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03:58: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学科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学科论文

大学论文毕业困境探索

摘要:本文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持续下滑的原因是论文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够、论文评价主体的评价客观性不强及论文管理主体的保障适应性欠缺。以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为例,从提升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确保论文布展的适应性和严格论文进展的规范性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使本科论文的质量得到了较快提升,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材料学学科;措施;成效

近些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和就业压力增大等多种原因,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1],甚至出现“走过场,搞形式”、“抄袭注水,几天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等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论文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生态度不端正,基本素质不高。导师精力不够,不满于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以及迫于就业率和考研率等压力;其次是论文评价主体的评价客观性不强。评价老师打太极拳,打人情分;再次是论文管理主体的保障适应性欠缺。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管理制度不严,激励措施不够,保障条件不足。针对以上情况,有些人认为应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以免浪费人力、财力、时间,甚至还造成了一些学术不端的行[2]。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因此,多数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能取消,认为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任何课程学习都无法替代的。在这种形势下,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深入研究他人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与材料学学科的学生和老师的访谈和调查,结合学校及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针对性地采取了新的措施,将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鸡肋”变成了“美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改革成效[2]。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理念与举措

(一)提升毕业论文的重要性。1.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和能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学习和实践的综合性知识考核,是其初步研究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反映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搞个与发展纲要》要求,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内,以提高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加大规范力度,主动积极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3]。2.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计入学术不端控制范围。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踏入学术研究的敲门砖、探路灯。学术不容虚假造次,为此,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计入学术不端控制范围,在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上做到严格学术规范,净化学术风气,防范学术浮躁,严惩学术腐败,在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柔性基体上控制好其学术应力应变关系。3.将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指导教师考核指标内容。针对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责任心不强、指导任务过重及教师的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将毕业论文评价情况与教师下年度学生分配指标、评奖评优、年终绩效考核等挂钩,做到奖惩分明,奖罚有度。(二)确保论文布展的适应性。1.时间确保充裕。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时间偏少的问题,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布置。在大三下学期期末(6月份)就安排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在六月份确定好指导教师和论文选题后,让学生利用暑假假期就开始查阅相关文献,制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九月份开学后就能全面进入实验阶段。这样,到学校统一部署毕业论文工作之时,我们的学生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论文研究工作。通过提前布置毕业论文,使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从原来的不足半年延长到了一年,从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献调研,开展系列实验研究,使论文的工作量和质量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不仅如此,提前进入毕业论文也使得学生在面临考研和就业压力的时候显得更从容、淡定,进而在心理上消除心浮气躁的情绪[4]。2.选题要求适中。针对毕业论文“学生写起来没劲,老师指导起来没劲”的现状,不仅要从管理上采取严格的措施,也要使师生们从内心愿意做好毕业论文,激发师生们的创新创造热情。选题上采取以实践操作为主,注重应用研究,注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是激发毕业生的研究热情的很好手段。为此,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下功夫。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如论文选题全部是紧紧围绕国家对航空航天材料、生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的迫切需求。毕业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恰恰是当今国家和社会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热情。如2016届219人中,毕业论文属于应用研究的占59%,理论研究仅占36%。另外,88.5%毕业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中进行,仅11.5%是理论研究。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创造知识的小试牛刀,对学生来说让其知道这是新知识的创造,年青的热血必定被点燃。对指导教师来说,如果认识到这是检验老师是否授人以渔的最好机会,他们一定不愿意轻易放弃。本科毕业论文从原来的毫无吸引力变成了“美女”与“野兽”的结合体,强烈地点燃了师生们的征服欲。3.导师合理指导。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安排导师非常重要。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上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大三下学期就给每位毕业生配备导师,并实行双选机制,导师为学生指定与专业相关的文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文献查阅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试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创性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人数与指导教师的职称合理匹配。为保证论文的质量,要求讲师最多带2名毕业生,副高职称的最多带3名毕业生,正高职称的最多带5名毕业生。三是要求毕业论文尽量依托导师的课题进行,以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性,并保证毕业论文的经费支持,2016届219项毕业论文中有课题支撑的高达87%。四是对导师的精力进行评估。对外出交流、访问的老师,严格控制毕业生人数,以免指导不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4]。4.引导层出妙方。除了严格的要求,还需要指导教师在引导上出妙方。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材料学学科的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聊天法,通过聊天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从而制定与之相应的研究课题。