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6:09: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改革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化学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高考以“3+综合”科目设置为特点的改革,展开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考综合科目测试的重要学科之一。在现今化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方略,以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这是每位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回答的重要课题。在理解“3+综合”高考改革精神实质,明确科学素质与学科素质及教育教学内涵和关系,初步研究综合科目测试命题的原则、构架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就此课题,与同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入联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中职学校篮球教学改革理论分析
摘要: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因为受到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篮球教学的质量普遍低下,为了使教学条件有所改进,需要对篮球教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快篮球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篮球教学质量的问题,比方,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等原因,文章分析了篮球的教学现状,并对目前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践分析;教学改革;篮球教学
现阶段,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职学校的篮球教学,可是,通过对篮球教学的调查和研究能够了解到,中国目前的中职学校篮球教学仍然有待改进,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评价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这导致了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差、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所以,对现阶段的篮球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职学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更新。迄今为止,中职学校的篮球教学已经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过去呆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和它进行比较。可是,想要对教学进行创新,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我们需要时刻围绕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创新。部分中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过于敷衍,常常治标不治本,好像对教学进行了改革,事实上却没有改变教学手段。一些教师擅于为学生传授篮球技巧,但是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而无法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这种教学形式无法提高教学质量。1.2学生缺乏体育学习的热情。在教授中职体育课程时,篮球所占的课时较少,仅仅涉及了部分内容,这造成了教学形式的单一。学生在篮球课堂上只能练习一些基本的动作,如上篮、运球、接球和投篮等,没有办法掌握更加丰富的篮球知识,也不能全面地了解篮球这项体育活动,由于学生对篮球活动不够关心,这将阻碍学生提升其篮球综合素养。除此以外,一些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没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展了教学活动,并且将提升学生的篮球水平作为主要内容,这将严重阻碍学生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利于推动中职体育院校教育活动的开展。篮球教学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之下,更加关注水平是否达到标准,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并将运动技能的达标与评分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忽视了学生在态度和情感上的表达,也忽视了学生的进步。评价结构上缺少学生自我评价的部分,而评价也仅仅为了追求评分结果,这样的评价不能使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考核由此也失去了价值。因为每一名学生都具备不同的能力,所以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使努力也很难获取高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很努力就可以获取高分。考核评价只是在表面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却难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掌握状况,部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并对学习感到十分厌倦。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原因有很多。第一就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为了使自己得到放松,常常喜欢做一些运动。而体育课在这种情况下就被学生当作了一种游戏。不仅学生这样想,班主任和老师都会拥有同样的想法,体育老师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改变自己上课的态度,如果大家都持有这样的观念,将缺少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第二是因为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缺少创新,体育课堂不够生动,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部分学生因为缺少体育基础,在简单的学习之后难以获得成就感,因此放弃了学习。
2.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改革对策
化学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高考以“3+综合”科目设置为特点的改革,展开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考综合科目测试的重要学科之一。在现今化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方略,以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这是每位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回答的重要课题。在理解“3+综合”高考改革精神实质,明确科学素质与学科素质及教育教学内涵和关系,初步研究综合科目测试命题的原则、构架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就此课题,与同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入联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蒙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分析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教学方式提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蒙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蒙医学基础理论是蒙医学专业(包括蒙医本科、蒙药本科、蒙医护理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蒙医学入门课,在蒙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及基础地位,贯穿于蒙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在蒙医药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蒙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蒙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元学说)、蒙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三根七素学说、脏腑学说、体质学说、血管神经、五官等)、蒙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学习蒙医诊断学、蒙药学、方剂学、蒙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学科打好基础。根据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存在问题,将对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的几点思考与设想论述如下。
