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德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3:30: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德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德育论文

音乐教学德育论文

关键字: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查看全文

国外教师教学德育论文

[摘要]根据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的相关资料,本文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一般内容、主要理论、障碍因素、提升策略等维度进行归纳和梳理,指出了前人研究的主要贡献和矛盾,提出了本课题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Abstract:Basedontherelevantliteratureofteachingefficiencyofforeignteachers,thispapersumsupandcombsthebasicconnotations,mainfeatures,generalcontents,maintheories,hinderingfactorsandimprovingstrategiesoftheteachingefficiencyofteachers.Italsopointsoutthemaincontributionsandcontradictionsofthepreviousstudies,andputsforwardtheemphasisofthisstudyinthefuture.

Keywords:teacher;teachingaction;teachingefficiency

一、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界定

直接定义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概念几乎没有,但相关概念相当多。如Raspberry(1993)的“有效教师”(effectiveteacher);DonaldRCruickshank等(1999)的“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HarveyDaniels等的“最佳课堂教学”;KathrynCastle(2006)的“自治的教师”(Autonomyteacher);RobertJ.Marzano等的“有效课堂”(Classroominstructionthatworks)。所有这些说法,几乎都没有对自身的概念给予清晰的界定,似乎只是使人意识到“优秀的”、“不错的”、“时髦的”、“主流的”这类含义。实际上,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定义,大多是对其特征进行描述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论文

[摘要]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取向。语文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观照学生的生命发展,使阅读教学成为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品读关键词句、关注人物言行、感悟表达方式、巧用合理想象等策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资源;德育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深化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也是我国一直坚持的人才观。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将教学视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主导途径,这一点似乎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也许正是在这个毫无疑问的前提下,人们容易将教学视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而更多地关注对教学的知识性理解,以致教学本身的目的或价值的合理性往往被悬置或搁置一边了”。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涵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育人道理,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文本中的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将高深的育人道理浅显化,使其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令学生在真实地生活情境与以往的生活经验中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体会文本中的道德观念乃至践行道德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教学德育论文

摘要:一直以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及家长都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一、在备课中实现德育渗透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在备课时加入一些德育相关的素材。在当前阶段,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素材,更好地实施德育渗透。通过科学合理的德育渗透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相关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逐步将德育中的内容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比较典型的如小学音乐素材中的《咱们从小懂礼貌》《劳动最光荣》等德育教材,这些教材通过简单的音乐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

二、在各种音乐形式的课型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音乐课程形式比较丰富,既有最基本的唱歌课,又有唱歌跳舞课,还有基础音乐知识课程,这么多的音乐课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与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唱歌曲,还要向学生讲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教学,以一些爱国主义歌曲为例,在学习之前为学生讲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蕴含的情怀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例如在教学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歌曲创作时的背景,然后对歌曲表达的思想以及内涵进行延伸,进而展开相应的德育,让学生了解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一系列的德育。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教学德育论文