通过聊天还可以了解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情况,给学生就业和读研提供有益的建议,关心关爱学生。通过聊天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还有举一反三法、“威逼利诱”法、因材施教法、潜移默化法、“九九八十一难”法、论文修改一段法等等[5],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点燃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5.条件要求保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基础实验室全部开放,大型设备采取网上开放预约,并给毕业生提供毕业设计专用教室,同时确保毕业论文经费及时到位,按照定额的经费标准用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由学院统一支配。(三)做好论文进展的规范性。1.增加外审环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现有的内部导师评审的基础上,仿效研究生论文评审制度,开创性地增加外校专家评审环节。论文在经内审后统一送交1-2名外校专家审阅。一方面从学术角度来说,外审专家更容易发现本院系导师忽略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外审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产生一定的压力的督促作用,使他们更加认真对待毕业论文。2.流程严密规范。每一届毕业论文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都要召开动员部署专题会议,要求全体导师和毕业生参加,会后实行导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由导师与毕业生商量,以课题为依托毕业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毕业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并形成开题报告,定期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组会及每月末的研究汇报。参加院系组织的中期检查,检查不合格要求定期整改。形成系统的研究内容后,导师指导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形成文档论文,导师审核并评审打分,同时送交1-3名其他评阅人评阅打分。毕业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查通过后,再统一送外审专家评审,外审成绩在良以上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进行论文修改、整理,推迟半月进行第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未通过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要重新进行,并推迟毕业。成绩评定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标准的原则,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敢于评定为不及格,以树立良好的毕业设计评定威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6]。3.管理严格到位。(1)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在管理上要动真格。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严肃性、杜绝学生应付了事,材料学学科成立了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本科毕业论文专门工作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启动、中间过程的督促、毕业论文的要求、毕业答辩的要求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安排。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这些规定,责任到人。一旦前面的环节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要求,就坚决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无法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的学生就只能推迟答辩。通过严格的要求,迫使学生们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想尽办法一定要按时按要求完成每一个毕业环节的工作。不仅如此,对于没有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阶段性工作的学生,其指导教师也将给予相应的惩罚,在全院予以通报批评,认定为教学事故,并扣减其带毕业论文的名额和年终津贴等,提高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督促指导教师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监督。(2)细化毕业论文要求。通过系统研究往年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执行效果,得出以往之所以存在一些可以“放水”、可以“钻空子”的漏洞,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多是空而泛,没有细化、没有量化,因而在评定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材料学学科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各项目标做了明确要求,从文献、目标、工作量、PPT制作、论文页数到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具体的规定。如关于文献,必须看最新、最高级别的文献,精读8-10篇英语文献。要求会查文献,明白文献的创新点,每个公式都要自己会推导,文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实验细节都要看懂,每篇文献能提出3-5个深刻的问题,并能进行分析,展开讨论。再如关于目标,明确知道自己的毕业论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知道所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代表性的科研院所或者企业在进行,有哪些知名教授在做;以一个月为一个阶段,列出阶段性的目标,每月对照阶段性目标进行汇报。除了这些对科研目标的要求之外,甚至还对如何进行口头汇报、需要注意哪些礼仪和礼貌用语都有相应的规范。通过以这样明确、具体的要求来对毕业论文进行规范约束,既使学生们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让老师们在审查、评定时有可依据的标准,那些没有按要求完成工作的学生就无处遁形了。4.监督严实科学。(1)实行定期检查与汇报制度。学生的兴趣被带动了、激情被点燃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这么简单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吗?学生遇到难题了怎么办?被困难击倒了怎么办?失去信心了怎么办?老师们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家庭负担重等原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必需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和人文的关爱。为此,材料学学科的老师们共同想出了一招:无论是在学生的考研准备期还是假期课题组每周一次的研讨会雷打不动,全系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每月月底的一次全面进展报告雷打不动,在外地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视频参加进展报告会。指导老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指导与建议,学生们和研究生师兄师姐互相讨论,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对于表现差的学生,一个星期后补做进展报告,在下次进展报告时还要重点考查,直到满足要求为止。这种汇报制度不仅能督促学生们毕业论文的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能提高学生们制作PPT的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频繁的汇报、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们首先从思想上不得不重视毕业论文,同时从时间和精力上也要认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在这样的要求下,毕业论文的质量必然会整体大幅提高。不但如此,对于指导教师来说,组会使教师们有固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和引导作用。同时全系的月汇报制度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团队指导的作用,弥补年青老师经验不足的问题。(2)构建质量评价体系。为科学计算毕业论文成绩,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构建了质量评价体系,毕业论文评定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即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评阅人成绩评定和毕业答辩成绩评定。通过质量评价体系评定,…2016届219名毕业生的论文中优秀论文占17.8%;良好占66.2%,中等占10.5%;及格占5.4%,比例十分合理。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把控的改革成效