1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蒙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名词,如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及五元学说“土、水、火、气、空”等概念的抽象性及模糊性与入学前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很难理解和掌握。蒙医基础理论大部分难懂且又需要记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1.2现行教学模式基本以上大课“应试”教育模式为主,主要以“课堂面授”(理论教学)为途径,有时难免枯燥呆板,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且未能掌握学习方法,只能被动学习以应付考试,导致蒙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思维不活跃。
2蒙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综合体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阵地。近年来,尤其是我县承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中解脱出来,教学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变革,以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致使我县的课程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我县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经研究决定,2002年为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年”,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使改革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持续、和谐、全面的发展。二、改革的任务和目标“课堂教学改革年”的主要任务是: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行课改,通过推进课改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2002年课堂教学改革年的改革目标是:1、转变观念,确立起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和生活回归观,走出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使新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2、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求适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3、建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三、实施要求(一)认真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精神,尤其要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王湛副部长的《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等有关进行课程改革的文件和文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逐步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确立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观念,确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确立以学论教、先学后教的观念。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课堂改革意识,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学模式化向重教学个性化转变。(二)加强研究,勇于实践,努力变革教育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型课堂教学,各校要加强研究,努力实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1、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了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各校要加强“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2、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能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各校要加强研究,创设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教学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信任的良好局面。同时,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在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中,将认知、交往与审美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3、探究“探究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能力。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各校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仔细琢磨“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快地以探究学习方式替代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探究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各校要积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组织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特点并符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废除以“教”为中心的“授─受”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自主探索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和以“问题”以核心的创新教学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落实常规,优化环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各校要按照《大余县学校教学工作常规》,落实各校教学工作常规实施细则,抓好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课外活动和课外辅导、教学评估与教学研究诸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1、利用备课活动,重抓教学设计。一要认真钻研大纲或课程标准,吃准教材,吃透学生,琢磨教法、学法,做到粗备全书、细备单元、精备课时,重点是精心设计每一份教案,虚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情境,重抓课题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尊重学生差异。二要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三要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究,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与最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各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案。2、根据学情,指导学生预习。要促进和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养成自觉预习、善于预习的习惯;要注意研究,怎样最有效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合适的问题情境;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增进感性经验,也要指导学生根据已有条件、时间可能和兴趣爱好,在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处理科学、人文和时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与课前预习、课中自学相辅相成,从而为课堂教学上的“先学后教”高效学习奠定基础。3、突出主体,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联系生活,结合当前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参与合作、自主探究。教学中,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你谈我想、你说我听、你问我答、你说我演等互动形式的学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思维活跃、热烈有序的气氛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创新。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要注意与“放羊式”教学划清界限,切忌片面追求突出学生主体,从而导致忽略了老师的作用,要时刻注意: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4、优化练习设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为了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力求做到“优化”,即在内容上要“求实”、“求精”、“求活”、“求能”,在练习类型上要有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形练习和综合练习,在练习形式上要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5、改革考试形式和试题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考试形式除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并且可采用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来考查学生;在试题内容的改革上,注意以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智力、能力,尤其是综合应用知识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考查,命题时不出难题、偏题、怪题,减少单一、机械、零散的记忆内容,重视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思考性和灵活性。