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0:11: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育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局教师职务评审条件的通知
各州教育局、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20*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青教职改字22号文同时废止。
二*一年九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职称条件通知
抄送:省属中专学校,厅机关各处室。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评审条件(试行)
教育局职务资格评审的通知
各州教育局、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20*年《*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青教职改字(20*)23号文同时废止。
二00一年九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职称条件通知
抄送:厅直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教研组长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现为*市七中数学组教研组长。该同志教风端正,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从教十五年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她在课堂教学中能真正做到备教材和教学生和谐统一,尤其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找出适合学校校情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做到常规教学常教常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教研上她积极钻研,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积极参加教改实验,认真学习新课标。把学生教好,使学生成功,是她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教学工作中,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个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善于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到学习的愉快,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优秀。
她也是七中教研上的骨干分子,作为数学组的教研组长,她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数学老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科研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充实和更新科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引导反馈法及当前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实验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所教学科深受学生喜爱,历届学生评教名列前矛,在全校教师中有较高威信。所教数学成绩各项均年级第一,历年中考成绩总是居年级首位,能高质、圆满完成学校制定的各项教学目标。2004年业务考评全校第一,历年A等。近年来先后被认定为“*市优秀教师”、“*市教研先进个人”、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后到滑县、内黄县送课下乡,所授的课受到当地初中数学教师的一致好评,多次为前来七中参观学习的外省、外校教师及本校教师做观摩课,受到广泛认可。
*同志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课程改革实验,并在其中发挥骨干作用,能撰写有一定水平的教学经验论文和教改实验报告,是学校承担的“十五”期间国家级课题EPD项目子课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的综合研究》中心组成员。《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等论文在《科技风》、《学人论丛》等期刊发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尝试》等多篇论文在全国、省级研讨会上获奖。她先后四次荣获“省优秀辅导员”称号,特别是2005年辅导的学生周霖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贰等奖,打破了本校十多年来未有学生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任何奖项的纪录。2001年,参与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科研成果奖。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把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们”,她早来晚归,呕心沥血,把一切精力都放在了教育培养他们身上,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事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力求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探求、竞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注重行为规范教育,从实抓起,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通过班会、集体活动等,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良品德的培养溶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总结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班级工作管理经验,尤其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使整个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使教育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建立了拼搏进取、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无论平时还是最后中考,班级学习成绩都名列年级前茅。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提要】为了满足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教育部办好“一流本科”的要求,本文以津桥学院为例,从学校制度和学生本身两个方面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指导津桥学院毕业论文改革具体相关措施的制定。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论文;本科教育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面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人才和汉语国际推广人才就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创新型汉语国际推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国际汉语推广人才应当能够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类型教材等因素,制定适合各类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并能根据外国学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汉语教学。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应该按照高教新40条的要求,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毕业论文的改革,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能紧随时代步伐,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亟待研究并需加以解决的问题,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津桥学院为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7年第一届招生至今已有8届毕业生,纵观历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水平,不难看出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不足,选题陈旧,缺乏创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毕业条件相对宽松,因此,无论是对待专业课的学习还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态度不严肃,行为散漫,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差,毕业论文水平低。教师能否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也是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中,既要求教师高质量完成额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完成大量的科研任务,且科研成果是评职称最重要的考察因素。我校属于三本独立院校,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做科研项目、写论文,这过多地分散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学校为了确保招生并提高就业率,将招生及招聘工作摊派在教师身上,也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精力,使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学校在绩效奖励方面没有体现多劳多得,不能通过有效的绩效奖励方案来提高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按照津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位学生毕业论文占10学分,200学时。