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02:04: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发表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发表论文

科技期刊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期刊在我国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制度中仅仅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而实际上,科技期刊不仅被认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是科研成果发表的重要媒介和载体[1],更是科技转化的桥梁纽带。目前,科技期刊的作用和角色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步朝着引导科学研究发展方向、保障科学研究质量、服务社会需要、推动科学发展等方向转变[2]。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总量4958种,仅次于美国的12274种和英国的6214种。2010—2019年,全球范围内共有16个国家的发表论文数量超过30万篇,美英两个传统科技强国在期刊出版物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世界前两位,优势明显;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中国期刊的发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期刊引文影响力居第10位[3]。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杨卫主任在2020年8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明确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面临论文收录流失情况严峻、期刊规模化小且数量少、学科分区分散不均、期刊总数量增长率较慢4个方面的难题[4]。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高福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期刊的服务质量与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期刊的作用与其所要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完全匹配[5]。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鹏认为,分散办刊严重制约了期刊发展,造成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高端品牌期刊[6]。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认为,市场化不足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造成严重制约[7]。《经济学家》编辑部编辑朱文佩认为,与欧美等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远远赶不上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与提升[8]。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改变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建立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支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始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启动;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

2引导研究方向

科技期刊引导研究方向的作用由来已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科技期刊既是龙头,又是龙尾”。在中国科技峰会———首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与细胞》主编饶子和提出“科技期刊应该寻找真正优秀的科学论文,以文章发表的导向作用,来引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同时引导资助机构的资助方向”。科技工作者主要通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现其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能够反映出科研状况以及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以《中国给水排水》为例,该期刊是由国家住建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水行业“首席杂志”,期刊主要刊载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类内容,其中上半月的理论研究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刊登理论研究论文,报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下半月的工程实践主要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设计及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刊登工程与技术实践方面的论文。该期刊还不定期围绕行业热点问题开设专栏,如“海绵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给水深度处理与南水北调”等。通过这些专栏,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1]。

3助力科技创新

查看全文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自古就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把“五常”作为做人的道德伦理准则,其中“信”就是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是诚的意思。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也是传承的文化思想。“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学术期刊是承载科研原始创作成果的重要媒介,是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作者解决了毕业、评职称、课题结题发表论文的难题,同时也肩负着维护科研诚信的职责。编辑是期刊建设过程中的活动主体,对论文质量的把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以黑龙江农业科技杂志社黑龙江畜牧兽医编辑部为例对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并充分发挥编辑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1科研诚信的重要作用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然而科研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如何消灭学术不端行为,改善学术不端现状,降低论文重复率,提高学术创新性,已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14年4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学术期刊要规范编辑出版流程,努力提高学术质量,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禁止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杜绝刊发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文章[1]。2019年7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发布我国首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2],标准中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作者、审稿专家、编辑三方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为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处理提供了依据。2019年9月25日,科学技术部、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等20多个部委联合颁布了《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3],该规则第九条明确指出,论文发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发表论文的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有义务配合开展调查,应当主动对论文内容是否违背科研诚信要求开展调查,并应及时将相关线索和调查结论、处理决定等告知作者所在单位,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期刊编辑部的责任。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科研诚信的建设,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绝不姑息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5]。

2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常见学术不端行为及防范建议

《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2]将论文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划分为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共8种类型,每种类型中又包括若干种类,可见一些作者在通过“另类”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原创”论文写作,并且可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大家为之努力呵护的学术环境正在被这类作者玷污,学术环境的净化工作刻不容缓。一篇论文从作者投稿后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出版发行,那么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有效甄别出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出版原创论文呢?作为一名编辑,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鹰一样的眼力;其次扮演好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角色,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最后善于总结,对于工作中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抵制并及时解决。笔者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目前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源头把关不严、一稿多投、更改作者姓名、同行评议等,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源头把关不严

查看全文

民族研究成果出版现状与发展策略

[摘要]民族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领域,其终极目标是经世致用、服务社会。广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依托图书、杂志、报纸、电子音像等媒介得以呈现并广泛传播,推动了广西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传统媒体的变迁以及新媒体的崛起给广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和作用的发挥带来严峻挑战。对此,广大民族研究工作者和出版从业者要切实转变观念,以更好应对传统媒体式微现状,通过应用新媒体更有效、更大范围地传播广西民族研究成果。