查看全文

历史档案管理学论文

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学是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立足于少数民族档案实践以及学术研究,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以《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为教材,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管理与研究少数民族档案理论、实践和科研素质。其中,在科研素质教法中,依托教材,从把握研究动态、教授学术规范、学习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方面探索学生科研素质培养问题。这一教法有创新性,其模式的探讨对提升档案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课程开设背景

1.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广泛开展。我国遗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如满文文献有200万件以上;蒙古族文书档案约有20万卷、100万件;国内外保存下来的东巴经约有4万余册;彝文纸质文献有20万余(件)册以上;傣文纸质文献有8万余(件)册。此外,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有上万块,少数民族文字摩崖有上千处,各种少数民族文字印章有数千枚,少数民族口述文献仅云南省就分布有4万余种[1]。自1960年国家档案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少数民族档案工作会议后,我国各民族地区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档案工作,并取得可喜成绩。如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系统收藏有以蒙古文、藏文、满文或汉文等产生的文书档案213万多卷[2]。云南省档案馆长期重视少数民族档案工作。2010年,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提出,逐步构建以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25个少数民族的资源体系。目前,云南省档案馆已完成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全宗建设工作。2.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已经引起学界重视,迄今,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北京档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数百篇,形成的重要专著有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华林《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麻新纯《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研究》、郑慧《瑶族文书档案研究》、赵彦昌《满文档案研究》、仝艳锋《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等。在科研项目方面,云南大学已申报获得“西部散存民族档案遗产集中保护研究(华林、12BTQ048)”“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杨毅、11XTQ008)”等16项国家社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少数民族档案实践工作的开展和学术研究发展,为少数民族档案学学科建立,以及该课程的开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的科研素质教育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2001年9月由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学科创建”“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输入”“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理”“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输出及其开发利用”和“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现代化管理”等六编。立足于该教材课程教学,以及少数民族档案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科研素质教学。1.结合教材,把握研究动态。(1)确立研究动态范畴。《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涉及少数民族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为掌握研究动态,结合教学内容,从两个方面确立研究动态范畴:一是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研究动态,即了解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保护抢救、发掘利用和数字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二是档案学或其他学科相关研究动态,也就是要了解档案学或其他学科在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相关研究动态,如“三个体系建设”、档案记忆、建档保护、数字遗产等,寻找这些研究和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结合点,推进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发展。(2)构建学科论文数据库。一是通过知网大量下载《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档案学专业杂志关于少数民族档案及相关档案学理论、“三个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论文;二是将这些pdf格式的论文,安排给学生,转化为word格式的论文,以达到在转化中学习、总结和引用的目的;三是将这些转化论文按照学科理论、安全保护、资源建设、发掘利用等主题,划分为不同的论文数据库,便于学习引用。(3)学习使用论文数据库。一是总结了解某个领域,如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实物档案管理,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动态,依据论文学习撰写研究综述;二是学习相关档案学或其他学科理论,用以指导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管理研究;三是学习论文写作技巧、规范和思路,提升科研技能;四是积累少数民族档案分布遗存、管理案例、指导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便于支撑其科研工作。2.依托教材,开展科研技能训练。(1)培养问题意识,学会选择论题。其一,明确选题范围。为培养学生选题的问题意识,明确选题范围,结合《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教材,将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学学科创建”“少数民族档案”“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输入”“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处理”“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输出及其开发利用”和“少数民族档案现代化管理”等六个模块,引导学生从这六个模块中进行选题。同时,依据论文数据库,鼓励学生拓展选题范围。其二,教授论文题目设计技巧。一是问题指向性,即题目设计解决专一问题;二是明确论文题目要素,也就是在论文题目设计中,强调论文写作目的或意义、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体三要素,完善论文标题结构;三是论文题目的精炼性,结合优秀论文案例,教授论文题目规范性与精炼性的写作方法。(2)培养逻辑意识,学会构建提纲。其一,培养解决问题的提纲构建逻辑意识。首先,让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基本科研思维模式,按照这一研究思维模式解决论文撰写中的逻辑关系和论文结构问题。其二,学习多种论文提纲结构模式。一是规范模式学习,如解决问题模式,包括研究对象概述、研究意义、可行性或必要性、工作现状、问题分析、对策设计等;案例分析模式,包括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启示等;评述模式,包括工作回顾、工作特色、存在问题、启示或思考等。二是其他模式的学习,依据论文数据库,分析《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档案学专业杂志上的优秀论文,学习论文写作的其他模式,多视角构建论文撰写提纲。(3)培养材料意识,学会积累资料。首先,教授学生把握论点与材料的支撑关系,学会用案例、数据、图表等支撑论文学术观点的论文写作技能。其次,构建研究方向资料数据库,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研究方向,如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或少数民族档案开发等,构建资料数据库,作为资料收集的突破点。再次,学习材料收集方法,教授同学从网站,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刊文章和著作,以及调研等方面,收集研究材料,为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4)培养学习意识,学会学术规范。其一,学习论文规范撰写。首先,要学习论文撰写规范,包括选题、论文结构、撰写要求或论文格式等;其次,进行开题论证,对学生的选题和提纲进行论证修改;再次,对论文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完成论文撰写。其二,学习科研课题研究技能。为提升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我们在课堂上专门开设科研课题申报专题,讲述科研项目选题,研究综述、意义、内容、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以及应用价值等申报书论证撰写方法,提升学生科研项目申报技能。在依托《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教材开展的科研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教材体系结构不完善、原有知识陈旧、学科理论匮乏,以及满足不了实践工作发展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课堂教学有余、实践调研不足,规范训练有余、不足,课题申报有余、高质量完成课题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科研素质教学创新。

