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3:52: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分析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公平分析论文
一、影响教育公平的要素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首先,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不足。从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来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六倍,而我国2005年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其次,三级教育所占份额不合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过多地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最后,教育经费的地域分配也极不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经费投入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城市。
2.教师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偏向于城市。如教师编制政策等,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农村教师配置编制理应等于或高于城市。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其他因素,导致中东部地区的师资远远优于西部偏远地区,形成新的不公平。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分析论文
一、影响教育公平的要素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首先,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不足。从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来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六倍,而我国2005年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其次,三级教育所占份额不合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过多地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最后,教育经费的地域分配也极不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经费投入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城市。
2.教师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偏向于城市。如教师编制政策等,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农村教师配置编制理应等于或高于城市。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其他因素,导致中东部地区的师资远远优于西部偏远地区,形成新的不公平。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课文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外调节机制因此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从内到外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发挥。
如前所言,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合规律的形式(美的形式)下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现也,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因为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跟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以美启智。本文的结构网络是:有话—无话—有话—无话,如此一咏三叹,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础,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结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斥责,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
“披文入情”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气文字的表层,使学生溶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课文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外调节机制因此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从内到外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发挥。
如前所言,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合规律的形式(美的形式)下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现也,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因为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跟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以美启智。本文的结构网络是:有话—无话—有话—无话,如此一咏三叹,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础,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结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斥责,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
“披文入情”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气文字的表层,使学生溶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文学教育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在家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在家教育是西方很多国家父母教育选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经历了从不合法到合法的发展历程。国家在确定在家教育的合法性时,需要在国家教育权与父母教育权,父母的教育自由与儿童的最大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在家教育在我国是新颖的法律问题,合法性尚未得到教育法的确认,但值得重视并为其保留可能的讨论和认可空间。
[关键词]在家教育;教育选择自由;教育立法
王某与侯某2000年11月因感情不和离婚,经协商,孩子明明(化名)的抚养权归侯某,但事实上明明一直由母亲王某抚养。2004年6月,侯某将正在幼儿园的孩子带走,在家自行教育,一直没有让孩子入学。2006年,王某认为侯某的做法侵犯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对抚养孩子极为不利,遂上法院讨要孩子的抚养权。法院经审理后做出判决,维持父亲侯某的抚养权,同时也要求侯某尽快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此案审理的虽是父母的抚养权问题,但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在家教育这一新问题的关注。在家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关系为何?是否为父母可以选择的一种教育形式?应当如何从法律的视角看待这一新的教育现象?
一、在家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homeeducation、homeinstruction或homeboundeducation),是指处于学龄阶段的儿童,不去公立或私立学校,而是选择在家,主要由其父亲或母亲进行教育和管理,接受其父母认为最适宜的教育。
