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制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6:01: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法制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法制建设

教育法制建设意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和宪法确立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在教育领域贯彻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利;依法行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调整、规范和解决。因此,教育领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

二、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各地制定了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教育普法工作广泛开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不断推进,教育法制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今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要求;教育系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薄弱;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的自觉行为;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尚不完善;法律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从现在起,到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教育法制建设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地履行法定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做到依法自主管理学校;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使依法办事成为共识。

四、完善和加快教育立法。要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的制定。适时提出《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的修改草案;积极配合做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工作,逐步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有关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依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和制度。要积极推动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加快地方教育立法的进度。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国家尚未立法予以规范的,可以依据法律确立的原则,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好拟制定的法律法规草案及规章的可行性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实现教育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备案制度;重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改革的原则与精神,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

查看全文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和宪法确立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在教育领域贯彻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利;依法行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调整、规范和解决。因此,教育领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

二、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各地制定了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教育普法工作广泛开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不断推进,教育法制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今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要求;教育系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薄弱;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的自觉行为;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尚不完善;法律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从现在起,到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教育法制建设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地履行法定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做到依法自主管理学校;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使依法办事成为共识。

四、完善和加快教育立法。要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的制定。适时提出《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的修改草案;积极配合做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工作,逐步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有关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依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和制度。要积极推动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加快地方教育立法的进度。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国家尚未立法予以规范的,可以依据法律确立的原则,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好拟制定的法律法规草案及规章的可行性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实现教育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备案制度;重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改革的原则与精神,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

查看全文

教育法制建设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利;依法行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调整、规范和解决。因此,教育领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

二、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各地制定了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教育普法工作广泛开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不断推进,教育法制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今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要求;教育系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薄弱;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的自觉行为;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尚不完善;法律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从现在起,到200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教育法制建设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地履行法定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做到依法自主管理学校;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使依法办事成为共识。

四、完善和加快教育立法。要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的制定。适时提出《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的修改草案;积极配合做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工作,逐步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有关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依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和制度。要积极推动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加快地方教育立法的进度。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国家尚未立法予以规范的,可以依据法律确立的原则,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好拟制定的法律法规草案及规章的可行性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实现教育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备案制度;重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改革的原则与精神,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

五、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反映了行政机关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观念、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律引导和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尊重、落实和维护学校的自主权。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本部门及各职能机构行使行政权力的权限与程序,保证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原则。逐步实行政务公开,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务的办事规则、程序及监督途径向社会公布。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管理学校。促进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对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依据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法定原则,积极推动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提高教师待遇等法律规定。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职责,健全审批程序,规范管理行为,保障社会力量办学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新时代高职教育法制建设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发展将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巨大。《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为高职教育的再一次腾飞提供了契机。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法制建设水平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碎片化、结构紊乱的现象,与高职教育发展极不相称。因此,通过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构建高职教育配套法规体系以及强化高职教育法律执行监督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法制建设乃至高职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法制建设;新时代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快速扩张期后,其规模已经可以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紧随而来的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为了解决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其规范有序发展,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行政法规,试图用法制手段来规范和保障高职教育建设,成效明显,但同时也暴露了高职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协调统一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发展均较滞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获得明确的法律地位,直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才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法律依托问题。其“总纲”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其将职业教育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起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对象,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宪法地位,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1985年5月,中共中央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作为党指引当时教育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地位重要。《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来源,并提出要“在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我国官方首次使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个名称。《决定》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力行改革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专门的阐述和要求,为我国长期薄弱的职业技术教育助力推进。同时,在当时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观念比较模糊的时候,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以及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入法打下了基础。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该法的制定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肯定和总结,至此职业教育建设逐渐走向了法制化建设的道路。《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其首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方面,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一起写入法律,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托,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8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该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其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属性和地位:在教育类别上它是职业型教育,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教育;在教育层级上它是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至此,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发展目的更为清晰。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及其部委、地方各级人大及政府也先后制定了一些涉及高职教育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从相对微观、注重操作的层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尤其是《职业教育法》实施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辖区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陆续颁布了辖区职业教育实施条例或办法,作为《职业教育法》的地方配套法规,以支撑本地区职业教育有序发展[1]。近年来,为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及科学技术飞跃式发展,国务院先后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报告》等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尤其是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式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高职教育建设走向规范化打下了法律基础。可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发展到现在,虽然还没有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但也初步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中心,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为补充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关于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法制建设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高校发展中亦是如此。文章将简要分析,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法制建设更加全面、持久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于法制化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大高校作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当前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探究,有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及依法办事行为、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积极的探究我国高校法制建设若干问题,以便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问题

