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6:40: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科学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科学研究

物理教学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科学家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其本质是运用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大自然的奥妙,并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将科学研究作为物理教学的课程目标与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同科学家一样,对物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等过程,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最终培养自身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鼓舞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首先,对于物理概念而言,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物理事实以及物理过程中实验总结而得出来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对相关物理现象的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环境。通过创设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而体现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科学研究等要素。例如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一个小实验是观察大气压。物理教师取了一个空的铝制易拉罐和一盆冷水。然后教师在易拉罐的罐口处缠上了铁丝,并且将铁丝拧成了柄装,并在易拉罐的里面加了少量的水。之后将其放在酒精灯上对其加热,直到沸腾。然后让学生猜想,如果在水沸腾之后再加热十秒钟,迅速地将易拉罐里的水倒入到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之间展开分析和研究。最后再为学生展示这一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学生一定会对大气压的相关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其次,物理规律解释的是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而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去发现规律,但是绝对不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去创造规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发现科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焦耳定律》时,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第一个,在灯泡发光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为什么用手触摸灯泡,会感觉到发烫。第二个,在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用手触摸发电机也会感觉到发烫。在列举完这两个例子之后,物理教师就可以正式为学生演示实验,首先教师选择甲、乙两个相同的烧瓶,在其中装满煤油,并在每个瓶中各自安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的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电阻丝大。然后将两个瓶子串联起来,在通电之后电流通过电阻丝,所产生的热量会让煤油的温度升高,这个时候体积会开始膨胀,而煤油在玻璃管内会上升,当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就会上升的越高。最后通过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所产生的热量。而为了得出焦耳定律,可以进行以下三次实验,第一次实验,将两个电阻串联,并让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时间相同,这时明显可以看出甲瓶中的电阻要比乙瓶中的电阻大,甲瓶中装的煤油上升得比较快。这就得出了焦耳定律中的第一个定律,当电阻越大,电流所产生的热量越多。第二个实验,当两个烧瓶中的液体在同一高度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同时保证相同的通电时间,在这个时候再观察两次烧瓶里煤油上升的高度。这就得出焦耳定律的第二个定律,当电流越大,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第三个实验,将通电时间加长,瓶中的煤油上升得就越快。从而得出焦耳定律的第三个定律,当通电时间越长,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二、鼓励学生体验科学研究,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物理就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但是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这种方式,让学生从科学研究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公交车刹车时不能够马上停下来,而是要往前再行驶一段时间得出惯性的原理。可以通过人推车以及我打你,你疼我也疼,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对于物理规律的探索需要学生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首先学生可以针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搜索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现象,然后针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最终研究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归纳和总结出物理规律。

三、结论

查看全文

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探究

一、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高等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创新型人才通常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里的教师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位教师,而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就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协作,在教学与科研、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统一中得以实现的,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和谐互动,促成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使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能自主地开拓自我,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有利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养

大学教师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种角色于一身,这三种角色常常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互动,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才能推动高校学科的发展;科研要围绕教学展开,才能服务于教学。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互动可以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团队成员通过知识共享、团队凝聚以及风险承担等互动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打造良好的团队质量,推动团队互动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保证团队绩效的大幅提升,才能培养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

1评估指导思想和中医学科参评高校情况分析

评估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思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建立了新的评估指标和体系。全国中医学科共有21个学位授予单位自愿申请参评,共有博士授权学科14个,硕士授权学科7个。其中,博士一级12个(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二级1个(青海大学),硕士一级6个(河南中医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藏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硕士二级1个(中央民族大学)。全国中医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100%。全国有中医博士一级学科的大学是14个,其中12个参评,2个未参评(福建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一级学科”参评率为85.7%。

2评估指标分析

2.1一级指标分析

在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共有4个,分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由这4项一级指标得分按指标权重计算得出。高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为“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有“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说明我校中医学科“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实力较强,是我校长期积淀的结果,“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弱,表明我校在这2个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2二级指标分析

查看全文

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然后分析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包括多种途径加强生活化知识渗透、利用生活化实验强化知识理解、积极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

