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能力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8:25: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科研能力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科研能力培训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现状与提升策略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围。结果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薄弱,科研氛围需进一步加强。结论职业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研究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组织、设计、合作者。职能的转化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适应各种教育变革,需要教师具备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能力,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专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35周岁以下43名专、兼职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2名,女性31名;文化基础课教师13名,专业基础课教师9名,专业课教师21名;本科学历教师6名,硕士学历教师36名,博士学历教师1名;工作年限<3年的教师9名,3~5年的教师10名,>5年的教师24名。发放调查问卷43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100.0%。

查看全文

提升教师软实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基本职能弱化,行政化日趋严重,高校教师发展及软实力提升与普通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基本职能作用密切相关。一国经济发展质量与其教育发展的水准高度相关,教师软实力助推一个国家竞争力,而高校教师的软实力对提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至关重要。研究基层教学组织职能有助于促进教师发展及软实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强化并恢复其职能,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着积极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软实力;教学质量

一、引言

(一)背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量与质的矛盾,如何在量的迅速增长情况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为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的关键。从保证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来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应该是高校教师软实力的提升。近年来很多高校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不否认教师发展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实践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软实力。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远离教师教学科研等活动的组织环节。很多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是学校人事部门下设机构,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发展中心多数情况下,对教师所进行的培训针对性不足而行政性有余,貌似以提高教师能力,促进其发展为宗旨,实则过分依赖行政权力,弱化了其服务定位,未能真正从服务一线教师的视角强化其职能。与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亲缘关系渐行渐远。因此,多数表现为流于形式的年度培训,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教育教学,反而彰显其管理而非服务的职能。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是以其基层教学组织为单位的,提升教师的软实力当然不能忽略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重视高校教师发展,密歇根大学设立了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7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期,很多高校陆续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我国对高校教师发展的关注起步于本世纪初。2006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举行以“高校教师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带动了国内对大学教师发展,形成日后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二)高校教师软实力的内涵。对于高校教师软实力的界定,目前没有很明确的统一。基于我们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多年实践以及对国内外学界研究的梳理,我们认为高校教师软实力主要由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三方面构成。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而这三方面又奠定了学科素养与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将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等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等的职业素养。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文化素养,才能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于学生。

二、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一)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目前,我国高校基础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院、系(或教研室),以及一些其他形式如教学科研团队等。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基本上是以教研室、系、学院、教务处为系统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个系统中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院、系(或教研室),其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编选、课程建设、教师传帮带等教学环节的组织工作。因此,高校教学活动离不开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除具有的组织教学环节职能,开展教学研究也是其职能之一,围绕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职能,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自然派生出培养合格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第三个职能作用。(二)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亲缘关系。高校教师在基础教学组织中作为主要成员,担负着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落实与实施。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教学也是教师组成的最小组织单元。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之一,其教学质量水平直接反馈到基层教学组织中。因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也离不开教学基层组织,他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这也就催生出基层教学组织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不得不担负起提升教师素养、培养合格教师的职能。(三)信息技术对基础教学组织及教师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学习模式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直接推动了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与传统“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相比,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要运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形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变主体为学生的教学模式。但从目前来看,为数不少的高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多流于形式,其结果就是学生缺乏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原因是教学组织没有以教学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因此,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推动高校管理者转变观念,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在具体教学科研活动中职能,引导、关注、支持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自身软实力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四)基层教学组织的优势。1.教学科研等环节的组织者。无论何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其主体是教师,其教学、科研及课改等工作是在基层教学组织中完成,他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其工作完成情况基层教学组织是源头信息掌握者。如果能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那么基层教学组织是可以根据教学科研实施的具体情况结合培养方案,对教学科研实施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教师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样能够尽早发现,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升教师综合素养。2.基层教学组织的同质性。2012年教育部在30所大学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其后很多大学纷纷效仿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教师软实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多为校级层面,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只能关注不同专业的共性问题。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由于存在专业的不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虽有共性但差异性情况更多。而基层教学组织同质性是他们组建的基础,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对所出现的专业问题、专业需求有共同的价值判断,便于形成团队源动力和凝聚力,对提升教师软实力方面的要求及措施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性。3.基层教学组织的延展性。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载体、教研活动的基本单元,在高校发展乃至变革中没有其为依托是无法实现的。基层教学组织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目标发挥并延展其职能作用。在提升教师软实力方面,因为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的关系不仅存在亲缘关系更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科研的物质条件、组织文化氛围及制度保障空间基础之上,是维系基层教学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强化、延展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在培养合格教师、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可以提供更多、更直接的物质、精神的支持,基层教学组织具有独有的优势。