且本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云南偏远地区,基础较差,为使其论文水平能够达到毕业要求,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指导,而我学校只以每位学生350元来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投入与回报极不对等,大大降低了教师指导论文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二)学生本身的问题。学生主观上不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找到工作或者考研成功,学校一定会让其毕业,故学生更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找工作上,从而忽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一般是在大四,学生基本没有在校学习的课程,学生不在学校的情况非常普遍,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约束力大大降低。三本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下,往往需指导老师不断催促才交稿,因此拖稿现象非常严重。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发达地区,云南省的教育较为落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薄弱,视野狭窄,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仅限于理论上的死记硬背,在实践中又无法正确应用,想象力和创新力都受到了极大地束缚。为了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学生会套用网上陈旧的论文选题,拼凑论文内容,语言生硬,缺乏新意,抄袭严重,更有甚者,请人论文。(三)提高津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1.学校严抓本科教育,提高学生毕业的要求和标准。学校应严抓学风建设,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同时,严把毕业生的质量关,提高毕业要求,对于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要采取措施,不能够听之任之,放宽标准。从大一开始,学院和专业任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具有针对性地对各组学生整个大学的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进行指导,这样指导教师在全方面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地采取措施,让学生想学、爱学、自主学。2.加强政策导向,让教师回归教学。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创新型汉语国际推广应用型人才,重心在于教学而不在于科研。学校应通过评职称政策的引导,加强教学工作在评职称考评中的比例,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增加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时间。另外,学校不应把招生和就业工作摊派到教师身上,分散教师精力。招生和就业工作应由学校相关部门完成,从而让教师能够有更能多的时间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学校应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资金投入,合理分配绩效奖励,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绩效奖励,体现劳有所得,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师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去。3.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学生为中心,狠抓新课堂的“预习”和“展示”两个环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把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构建结合起来,坚持教为学服务,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特色课程群,加大实践力度,同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线上线下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改革教学课堂,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时间,使毕业论文能够在第八学期前完成,避开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4.扩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德教育。多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科研实力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壮大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应多提供甚至创造青年教师外出考察、研讨、培训的机会,拓宽教师视野,提升实践能力,提高师资水平。教师应该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5.以就业为指导,进行改革。当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重点仍放在学术理论研究上,属于纯理论研究。这对于研究性大学或考研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的。但对于应用型大学和大多数本科毕业后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乃至从事其他教学工作诉求的学生来说,将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术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对这类学生的后续的工作不具有综合性实操训练和综合知识应用检验的意义,毕业论文的内容和形式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匹配。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应以就业为指导,不囿于论文写作,充分体现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达到适应学生就业的目的。
区精神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区*学校,即原*市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子弟学校,是一所有着55年历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多年来,依托*企业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风貌。现就我校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德育方面
1.学校健全网络,完善组织,充分发挥党、政、团、工、队各组织的作用,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工作的局面。同时加强与学校以外有关单位的联系,共同搞好德育工作。
2.学校领导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定期召开校务会议,重大问题由三委四长讨论决定,坚持“两公开、一监督”。今年下半年对校务工作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管理,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学校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家长、教师的监督,整个工作受到好评。
3.校党支部定期过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发展新党员,做到成熟一个吸收一个。下半年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参观了大寨,感受了大寨人艰苦创业,踏踏实实的作风,回来后,老师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教育工作。
4.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制度。按照*教党字〔20*〕19号文《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中集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的意见》和〔20*〕17号文《中共*市*区教育局委员会关于预防和治理教育系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真抓好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活动,切实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和完善我校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进行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市区党代会精神、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暑假还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由书记作专题讲座。平时结合具体工作,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道德影响因素