三、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的科研素质教学创新

查看全文

音乐与舞蹈学毕业论文设计分析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把专业理论用熟练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针对省属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与舞蹈学学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全国高校转型发展的环境中适时进行改动势在必行。从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的单一形式拓展为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专场)二选一的形式,既更加贴切专业特点,又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专场;改革实践

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能力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把专业理论用熟练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于2008年和2012年成功遴选为校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音乐与舞蹈学再次成为校重点建设学科。从课程设置、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学公开课、专业技能比赛、实习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其中毕业论文环节以论文写作与答辩,拓展为论文写作和毕业专场音乐会并存的模式,以其为改革重点。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与改革目的

(一)现状。1.论文规范与要求:目前一般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要求基本相同,各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过程管理和质量的把控均有一套完备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薄弱与选题的局限性:音乐与舞蹈学各专业特点是技能实践多于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技能多于理论,舞台演出是考核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现象。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一个“坎儿”。关于演唱、演奏、舞蹈动作分析等技术理论的研究基本是重复论述,选择针对某些作品的分析或处理则是老声新弹,对实际的专业指导意义薄弱,与专业实践脱节。指导教师根据学校毕业论文规范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对老师是一种煎熬。学生为完成毕业论文,则带着两个键(ctrl+c和ctrl+v)就来写论文了。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屡屡出现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双轨制”。(二)改革目的。目前,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音乐学与舞蹈学专业,大多还是以毕业论文形式为主,学生将技能表演的感受化作文字来陈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但体现不出艺术表现水准,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量。音乐与舞蹈学学科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本学科在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是培养具有较深的专业艺术理论和表演技能专业人才,舞台实践是必备的实践形式。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音乐系在经过前期听取相关专家建议、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从2015年12月开始实施以毕业设计(专场)代替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改革。即毕业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开题阶段,可在毕业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和毕业设计(专场)两种形式中选择其一。1.毕业设计(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毕业专场设计、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围绕专业特点,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基本要求,所选择的形式与作品体现出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2.结合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近年生源的实际情况(文化分与专业分3:7比例录取),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薄弱,对舞台展示缺乏信心和表演欲望,存在怯场心理和懒惰情绪,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加强指导和鼓励,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并通过毕业专场的展示进行检验。3.通过毕业设计(专场)的实施,能有效地推进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发展,切实培养出学生“学中演、演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实践能力、节目编创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改革达到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查看全文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