地理是一门具有指导生活意义的学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1]。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核心在于教学策略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以达到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一、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地理在高考中分数所占比例较小,学校、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同时由于地理属于文理知识交叉的学科,有较高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畏难心理[2]。其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地理虽属于文科科目,但其知识点还是需要理科严谨的推理与计算过程,光靠记忆的方法无法完全掌握,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学生能看懂地图册、能记住知识点,但做题考试的时候出现困难的情况[3]。最后,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括万象,教师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本质,默认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思维变通性非常差。基于以上问题,适时在地理课堂教学时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缓解上述问题的出现,以达到让学生轻松学地理、轻松拿高分的目的[4]。

二、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查看全文

语言学类研究生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科教融合教学理念在加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各个分支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以前沿研究成果支撑语言学类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科教融合对语言学类研究生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群,通过案例教学连接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做中学”。

关键词:科教融合;语言学类课程;案例教学;项目驱动下的“做中学”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际,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落实研究生会议精神,2020年9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通过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来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语言学专业学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具有独立开展语言研究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语言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如何将语言学研究发展和语言学专业课程设计相结合,做到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外语教师和外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科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来源和发展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和高校关注的话题,科研和教学分离的“科教两张皮”现象让很多高校教师疲惫不堪。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科教融合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但真正将其付诸实施的是德国语言学家和政治家威廉·洪堡特。洪堡特曾经担任普鲁士的教育大臣,对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柏林大学。洪堡特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学,其构成主体不再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而是由受到指导的研究者(学生)和独立研究者(教师)构成。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课程和讲座,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能让年轻人专心进行科学思考的地方。洪堡特强调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他认为,在大学里,如果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不需要从精神深处创造出来,而是通过收集罗列出来,那么无论对于科学、教育还是国家,结果都是无法挽回的。除了强调自由之外,教学和研究的统一,研究者和教师的统一,是柏林大学的另一个支柱性特征。洪堡特持有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教学理念,即教师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才能在教学中传授,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教学和大学学习。这些思想成为了西方大学建立的基本理念。洪堡特的理念被认为“适合规模较小、高度自治的学校,但是对于规模不断增大的现代大学,这似乎仅仅是一种理想”[1]。19世纪70年代,德国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大学,欧美学者蜂拥而至,学习怎样把科研方法移植到教育中[2]。美国教育家践行了洪堡特原则,建立了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吉尔曼是建立研究型大学的先驱者,他践行洪堡特“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打破了美国大学学院专注于古典课程教学的状态,让学生接受基于不同学科的科研训练,拓展了传统学院的职能。但是吉尔曼发现,在现代教育不断普及化的背景下,在本科层面进行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于是他提出在本科基础上设置研究生院,形成大学的“双层机构”,科教融合主要在研究生教学层面实施。吉尔曼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但同时也种下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资源争夺的种子。教师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或者研究生教学中,本科教学经常受到忽略。20世纪末,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基于科教融合“重建本科教育”的观点,对洪堡特的科教融合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主张把大学教育纳入科学研究,把本科教育纳入到科教融合的适用范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和融合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严重分离。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高校同等重要的两个基本职能。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后,科教融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再一次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二、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高校学科建设探析论文

[摘要]原部委所属高校改变隶属关系后,其固有的行业属性与满足地方需求的矛盾,使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目前国家对学科的划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向一级学科范围延伸的学科。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的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11个学科门类(不包括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专业)。一般所讨论的学科划分,均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层次、质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须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而已。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重点学科的事情;学科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这些改变隶属关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转型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重要。

查看全文

教育局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建设重点学科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通过评议择优确定了一批重点学科点。为了加强建设与管理,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点学科点应担负提高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任务。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能够自主地持续培养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依据;能够接受高等学校及其他方面的学术骨干进行学术访问或深造,逐步建成开放型的教学、科学研究先进基地,为实现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和完成上述重要任务起骨干带头作用。

二、重点学科点要紧密围绕上述任务目标,并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与实际条件可能,统筹考虑,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学科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选准本学科点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努力形成与发展各自的特色。订出"八五"期间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具体计划,并尽早安排落实。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一般不要重复,应相对集中、突出重点。

