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23:19: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创新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理学专利案例资源的创新效益不断提升,如何使其服务于地理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案例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对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专利案例;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中学地理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创造地理知识的核心功能,如何对师范生进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专利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等论文[1-3]和《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等著作[4-6],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述了专利案例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为地理学实践教学引入专利案例指明了方向.笔者发明了“旅游智能地图”等地理教具专利[7-9]、“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专利[10-11],将其作为案例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发专利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1专利设计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1融合课程实践内容的专利案例分析.教学中,笔者施教地理专业课程时,融合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在实验装置、地图运用、教具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获得《一种地理教学用多功能地球仪》、《旅游智能地图》、《一种用于旅游行业的智能地图服务系统》等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这些专利已作为案例教学资源,在地理学专业基础课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课中得以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以《地理教学论》第10章“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为例,笔者将实践内容与专利案例相融合,以“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为实例,主要从设计背景、设计摘要、设计附图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案例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设计人:尚海龙,郭贞.发明背景:地理教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三球仪和晨昏仪演示教具,功能与结构较为单一、动态指示效果欠佳,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的需要.因此,发明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可以解决已有相关教具专利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摘要: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包括底座、固定弧架和移动圈道.使用时,地球球体通过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导轨上,移动导轨以太阳球体为中心,模拟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太阳和公转导轨三者的联系.套筒和连接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以及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球体转动连接在地球轴上,通过外界之光照射地球球体,使球体产生明暗面,同时球体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凸起物,能够展现球体表面的地理物象,转动球体可以为学生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及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时区划分知识.教学效果:该教学用具适用于大学和中学多种地理教学演示教学场合,也是一种天文教学和天文知识普及仪器.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取所需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等综合信息,有智能、快捷与人性化的特点.使用时,不仅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而且还可以根据经线,将球体进行经度分割,使每个经度区域的关键时空信息均通过移动块内置的介绍手册直观反应.本实用新型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可视化效果逼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时区划分原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理解,教具操作方便快捷,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教学与创新教育效果.1.2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专利案例分析.笔者基于地理教学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教学中,指导师范生为黔东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出了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获得“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包装盒(塔石生态香羊)”、“包装盒(榕江生态小香鸡)”等系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部分成果已实现了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师范技能训练中,地理专业学生已能初步运用CDR软件进行地理标志产品外观设计,服务地方发展的热情极高.此实践既拓宽了专利案例资源开发的领域,又对师范生进行了科技创新训练.以《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9章第2节“区域发展优势”教学为例,为了突出地理教学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笔者特将“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作为案例,主要从设计理念、外观图片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案例2外观专利:“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设计人:尚海龙,徐宏,杨秀美.设计简介:本设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凸显黔东南苗族特色,融旅游商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特产品元素寓一体.它用于包装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突破了以往仅有的或红或白酸汤单一袋装(瓶)形式,体现养生理念,是红、白酸汤姊妹装,以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作品将养生旅游元素注入设计,对于提升苗家养生酸汤产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外观图片:包装盒设计包括两个部分,平面效果图(见图1)和立体效果图(见图2).教学效果:实现地理学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的目标,离不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该专利实例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地标产品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地理科学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神圣使命.通过实例教学,实现了外观设计专利案例与实践教学较好的融合创新,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了案例教学的地域化,对促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产学研创新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2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适用探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研究,探究法学案例与教育技术结合在新传媒环境下的应用意义,并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分别与法学案例教学的阶段匹配性、案例库建立、创新性等方面的有机结合,阐述法学案例在新传媒环境下的教育技术适用,从而探索出更科学、有效、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更多的学生能深度地理解法学知识,并将法律意识深刻地扎根于未来的工作生活与为人处世之中。
关键词:法学案例;新传媒环境;教育技术;实践应用
1引言
教育改革后,随着传媒环境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各科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在新传媒环境下,法学案例在法学教学中也开始逐渐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越来越新颖有趣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法学案例教学过程当中,不同的授课教师和不同的教育对象会导致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法学案例教学中发挥的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借助新媒体寻找教学技巧,结合实际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出符合新媒体环境,满足学生需求的现代化法学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专业性或知法护法的新一代知识青年。
2法学教学中案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在进入探讨之前,必须了解一个背景,即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clell,1826-1906)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1]。案例教学以案例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来展现具有时代性、主题性、针对性、指向性的典型案例,学生在所学的法学知识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和解读剖析,梳理案件关系,得出判断结论的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法学教学已然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讲授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等基础知识的平面化灌输之上,而要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法学案例教学融合在一起,处理好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之间的主次、配合关系。首先,适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法学案例教学带来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辅助法学课程的成功教学。在新传媒环境下,法学教师需结合当前教学内容选取精彩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导学生用现代化技术制作成法治主题的微电影、纪录片、公益片、动画片等,用多种载体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让学生愿意看、主动看、随时能看,真正地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同时,可以采用模拟表演法律案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仿真案例场景中,学生在其中担任案例里面的角色,教师放弃过去的主导地位,将真实的案件情况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自我导演的行为中深度研究与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结合必须注意主次关系,进行合理搭配。案例教学是法学教学中的一种方式,而现代化教育技术则是辅助性手段。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求,选择与课程内容最匹配、最相适应、最相融合的法学案例,让学生从真实或者虚拟的场景中身临其境地理解法学语境,增强对法学知识的认知。