查看全文

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依托野外科研平台开展实习实践和观测研究,已成为高校培养农林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野外科研平台的运行特征和安全风险,提出了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为农林类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已成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首要工作,各高校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了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1-2]。农林院校开展诸如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和草学等学科的实习实践和观测研究,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很多野外科研平台[3-5]。然而,高校开展野外科研平台的安全管理一般参考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使得野外工作涉及的安全风险未能得到有效防控[6]。为此,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代表性野外科研平台为例,在分析其基本特征和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安全管理对策,以期为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1高校野外科研平台运行特征

北京林业大学为了支撑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和草学等学科建设,建立了山西吉县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吉县站)、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太岳山站)、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盐池站)、云南建水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建水站)和内蒙古林草过渡区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简称内蒙古基地)等野外科研平台。这些平台涉及森林、荒漠、喀斯特和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开展环境和生物要素监测、生态系统过程观测、土壤侵蚀机理及防治、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等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深入了解野外科研平台的安全风险状况,笔者对其运行特征进行了深入解析。

1.1专业性北京林业大学野外科研平台在开展课程教学、科研观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不同的野外科研平台具有特定的气候、地貌和植被条件,需根据教学科研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平台。例如,开展森林生态学野外实习和监测研究,可依托吉县站、太岳山站;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半干旱区土壤风蚀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可分别依托吉县站、建水站和盐池站;开展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过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则可分别依托内蒙古基地和盐池站。

查看全文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论文

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和沿革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美国卡内基要梅隆大学图书馆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委派熟悉本馆馆藏结构,并能熟练掌握文献资源获取手段的资深图书馆员,与对口专业的专家学者建立专门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和检索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源需求。这便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形成的雏形。中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紧接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大学也都引入了这一模式。进入21世纪,学科馆员制度更是在高校图书馆界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已有56所高校引入了学科馆员制度。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产生的背景

学科馆员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并逐渐在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认同和采用,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现了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海洋,信息用户想要检索获取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困难。而一直以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信息服务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学校各院系的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要求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找出读者所需的专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制度模式产生。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查看全文

党校工作要点

新的一年,党校、行政学校将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党校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进入全省县级党校第一方阵前列为总目标,突出服务大局的理念、突出理论和党性教育特色、突出思想库特色,坚持党校姓党、党兴我荣的价值观,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的办学精神,坚持内强外请的办学方法,坚持制度管人,从严治校的办学思路,努力把党校建成“理论宣讲阵地、能力培训基地、学习研究平台、县域发展智囊”,确保全省党校现场会的圆满召开,确保我校2013年全省党校评估第一批达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着力提高教学培训的感召力,服务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水平取得新进步。

一是科学合理设置干部培训课程,力争干部培训有新内容。紧紧扭住理论教育这个龙头不放松,通过精选讲题、遴选师资,打造课程品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校教育中的地位,发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干部头脑的优势,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实到党校教育,切实做到进党校课堂、进培训教材、进学员头脑。继续坚持“三制两库一菜单建设”,即实行一般课题校内申报制、重点课题公开招标制、特别课题定向征集制,面向全县建立健全党校的教学课题库和考试试题库,同时积极推行办班单位及学员从“课题菜单”中“点”教师和课题的培训方式,为办班单位和学员提供丰富的授课内容。