摘要:提升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地方院校的C中医药大学为样本,通过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升级,业内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中药学专硕”)的需求和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吉林省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学专硕供求矛盾更加突出。C中医药大学作为省内培养中药学专硕的主要单位,是提升中药学专硕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因此,科学分析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提高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及特色

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主要依托于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是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8年被列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药学学科在54所高校中,排名第10,进入前19%。中药学学科在深化服务地方中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加快省内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中医药法规体系建设,打造道地中药材优质品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中药学学科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流通、中药炮制和鉴定、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吉林省中药材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岗位所需倒挂融合进培养方向与培养方案中,积极调研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近些年来,为省内外中医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岗位要求的中药学专硕。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采取项目引导原则,共分4个方向,为中药制药技术方向、中药分析与检验方法方向、中药资源与鉴定方向、中药健康产品研究与开发方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研究计划当中,学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以研究方向为引导,以课程学习为基础,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实践、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不同,将学生安排到药品生产企业、临床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单位,进行为期不少于12个月实践教学。

查看全文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对学科教学的适应性

摘要:近来,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得到了考生的青睐,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的跨学科考生。跨专业背景的中学数学老师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但其没有受过专门的数学训练,使得这部分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加大。本文就跨学科考生在学科教学(数学)的专业适应性利用访谈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

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得到考生们的青睐,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之一,2021年1月3日教育部新闻会上指出:我国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已经超过60%,并且今后教育部制订扩招计划时将重点向专业学位倾斜。教育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后文简称:《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专业学位硕士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专业型研究生在硕士层次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聚焦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面是我国分学科研究生人数总计情况,201i年数据为201(i+1)年统计,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从上表来看,从2017年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均超过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且比重在逐年增加。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于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复合性等特点。跨学科考研成为一种新常态。其中,跨学科是指本科教育阶段所学学科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学科不同,这里主要指本科阶段不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专业的研究生。据统计,全国硕士生报考人数中有近40%的考生属于跨学科考生。这种现象在学科教学(数学、外语)更为明显,有50%以上的考生属于跨学科考生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学科教学专业是专业学位硕士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学科教学专业受到了众多考生的青睐,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其报考热度已经超过学术型硕士。本文就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的适应性利用访谈法进行研究。

1开展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学科教学专业的适应性研究的必要性

数学作为中小学三大主科之一,许多人非数学师范专业的同学长期受学校、家庭或社会的影响,也憧憬成为一名数学教师。而大多数学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并没有对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限制本科专业,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硕士成为这部分人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不过,虽然此专业对教师的专业限制门槛相对较低,但是跨学科的考生大多来自理工科、经管类专业学生,基本具有12年基础数学教育,大部分在大学期间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科目,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文化等理解与掌握不够深入,没有受过专门的数学训练。这使得这部分研究生从专业课学习、教育实践、论文三个阶段的培养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也是不良因素。但,跨专业研究生的学科背景能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加深入。跨专业研究生是本专业生源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的专业背景能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如何发挥跨学科研究生在学科教学(数学)专业中的优势?弥补其数学训练缺失的劣势?这个问题成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问题。目前的培养模式与方案与跨专业考生的实际情况不匹配,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我们有必要开展跨学科考生在学科教学(数学)的专业适应性研究。

2对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的适应性访谈研究(导师角度)

查看全文

学校教研室工作具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南,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按照学校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坚持教研教改为基础,抓好过程管理,发挥好教研的先导作用,深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走“教研兴教”、“教研兴校”之路,努力开创我校教研工作的良好局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做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探索工作,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教学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2、做好课改的准备、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教师们的课改工作提供条件。