本文作者:朱华左志香朱华杰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讲,研究生不具有学术权力,学术腐败在研究生群体中基本不存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两种行为。(一)学术失范由于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尤其是对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常识不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行为的“规范”与“不规范”,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学生的失范行为便无意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但由于缺少关于该学科科学研究中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因而导致学生学术失范。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二)学术不端《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即: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研究生群体中时常发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的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6.3%,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0.6%。“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2.0%,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1.8%。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少数研究生在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研究中,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甘于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实验或调研,在种种非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不惜篡改、伪造实验数据。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中表现也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2%,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5.0%。3.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在科研、学业的压力下,少数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中,未参加创作而在学术成果上署名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没有产出的研究生托关系在他人成果上署名,完成学校、学院对自己科研的要求;另外是有产出的研究生之间,通过互相挂名的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产出,以期达到各类评奖评优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经常和有时发生占29.1%。4.一稿多投。所谓“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将其同一作品的同一项使用权,同时授予多家使用单位的行为。有些研究生由于发文章的压力大,一次性就把自己的文章投向好几家杂志社。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一稿多投”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1%,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2.7%。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调查中,“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改成自己论文”的学生有46.9%;“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加标注”的有43.8%;同时,一稿多投、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替人或请人论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其中,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的学术不端行为“经常或有时”发生比率分别达到57.4%,52.9%。除了上述常见的4类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如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论文等。此外,笔者也不赞成有的研究生把本人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再投稿等做法。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讲,既有研究生个体层面的原因,也有导师方面的因素,还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一)研究生个体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习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只有5.5个小时。4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48.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在4小时及以下;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别只有10.5%和8.3%。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教育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分别仅为4.00小时,4.12小时;而理学和工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最长,分别为6.25小时和6.37小时。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有50%以上的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小时,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比例最高的为理学,也仅为19.6%。2.诚信意识淡薄。首先是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稍微抄点不要紧,稍微凑点不要紧,挂个名字不碍事”等一系列的想法。其次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比较暧昧,一方面表示反对或不支持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明令禁止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持理解的研究生还不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对“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虚假罗列参考文献”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持反对态度。同时,有近40%的研究生对“引用他人作品中资料而未注明来源”,“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一稿多投,但没有一稿多发”,“一稿多发,但在成果登记时只取其一”等不端学术行为持理解态度。3.价值选择趋利。部分研究生学习科研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缺乏基本的是非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有74.3%的研究生认为“部分研究生求学目的功利,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73.8%的研究生表示“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62.4%的研究生表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二)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和教育。我们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数量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和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产出越多。在导师与研究生中接触频度影响科研产出的调查中,那些每周一次与导师接触的学生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发表一般论文数”和“获得专利数”等方面均高出每学期只与导师接触一次的学生接近一倍。由于我国在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带5名以上博士生和10余名硕士生非常普遍,由于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和引导,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或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2.少数导师不端行为对研究生产生负面影响。少数导师的论文专著不再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成为获取研究经费、满足考核要求的一个手段;少数导师转向追逐金钱、名誉与权力,学术腐败;更有少部分导师在学生的学术成果上强行署名,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等。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有45.4%的研究生认为“少数教师自身存在学术不良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三)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评价体系不科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设立基本奖学金、助研助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多种奖助项目,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全面成才。然而,在研究生各种评奖评优条件上,科研成果占据重要份量。部分研究生受利益驱使,为争取奖助学金,不择手段,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制度不健全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契机”,62.4%的受访者认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2.