二是大胆创新干部培训方式,力争干部培训有新举措。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学员特点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研讨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对学员开展“三训练两测试”工作。即对学员开展拓展训练、招考模拟训练、口才训练,进行“党政干部基本理论素养测试(包括县情)”和“培训专题测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在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自觉把党校工作放在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积极做好单位党建、党风廉政、综治、计生、普法、扶贫、老干部等工作,使党校整体工作始终做到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发挥党校作用上取得新突破。

二、着力提高科研的参谋力,在发挥思想库和资政作用方面取得新突破。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调研报告

一是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选聘配备、培训、学科建设、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及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完善思政党建评估体系和教师表彰奖励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二级指标,加大其权重和显示度。

四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省情研究中心”建设,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五是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统一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加强**省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建立**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专家库,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六是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和改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活动能力的判断与预期,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以及教师工作满意度。文章以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为切入点,针对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展开讨论,探讨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因素,并提出有效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高校教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Bandura在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1],该理论明确指出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某项工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自信程度,而这种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含义,简言之,个体人员对自我是否能完成该项工作给出一个判定和预期成果。Bandura在随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体系框架。近年来,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呈现向多个领域拓展的迹象,并呈现为日趋细化的趋势。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是因为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而且也承担着一些社会服务等工作,在高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2],尤其是主观因素对于分析如何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动性,如何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都有着直接关系,进而促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切研究的目的就是为高校教育科研质量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3]。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和商业职场等。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将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活动能否完美完成的判断和预期,是对自我工作能力的一种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满意度。高校教师中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较大的教学事件,在科研工作中忍受更大的科研压力下,自身会持续保持较低满意度的工作状态。相反,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面对教学和科研上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都能保持平和心态应对解决。自我效能感研究人员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单纯考虑个人能力因素是不全面的,更应该考虑个人的主观意愿,用“愿意做而不是会做(intermsofcandoratherthanwilldo)”来表述更为准确[4]。因此,在衡量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以往的提问如“你对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有自信吗?”这样的提问在某种程度上涵盖面过大,不能衡量出教师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若将问题范围缩小,如询问教师“你对于这堂课上的教学内容有多少自信?”那么教师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提问,并会愿意为之努力尝试,因此更容易得到理想的工作结果。所以,自我效能感应该是教师在特定背景下针对某个具体事件的衡量指标,而不是教师整体教学科研能力的指标值。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多影响因素[5],比如教师的工作年限、面临的工作任务以及教师自身性别,等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是客观因素不易更改,另一些主观因素则可以通过环境和条件进行改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经验、榜样示范,以及亲人鼓励三部分内容。(一)工作经验。教师自身经历过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尤其是从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和阅历,也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种提升,当教师再次面对相似工作任务时就会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比如,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都获得良好的经历,以及在课堂管理学生过程中也获得了良好的经历,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师自信心,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会更加充满自信地迎接下一轮授课任务。但是,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有任何不良经历,就会降低自信心,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而这种不良经历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进而影响教师后续的工作状态。(二)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可以分为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第一,教学工作中的榜样示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讲课风格、教师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获得教学相关培训资格或培训内容等信息来源,等等。第二,科研工作中的榜样示范,是指在科研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或者查阅高水平文章,从中掌握科学研究动态;或指在同一科研团队中,教师通过其他成员的工作指导,能较快地得到科研能力的提升。以上两个方面提供具体实践的方式方法,能为高校教师增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自信度,从而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三)亲人鼓励。亲人的鼓励会对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对工作结果的预期都能产生正面的显著的影响。亲人的支持和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自信,两者之间能够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本文所提及的亲人不仅仅包括教师亲属,而且也包括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或一起完成科研任务的其他教师。亲人的鼓励会让高校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以应对工作上的压力,教师可以调整好心态,努力对待和激发自身工作的能动性,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所呈现出来的指标值在工作场所中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反应教师个体一生过程中各阶段各任务下的一种状态,自我效能感的指标变化是根据客观和主观因素而起伏的。高校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工作能动性,将有效工作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二、工作满意度对教师的影响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党支部构建与实践