3、做好已申报课题的研究、相关材料搜集、整理工作和结题参评的准备工作。

查看全文

艺术学理论的教学与学科发展

进入1990年代中叶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教育产业化,各个高校开始扩大招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艺术学生的招生数量大增。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又新建一批艺术学院,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原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全日制本科学院,上海大学建立美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分开为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此外,几乎所有的有一定规模的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都恢复和增设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此同时,综合大学也看到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及艺术学生报名人员踊跃和收费较高的经济效益,纷纷开办艺术学院。90年代成为中国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90年代以来,以北京地区为例,综合大学与理工商农林矿等大学纷纷增办艺术学院。如北京大学在原艺术系基础上成立艺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设新媒体艺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设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最近成立艺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计珠宝艺术学院、中央财经大学设立艺术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徐悲鸿艺术学院,现改为艺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商学院等,均设立了艺术设计学院,此外,还有北京服装学院等,由于社会经济、商业、工业、广告、信息新媒体、建筑等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空前需要,各大学看准这一机遇,纷纷以设计为切入点,开始组成艺术学院。所以,中国的第二次艺术教育高潮,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而设计艺术正是连接艺术与社会经济的桥梁,所以各个综合大学以艺术设计为切入点建立艺术学院就是合乎逻辑的事情。北京其他艺术院校也在发展。中央美术学院每年招生一千多人,在原来造型艺术基础上,又新建了建筑学院、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底合并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建立研究型大学的统一要求,使清华美学院成为全国唯一没有扩大本科招生的艺术学院,现本科招生的数量每年仍控制在二百四十人左右,分为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陶瓷艺术设计、金属工艺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及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艺术史论等专业。清华美院一方面发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设计艺术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美术学方面也加快步伐发展,建立了绘画系和雕塑系。

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博士生、博士后及硕士生的培养。清华要求本科生与硕博生的比例是1比1。清华美院美术学原二级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点,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及公共艺术研究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包林、陈辉、刘临等教授为导师,在全国率先招收绘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博士生,培养了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2000年,清华首先由张仃、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教授开始招收“绘画博士”时,当时曾引起非议和讨论,并受到有关兄弟院校的反对,现经过十多年的博士生招生培养,已毕业约50名绘画博士研究生,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工作,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清华建立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复合型博士生培养的教学机制,而原反对清华招收绘画博士生的单位也开始招收绘画博士生。现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均在绘画博士招生与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适应了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人才的需求。清华近年又以李象群教授和许正龙教授为首,开始招收与培养雕塑艺术创作与雕塑理论相结合的博士生的新的尝试。与此同时,清华美院自2003年建立美术学博士点后,在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04年国家批准清华设计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已招收和培养了近五十名艺术学博士后人员,开展艺术学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2011年,经国家批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和文学门类并列的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门类下属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及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升级和调整,为艺术学各部门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艺术学各部门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发展,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现,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各个层面,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我国在民国时期兴办艺术学院,以美术和音乐为主,主要培养美术与音乐创作人才及师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专、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都主要培养国画、西洋画、雕塑等创作人才及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均没有设理论专业。但为各专业开设有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西洋美术史(或西洋绘画史)、及艺术概论、美学等主要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基础课。有的综合大学哲学系偶尔也开设艺术理论或称艺术学课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在哲学系开设过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民国时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艺术学院,仍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创作与表演为主要教学任务,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个美术史系,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艺术史论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学方面的本科生。“”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创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同时进行,而在艺术博士生招生和博士点审批方面,主要是理论方向,如美术史论、音乐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现已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以上的学科发展基础,这使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良好的学科根基。无论是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本科生招生培养,还是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培养工作,都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文学学科和哲学学科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都设有文学系和哲学系。新中国的综合大学,文学和哲学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国古代的诗论、文论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且诗、书、画常常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诗文理论和书画理论呈现出互补互证的状况,如南朝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诗书画三品同时出现,相映生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画理论和文学理论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理论常常用“文艺理论”加以代替。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现在所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都称为“文艺理论”,即使现在的“文艺学”,也没有称“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而是将“艺”包括进来,称为“文艺学”,这个名称说明,无论是“文艺理论”还是“文艺学”,在研究文学理论时,都是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关照。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文艺理论或文艺学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和丰硕的成果,常常在文学艺术思潮与理论的研究中,文学理论处于前卫状态,他们在观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鉴。所以艺术学学科虽然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但不要绝对分开,借鉴文学理论的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况且诸如戏剧戏曲理论、电影电视艺术理论,都是文学学科和艺术学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我们要续接历史而不是割断历史。