一、发挥语文教学在师范教育中德育功用的必要性

(一)德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大学语文是师范教育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天然地把德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首先,从课程标准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大学语文作为包含民族历史的主要信息、与民族文化之根血脉相连的课程,特别是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核心课程,必须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次,从教学目标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同,大学语文重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即教育和引导学生立足对自我及他人、社会、自然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人生价值、意义、追求的探究。从这一教学目标出发,大学语文教学承载着让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不断提升母语素养,提高解释和表述世界的能力,加深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的使命,因此,必须坚持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后,从教学效果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为纲”。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与世界、历史与文化、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追求等的基础之上,而要让学生正确、准确把握这些内容,必须坚持以德育为统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二)大学语文与德育天然相生相融。语文是以“文章”为教学内容的。不管是哪个时期、哪种风格、哪种流派、哪位作家的作品,其实都具有“文以载道”的特性。比如,李白的作品包含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礼赞,杜甫的作品包含忧国忧民的情怀,鲁迅的作品蕴含着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中国出路的思索……这些作品无不具有强大的引导、支柱、规谏、激励等功能,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天然地具有德育的基础,只要通过教师恰当的讲授与引导,就可使学生在对优秀作品的学习中得到内心的启迪和升华,从而自觉确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内在规范。同时,要讲好这些教学内容,又必须以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为前提,引导学生以作品的学习为起点,透过历史背景、写作缘由,理解作者的创作“本心”,最后产生共鸣,内化于心。(三)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有与德育。“剥离”的倾向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导致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比如,各院校均成立了思政课部,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这本是强化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但无形中也使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政课部的事”,自己“是教专业知识的,不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从而认识不到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德育任务,具体表现如下:在制订教学目标上,往往忽略德育目标;在备课过程中,忽略教学内容德育成分的挖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的德育与引导。以大学语文为例,笔者多见教师从文本、文义、文辞乃至从文字基础、文章构成、修辞形态、语言形象、表现形式、书写技巧等角度进行讲授,而缺少对文章精神实质的讲解,更没有注重以此为基础,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和感染。从“德育渗透”的教学任务来说,大学语文教师仅仅“讲专业知识”,明显有其缺失;从教学实效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脱离了对整个作品精神实质的把握,而“尽精微”地讲授所谓的“专业知识”,其结果无非是“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大学语文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扭转和杜绝与德育“剥离”的倾向,明确教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教学内容的德育功用,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德育功用的几个原则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为书写心灵的文本,理想信念一直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宝库。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宝库,教育和引导学生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同时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用前人的追求和智慧滋养自己,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信念。(二)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洗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百年积弱的耻辱,并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客观来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社会上一些不当言论、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容易使相对单纯的大学生难以分辨黑白。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和挖掘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更深刻地认识和解释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及精神气质,进而强化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发展自信。(三)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曾指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人文精神能使人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品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无不包含着以“真善美”为内核的人文精神。仅以诗歌而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爱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诚挚友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暖暖亲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追求,均可以成为滋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大餐”。(四)突出现代公民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在受教育者心中播撒下种子,包括对世界和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切不可认为“经典”的就都是好的、对的,不加辩证地“一股脑儿”全盘接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强调和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紧密结合当下形势与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

三、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德育功用的具体举措

(一)变“同体裁”教学为“同主题”教学,凝聚大学语文德育的合力。一般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其内在规律性,往往将同一体裁的文章列为一个教学单元。但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已然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各种文学体裁也不陌生。因而,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完全可以变“同体裁”教学为“同主题”教学,将相同主题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放到一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但是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学习中,感受不同作者、作品类似的思想感情,增强该类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这样既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能在“反复受教育”中更好地凝聚起大学生语文德育的合力。(二)变“填鸭式”教学为“主旨式”教学,落实大学语文德育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无多大不同,往往是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再介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次结构、表现手法,教师的讲解程式化且了无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大,感觉收获不多。其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旨才是文章的统帅。而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已然不是所谓的“知识点”,而是“文字”背后的“主旨”(思想感情),以及“物—意—文”转化的方法。教师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宇宙”“作者”“作品”三个维度,即在什么样的环境和背景下,什么样的作者,写了什么样思想感情的文章,进而讲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感情,采取了哪些手法,运用了哪些素材,从而实现了“物—意—文”无障碍的转化和文字“精妙”的表达。基于此,以“意”为“帅”,教师可以深刻阐发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对我们当下的启发,润物无声、寓教于乐地落实大学语文的德育目标。(三)变“闭合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巩固大学语文德育的实效。语文的教学内容为文章,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闭合”于课文本身,似乎课文讲授完毕就万事大吉了。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每天接受许多新信息。当然,受自身学识、见识的限制,学生并不能较好地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有时还心存疑惑。教师可以结合所讲授课文的内容,多收集相关(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时事与形势方面的素材,进行“开放式”的综合运用,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讨论,从而进一步发散思维、厘清认识、巩固收获。(四)变“静态式”作文为“动态式”作业,拓展大学语文德育的范围。以往语文教师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一般是“静态式”的命题作文,学生要么拼凑字数,要么网上“拷贝”一篇,即使认真完成的也经常写得空洞无物。新闻界有句口号,叫“内容为王”。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内容是第一位的。文为心声,学生从小学起开始写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却往往因为没有找到表达的“突破口”而只好敷衍应付,进步不大。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锤炼其思想认识是第一位的,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让价值观鲜活地印刻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中,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从而不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并让教师在落实德育和课程目标中收获立德树人的喜悦。