摘要:教师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基础工程,是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组织保证。近年来,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党建与中心工作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不容忽视。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是高校基层党建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典型模式。为推进教师党支部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融合,高校必须坚持“党建+中心工作”两手抓,优化党支部设置模式,重视抓好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和载体。

关键词: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曾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社会提供髙水平服务。教师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是大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在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的新时代,高校该如何推进教师党支部建设、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师党建和高校中心工作的有效融合发展,是非常关键并值得深人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多所高校正在探索的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的构建

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是依托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大胆探索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一种实践创造模式。它通过调整党支部组织设置,将党建与人才培养、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优化党支部内部结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和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助推党建工作健康发展和高校中心工作的全面进步。近年来,多地高校为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高校建设首位,努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尝试,构建了“党建+教学”型、“党建+科研”型和“党建+教学科研”1型三种类型。(一)“党建+教学”型。为解决教学工作与教师支部党建“两张皮”难题,一些高校在党支部建设实践中探索和尝试将党支部建立在教学团队中。“以党建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信息化工程学院水资源系教工支部于2018年6月开始探索“党建+教学”工作模式。该党支部号召支部全体党员在完成学校布置的日常工作前提下,进一步确立党员示范岗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全体党员结合本部门本专业实际,围绕教学深人开展学习讨论,切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2]。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合肥师范学院积极推进教师党支部建设,大力调节党支部的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的契合度,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学院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支15人的高素质高学历专职实验教学队伍,其中党员10人,博士学位4人,副高职称3人。合肥师范学院非常重视这支党员队伍的发展,关注党员占比达66.7%的队伍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和作用发挥情况,专门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党支部。该支部优选出一位党支部书记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这位“双带头人”书记结合“”,推动实验中心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的带领和培养下,青年教师得到快速成长,还培养了一批双能型教师。该支部每一位党员的先进性被不断有效地激发出来,在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改革创新和突破;在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教学技能、设计竞赛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3]。(二)“党建+科研”型。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存在一定脱节。一些学者建议将高校教师党支部单独建立在科研团队中。为促进党建和科研两者有效融合和共同发展,一种创新党建工作的新型模式“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应运而生。创建高校教师科研型党支部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指在高校内将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两者紧密结合,通过协调二者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一种工作方式或工作模式[4]。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照明党支部于2017年12月明确提出要把党建与科研业务、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实施一项全新的主题实践活动“党建助跨界,先锋促转化”,具体方法就是从党员队伍中遴选科研模范,以强带弱,形成积极向上、示范带动的新格局。