加了学生与亲人相聚的欢乐时光,但是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首先,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产生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产生诸多负面情绪,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使得其在面临择业、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不能积极求助老师同学的帮忙,致使其产生诸多心理困扰,影响其进一步发展;最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与外界沟通或者同亲人关系不和谐而变得萎靡不振、消极抑郁。
2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精准资助出现问题的原因
2.1高校资助摸排范围受限、资助力度有限、资助形式单一。高校资助坚持使用传统的资助模式,尽管传统的资助模式可以减轻高校老师的工作量,而且传统的资助工作模式运行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传统的资助模式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多问题。第一,高校摸排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主动申报的方式进行,这不可避免会面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及时或者不想反应自己的实际诉求、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获得补助而提供虚假材料以及高校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学生实际困难程度甄别困难的问题;第二,高校资助项目繁多,资助资金有限,这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有限,只能起到临时性补助的效果,勉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对于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来说,资助金额的作用就变得微乎其微,资助金额不足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困难现状;第三,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发放补助金额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上帮扶,但是在“扶志”与“扶智”等方面缺乏专业性教育指导,这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面发展。2.2高校缺乏“文化扶贫”机制体系建设。育人是资助的永恒目标,但是大部分高校仅仅致力于在“扶贫”方面做好做优,而忽略了“扶志”与“扶智”的资助育人目标。首先,高校资助队伍未能与教学团队做好交流互通,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面临各行其是的问题,任课老师不能准确把握所授课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无法就其面临的学习就业等方面问题进行专业指点和辅导帮助;其次,高校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教育,部分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受助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对比自己获得资助金额多的同学怀有敌意,缺乏励志勤学、诚信感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最后,高校缺乏对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励志感恩、志愿服务事例未能够及时收集并借助新媒体做好有效的宣传,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精神。2.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能及时反应自己的诉求。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学生自己申报进而学校审查,最后做出资助决定的资助工作模式,但是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反馈难免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方面面临不足。一方面,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对学校机制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能准确定位各部门机构的作用,认为自己的问题反映是给学院和学校添麻烦,宁愿忍气吞声也不肯上报自己面临的困难,使得其在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错过了机会,不能通过相应补助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心理方面的困扰,他们不想让老师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而高校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的渠道又较为单一,这就使其不能够得到有效资助;与此同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对认定材料的重视程度,认定材料的不足或不实使得老师不能准确把握其实际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而影响受助金额确定。
语文教研组争先创优工作汇报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倾心于无私奉献;立足于常规贯彻;立足于团结协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专注于教学研究;着眼于素质教育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倾心于无私奉献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