(二)队伍建设。主要是后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队伍结构与素质的改善提高和思想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结构合理、人员精干、有活力和创新开拓精神、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学科梯队。近期要特别重视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培养造就。

(三)实验室建设。主要是实验工作环境、技术装备和技术队伍的建设。根据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发展需要,以及财力、物力可能,在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及工作条件基础上,制定出实验室建设(或改造)规划,纳入学校(或部门)的事业总体发展规划中进行建设。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科教融合意义

一、科教融合对高等教育学体系重构的意义

以科教融合的观点来重构高等教育学体系就是要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协同创新研究,既要从教育学科视角关注高等教育学科地位、属性问题,又要重视科学研究对高等教育学体系建构的支撑性作用。同时,要真正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学体系我们还要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学包括哪些要素;其次,这些要素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关联;再次,它们的各自功能又是什么。因此,科教融合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学体系应包括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两大基本活动范畴,二者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既要做好科研工作,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既要学好课堂教学知识,又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讲,既应涵盖一般知识,也应启发学生去探究知识。高等教育学体系的构建区别于一般普通教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关注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脱离教育教学,单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也会使得高等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丧失掉“高等教育”的旨趣。

二、科教融合对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意义

(一)对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与科学研究相分立的批判

在现实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中往往存在着教育与科学研究相分立的情况。这种分立大体上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高校内部运行管理体制上,一些高校机械的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造成高校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二元分离”,另一则是从高校微观的教师评价体制上注重教育教学而忽视科学研究的现象,或者是教授“两套班子”,一套专搞教学,另一套专搞科研。从高校管理的宏观层面来看以往高校所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大多是从高等教育出发的,很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谈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即使有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也较多是从纯科技的角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联系较少有提及。另外,从当前部分高校内部微观层次的教师评价政策来看,高校教师评价政策要么看重教学,要么注重科研,甚至把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完全对立起来。一方面,有些高校只重教育教学而轻视科学研究,将教师按照科研与教学工作重点不同进行划分,甚至出现高校教师不搞科研,竟被评教学教授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只看教师的科研成果,看他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受到忽视。

(二)高等教育改革应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查看全文

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发展观是对发展理论所蕴藏的哲学内涵,经过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内在和本质的特征,它集中体现出人们对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作为人们行动的出发点和活动方式的基础,指导着人们的发展实践活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

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强调以人为本。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这四个基本要求来统领我们的工作实践,并以之作为构建发展机制的基本方略。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科研实力较弱,核心能力不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管理制度等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阻碍着高校学术研究事业的繁荣和我国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要从根本上解决和化解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必须从观念创新入手,牢固树立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

一、科研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科研工作中去,就是要将广大教师置于科研工作的核心,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激发和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校科研工作的目标,并通过这一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来促进广大教师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特定阶段的科研工作目标只是服务于教师群体发展的手段,教师群体的发展才是学校科研工作的理性目标。当前,许多高校恰恰是把手段当作目的,并由此陷入一个本末倒置的认识误区,其严重后果就是出台的一系列短期功利色彩的政策极大地激励着教师学术研究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为造出一片科研成果繁荣的壮丽景观,危及着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只有教师群体的发展,高校科研“质”的提高才有了可持续的保障,高校三大职能的实现才有了可信赖的基础。因此,科研工作和学术领域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个体的发展为本。

教师发展问题的实质是教师的潜能实现或自我实现的问题。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高校教师的内在需求更具高层次和精神性特征。人的潜能的实现或压抑取决于其所依存的社会环境。要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实现,一个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至关重要,而一味地强调监督、管束反而压抑、泯灭了教师自身内在的动力。并且,学术研究上的创造性和复杂性也决定着对教师的学术活动无法有效地实施监督。所以,教师潜能的实现主要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学校的作用就是因势利导,构建一个有助于教师实现潜能并且生产知识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一个有助于教师潜能实现的环境至少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宽松。形成一个宽松的内部环境,出路在于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二是宽容。如果没有宽容和支持,也就难以出现具有原创和创新意义上的成果。要宽容失败。对失败的宽容和关怀,将激励研究者及时进行“失败的研究”,并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二、科研工作要坚持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

