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21:44: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发展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发展论文

艺术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方面剖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化教育之路与社会化教育等改革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引入粘土、石膏、竹、木、漆、金等材料。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公立或私立的艺术院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高师图画手工科、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武昌艺专、南京美专、新华艺专等等。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民国初年,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宋代院画代表了中国写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而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则是每况愈下,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万木草堂藏画目序》)的主张,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美术与科学》)。陈独秀更是激进地提出“改良中国画,但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号召进行“美术革命”。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清末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分崩离析,民不聊生的状态,而传统的中国画传统无论是从内容的表现还是从精神的内涵都无能力去反映真正的大众社会生活。因此,对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模仿,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反思、批判以后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所以,尽管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正处于学院主义势微,而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时期,但他还是选择了师从C·柯罗的学生达仰学习,专意研究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回国后,又不遗余力地推行写实绘画的主张。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下,怎么能培养出大师呢?其次,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中以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价值观代代相传的载体,这种源于美国的艺术教育理论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评价体系,其新鲜、活跃的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当中,而进入高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挑选的过程中标准的把握却是一个问题。所以,当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会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实际上有很多是用不上的,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在给学生传授着已经老去的东西。重视当代艺术,就是要求重视当代艺术批评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有专业设计类艺术教育;二是普通艺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艺术教育;三是师范艺术教育,这在艺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艺术,行会时期是以工匠师傅来教授,有一段时间是以艺术家来担任,现在由谁来担任呢?在现代中国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师范类艺术教育是雷同的,都以教授素描、色彩、创作等技法课为主,用培养专业艺术底子的专业艺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小音院”,而没有体现其教育科学的特点;其次,由于忽视普通艺术教育使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质量下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挑选人才是以高考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各类附中、培训班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而普通生的艺术课在进入初中二、三年级就已基本停止。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文关健词: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规模

论文摘要:随着师范格局的大规模调整,如何实现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凸现出来。本文从教育质童、师资队伍、学校规模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教育的格局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已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跨越。这种变化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据研究,当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以下两个标准时,就会产生高等师范取代中等师范的趋势: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人均GNP700美元左右,二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第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也基本达到。在这种背景下,师范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既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也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规律。但随着师范格局的大规模调整,如何实现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凸现出来。下面,笔者从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规模三个方面试述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质且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影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各高校对师资培养的规格缺乏统一的标准。以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首次开办该专业以来,全国培养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已近20所,但各校至今对该专业的培养规格还未达成一致性的认识,所开课程更是五花八门。这种局面从长远看,必定严重影响师资培养的质量,影响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以社会或大学对课程学术水平的认定为基础具体明确教师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重新确定各级学位标准。各高校也应大力提高综合化核心课程的质量,充实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等师范原有的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就已偏低,门类偏少,加之高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造成了培养师资的职业素养的贫乏。因此,实现师资培养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丰富教育课程的内容,使教育科学这一体现师范性的课程在教师教育中受关注的程度得到较大的改善,最终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随着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除师范院校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也承担了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任务。处理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就构成了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解决方式决定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学术性得到了强化,但其师范性却由于办学经验的因素遭到削弱。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关键是要解决师资培养过程中学术专业培训和教育专业培训的顺序安排和结合方式的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矛盾基本缓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高师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方式,即由高师统筹,由高师和大学共同培训,在高师从事一般文化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学习并组织教育实习,在大学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这样培养出的师资必定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当然,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包含了由原来的师范院校构成的教育学院(师范学院),还有一些大学成立了“虚拟”的教育学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育学院的作用,做好师资培养的协调工作,统一组织各类教师技能的培训,统筹安排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把原有的师范院校重视师范性的传统发扬光大。

查看全文

教师教育和谐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过度;成因;策略

论文摘要:我国的教师教育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其成因以及所引发的教育问题影响了教师教育机构及其运作机制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建构有效的防范机制,才能实现教师教育的和谐发展。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莱文教授认为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作“教育过度”: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经济地位下降了;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的期望;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这种考量不仅考虑了社会层面上的教育供求,还考虑了受教育者个体的感受。根据莱文教授判断教育过度的标准,可以看到,近几年,我国的教师教育产生了“教育过度”危机,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迷茫,专业学习缺乏信心,专业素质缺失;二是基层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其专业能力不能适应13新月异的教育变革,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失落感;三是教师教育机构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育机构完全受制于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育的干预,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教师教育市场无序。