[关键词]出版传媒;广西民族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社科成果能见度

当今社会,媒介多种多样。出版传媒以“经过审读编校、通过一定物质载体、能够批量复制发行”为特征,其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电子音像和互联网出版等。广播、电视、电影、户外传媒等则属于非出版传媒,但也有将这两者融为一体的互联网媒体平台。广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和社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各种现代传媒。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文化传媒尤其出版传媒是如何发展变迁的?对广西民族研究及其成果的社会能见度有何作用?这是值得广大民族研究工作者和出版从业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传媒的发展变迁

“书、报、刊”这几种纸质出版传媒曾长期是人们获取知识、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其他传媒兴起,如今更是进入多元媒体时代。具体而言,传媒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社会、学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及功能存在认识问题;(2)思政课教师的队伍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其中,思政课教师的数量配比有待优化,专业背景有待扩大,团队意识有待增强;(3)思政课教师的队伍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职称评聘、荣誉表彰、经济待遇三方面。进一步,从主观认识、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经历过高考的洗礼,迈入大学的校门,而大学既不是象牙塔,更不是桃花源,大学时期的青年学生思维正进入最为活跃的状态,开始接受各种新思潮、新思想、新观点,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蒙以养正,圣功也”,此时,需要给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而思政课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及功能认识不足

查看全文

文化消费质量与禅茶家具创新路径

摘要:伴随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文化消费问题开始备受关注,并被赋予全新内涵,呈现科技化、全球化、大众化以及主流化特征。然而,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仍然存在整体质量偏低、结构有待调整等问题。为充分释放国民文化消费潜力,文章试从文化消费质量角度出发,探究禅茶家具这一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路径。在阐述文化消费质量与禅茶家具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二者间关系,并探讨创新行为原则,最终提出四条可行性建议,包括秉持纯粹的家具设计理念、使用天然材质与传统工艺、保留淡雅朴素的材质原色以及传递产品设计理念与精神内涵等,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化消费质量;禅茶家具;创新路径

1文化消费质量与禅茶家具

1.1文化消费质量

简言之,人们通过购买与知识文化相关的物品来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消费方式即为文化消费,具体包括购买文化教育产品与参观展览等等。如今,受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影响,文化消费内涵更加丰富,渐向科技化、国际化、大众化方向拓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美国家便已提出文化消费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致力于自身建设与发展,人民消费习惯随之生变,研究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消费领域,密切关注消费者消费心理及行为。由于与文化消费结构及水平相比,文化消费质量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因而,刻画文化消费质量内涵成为一大难题。2016年,学者何昀发表论文,尝试从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匹配度、文化消费内部结构、文化消费差距以及问题消费成本与消费效果等六个维度解读文化消费质量的内涵:(1)文化消费质量以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为基础,因此,要想提高文化消费质量,须先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水平。(2)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能够有效反映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要想有效提高文化消费质量,须先提高居民文化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避免该指标数值呈下降趋势。(3)除可作为文化消费质量基础,文化消费水平还需与人均收入水平相匹配——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文化消费支出就越高;反之,收入越低,文化消费支出就越低。(4)文化消费一般可以分为基础型文化消费、享受型文化消费以及发展型文化消费三大类型,而其内部结构即指各类文化消费支出构成情况与比例关系,当前宜应在注重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享受型与发展型文化消费所占比重。(5)文化消费差距具体包括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此外,不同行业群体间差距现也愈发突出,而较大的文化消费差距会严重影响全国居民文化消费质量。(6)与其他消费相类似,高质量文化消费亦主要表现为低成本与高回报。因此,要想提高文化消费质量,必须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市场能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及服务。

1.2禅茶家具

查看全文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分析

1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成果评价机制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调动高校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一方面,加大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支持与投入。如2021年《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指出了要健全科技团队评价机制,对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团队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校协同创新建设工作。科技发展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2]。辽宁省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高校平台为载体的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创新联盟,如东北大学牵头的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大学建立的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创新中心等。然而,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研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导致辽宁省现行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大大影响创新发展效率。例如现行评价机制难以满足跨学科团队研究的评价需要、评价指标选取不全面等,阻碍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导致高校内部科研团队各成一派,科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

2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交叉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平台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因此,高校内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应运而生,交叉研究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然而,各高校对交叉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尚未健全。高校内的不同学科一般分布在不同的院系,学科之间存在的知识壁垒增大了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共享资源的难度。大多数高校无法为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的创新热情。

2.2缺乏多元化评价指标

查看全文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安全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如何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面临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专业实践基地和平台相对欠缺、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文章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推进虚拟仿真赋能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多渠道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基地和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等,以推进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实践型人才;虚拟仿真;安全工程;产学研用