诚信教育缺失。学术道德教育的薄弱,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模糊、学术道德观念淡薄,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本次调查“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的选项中,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3.监督机制不完善,失范处罚力度软弱。调查显示,有71%的研究生认为“监督机制存在漏洞,能利用就利用”,65.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没有相应规章和惩罚机制的制约,就会在研究生群体中酿成传染、仿效和扩散等一系列后果。(四)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浮躁现象的辐射蔓延。社会浮躁病既是一种心理病又是一种社会病,它产生于个人的内心,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之后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彼此转化、交叉感染,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弥漫浮躁之风。社会浮躁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首先,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蒙蔽其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缺乏自主判断力的人往往会手足无措、难以抉择,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再次,浮躁的心理蔓延至整个社会,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3.8%的研究生认可“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2.网络便捷的推波助澜。调查数据显示,67.3%的研究生受访者认为“网络便捷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在的研究生已生活在网络时代,便捷的网络除了给研究生带来丰富知识和资讯外,也为抄袭大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时代,研究生要把别人的几篇论文变成自己的一篇作品,通过搜索、粘贴、复制就可以大功告成。由于立法的缺陷和人们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再加上网络的普及率和便捷性日益提高,网络抄袭行为愈演愈烈,有的研究生甚至把他人的文章整段、整块地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加强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小学创建标准化工作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中心小学为原中学所在地,紧临临(城)石(城)公路,坐北朝南,属地界。占地面积101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平方米,教学楼、宿舍楼各一座。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室、卫星地面接收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教育教学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中心小学辐射原乡的17个行政村,8000多人口。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为341人,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除本村学生外,学生全部住宿。专任教师26人,中职6人,比例为23.08%。大学本科学历10人,专科14人,中专2人,学历全部达标,并全部参加继续教育。省级优秀教师1名,市、县级优秀教师多名,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心小学以徳为首,五育并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有唱歌、折纸等活动小组,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普及程度
我校2011年6周岁儿童共计33名,小学一年级招生33名,入学率达100%。上学年初学生人数为328人,学年末学生在校生数为328人,巩固率为100%。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分析
一、师德在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的应有价值与地位
高校师德状况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制度和教师个人的自我修养。但个人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单纯良心的蜕变,而是各种外在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其中,高校管理制度是师德状况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这些制度主要表现为学校所设置的各种教师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利于高校教师改正不足、发扬优点,促进师德塑造;而片面、有失公正的评价制度则会产生错误的导向,妨碍良好师德的形成。现行高校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四个方面。其中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的评价与师德建设间接相关。如注重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的评价制度,加上强调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和模式化的测算和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强调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评价制度可能放大人的“经济人”属性,而忽视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造成部分高校教师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产生“功利主义”的趋利性价值取向。教师思想品德和工作态度的评价与师德建设直接相关,对教师道德素质的全面评价与考核能够规范教师行为,引导其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并激励教师的道德践行。首先,通过师德评价,教师中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会受到裁决与谴责,道德的行为则会得到褒奖和鼓励,从而促使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准则。可以说,没有师德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维护就没有基本保障。其次,师德评价不仅通过外部力量的作用,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或激励,而且可以深入到教师的精神世界,作用于感情和良心,形成一种道德的内在尺度和自我约束。失德之人会由于负面的评价和惩戒而感到不安、羞愧,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纠正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德之人会由于积极的评价和褒奖,感到安慰,受到鼓舞,激发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荣誉感,从而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努力成为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二、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问题及其对师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一)现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重业务、轻师德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一般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力图全面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但这四个方面只是一级评价指标,各个高校往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定相应的二、三级指标。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管哪种类型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应把师德评价放在首要位置。然而,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普遍存在着“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由于能、勤、绩这些硬指标易于进行量化操作,既有说服力,又容易见效,绝大部分高校直接将教师业绩等同于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无论是新进教师的选拔录用、教育教学考核,还是教师的职称评聘、进修深造,学历学位、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及所发表的刊物级别都是硬性条件和主要指标。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中,科研业绩的权重过大,导致广大高校教师不得不整日埋头科研,他们无心或有心而无力从事好教学工作,更没有时间、精力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以及各种思想困惑。如今的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集已经缩小到一般课堂教学那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了。教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师生关系冷漠是教师职业道德弱化的最明显表现。对科研成果的过分偏重,还造成了学风浮躁、学术造假,学术道德下滑等问题。
(二)重业务、轻师德的评价制度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性障碍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问题与思路