国外大学在科技成果的作用

本文作者:张中华工作单位:中南对经政法大学

一、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移

尽管美国著名的科研型大学大多为私立大学,但政府在大学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移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大规模的科研经费投人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强大支撑。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有多种渠道,如私人基金会、工商企业界等,但自50年代后期以来,政府的科研投人是大学科学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与大学的科研与伙伴关系始于1954年。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美国政府是很少对大学的科研进行投人的。1957年10月4日苏联首次进人太空并获得成功,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政界和科技界。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设立“SelcetCommitteeonAStro-nautiesandSpaeeExploration”。这个委员便是美国科学委员会的前身。同时,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此后,美国政府的科研投人及其对高校的科研资助不断扩大。1972年,联邦政府对高校的科研拨款为160亿美元,2001年达到280亿美元。其中对霍普金斯大学的科研拨款为9.23亿美元,对华盛顿大学的拨款为5.2亿美元。其次,联邦立法赋予高校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拥有权,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移创造了前提性条件。在1980年以前,由联邦资助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政府拥有其所有权,专利权很少转移到工商部门,因而也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980年,联邦政府拥有30,。00件专利技术,其中仅有50%商业化。为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向工商业的转移,联邦政府于1980年12月12日制定颁布了Bayh一Dole法案。Bayh一Dole法案赋予了大学对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专利的拥有权,为这些科研成果的专利政策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其基本的目标是刺激联邦基金资助的专利技术商业化,提高专利技术的使用效率,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Bayh一Dole法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界定了受联邦资助机构的权力和义务;另一方面则明确界定了政府的权力。按照这个法案,大学可以自主地将这些技术专利转让给企业,并获取专利销售收人或股份收入。但是受资助的大学有义务向政府报告技术专利的取得及使用情况,有义务行使技术专利的所有权,并与技术发明者分享专利收人,有义务优先向中小企业转移技术;大学获得的收人应用于资助教育和科学研究。政府虽然将资助大学科研获取的专利的所有权授予给了大学,但保留了控制权:政府对非排他性执照的权力;对大学没有报告的或未获得专利的技术发明的所有权;对大学专利的优先使用权;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要求大学专利授予政府或其他特定机构的权力。这样既能让大学拥有知识产权,并能自主地进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同时政府又能对大学的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进行有效的调控。Bayh一Dole法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学的科研创新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据统计,美国设有技术牌照办公室的大学由1980年的25所增加到了1990年200所;科研机构申请技术专利的数量2000年比1991年增加T238%;牌照2000年比1991年增加T161写;版权同期增加了520%。在1993一1997年期间科研机构获得技术专利超过8000个;1980一2000年期间,有3376个新的公司以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利为基础而建立起来。除财政拨款支持和制定相关的法律外,政府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不进行直接干预,但美国大学的科研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其中有三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首先,美国联邦对整个政府的科研投人和使用方面有一整套严密的控制程序。美国每年的科学研究的拨款及分学科的分配比例,要经国会审议通过,重大的项目(如超过100万美元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要报国会批准,国家科学研究机构(如国家健康研究院)和基金(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要负责人要经国会通过后由总统任命。这些措施确保了政府对大学科研的宏观控制和引导。其次,科研项目的审议注重同行专家的意见。不论是美国科学基金,还是国家健康研究院资助的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基本上都采用同行专家评议的办法,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决定具体项目的取舍。同行专家主要依据学术标准进行审议,而不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非学术影响。同时,美国科学基金会及健康研究院都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有关同行专家评议的组织制度和行为规范,较好地保证了同行专家评议的公正性。再次,美国政府鼓励大学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但并不直接介人大学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而在法律规定的具体框架范围内由市场自发调节,大学向那些企业转让科研成果,采取何种形式转让以及如何确定转让价格或收益,由大学与企业同行确定,政府不承担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风险。