为了规范我县中小学各类考试,县教委将制定各学科《考试纲要》,使我县的考试工作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四、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1月─3月)1、成立机构。①成立大余县“课堂教学改革年”领导小组。组长:刘铭光。副组长:刘存鸣、廖君侦、李薰学。成员:李青、张芳芳、李松、何国涛、谢开寿、曾献中、伍世冯、陈启荣、林发胜、赖弥生、高金山、陈尚文、曾凡开。②成立“大余县课堂教学改革年”指导小组。组长:刘存鸣。副组长:廖君侦、李薰学。成员:谢开寿、卢和智、王万辉、赖梅余、罗少铭、黄敏、、蔡良斌、谭传龙。③各乡镇教委、中学及县直学校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年”工作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应于三月十日前交县教委。2、制定方案。各乡镇教委、中学及县直学校制定出“课堂教学改革年”实施计划及方案。3、宣传发动。召开县、乡(镇)、校“课堂教学改革年”动员大会。4、学习理论。各乡镇、学校要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广泛开展课改理念的学讨论,切实转变教学观念。5、理论考试。县教委将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拟定试题,进行一次全面的教改理论考试。6、课改论坛。各乡镇、学校要组织开展好新课改理论、理念论坛活动,开辟舞台,召开演讲会,要求全体参与,个个登台,人人过关。在此基础上选出优胜者参加县“课改理论论坛”大会。(具体方案另发)第二阶段:探索交流阶段(2002年4月─11月)1、小学以乡镇教委为单位,中学、县直学校以校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认真组织教师上好“三课”,即优秀教师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其它教师上好汇报课。2、县指导小组将确定改革试点校进行重点研究,同时深入各校听课,开展研讨活动。3、成果汇报。(1)课堂教学设计比赛(2)县、镇、校课堂教学观摩(3)撰写教改论文比赛。4、县、镇、校进行经验交流,推出典型,进行巡回教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2年12月)1、总结推广先进经验。2、评比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3、召开“课堂教学改革年”总结表彰大会。五、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各乡镇教委常务副主任、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为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条件,要认真落实《大余县中小学校长深入教学工作的十点要求》(余教字[1999]127号)的精神,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贡献。2、提高认识。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课改新理念,并认真组织教师领悟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使全体教师形成共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3、保证时间。各乡镇(学校)要确保教改时间,每月集中学习新课改理论两次以上,每周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或示范课一节以上,每学期编印二期以上课改实验简报,各校每月要利用黑板报或宣传橱窗出一期课堂教学改革的专刊。县教委机关干部每周三深入学校听课调研。4、树立典型。一是各乡镇(校)要确定好样本校、样本班,以点带面,推进教学改革;二要积极推行池江中学“三分”办学模式和信丰大阿中心小学的“创新教学法”;三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教师参加各种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培养教师。一是实行跨乡镇、跨学校培养教师制度,即“异地培养教师制度”;二是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三是“请进来”,聘请专家、名师亲临指导。6、注重评价。一是各乡镇教委、学校要以《大余县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附后)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课堂教学,并注重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各乡镇教委、学校都要根据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新课改的理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并与“三制”改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参与教改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评价,作为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县教委将把“课改”工作纳入对乡镇教委及有关学校的综合评价中,并作为考评乡镇教委常务副主任及学校校长的一个重要方面。7、抓好落实。各乡镇教委(学校)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实施细则,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各项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有检查、有成效。县教委将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听、看、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各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同时组织理论考试,开展课改论坛活动,了解广大教师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8、表彰奖励。年底,县教委将对乡镇教委、学校及教师进行评比、奖励;使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新课改工作能够稳步、扎实推进,并创设良好的环境,把素质教育工作推向纵深发展。大余县教育委员会二○○二年二月附一:大余县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评价项目评价项目项目满分基本分得分评价标准教学目标设置双基、能力、态度等行为性目标时,能从学生实际出发。86基本分为6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2分,做得较差的减1-3分。设置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时,做到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或实践性;1611基本分为11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5分,做得较差的减1-6分。选材典型,有一定的可开发性;处理新颖,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了重点,容量适中。学习活动学生参与面宽,活动形式多样,主体地位落实;2820基本分为20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8分,做得较差的减1-10分。主动参与、思维参与,体现了参与质量;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索性和自主选择性。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交流讨论的空间充分;学习气氛活跃,活动表现得到尊重。施教过程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座位或合理分组。2518基本分为18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7分,做得较差的减1-9分。引入自然、恰当,设置的问题或情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展示充分,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反馈调整,能解决好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赞扬学生,师生情感交融,张扬学生个性。教学技能体现了技能优势,灵活驾驭课堂教学;86基本分为6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2分,做得较差的减1-3分。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或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认知目标: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会评价,创造性思考,促进能力发展。1510基本分为10分,评价项目做得较好的,加1-5分,做得较差的减1-5分。过程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交流合作,动手操作,搜集处理信息,问题意识强,有创新,会实践。情感目标: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有恒心,有毅力,克服困难,形成正确认识。★评价要点: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一不可,否则其得分不得高于60分。附二:学习材料目录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的讲话)4、县教委主任刘铭光同志在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校长通识培训会上的讲话。5、《把握环节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县教委副主任刘存鸣同志在全县中小学校长通识培训会上的讲话)6、《学先进找差距寻良策解疑惑力争我县新课改真正出成效》(县教委副主任刘存鸣同志在送教下乡时所作的辅导报告)7、《论学习方式的转变》8、《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9、《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10、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有关的解读文章11、《大余县课堂教学常规》12、《大余县中小学校长深入教学工作的十点要求》13、《大余县教育简讯》