艺术学和哲学美学的关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学学科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仍从属于哲学。后来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想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艺术学,但艺术学和美学哲学仍割不断。黑格尔曾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哲学要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认识论;二是宗教论;三是艺术论。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学家也是艺术学家。而美学更要研究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和自然审美关系及人的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美学如果不研究艺术,其领地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光潜先生要求不通一艺莫谈美。北大几位美学大家对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华、邓以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境和审美形式有精辟见解,朱光潜认为其代表作不是《文艺心理学》和《西方美学史》,而是《诗论》,宗白华、邓以蛰的学生刘纲纪结合中国书画来研究中国美学史,著有《谢赫六法论》、《书法美学简化》、《书法美》、《文征明》、《黄慎》、《龚贤》等书画研究专著。他们能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艺术学问题,提高艺术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和美学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美学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我国综合大学哲学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或文学系中,往往都设有美学教研室或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研究有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中外美学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均有可观的成果。因此,我们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同仁应加强同哲学美学学科的联系,以期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上,借鉴其研究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航海扩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社会学家与艺术学家,对一些新发现岛屿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进行科学考察与人类学调查的同时,对这些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也进行了考察,他们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取得一些艺术学研究成果,诸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法国学者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艺术学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正是靠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来推动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考虑交叉学科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注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学的研究,开拓艺术学的研究新领域。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视将民间艺术研究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民间艺术学研究和民间美术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专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这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查看全文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是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养殖、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突破的教学难题等方面进行了整体介绍,以期为相关高校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及研究生提高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级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日渐迅速。近年来,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及相关教师关注的重点。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是相关畜牧、兽医、水产、食品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教学导向,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突破的教学难题等方面进行了整体介绍。

1课程性质及地位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是相关涉农高校、师范院校及综合性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养殖、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对本科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提高和深入,又是研究生学好分子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病毒学等课程的前期基础[1-2]。该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天津农学院在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从那时起就开始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营养学”“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等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至今已有11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每届20多名研究生,到现在的每届60多名研究生,高级动物生物化学作为这些专业的核心学位课程,在天津农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多年的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逐步完善了教学内容体系,数年前课程组教师编印《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讲义》(内部印刷),对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11年至今,课程组教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课程相关教学工作,期间进一步编制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有关材料,制作了高级动物生物化学的多媒体课件,形成了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大幅度调整和更新了相关教学内容,尤其是增加了高级动物生物化学学科前沿相关内容,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注重挖掘和锻炼研究生自身的科研潜力等。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查看全文

医学生理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展望

走过90余年时光的《生理学报》记载了近现代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承载了无数科学家科技强国的梦想,更见证了新时代生理学科振兴的荣光。学报发刊以来,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特色综述为主要形式,刊载了中国生理学界近百年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国内外生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是《生理学报》秉承的崇高使命与历史责任,其中也包括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当前,全世界都处于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对生理学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我国生理学界在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生理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进行改革与实践,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我国生理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其经验也将在国际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此,《生理学报》在其90余载的发刊历史中,第一次组织和出版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医学生理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展望”专栏,以“后疫情时代生理教育教学对接健康中国2030战略,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主旨,邀请了我国医学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德高望重的教学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以及长期扎根在一线的生理学教育教学管理专家撰稿。