照明党支部在随后召开的党员大会上给科研模范党员颁发了第一批“率先先锋”聘书,四位“率先先锋”在聘期内都必须严格遵照“示范一协作一宣讲一引领”的步骤踏实开展工作,促使党建真正融进科研里,提升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率先先锋”积极带领支部党员奔赴山西屯留、河北雄安新区等地考察学习,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大连海洋大学的下属党支部进行交流探讨。“率先先锋”的示范引领效应逐步得到体现,一大批理论或实践研究成果得以产生或投入应用,如照明中心与中科院院士、北大纳米化学中心刘忠范教授的课题组交流合作,在石墨烯上外延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相关党支部通力合作,建立LED无创光疗理论体系;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研究了LED的应用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等[5]。贵州财经大学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好党建促发展”意识。为使“党建+科研”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学校党委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以达到党建与科研“双促进”的目的。如以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作为“党建+科研”模式的先行试验平台,积极探索“党建+科研”工作。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切实抓好科研人员的党性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构建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结合研究院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不定期组织开展“绿色课堂”专题研讨活动。坚持党支部建设和服务决策同频共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实践中不断发挥研究院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6],真正达到了党建与科研“双促进”的效果。(三)“党建+教学科研”型。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中心工作,党建如果与教学科研脱钩,党建和教学科研就会成为“两张皮”。很多学者认为高校教学科研跟党建工作应该是互促性关系,教师党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应并驾齐驱地开展;建议党支部工作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工作展开。创新教师党支部的设置,应将党支部建立在人员相对较为集中、交流较为密切、工作较为活跃的教学科研第一线。武汉纺织大学结合高校特点和学校自身实际,尽可能地把党支部建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上。选择党员中间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武汉纺大原党委书记尚钢曾指出“党支部书记学术水平高、有建树,号召力、感染力才大。”通过“选优配强”,武汉纺大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全是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骨干[7]。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支部党员理论水平与素养。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武汉纺大党委的部署和措施安排,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系教师党支部结合“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融合。该党支部于2014年、2016年、2018年连续3次(两年一评)获评武汉纺织大学“先进党支部”。2018年12月,武汉纺大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系教师党支部人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8]。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党支部,由生物科学和植物学两个教研室的一线教师组成,党员人数占两教研室总人数的72%,党员教师均为两个教研室的骨干力量,承担了教研室中大部分教学、科研任务。为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水平双提升,全面提高教师党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生物科学党支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党支部紧密围绕学校内涵建设的中心工作,规范党支部工作,以党建工作引领内涵建设,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党支部依托支部所在的三个学术团队和两个教研室,结合支部组织生活,深入开展学术研讨和教学交流活动,使支部全体党员通过倾听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党支部结合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社会等中心工作,开展“弘扬高尚师德争做优秀党员”“立德树人争做党员先锋”等专题党课,积极引导支部党员争做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的先锋模范。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坚持将组织生活与学术交流、教学研讨、学科建设等紧密结合。致力于党建和教学科研双提升的工作,生物科学党支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陆续获得校优秀党支部、沈阳市教科系统“六好支部”、辽宁省委高校工委首批示范支部等荣誉,入选成为校“两学一做”优秀支部工作案例,连续两年在教育部思政司的大学生在线网站进行支部风釆展示[9]。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的实践