语文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内容]
教学要改革,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教学改革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不只是要求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师范教育本身的教学也必须变革,否则,就根本无法适应中学教师人才市场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使高师教学改革与中学教学改革对接,我们先后组成四个调查小组,分赴广东、长沙、衡阳市区以及下属各县共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获得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误区,这些误区实际是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续延,如不走出这些误区,中学语文的所谓“教学改革”,就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式的“改革”。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大部分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感受。现根据这些来自第一线的材料,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我们研究的心得,发表一些看法。
一、关于“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
一讲到教学改革,人们都要提到这两个问题。而且,有些人还片面地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便成功了。事实上,教学改革包括的范围很广,非此二者所能概括。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固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点还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症结所在。在一些人看来,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道练习,这便不叫“满堂灌”了。其实不然,老师讲授便有灌输之意,属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讲授法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把“讲授法”和“满堂灌”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关键在于,讲授法要求科学性、启发性、系统性相结合,并彻底摒弃那种死板的一味注入式的讲授。科学的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启发诱导,严防填鸭式的硬灌。
和“满堂灌”紧密相关的就是“双边活动”的问题。的确,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与学这二方面都不能忽视。但是二者之中,学生的一方尤为重要。要搞好教学,就必须很好地开展“双方面”尤其是学生一方面的活动。然而,正如和上面所说的“满堂灌”一样,一些人对于“双边活动”也理解不全面,总认为“双边活动”就是问答式。这是片面的。首先,“活动”的意义并非单指口说,手做,而主要是指大脑思维活动。诚然,学生回答要动脑,但是动脑并不一定要答,更何况有些问题是一些勿须动脑的答。其次,针对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双边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讲课中处处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思考,这才是有效的双边活动。当然,课堂上的提问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原则,就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确切的说,是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而提出来的,是有目的、有启发性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结论,这样的提问才有价值。有的人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不动脑筋的答,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无目的的回答,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收不到实效。比如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夜》,一般的总是设计一些诸如“小说写了几个人物”等一类显而易见的问题,一问即答,看起来效果很好,其实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反而浪费了时间。一位教师教这篇小说时,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描写阿弟回来时进门的神情动作:“门才开了一条缝,外面的人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转身把门关上……”这本来是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要逗开作三句?作用何在?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思想内容。
再则,讲“双边活动”,必须要认识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知道,所谓的“双边活动”,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重点在学生这一方面。然而,若就其实质而言,重点应摆在教师一方面。如果就教的角度看,可以说,教的活动是教师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苏联现代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奇对此论述得相当深刻,他说,“学生的企求与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目的这两者绝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师是根据关于未来前途的纸上谈兵的意图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但是学生听命于自己的此时此刻的要求,想方设法地摆脱教师对他的影响,这就产生了师生冲突的情景:学生不想接受教师的教学和教育,而教师又不能把这一教学和教育的过程挪后去。这怎么办呢?决不能象过去一样采取纪律约束,甚至惩罚的强迫性教育了”[1],而应该“使学生在积极的动机作用基础上接受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认识任务。换句话说,要使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对象恰恰就是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任务,是他在一定的教学阶段上必须掌握的一定的知识体系”[2]。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的提问也同整个教育过程一样,既要求科学性,又要有趣味性。所以单纯追求形式上热闹的回答固不可取,就是不着眼于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问答对教学也是无所裨益的。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研究教材,透切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使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科学的“双边活动”。
语文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革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1.始于1950年的第一次全国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的特点是思想性强,内容新鲜,富有教育意义,强调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不可偏轻偏重。
2.始于1956年的第二次全国性改革,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主要成绩是结束了两科混教、互相干扰的状态,初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结束了语文教学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计划的道路;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加强了语文知识教育。