创新是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第一动力。虚拟现实是继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之后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的新型技术,旨在提供沉浸性互动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虚拟仿真技术所呈现的实景感受和交互体验,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也是陶行知做中学思想在科技时代的灵活运用。正因如此,虚拟现实技术正成为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助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规划建设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1]。201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应将建设和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作为推进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2]。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3]。安全工程是应用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但是部分实验和企业生产实践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和事故风险问题,在真实实验条件下较难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因此,基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打造虚拟仿真教学空间,创新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应用模式,推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对于切实锻炼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能从事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风险评估、监察与监管、检测与监控、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江苏海洋大学地处江苏省北部沿海城市连云港,当地化工和医药产业聚集,拥有全国知名的石化产业基地和医药生产基地。安全工程专业根据地方产业特色,结合自身优势,凝练学科方向,确定了化工安全、危化品安全与应急处置、火灾爆炸防治、安全评价和海洋安全应急技术5个培养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化工安全科学和技术,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企业安全评价、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化工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然而在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中医院肛肠科护理人力缺陷管理对策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中医院肛肠科护理人力缺陷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该院肛肠科在岗护理人员为对象,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中医院肛肠科护理人力调查表”调查护理人力缺陷现状。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4份,回收有效问卷14份。男1人,女13人;年龄23~45岁,平均(29.0±6.9)岁,年龄≤30岁8人,31~40岁4人,≥41岁2人;学历为大专3人,本科11人;毕业院校性质为西医类9人,中医类2人,综合类3人。人力工作信息:护理人员聘用形式为在编8人,合同4人,返聘2人;职称为护士3人,护师8人,主管护师2文,副主任护师1人;护龄2~5年6人,6~10年4人,≥11年4人;接受过系统中医药培训5人;曾外出学习6人;近一年发表中医药论文或进行科研创新5人;获取了中医药专科护士证4人。人力缺陷:认为人力配置数量不足9人,职称结构不合理7人,中医药继续教育重视度不足6人,职业认同感较差5人,配置公平性不足4人。结论目前中医院肛肠科护理人力仍存在缺陷,未来应关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薪酬制度的建立与优化。

【关键词】中医院;肛肠科;护理人力;缺陷现状;管理对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统筹中医药卫生资源,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反应医院医疗卫生水平的基础标志之一[1]。中医药护理人力是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医院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实现人才选拔、合理配置、有效激励等,是中医院可持续发展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2]。中医药护理人力配置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影响着中医护理人才的利用效率和中医护理工作的协调发展[3]。鉴于此本文对2020年我院肛肠科在岗护理人力进行调查,并针对缺陷现状提出管理对策,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20年我院肛肠科在岗护理人员14人为调查对象,均获取注册护士资格;接受过中医药护理培训,且考核合格;从事中医护理时间≥1年;知情同意,且表示自愿参与。

查看全文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学科点如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机遇,以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为中心,构建“平台-技术-评价-协同”四维联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为学生与外界交流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扩大学校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实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生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呈现出崭新的态势。能否迎接新态势下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1-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3-4]。目前,受到地域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国内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5]。主要体现在:(1)学生对自身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关注热情不足,研究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乏;(2)教师培养学生的手段单一,合作性、开放性不足。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供其他高校参考。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机遇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专业学科点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综合性的改革实践,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机遇,积极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

(一)地缘优势分析

查看全文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机遇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专业学科点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综合性的改革实践,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机遇,积极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

(一)地缘优势分析

深圳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150公里半径辐射圈内覆盖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总人口超过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6]。深圳大学所处的地缘优势之一便是毗邻香港,而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三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经济上的繁荣为香港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截至2020年,香港有十所法定大学,其中有三所位列亚洲大学五强之中。这些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上均领先于内地的高校。本学科点借助地缘优势,与其中的三所建立了良好、稳定的沟通交流机制,为研究生打开了国际化窗口,为深港两地的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平台。

(二)政策机遇分析

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9]。就深港两地高校科研合作方面,2011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时宣布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将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000名港大学生和教师到内地学习、考察和开展科研工作。2012年6月香港与内地高校代表签署了《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意向书》。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答记者问中指出,中央政府会继续加大对香港的支持力度……使香港、内地在交流合作当中更多受益,进一步深化经贸和文化交流。以上政策背景为学科点与香港高校进行教学、研究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