与之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就成为多媒体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法学案例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客观地说,法学案例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能为非法学专业学生打开一扇灵活的知法学法的窗户。在传统的观念中,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不强,认为自己将来不从事法律工作无需学习法律,即使作为公共课也是草率应付。那是因为非法律专业院校的教师容易流于单一枯燥的法学教学模式,就知识点讲知识点,让法学教育流于形式。而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完美地应用在法学案例教学中,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风貌,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教”不再只是目的,更多的是方式方法,只要方式方法使用得当,学生就能找到突破口,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在当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来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结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大学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成为经济发展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在国外,高校和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创业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提升其日后创业技能。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校课堂中的创新创业课程零碎而又散乱,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指导为主,缺乏相应的系统课程。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经济形势,经管类人才不仅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通晓经济运行规律,更应具有放眼国内外的开阔视野、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对问题和机遇的高度敏锐、敢于创业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而对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西方国家较早开始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案例教学也被证明对经管类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经济学案例就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案例,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局外人的角度或当事人的立场上,来讨论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分析,从中找出经济学的一般原则和原理,并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和决策,找出问题、原因和对策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兴趣。案例教学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应有之义,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90名同学进行调研,其中相对于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68%的同学希望经济学上课的方式是案例教学。同时,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而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然而,目前“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学由于课程的特点,很难做到像应用经济学课程那样进行实验室模拟实习,案例教学也主要在管理学中应用的较早、较广泛,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比较滞后。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教材;上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采取全盘接受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思维僵化,与创新型人才相去甚远。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学生自身也陷入困惑,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如何通过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度也非常大。如何有效地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共同课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创业投资管理案例教学法探讨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法。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投资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优势,归纳了使用案例的原则,探讨了创业投资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创业投资管理;案例教学;课程案例
教学设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及支持下,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商学院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创业投资管理课程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出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一。创业投资管理作为一门新开发的课程,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讨,这既包括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又包括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本文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投资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特征
(一)案例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开发了案例教学法,并成功用于实际教学。早在哈佛商学院成立初期就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1921年起正式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案例教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哈佛大学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并沿用至今。该学院的全部课程均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每年要学习300个左右的案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大陆学生唐庆华在他所著的《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中,把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工商管理硕士中的作用形象地描述为具有“催熟”的效果。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更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构建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各种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培养了学生在复杂情况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投资管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法。(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用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领会知识的内涵,培养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到对案例的讨论中,让学生更多地使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在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1.目的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选择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反复阅读与思考,并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逻辑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2.真实性。在案例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均为客观真实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展开分析并予以总结。学生们通过对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的背景之下,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3.综合性。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案例较为典型、独特,内涵丰富,且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存在较大的复杂性。不仅对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学习水平有所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锻炼。4.启发性。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遇见问题要主动思考分析而不是等待教师讲解,主动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可以迅速地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控的扎实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5.实践性。案例教学法的一些案例需要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由课堂切换到实际生活中,或者是通过模拟和其他教学平台,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社会实例,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锻炼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具有非常强的“催熟”优势。6.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热情也较低,而案例教学则不一样,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可以自发地进行问题讨论,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投资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教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教育学原理知识。但是,由于教育学原理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有限,部分学生因为教育学原理的抽象性而产生厌学心理,不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导致教与学无法相互转化。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教学案例,避免抽象理论知识的灌输,且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快教与学的转化,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习过教育学原理课程后,学生虽然对教育学原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能深入理解。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不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为学生列举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而加强学生对现实教学活动和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内化教育学原理知识。(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学专业也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能完善学生的理论基础,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活动的分析与探索,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四)有利于增强教育学原理的实践性。