在家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原是一种旨在传播宗教信仰的行为,而作为一场社会运动,则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最初的倡导者是莫尔和约翰·霍尔特(JohnHolt)。20世纪80年代莫尔夫妇出版了《在家中长大的儿童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学校》,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强迫、高压下、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而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儿童完全脱离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在家教育的先锋霍尔特致力推动在家教育作为公立教育之外的选择,主张由真实世界构成理想教室,依儿童的兴趣自主学习。
校企合作教育分析论文
1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1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教育论文题目拟定写作分析论文
一、对教育论文界定的认识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教育论文写作分析论文
一、优秀教育论文的一些特点:
1、“实”: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脚踏实地,有科学价值。
2、“新”:观点、思路、题材、内容新颖独特,能吸引人。
3、“精”:文章精炼,能够将教育工作实践、科学实验业绩、成果的精华奉献给读者。
4、“准”:论点、论据、结论富有科学性、思想性,文字准确无误。
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内容要充实,观点要新颖,富有说服力,要有实践上、理论上的创新与提高。
影视艺术教育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宏观描述,论述了影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两个显著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
影视艺术;教育;综合性;实践性
一、我国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影视艺术是在影视合流的大背景下对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合称。但就影视创作的现状而言,影视并未真正合流。笔者认为,影视合流的真正形式是传统的电影制作机构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而电视节目机构也加入电影故事片的生产发行。至今,中国的各级电视台并没有投资电影故事片的生产,据说中央电视台曾经决策每年投资数千万元扶持国产电影,但这个决策的执行并不明晰。国家主管部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划拨给中央电视台,但这两个电影制片厂没有成为电视台的电影制作机构,而是演变成电视台的两个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中央台通过收购节目的方式对其实施经营管理。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下辖的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频道),虽对外号称中央台六频道,但与中央台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中央台只为其提供播出服务。电影频道成立之初的主要节目是播出各电影制片厂各个时期的电影故事片,随着频道运作的成熟和观众的不断要求,电影频道开始制作一些与电影有关的电视专栏节目。1999年,由于片源日渐萎缩,电影频道开始投资制作电视电影(一种称作专为电视台播放而制作的影片)在电视上播放,同时,电影频道依靠丰厚的广告收入获取了巨额利润,先后参与投资了《春天的狂想》、《我的1919》、《横空出世》等主旋律电影故事片。电影频道的经营可以看作是影视合流的雏形,也许将来会成长为中国电影电视业的巨人,但现阶段由于行业法规不健全、行政手段干预等因素,电影频道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也没有电影故事片的出品权。
与影视制作分割的体制相适应的电影电视教育体制也呈现一种分割状态。原属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北京广播学院曾经是中国电视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原属文化系统的北京电影学院曾经是中国电影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以后,这两家学院都划到统一的旗下,但是电影电视教育并无任何交流。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酝酿成立电视系,于1996年招收了第一届电视节目制作本科生,1998年,电视系成立的事搁浅,96级电视节目本科班转入导演系学习,明确培养方向为纪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负责纪录片教学的孔都副教授认为:“电影学院导演系增设纪录片专业,是顺应影视事业总体格局演变的举措”。据笔者了解,近十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直线下降,各国营电影制片厂的生产日渐萎缩,电影学院毕业生求职的眼光从原来的电影厂转向电视台和一些民间的影视节目制作机构、广告公司等。电影学院希望成立电视系,建立电视教育体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在这种背景下采取的措施。虽然成立电视系的愿望落空,但在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生到三年级后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一是传统的故事片导演、二是纪录片导演、三是电视节目编导。应该说,电影学院已经意识到影视合流的大趋势,并顺应这个大趋势在专业教学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再看看北京广播学院,这个中国电视人的摇篮,为中国电视事业输送了大量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摄像、节目编导、制片人。随着电视的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中国,观众有收看电视剧的传统,电视剧的播出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播出的五分之一强,但广院电视剧制作人才的培养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远不及电视新闻、播音、纪录片、专栏节目。究其原因,虽然广院从1979年就开始招收电视导演专业,但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不是很明确,凡是与电视有关的导演都纳入培养之列,也没有教师专门研究电视剧导演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二,由于只有导演专业和摄像专业,电视剧制作的其他专业如表演、录音、美术、制片都没有开设,学生在校很难进行系统的电视剧制作练习,同时,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很难以集团军的形式集聚创作力量拍摄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国电影第五代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是大学同学,观念容易沟通、创作心态统一,作品也是批量投入社会。与第五代电影导演是同代人的电视剧导演杨阳是广院79级导演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因执导电视连续剧《牵手》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可以说她的成名比第五代电影导演晚了大约14年(第五代的开山之作《黄土地》诞生于1984年)。在2000年1月广院电视学院影视艺术技术系成立大会上,作为校友的杨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有种单打独斗的感觉,很羡慕电影学院的同行,他们往往都是同学在一起合作,创作之外的精力消耗就少了许多。看来,以集团军的方式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尽快做出成绩,从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当前影视教育的一个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