查看全文

中职化学教学德育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在全国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高素质型的职业性人才。笔者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及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中职学校;化学;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学校培养应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2]。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德育大纲实施途径上又明确指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3]。”在化学教学中,笔者认真探索渗透德育工作的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利用化学规律及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思维能力

化学知识本身包含很多哲学思想,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问题。例如,利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原子半径、最高正化合价和负价以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揭露元素周期律是原子结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必然结果,引导学生掌握看待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分析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从道尔顿模型开始,历经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枣糕模型、波尔模型再到电子云模型,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前进的。科学是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真理。学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掌握元素及化合物这些繁杂易混淆的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实训操作课尤为重要,通过实验的探索,掌握相关技能,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分析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认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利用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教学德育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活动中也愈发重视起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此,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当对高中阶段的教材采取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在自己的教育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在地理课程中,教师也应当渗透相应的德育教育,促成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本文就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中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讨论。

关键词:地理;德育教育;渗透

做人和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而对学生来说,这两件事更是其所处阶段的最大任务。随着社会各领域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中也应融合德育教育,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促进地理教学的多元进步,还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德育教育,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即便是再高级的教育也不能够脱离课堂教材,反之我们要利用好教材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地理课本中不同的部分拥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其中教材《中国地理》突出了我国国情的教育,《世界地理》除了世界各地及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外,还包含了国际主义的教育内容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渲染和教育。课本中可利用的德育题材很多,例如中国地理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学教育,内容有我国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稀土矿、地热资源、新型能源等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数量很多,资源非常丰富,而我国人口众多,这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基本上位于世界倒数之列,所以我们可教育学生不可以盲目乐观,不能浪费我国现有的资源,应该从自身做起,珍惜资源,参与环保事业,为我国的环境和未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历史事件渗透德育教育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教学德育论文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是一门思想教育课程,新课改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与目标。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恰当地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素质,从而使得德育成为政治教学活动的“活力”之源,最终显著优化教学实效。本文就借助德育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活动;德育;教学策略

德育指的是教师结合道德规律与社会要求,对学生开展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影响,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与政治意识的活动,其内容通常涵盖有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三方面。研究实践表明,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德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保证与条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措施。由此可见,透彻研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德育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已经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与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真正认同德育内容,就需要政治教师尝试从传统教学中的“前台”主动退居到“幕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生学习服务者”身份。因此,在高中政治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以生为本”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当成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恰当地将演讲、辩论及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亲自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从而使得他们都能在自由表达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用讨论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网络上流行音乐如《等咱有钱了》,当学生听完之后可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富裕了,该怎么消费?”面对这一话题,学生们的兴致很高,都能积极发言,从而主动与同桌就“怎样消费”的想法进行交流。在学生们热烈、积极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在恰当的环节介入其中,并对学生做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什么是科学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中,都能把自己的消费观与他人比较、对照,从而都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树立正确消费观的价值与意义,最终不断修正与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教学实践表明,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渗透到高中政治德育中,可体现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可推动德育结构与德育观念的更新,从而使得学生都能能动、自觉与积极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时展需求的道德体系。

二、凸显德育多元功能,推动学生积极学习,课堂踊跃发言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多媒体德育论文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率的优化效果的时代,它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领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而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和优势。

一、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查看全文

多媒体语文教学德育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电教煤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正确观察,促进条理思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