一、“教育过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师教育过度现象的出现,除因为教师教育内部体制的问题,以及在目前教师教育市场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教育宏观调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

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行政定向、封闭运行”体制。这种体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虽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只是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当我国的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这种教师教育体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随着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的办学机制也逐步趋向开放化,但这是一种割裂式管理体制:首先,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之间产生了割裂。师范院校只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却忽视了职后教育的需要;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指导。其次,院校各自为阵,其教师教育的标准参差不齐。教育机构之间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观念,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专业设置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各院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教师教育的入门条件过于简单,未作一定的人职教育期限和实践期限要求。第三,由于现代教师教育的市场化发展以及综合院校对师范院校的冲击,使得师范院校处境尴尬,能否保持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是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重视师范生的学科结构,还是突出教师专业的教育特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渐进式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

查看全文

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合并型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发展问题上,应进行以下战略选择: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状况,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发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师德教育的特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以学科群为主体建立新的院校,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原师范专业学生按照新的校院体制格局,归并入各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院中,使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在同一机制下运行。这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多学科、高层次的学术和师资优势,使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知识、学术、信息等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又给教师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即教师教育如何在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营造教师教育的独特环境和文化,使教师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本文拟从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出发,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教师教育工作实践,探讨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一、合并型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面临的形势

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外部环境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给合并后的大学举办高师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了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查看全文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形势;农村教育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一重要内容就是逐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做了进一步部署。各地理应抓住契机,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扎实推进,稳步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平衡城乡发展和促进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党和国家给予了农村教育格外的政策、财政支持,各项配套工作也都有序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仍有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带有根本性作用的教育,如其不良发展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固此,仍大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

一、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育主要是指在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农村或城郊地区、以农业人口为主要对象且主要为农村或城郊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既包括对农村常住人口的培养也包括对其子女的普通教育。我国农村教育所涉及对象群体大、范围广,其中的问题错综复杂、五花八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以来,中央对各级地方义务教育的财政补贴逐步加大。虽然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3年内,全国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新增470亿元。也就是说,2006年至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新增经费由原来2182亿元增加到2652亿元。[1]但国家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在GDP的比率仍未达到占4%。同时,教育投入结构不尽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支出小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支出小于非义务教育,农村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城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富裕地区的现象依然突出。而且,我国农村应受教育人口基数大,经济状况不一,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所以仅靠短时间内的大量财政投入明显不够。资金问题仍然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服装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一、我国服装教育的简单历史回顾

应该说,服装教育是随着服装的生产而产生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只不过前期的教育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初级阶段,好的师傅还可能“手把手地教”,否则只能看徒弟的悟性了。显然这种方式会极大地阻碍服装业的发展,因为大多数人只会“照葫芦画瓢”。

虽然我国是公认的“衣冠王国”,历代的服饰确实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不可否认,在世界服装发展史上,我国的地位以及所占有的分量均是相当有限的。加上当时的生产方式落后,可以说,这种“作坊式的加工,僧侣式的传教”模式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建国后,因集体化大生产的需要,服装行业开始举行了“短期职工技能培训”,但往往也是请一些有经验的技师在机车上边示范边将他的经验告诉旁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欠缺规范的。到了“”时期,全国上下一片灰、黄、蓝,几乎分不清男女,服装的款式也差不多千篇一律,这时候,才真正显示了机械化流水作业的优越性。只要按照固定的样式,不愁产品没有销路,况且本身布料、成衣就很紧缺,此时何谈需要服装教育呢?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思想上也冲破了禁锢,获得了解放。老百姓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了,而是向更深层的美去追求。

为了提高人们的穿着品位,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赶时髦”追求,加快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服装业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几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划归清华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中国纺织大学(原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等相继开办了服装专业,至此服装专业高等教育正式走进了我国的大学殿堂。这在教育界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其中认为服装专业作为高等教育未免“小题大做”者有之,认为服装专业走进大学很快被淘汰也大有人在。虽然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在我国存在才十几年,本身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毕竟十几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设计和工程人才,为服装行业输送了许多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开拓精神的生力军,为提高我国服装业在世界服装舞台上的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时间证明,服装专业在我国已经是比较热门、经久不衰的报考志愿之一,同时作为服装高等教育的补充,各类中专、职高、成人教育的服装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红火起来,这充分说明了服装教育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二、我国服装行业的固有特征和现状