(一)缺乏法律文化土壤

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法制化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法律文化土壤,也就是法律精神和法律思维。目前,由于我国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也相对滞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其次,由于历史存在和现实发展之间的种种原因,高校管理者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知识匮乏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的状况较为普遍。因此,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仍存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探究。在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中,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对策,是当前发展我国高校法制建设工作的有效策略。

查看全文

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人民立场提出了富有真知灼见的教育法制思想。在该教育法制思想指导下,我党和政府经过艰辛探索,推动教育领域走上了依法治教的道路,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保障了亿万人民的受教育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当前重温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影响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高度赞扬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在教育法制方面,马克思站在人民立场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论断和观点。学习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回顾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对当前推进全面依法治教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的内容

1、“这种义务教育大部分仍然徒有其名”。19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资本家对童工的使用和惨无人道的摧残。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子女受教育权利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斗争,特别是英国工人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英国国会在1833年通过了关于禁止雇佣未满14周岁没有学校教育证书的童工的法令。对于这项法令的实施,马克思对此进行了严厉地批判:“……在一切受工厂法约束的工业中,受初等教育是‘在生产上’使用14岁以下儿童的法定条件。工厂法关于所谓教育的条款措辞草率;由于缺少行政机构,这种义务教育大部分仍然徒有其名;工厂主反对这个教育法令,使用种种阴谋诡计回避这个法令;——这一切明显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1]因为资产阶级考虑的只是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限度内才予以遵守,这充分说明了当时资本主义教育法制的虚伪性。2、运用法律保护受教育权。马克思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他把普及教育的斗争看作是争取劳动人民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必须使青少年儿童免受工厂主的掠夺性剥夺,同时禁止亲生父母迫于生计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劳动力出卖给工厂主。马克思主张利用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来反对资产阶级对童工劳动毫无限制的使用,迫使资产阶级通过有利于工人子女受教育的法令。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特别强调:“首先必须使工作的儿童和少年免受现存制度之害。这只有通过变社会理性为社会力量才能做到,而在目前条件下,除通过由国家政权施行的普遍法律外没有其他办法。工人阶级并不是通过这种法律的施行来巩固政府的权力。相反,他们是把目前被用来压迫他们的政权变为自己的武器。他们是通过共同的行动做到靠众多分散的个人努力所无法做到的事情。”[2]儿童和少年的成长应该受到父母的呵护,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受教育创造条件。对亲权肆意滥用,马克思主张通过立法进行保护,“男女儿童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比在任何别人面前都更需要保护……儿童和少年有权为防止亲权的滥用而取得立法方面的保护,这种滥用会过早地毁坏他们的体力,并且使他们道德堕落,智力衰退。”[3]因此,马克思认为:“父母不应当享有为每周取得一点工资而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单纯机器的绝对权力。”[4]对父母这种过分的做法,马克思进行严厉的谴责,并呼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儿童和少年受教育的时间。3、教育法律内容的规定和实施。马克思主张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利用法律来确定国民学校经费、教员资格、学习科目等等,并主张应由国家视察员监督这些法律规定的实施。[5]教育法制定后,必须要有专门的机关负责具体的执行和监督。否则,那只是停留在纸上的空文,所谓的保护受教育权只能是美好的一厢情愿,教育法也就背离了其应有的初衷和价值。如何具体实现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张争取采用美国的体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即议会立法,决定教育预算和开办学校,政府则负责监督法律的实施。[6]4、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教育措施的设想。《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未来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就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如何保障实现儿童的受教育权呢,马克思恩格斯还是主张运用法律,并且对儿童的教育要实行公共的免费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8]