本专栏共收录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等8家单位共10篇特邀论文,包括如下重要内容:1、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学科国家基金资助现状与展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殷文璇处长和田艳艳就过去10年我国生理学科及各分支学科基金申请及资助项目的领域分布、研究方向及经费投入现状,梳理了我国生理学科的重点支持领域、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介绍了未来我国生理学科基金项目的布局与展望;2、全球视野下生理学科教育教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陈应城教授系统介绍了基于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背景下生理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实践和未来的趋势以及方向,为我国生理学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指明了方向;3、系统整合教学模式改革。围绕器官系统的整合教学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连医科大学管又飞教授系统介绍了该校以“六着力”和“五结合”为特色的基础医学整合教学改革与实施成效,为兄弟院校探索基础医学系统整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样板;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疫情时期我国在线教学的大规模成功开展,是基于疫情之前我国医学教育界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罗自强教授以中南大学生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为例,系统介绍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及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下与线上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路径;5、创新线上课堂教学方法。基础医学学科的传统教学通常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堂讲授仍然是目前知识传授的主流方式。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王庭槐教授着重介绍了该校创建的基于线上课堂教学的“激越四段式”教学法,以及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互教互学方面显示的良好效果;6、全新虚拟仿真实验模式。南京医科大学高兴亚教授就该校创建的以动物、人体机能和功能数字人(electronicstandardizedpatient,ESP)虚拟仿真实验“三位一体”的全新实验模式,及基于ESP内核的生理驱动虚拟人系统做了专题介绍,为使用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范例;7、新型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考核评估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效果,也能够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王韵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估体系,及其在医学教育由传统线下教学向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为混合式金课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8、形成性评价实践及发展。吴立玲教授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为例,系统阐述了形成性评价在基础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和启示,为基础医学学科考核评估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经验;9、终结性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蔡红星教授以徐州医科大学生理学科为例,提出丰富评价方式、优化试卷内容、规范评价标准、提升教师评价技能、增加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等多项策略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为全面达成基础医学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生理学报》作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一本重要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生理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神圣使命,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本专栏在全球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肆虐而我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背景下出版,这10篇论文不仅展现我国生理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建设成果,也向世界生理学界展现我国生理工作者在大疫之下卓有成效的生理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也将开启《生理学报》关注我国医学教育和生理学教学的新篇章。我们相信本专栏的出版及后续的建设和发展,一定会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作者:管又飞

查看全文

被引及下载频次期刊论文特征分析

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以来被其它论文引用的次数,一篇好的原创性论文会对后续研究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并且每年都有一定的被引频次[1]。高被引次数文章可反映其所属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期刊刊登高被引文章越多,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2]。相对于被引频次,网络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被引频次,因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下载文献的简便快捷,大部分读者会通过网络获取文献,所以提高下载量也是提高被引量的途径之一[3]。但即使下载频次提高了,被引频次也不一定提高,因为读者会根据文章内容来决定是否引用此文。哪种类型的文章会吸引读者下载并引用呢?笔者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为例,着重分析排名靠前的下载频次及被引频次较高的相关文献特征,探寻趋势,以期对今后医学编辑组稿及审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一、数据收集

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统计日期为2020年4月21日,笔者将《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019年被引频次及被下载频次排名前12位的文章列表如下。1.1999~2019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被引频次前12位的文章,如表1所示。3.《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近10年文章所属主要栏目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二、论文特征分析

(一)与文章题材、内容的关系

1.药学类文章被引频次及下载频次较高从表1、表2分析可见,既有较高被引用频次又有较高下载频次的文章主要为药学类文章,包括药学类综述及研究性文章,表明药学为目前所属学科的前沿、热点趋势问题。随着近年来医药科研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精力于医药科研领域,随之对相关论文的需求亦增大。而单纯科研性论文是针对某个领域或问题的专项性研究,可以直接给读者提供比较详细的数据,也是科研工作者做下一步研究的基础,虽大多为本专业的读者下载,但被引用频次却很高。药学综述被引及下载频次较高,考虑因综述类文章涉及面较广泛,可吸引读者下载,读者关注度高,且文章内容有可汲取的引用点,故被引频次亦较高。而部分综述文章虽有较高下载频次,但被引频次却不高,可能因其主要是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内容概括亦相对简略,读者未能从中汲取其有用信息。2.临床及教学类文章被引用频次偏低由表1可见,被引频次排在前12位的论文中含08临床类文章3篇、理论类1篇、教学类为0篇。表2中文章《三伏贴、三九贴治疗原理剖析》虽有较高的被下载频次———1476次,但其被引用频次仅为17次;文章《避免“水课”,成就“金课”———关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途径的思考》下载频次为1476次,但被引用频次仅为8次。说明此类内容为目前研究的热门点,但因可能内容没有供读者汲取的参考点,或不能帮研究者全面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故引用频次偏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