现今我国服装行业大多数企业只停留在来样加工、来料加工的初级生产阶段,由于一段时间内确实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少服装厂家也因此沾沾自喜。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可以说,这种办企业的方式还是能够生存下去的,况且,狭义上的服装加工与其他材料的加工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举例来说,本来有长短完全一致的两块布料,如果让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在缝纫机上来拼接,即使告诉他操作方法,结果仍然可能会出现一长一短;恰恰相反,有些本来长短不一的部件,通过有经验的技师处理后刚好相配,这就是服装加工上的一些“诀窍”,往往靠操作人员的“手上功夫”来完成。在我们的服装企业中,为数不少的人自恃有一两样“绝活”,其余的就不放在眼里了。很明显,这种想法是比较幼稚的,更会阻碍服装行业的发展。

查看全文

护理健康教育发展研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发展趋势自我保健行为干预

论文摘要:从健康教育的起源,自我保健、行为干预、新型护患关系、社区健康教育中心工作、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教育研究的方向及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等方面阐述了21世纪护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性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正迅猛发展,一个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服务正逐步形成。新世纪健康教育的4大发展主题:平等、权利、环境、经济是护理人员探索的新问题。21世纪人们将在民主、自由、福利等方面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平等,健康也将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更高的目标,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专业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护理工作者将承担更重要的责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开展健康教育,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健康观念的提出,护理学已进入健康促进的时代[1],护理工作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护理工作逐步扩展到对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中的健康问题的照顾。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护理工作中,并提到了学科发展的日程。如何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护理专业的独立功能,是护理工作者21世纪努力的方向。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应用于人类健康事业,起源于本世纪初。美国1925年最先兴起健康教育,经过反复探讨,在实践之中深化提高,至今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社会学和医学知识中占据重要位置[2]。20世纪之初,随着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健康教育理论开始引入我国。

查看全文

教育科研发展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先导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众多学校提出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但相对而言,我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教育科研;现状;对策

我校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存在以下片面认识:一是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在许多教师的眼中,教育科研非常神秘,非常深奥,只有那些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才能搞,而自己的理论知识薄弱,水平低,方法生疏,接触面窄,缺乏研究能力,不知从何入手。二是教育科研与自己无关,不少教师认为:教书是自己份内的事,不干不行,科研是专门教研机构和专家的事,可干可不干,似乎教师的惟一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搞科研与自己不相干,加上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压力大,工作忙,无暇顾及搞科研。三是教育科研恐惧症,许多教师担心搞科研会耽误时间,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从而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不可兼得。四是教育科研急功近利,不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一些人搞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评优,晋级或者是发表几篇文章,获取名利。这些现象如不能及时纠正,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现从以下方面浅谈我校教育科研:

一、看现在,曲折的科研道路在眼前

1.1科研路上的酸甜苦辣:

1.1.1目前,我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对于科研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及配备都缺乏明确规定,使得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严重制约着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查看全文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论文