3.始于1963年的第三次全国性改革,是在广泛地讨论了语文的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仍然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基本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4.始于1978年的第四次全国性改革,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草案)》,并陆续出版新编的语文课本,在全国通用。这次语文教学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北京文学》杂志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发表的三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对语文教学的讨论。下面就如何评价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怎样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一方面可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但是,讨论也好,改进也好,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估计。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表现在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学研究正不断引向深入。我国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在物质待遇微薄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层出不穷。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经验,广东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的经验,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山东烟台“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以及众多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和过去比,在前进。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活跃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语文教学的进步越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与台、港、澳地区相比,与世界其它国家母语教学相比,从整体上看质量并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语文教学的成绩,不能轻率地否定语文教学经验。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教学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锐的批评,但难以接受“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的指责。把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教师,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这样做只能伤害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严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是严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随机考试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1随机考试的内涵
1.1描述性的定义
“随机考试”制度是在学校安排的考试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将与考试相关的时间、地点、考试科目、监考教师、试卷选用等因素全部由计算机进行随机分配。考试期间,学生只知道要考哪几门课程,具体何时考何种课程、哪些教师监考、采用何种方式等则无从知晓,期末考试安排表上也仅用“课程一”、“课程二”、“监考教师1”、“监考教师”等来代替。此举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以考风促学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1.2随机考试的内容
通过两年的随机考试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实施随机考试要有相关的政策和技术系统支撑。在政策层面:为配合随机考试教学改革,笔者所在学院进行了精心布置和安排。一是在学生层面,通过主题班会、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全体学生倡议“认真学习、诚信考试”,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在此基础上,制(修)订了《信息学院考试违纪处分办法》,切实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期末考试氛围。二是在教师层面,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大纲,狠抓试卷质量,确保考试题型、知识点选择、试卷难易程度等方面更具科学性,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各班级考试成绩评比结果将作为教师评优、评职称的重要依据。三是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若干“监考组”,并制订了《信息学院教师监考守则》、《信息学院考试巡考和督察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加强考试领导和教学督察。在系统层面:为保证随机考试顺利进行,信息学院进一步加强了试题库建设,研发出以“随机分配”为核心算法的随机考试教学系统,一期已经实现“考试科目、监考教师随机分配”、“考场座次随机分配”功能等,如图1所示。目前正在进行二期的开发,主要实现“考试试卷的自组织功能”。通过考试科目、监考教师、考场座次随机分配及未来试卷的自组织功能,极大降低了学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2随机考试的特性
理科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摘要:对文化的根本理解既是理科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前提,也是理科教学的重要。因此,科学观的变化、及其选择将会对理科教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科学观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内容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科学本体观、发展观、形态观和价值观,并通过种种途径对理科教学的发展产生着。因此,有必要认真后现代科学观的内容及其对理科教学的影响和意义,并据此提出改革策略。
关键词:科学观理科教学后现代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元勘学科”的发展,后现代科学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们以往的“多侧重从其否定、摧毁之层面着手,而对其建设性的内涵则重视不够”[1]。其实,对后现代科学观应该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既要关注它在突破科学主义者的静态、绝对、僵化、霸权的思维框架方面的贡献,也要看到它在很多方面走向极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对于科学教育、教学而言,目前我们对后现代的东西不是了解得太多了,而是相反。认真分析后现代科学观的源流与内涵,我们会发现这种思潮绝非空穴来风和恣意编造,它多是对现代科学的负面效应和狭隘认识的批判与反思,这对我们全面理解科学文化,反思当前理科教学中“科学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现代科学观的核心与困惑
现代科学观是在现代科学的影响下人们形成的对科学的总体认识。一般认为现代科学是指十六世纪中后叶以来,由哥白尼、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巨匠开创和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现代科学不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观、人生观,而且也凭借自身的巨大力量使人们对科学本身“刮目相看”。现代科学对世界全面、深刻的解释以及借助技术和大的力量对世界的改造,使人们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理解、预测和改造世界的灵丹妙药。由此,带有浓重科学主义色彩的现代科学观不断萌发、滋长、生成和扩张。可以认为,现代科学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客观主义的科学本质观、线性累积的科学发展观、学科体系的科学形态观、被动接受的科得观和万能的科学价值观。
对于科学的本质,现代科学观强调“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2]科学知识一经发现、证实之后便永远也不会被推翻。与此相应,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是“通过归纳所得并经由观察证实的真命题及其集合的积累”[3],由此,科学的发展是一种发端于观察和止于科学知识(真理)永远向前的线性过程。现代科学本质观和发展观决定了人们对科学形态持静止、封闭和僵化的理解。一方面,科学的真理观决定了人们对科学无比膜拜从而忽视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作用,致使科学与其他人类文化缺少沟通;另一方面,科学体系内部各门科学之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老死不相往来”,终使对科学形态理解停留在“各门学科之和”的水平。如果科学就是真理、学科和观察归纳的结果,那么势必导致对科学的迷信和对科学认识过程的简单理解,最终导致在科学的继承中没有怀疑精神,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科学的习得成为被动、简单的接受活动。对于现代科学的价值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是最好的诠释。培根认为科学知识“是掌握自然奥秘的巨大手段,是通过认识而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4],“自然科学的唯一目标就是更坚决地建立和发展人类优于自然的力量和统治”[5]。现代科学价值观反映了物我两分的二元对立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利用,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包括科学技术自身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