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围绕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开展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进行教育学原理教学时,对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的把握难免有失偏颇,更多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理论方面,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案例本身就极具实践性,其可以作为对理论知识的辅助。因此,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育学原理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案例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性,这是因为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其是真实存在的。此外,案例是情景的记录,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同时,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应遵循真实性原则,使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根据教学需要,引入可靠的案例材料,编写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问题性原则。问题是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案例本身就是对问题的表述,教育学原理教学应遵循问题性原则,保证案例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冲突与矛盾。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加强其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应重视案例的问题性,选择富含问题和矛盾的案例。(三)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主要指案例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即案例能够反映教育活动的本质。典型性是案例的关键,如果案例缺乏代表性,学生将无法有效进入情境,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教育学教师应重视案例的典型性,重视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能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四)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主要指案例符合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需求,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时效性信息。如果案例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严重影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率。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师应重视案例的实用性,选择符合时展和教育发展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更新案例知识结构。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一)精选教育案例。在开展教育学原理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选择教育案例,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实用性和问题性。首先,教师应积极关注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并将教育热点问题制作成案例,提高案例的典型性;其次,教师应深入了解本校的教学实践,开发本土案例,根据本校教学问题和教学现状编写案例;再次,教师可以搜集、整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报告和相关文献,并向学生展示;最后,应加强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合作,共同发掘教育学案例。(二)在课堂教学之前将教育案例发放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将预先准备好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案例的内容。将案例发放给学生便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案例教学的主题、教学过程和教学背景,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并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三)组建合作小组。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长,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首先,教师应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平衡小组之间的性别比例;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现实生活,让小组成员扮演类似现实生活的角色,减少小组成员的适应时间;最后,应重视组员的能力和特长,让组员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组内成员的责任感,提高组内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四)案例讨论。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第二,教师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及时改进;第三,教师应丰富讨论方式,在小组讨论之后可以开展集体讨论,集中学生的智慧;第四,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平等的讨论氛围,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五)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案例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回归教材知识,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框架;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优化下一阶段的案例教学。
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摘要:为实现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针对工科数学建模课程与实验体系,强化课程案例问题的“工程性”与“专业性”,突出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和“创新性”,结合数学建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我院构建形成了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基础,“数学建模实验”为训练手段,“数学建模竞赛”为实践平台的三级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增强数学建模在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数学建模;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一、引言
当前,工程教育在高校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此,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已有7个工科专业进行试点,其中大多专业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作为一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数学思维、增强工程创新能力有着独特优势。目前,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数学建模》课程与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为了满足工程教育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现行课程与实验体系仍存在需要改革和完善的方面:(1)课程“案例问题”基础性强,而“工程性”与“专业性”不足,无法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2)实验内容中“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过多,“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偏少,不利于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数学建模工程创新培养体系总体设计
1.具有工程教育支撑性的课程体系。针对现行数学建模案例“工程性”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深入调研“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勘查工程”及“安全工程”等工科专业对《数学建模》课程体系的培养需求,明确梳理《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对于工程教育核心课程的支撑作用与知识关系图谱,如图1。2.数学建模工程创新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围绕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工程性案例库”和“创新性实验题库”的建设,优化课程案例体系,强化实验内容的“设计性”和“探究性”,增强和发挥《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在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优势,总体设计流程如图2。
“创业管理”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创业管理”课程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创业管理”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第一,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创业理念教育;第二,丰富商业案例的教育资源;第三,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第四,以团队为单位的创业知识学习模式;第五,侧重于创业技能评价的课程评价模式。
关键词:创业管理;教学策略;探析
“创业管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理念、把握市场机遇、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并打造完美的创业团队。[1]
1.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创业理念教育
创业理念是创业实践的前提,创新性的创业理念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积极指向,便于创业者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的优势。为此,创业理念的培养应该成为“创业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创业理念的核心在于其创新性,富有创新性的创业理念是企业与创业者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创业理念。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某个商业环境为基础,通过头脑风暴法的形式,提出创业理念。学生通过提出创业想法,并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能够从新的视角对商业理念进行思考,激发出创新性的创业理念。与此同时,教师在创业理念的培养中,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与培养,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2.丰富商业案例的教育资源
案例教学对证据法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证据法学是具有较强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的法律学科,在证据法学教育实践中引进案例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实用性,且将其运用到证据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获得广泛认同。然而,多数教师在实际应用案例时,还存在课程教育目标认知模糊、课程教育内容亟待更新以及课程教育方法选用不当等问题。对此,基于“证据法学”课程涉及知识范围广泛且体系交错、学科特殊性决定其实操性较强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证据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证据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证据法学”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且法学教育无论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招生规模方面均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随之产生诸多纠纷,致使社会方面对于法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法学教育,特别是证据法学与社会科学相关课程教育模式有所差异,其实践性较强,不仅要培育学生掌握深厚的法学专业理论,还要加强其法学思维,提升逻辑分析水平,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法律原则与条例解决现实问题。而为了避免证据法学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和单纯的法律条例堆砌,引进案例教学现已成为法学教育普遍提倡与广泛运用的方法。