关键词:菲化语言环境教育理念市场需求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菲化”的教育制度、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模糊的教育理念,是造成华文教育现状主要因素。华文教育发展的前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华文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华文教师素质的提高。以事物发展的结果来评价事物发展的过程,并由此推想它的发展前景,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如何评价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展望她的前景,自然也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在菲律宾,中学毕业以后还不能开口说华语的学生绝对不在少数,父母子女之间,祖孙之间,坚持用华语交际的人越来越少,华人子孙中连一句闽南语也不能讲的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菲律宾华人社会,谈起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莫不忧心忡忡。《易传1蹇卦》曰:“蹇,难也,险在前也。”①这是我的学员在学习中国文化时用《周易》预测法为菲律宾华文教育前途所卜的卦,虽然不足为凭,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心中深深的隐忧。的确,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人们面临着诸如学生厌学,师资匮乏,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效果不佳等等一系列共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摸清它的来龙去脉,才可以有一个冷静的清醒的认识,最终推动我们为之奋斗的华文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归纳起来,造成华文教育现状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教育制度的问题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一九七六年,菲律宾政府对全国各侨校开始正式执行菲化政策,中学学制由过去的六年改为四年,华文课时不能超过两小时,从而使华文教育失去了时间上的保障;其次是考试制度,上大学不必考华文,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华文的基本动力。事实证明,菲律宾的教育制度对华文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极大地限制了华文教育的发展。语言环境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菲律宾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的华人已经基本失去或正在失去华语环境,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老一代华人的父辈祖辈由于多处于艰难创业阶段,出于经济的原因而不得不亲自抚养子女。另一方面也由于业务规模较小而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子女相处,从而不自觉营造了一个大菲语环境中的小华语环境。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华人的经济实力也逐渐雄厚,多数华人已少有时间与家人子女团聚交流,小孩由于交给菲人保姆抚养而使菲语成为小孩的第一语言。父母为了迁就子女的语言习惯也被迫使用菲语与子女交流,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菲语的母语地位,给华文教育带来先天的不足。在以上两个问题的大背景条件下,华文教育就产生了是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问题。对以何种语言教学的定位牵涉到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这个教育理论到现在也还不能有一个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定位。随之而来的各行其是给华文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惑和阻碍。师资问题也是比较严峻的。菲律宾的华文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老一辈教师国学功底较好,却是年龄偏大。近几年来菲的新侨加入华教队伍,部分缓解了华文师资的紧缺状态,却又多数缺少正规完整的师范教育的熏陶。总体来看,师资队伍可选择性少,青黄不接,学识素养都不很理想。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出路何在?前景如何?这是许多人都迫切关心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制度的问题,不是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教育制度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制度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一种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还得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所以,决定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才是华文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黄端铭先生曾经提出:“要把华裔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②这个“中华文化气质”自然就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基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来的,决不是简单的“中华情结”,或是文化上的“反同化”的问题。那么,决定华文教育发展的市场前景如何呢?笔者认为这又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地区或世界经济的走向,也取决于菲律宾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和前景。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已经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发展,最近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确立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务实的目标。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在2020年将达到目前日本的经济发达水平。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是一片光明。朱基总理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十国涵盖十七亿人口,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势必带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届时将需要大量的中英文人才。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不是区区一个菲化制度可以限制和阻碍的。随着世界性的学习华文热潮的兴起,菲律宾华文教育也终将走出低迷的谷底,走上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语言环境是社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是朝夕之间用人力可以改变的。

但是我们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守”,即守住现有华语教学课的阵地,利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尽量营造一个纯粹的华语环境,尽量减少英语或是菲语的侵入,尽快丢掉英语或闽南语的“拐杖”,过河要“拆桥”。如果连这块阵地都不能坚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使用英语或菲语回答问题,此消彼长,那就真的是很危殆了。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菲律宾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社会环境以菲语为主导,学校教育则以英语为主导,华语闽南语流行于侨社和部分家庭的交际之中,处于从属地位。把华文教育等同于母语教育,融语言教学、文学熏陶于一炉的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一个连语言交际尚且存在困难的学生,又怎能谈得上文学素养的提升?但是,如果把华文教育定位于第二语言教育,完全等同于“教外国人学汉语”的模式,是否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呢?笔者认为,这种定位也并不是完全合乎客观实际的。因为汉语在菲律宾的地位,并不就等同于英语之在中国,或是汉语之在韩国日本。汉语在菲律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由于历史的积淀,菲华社会相对独立的交际场合,华语新闻媒体的长期浸染,加上大量来自中国的新侨民的加入,华语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一定空间的。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如果简单执行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大量的听说读写之外,完全忽略教材的文学文化色彩,忽略非理性的语感的培养,忽略艺术感染力,是不是也会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从而最终也难以达到“把华裔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的目标呢?

在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之外,还可不可以有一个既非第一也非第二的语言教学模式呢?师资自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师资也主要是取决于市场。目前菲华社会已经为师资格训做了许多工作,包括举办长期教师进修班,选送有志于从事华教工作的中学毕业生到中国长期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讲习会等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不懈的努力,自然总会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依然不是一个“治本”方法。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一是要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宁缺勿滥。二是引进人才,中国大陆已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师范教育人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刚毕业的青年学生,花费不是太大,为什么不可以到内地引进一批这样的人才呢?当然引进也还是取决于市场,菲律宾的教育产业收入并不低于中国,只要有决心,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双管齐下,师资问题不难解决。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能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能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能为天下谷。”③探索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就是要“知”,要深入了解,要准确把握,了解和把握华文教育的优势和弱势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展望华文教育的前景,就是要“守”,守住弱势的地位,守住自己的阵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努力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最终“万物将自化”,④相信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春天终将到来。

查看全文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学前教育发展论文的关键在农村,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更存在着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建立机制,明确职责,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提高幼教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机遇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1.明确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良机,以办农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为宗旨,依照“十一五”规划,紧紧抓住教育与经济之间、教育诸要素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存在的矛盾,以公平优先、均衡发展为策略,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合理引导乡镇、村和个体园的功能发展,尊重和把握儿童身心特点,使其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2.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