二、大学在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中的作

美国大学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主要是由大学承担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则主要由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如IBM公司)来进行。美国大学科学研究的经费投人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及企业界。按照Bayh一Dole法案,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属于大学,而不是技术发明者,大学在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也就扮演着所有者的角色。企业界的捐赠是以大学为对象的,企业界商业化的科研经费一般也是与大学签订协议。在这类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大学同样扮演着供给主体的角色。尽管美国各大学对其使用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认为科研型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推进知识创新、教育学生和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从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大学在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中,主要在如下方面发挥作用:首先,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为大学获得科研经费进行游说活动。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政府资助课题是在大学组织下进行的。大学除设有科研管理部门外,通常还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对政府的关系。美国大学协会和美国教育理事会也均负有游说政府,对政府施加影响,从而争取政府增加对高校科研拨款的任务。在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申请项目获得批准后,学校可以获得相当于教师所得科研经费60%的拨款。这些拨款将主要用于学校公共科研设施的建设,实验室的维护及水电的开支等。其次,组织技术专利的申请。对于获得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学校负有向政府汇报资金使用情况的义务。对于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学校负责申请技术专利,并负担相应的申请费用及专利维护费用。在美国,一项技术专利的申请费通常为1.5一2.5万美元。再次,直接负责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大学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出售专利,或以专利为基础设立新的企业。在促成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的过程中,学校要负责寻找接受科技成果的企业,负责与企业进行商务谈判和签约,同时还要负责对专利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并获取专利收益和维护专利权益。美国大学在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商业化转移的同时,十分重视防范这种商业化转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所考察的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第一,强调大学的科学研究必须以创新知识,促进教育学生和服务社会为己任,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从大学所得的专利权收益与所投人的科研经费比较看,大学的科学研究总体上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可以取得专利权的研究成果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能够带来教育收益的往往也只是所取得专利权的一部分。大学所取得专利权的收益总额远低于大学的全部科研投人没有国家的拨款支持,大学靠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根本无法维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第二,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运用之间必须既有顺畅的通道,又要有相对隔离的防火墙。哥大和麻省理工学院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具有商业化前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但并不允许教师和科研人员直接对企业转让技术;也不允许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企业担任领导职务;研究人员在其成果取得技术专利后,可以出去创办企业,但必须向学校支付专利费,并辞去大学的职务。同时,大学也不干预教师的科学研究,以保持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并营造自由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大学更不会以获得专利收益的多少作为晋升职称和增加薪金的必要条件。第三,大学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门的人员从事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移工作。科研型的大学一般由一位副校长分管,设有科技成果转移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般应具有法律学位和工商管理学位,并有企业背景。大学通常还与擅长于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的律师事务所合作,聘请专职律师办理知识产权的申请及维护事项,以及办理科技成果的企业转移的种法律事项。这些专门的工作人员通常要主动地与科研人员进行联系,与企业联系,既为研究人员与企业的联系牵线搭桥,又可避免大学研究人员陷入科技成果转让的商业事务而影响学术研究。第四,大学鼓励以其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企业,但并不直接追加商业化的投资。在获得技术专利后,将新技术由试验室推向市场,往往还需追加投资,主要靠风险投资。大学不仅不承担追加风险投资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按协议有效地利用专利,大学还可以按事先的约定收回技术专利而转让给其他公司。第五,注重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和法律规范。按照美国有关的法律,大学对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教师在科学研究中伪造试验数据,虚构试验结果。剿窃他人成果或有侵犯他人权益等违反法律的行为,不仅要追究研究者本人的责任,还会追究研究者所在大学的责任。为了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和两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学术规范。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学术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宣传教育和处理相关的日常工作;专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有关学术道德规范的政策,检查评估科学研究的道德法律规范,并对有关的纠纷作出裁定,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者作出处理。大学还特别注意经济利益关系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哥大规定,教师在校外机构取得一万美元以上的咨询收人构成与该单位的利益相关关系,如从事对该企业产品的技术鉴定等工作,必须事先向学校申报;教师不得利用学校实验室及设备等介源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单位进行科学研究和护术开发等。第六,充分尊重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独立性、自立性。哥大和MIT两所学校都没有制定一级的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也没有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发明的方面作出硬性要求,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项目。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学科的设置及大型科研设备的配置,学校主要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必要时,还会听取校外有关方面同行专家的意见。

三、几点启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