查看全文

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队伍研究

摘要:阐述了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编辑缺乏、编辑业务水平不高、人员不稳定等,提出了转变观念、注重编辑人才培养、合理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以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编辑业务水平一流、爱岗敬业的编辑队伍,实现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陈浩元老师等指出:“高校学报为本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快捷地进行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整体科研学术水平;高校学报是向国内外展示、宣传学校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校学报记载着学校科研、教学发展的历史。”[2]。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只有几家国家重点大学有学报到几乎各家大学都有学报,从无章可循到国家统一规范、标准、一体执行,从没有专业职称到建立专业队伍、设立专门专业、建立相应职称体系,从一般要求到设定硬性指标,这种变化效果十分明显。随着高校学报专业化的日益发展,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出版单位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编辑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现状及问题

1.编辑队伍现状。目前,我国高校主办的期刊近2000种,约占各类期刊总数的1/5,其中学报近1100种,占高校期刊总数的55%,且多为双月刊[3]。国家科学技术部1991年6月5日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具备……健全的编辑部。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4]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一般由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等人员组成,根据不同岗位责任与分工,负责相应工作。主编、副主编全面负责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主持学报日常工作;负责稿件的终审,付印样通读定版工作。责任编辑负责自己责任编辑稿件的初审、编辑加工、三次校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责任编辑尤其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我国领导人的论述,古诗文,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认真核对,不仅要保证文字内容的正确,还要保证用词的准确;还要进行统稿,保证体例一致。这样,才能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材料更翔实、引文更准确、逻辑更严谨,保证期刊内容和排版印刷有较高的质量。责任编辑的聘任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或出版系列职称评审,具备出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二是不具有出版或编辑专业资格证书,但与稿件内容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上各类人员各司其职,接受主管部门定期检查。2.存在的问题。(1)编辑人员专业层次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目前,在高校学报从事责任编辑工作的人员中普遍存在所学专业与现职岗位不符的现象。例如,理工类期刊的责任编辑是文科背景,而社科类期刊责任编辑则是理工科背景。近年来,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高校尤为注重博士毕业生的引进,而引进的博士大部分充实到了教学科研一线,并没有充实到学报编辑工作队伍。因此,学报编辑人员从学校人才引进渠道增加的专业人才很少,只能通过校内的人员调整来充实编辑人员队伍。随着老编辑的退休,专业编辑人员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通过校内调整来到编辑部的人员不但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更为严重的是所学专业与编辑业务相差甚远。大多数刚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既没有语言文字专业背景,又缺少编辑岗位的专业培训,导致整个队伍的编辑专业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顺利完成完整的编辑工作程序,难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究其原因,是高校对编辑部的定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高等学校学报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重要园地”的地位认识不足,对学报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能更好地展示教师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2)编辑专业人才不足,队伍不稳定。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中具有编辑出版专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比例不高,教师、研究系列等技术职称的编辑人员占很大比例。因此,专业人才不足,编辑队伍不稳定。究其原因:一是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长期处于学校行政管理的边缘地位。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有的归属教学科研部门,有的归属行政部门,但大多归属教学辅助部门。“学校好的政策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职称晋升同样向教师倾斜,给编辑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的额定职称数比例相对较低。……在职称晋升中竞争力不高,晋升之路难行”[5]。因此,不仅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且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也不愿意从事编辑工作。二是工作压力大。编辑人员不但要完成稿件的初审、编辑加工工作,还要进行校是非、查文献、核对参考文献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量大;而且社科类学报有很多涉及法律、民族、宗教等的敏感性稿件,这要求责任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还要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出版管理制度,不能有丝毫疏忽。因此,责任编辑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3]。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编辑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编辑队伍建设对策

查看全文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摘要】构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是对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主动回应,也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引领工程”“师德提升工程”“接班人培养工程”“成长助推工程”“实践锻炼工程”“文化引领工程”,引导青年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为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青年教师群体是国家实现科教振兴、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力量。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1]这为加强新时期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谋划了顶层设计、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遵循原则。基于此,文章初步探讨了高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应用实践,即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师德提升工程”“接班人培养工程”“成长助推工程”“实践锻炼工程”“文化引领工程”,以此推进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进而为有效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路。

一、加强理论武装,实施“思想引领工程”

提出:“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2]加强理论武装是引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武装青年教师的头脑,始终如一地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和高尚师德感召学生、教育学生。1.面向青年教师的宣讲制度。高校应结合国内外形势、热点问题和学校重要政策,发挥党校、校党建研究会、思政研究会等机构的组织优势,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青年学者协会的学术优势,契合青年教师关注点,邀请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人进行理论宣讲和政策解读。2.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近、认知点趋近,对大学生的道德修为影响更加直接、品格塑造作用更加凸显。因此,高校认真地对青年教师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要加以调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从入职起,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档案并予以跟踪指导,精准把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和化解新情况、新问题,每年做好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摸排调研和研判工作。3.青年教师“微育人”阵地建设。高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立德树人指导,应“贯彻人的精神世界只能通过影响来改变,而不能被他人所改变”的理念[3]。新媒体语境下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主导权,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一是高校应为青年教师的“微育人”教育活动预设学习目的,引导青年教师增强“四个意识”;二是高校要凭借新媒体平台引导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引导青年教师坚定“四个自信”;三是高校应全程“浸润式”指导网络交互的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年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四是高校要推出一批让人称道、展现青年教师时代风貌的“微育人”好作品。

二、强化师德培养,实施“师德提升工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