一、“证据法学”课程基本特点
(一)涉及知识范围广泛且体系交错
一般来说,“证据法学”普遍设置在司法警察类高校的刑事侦查技术专业中,且一般在学生第四学期开设,需要学生群体在研习法律基础课程、行政诉讼法课程、民事诉讼法课程以及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后,学习证据法学相关知识,而证据法学也隶属诉讼法学科的延续性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和探讨诉讼过程中的法律规范和证据理论,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能力培育于一体,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既包含三大诉讼法当中关于证据规则的理论知识,与其密切关联,也触及经济法、刑法、行政法以及民商法等诸多法律条例的内容,具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另外,证据法学的核心教育宗旨在于要求广大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以把证据规则和法律条例中的一般性原理巧妙应用到日常诉讼与侦查实践当中,切实提升学生以证据思维分析及解决法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教学翻译课堂可行性分析
摘要: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无论是在教学观念,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是一种创新,是对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诠释。本文以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必要性上,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是进一步创新翻译教学模式和提升翻译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可行性上,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有着一定的资源基础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案例教学;翻译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它开创了美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其内容做出一定的判断,以此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特性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就翻译课而言,它作为英语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当中,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然而,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到翻译课堂中二者能否很好地融合,以及二者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融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难题。
一、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是进
一步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成为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翻译课堂中无疑是对翻译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首先,案例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深化。其次,就翻译课堂本身的发展而言,翻译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突破,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变革。而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翻译课堂,则是翻译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保持翻译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方法。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密切相关,但当前二者的发展步调不相协调。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在教育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现实困境,难以适应创新创业实践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应以服务于创新创业为导向,借鉴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从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完善教育体系;从跨学科教学团队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角度完善师资建设;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角度完善课程设置;从课堂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角度完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与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特别是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行,国务院提出加快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要求①。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②。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活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配套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然而,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步调难以跟进,面临教育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以教育体系为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以精英教育为主,缺乏通识教育,不利于提高创新创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如何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实践,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面向创新创业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从创新创业的内涵而言,“创新”并非单纯的理论创新,其后面是加了“创业”二字,表明“创新”是以“创业”为导向的,是具有应用属性的创新活动。而“创业”亦非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创业,其前面加了“创新”二字,表明“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是具有知识属性的高层次创业。故创新创业并非“创新”和“创业”的简单相加,它强调创新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的创新性和高层次性[1]。恰如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所言:“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气缸,它带动了许多重要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2]这样,创新创业必然形成诸多智力活动成果,包括新作品、新产品、新材料、新方法、新商业模式,等等。这些智力活动成果具有无形性,只有及时转化为知识产权,才能获得法律保护并积累市场竞争优势。可见,知识产权是创新创业的基本前提,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还可以从知识产权作为全球贸易规则的角度进行理解。知识产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相关知识产权仅能在特定国家范围内获得该国法律的保护,超过这个国家范围,就无法获得该国法律的保护[3]。为了克服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给全球贸易带来的障碍,各国通过缔结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方式,协调了各自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1883年缔结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对专利、商标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886年缔结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对著作权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961年缔结的《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对领接权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993年缔结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又在上述公约的基础上,提高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并将商业秘密纳入保护范围。由于上述国际公约的成员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国家,缔约方必须按照其所缔结的国际公约的要求,调整各自的国内法,进而达到国际公约的最低要求。这样,通过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协调,知识产权就成为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市场主体无论是开展国内贸易,还是开展国际贸易,都必须遵循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尤其是以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者,不仅应熟悉知识产权的获得规则,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还应熟悉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明确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和侵权标准,适时寻求知识产权许可,避免知识产权侵权。(二)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的共生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来源于2010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并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将此前的“创业教育”改为“创新创业教育”,说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双生性[4]。我们不仅要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创新成果的积累;同时也要推进创业教育,尊重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加速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显然,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具有相伴而生的联系,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5]。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的,不鼓励模仿与复制,反对仿、靠、冒、盗[6]。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推进知识产权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使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事实上,无论是在创业的初期,还是在创业的发展期,抑或是创业的成熟期,都存在诸多知识产权风险[7]。例如,专利权的获得应满足新颖性要件,如果创业者在没有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就冒然将相关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或者作为科研成果而公开发表,均会拱手将其创新成果送入公有领域,进而丧失新颖性。可见,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有必要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实现同频共振。正是由此出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实践与不足
- 上一篇:体育技能培训范文
- 下一篇:创新思维能力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