二、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对我国教育法制的影响

查看全文

教育法制建设计划

20*年,全省教育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省教育工作的总目标,贯彻“完善规范、强化管理、抓好落实”的工作理念,认真研究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省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完善我省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党组的部署要求,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宏观战略思考和政策研究,切实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工作,真正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

二、召开全省教育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年度工作会议,总结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年教育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工作。

三、按照“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组织开展全省首届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继续推动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开设工作,完善法制教育课程建设,切实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四、继续开展教育法制培训,提高教育系统的法律素质。按照教育部普法办要求和“五五”普法规划,继续对教育系统公务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开展法制集中培训。

五、开展第三批*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评选工作,加大对依法治校示范校的指导和监督力度,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总结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经验,宣传推广依法治校典型,努力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查看全文

小议学校教育的道德实践空间

论文关键词:教育法制化;教育伦理规范;师生伦理关系;教师道德责任

论文摘要:教育法制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不要因重视教育法制建设而忽视了教育伦理道德建设。伦理道德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规范,师生道德关系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关系,教师的道德责任是教育实践的本体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在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史上是一件大事。我们相信,“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法制化建设,从而加速我国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依法治教”进程。不过,我们不能只研究“侵权责任法”的法律规范及其责任要求,还要研究在现有法律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发展教育事业。因为法制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法制是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我们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伦理的、道德的实践过程,教育法制化应为教育的道德实践留下“地盘”。

一、教育法制化不应弱化教育伦理规范

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教育事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公共事业,所以用各种法律来规范教育行为和调节教育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事业在本质上是伦理的或道德的事业,教育法制化不应弱化教育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学校历来是一种学术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教育活动主要建立在道德关系和伦理规范的基础上,所以应坚持以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来调节教育关系和规约师生行为。

就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各自的特点而言,法律规范属于正式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则是非正式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属于“陌生人”之间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则是“自己人”之间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属于外在强制性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则是内在自律性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倾向于把教师与学生变成独立而平等的“陌生人”,而伦理道德规范则致力于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彼此熟悉和相互信赖的“自己人”。

查看全文

教育厅义务教育条例培训班讲话

同志们:

今天,省教育厅在这里举办《*省义务教育条例(修订)》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办得很及时,既是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也是贯彻实施《*省“法治创建年”实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培训的目的是促使教育系统准确把握新条例的立法理念与核心内容,推动义务教育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同志们工作在第一线,十分辛苦,借此机会向大家致以问候和谢意。本次培训主要是听取有关专家和领导授课。下面,我首先代表省教育厅讲三个方面的工作意见。

第一点意见:要深入学习领会新条例颁行的重要意义、立法理念与核心内容

我们要正确认识新条例颁行的重要意义。新条例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作出的修订。修订工作始终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法宗旨,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经费保障和均衡发展等新的要求。很显然,新条例的颁行对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巩固“普九”成果,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保证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

我们要深刻理解新条例的立法理念。新条例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权利”的立法理念:一是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更加注重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发展;三是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可见,“以人为本,保障权利”的立法理念贯穿于新条例的通篇,使这部法规更具实施价值。

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条例提倡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新条例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本质是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规定;二是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三是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定;四是关于义务教育公益性的规定;五是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规定。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立法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充分的立法依据,亦有充足的立法必要性理由,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当前应加强对学校德育立法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法学校德育立法

***

学校德育立法,指专门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法律法规。这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还未有过先例。但我们认为,别的国家没有的法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能制定或者没有必要制定。我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法是社会主义法,因此,完全可以同时也十分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一些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与众不同的法。制定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就是为适应我国教育状况所需要的独特的法之一。我们认为,在我国制定学校德育法,既有充分的立法依据,亦有充足的立法必要性理由。我们应当开展对学校德育立法工作的研究,把它作为完善我国教育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制定学校德育法的立法依据

凡立法均要有立法依据,制定学校德育法也不例外。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充分的立法依据。首先,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宪法第46条第2款还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宪法的这些规定,虽然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所制定,但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少年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可以认为,宪法的这些规定是制定学校德育法的宪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也是学校德育法最基本的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