摘要:教师职称评定对于提高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高校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为优化改革措施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定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战略的关键力量,在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人才评价、选拔、培养等环节都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一直都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难点与重点,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能起到导向、激励的积极作用,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凝聚学科优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教育政策环境、高校自身特点、管理者的认知水平、评价体系设计等因素的影响,职称评审存在程序复杂、评价指标单一、评价结果不客观等问题,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而且还影响到高校职称评审体系的科学性评判。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必须要加快高校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尽快破除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深刻转变。2017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高校副教授、教授评审权不应下放至院(系)一级,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这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高校自主办学的重要举措。高校对职称评审的自主权得到明确,根据岗位结构和学科发展规划自主组织职称评审、按岗聘用。这让高校在选人用人上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清晰、效果更加显著,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随之而来,各地高校纷纷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江苏省从2017年起,下放所有本科院校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包括教学、科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职称系列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权。湖北省进一步向高校下放职称评审权,高校自行组建相应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及评委会办公室,并按管理权限逐级备案。针对传统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很多高校开始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等多元化评价机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鼓励长期积累、潜心研究。笔者认为,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职称评审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逐步取消外语水平、出国经历、任职年限等条件之后,申报职称门槛随之降低,原有职称评定制度和方法不再适用,人事部门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改革要求,围绕双一流建设根本目标,结合学科发展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评价与评审体系,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手段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与办学质量。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职称评审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激励的效果。很多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方法传统、指标单一,往往忽视了学科、岗位、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差异,造成评价体系不科学,结果不客观,效果不明显。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学科差异大、岗位类型多、发展不平衡,职称评审工作显得尤为复杂。有很多大学将教师岗位制定的比较细致,根据教师工作性质和岗位任务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几个类型,有的学校还分出艺术设计型和国防科技类型,不同的类型之间成果评价差异性很大,制定职称评审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各种差异,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细化评价标准,结合各学科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审体系。(二)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为使教师职称评定尽量公平公正,大部分高校采取量化形式来设置评价标准。在教学方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实际教学工作难以量化评价,如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活动等,难以制定合理的量化标准。老师们只是片面地追求完成工作量,而没有在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上下功夫,让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有悖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科研方面,评价标准主要看论文、专利、项目,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有些人论文数量多,但内容东拼西凑,学术含量低,对学科发展的意义不大,这种量化考核方式一旦固化,相反制约了对教师的全面选拔与培养,不利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三)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高校人事部门来说,每年的职称评审都是个庞大的工程,很多高校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来处理审批数据,然而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化共享程度不高,数据不准确、内容重复,影响到评审工作效率。随着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学院的评审权利将逐渐由学校收回,在学校评审环节,出于对评委人数和投票程序的要求,往往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事实上,同一领域的学科分支有很多,不同学科的评委对于跨学科领域不一定有相同的认识和一致的评价标准,容易造成“外行评内行”的局面,造成评价结果差异很大。由于时间安排紧、评审材料多、指标要求严,评委们没有时间将申报材料认真审阅、详细比较,只能粗略翻阅、凭印象打分。评委们因为专业不同、情况不熟,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改革思路
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规定
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历史专业领域的选题,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的实践过程。毕业论文工作具有思想性、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各教研室教师务必充分重视,精心指导,真正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一、毕业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毕业论文工作是历史系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心工作,通过学校总体监控和系全程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并在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协助与配合下,共同完成这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工作。
(一)历史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由系教学委员会和分管教学副主任负责,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规范论文格式,统一质量标准;检查评估各教研室毕业论文工作,考察进度,抽查质量;组织全系的毕业论文工作经验交流;负责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汇编工作;主持学生选题及成绩表的存档工作等。
(二)在每年的9月份,设立历史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论文指导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教学系主任负责本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审定、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开题指导、中期检查、成绩考核和答辩等工作;论文工作结束后,对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并提交至教务处。在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系还应向教务处推荐优秀论文以汇编成多媒体光盘,推荐的篇数为1-2篇,基地班1-2篇。
(三)系办公室教务员负责毕业论文工作的后勤保障,做好成绩登记及存档工作,组织学生登陆公共数据库系统提交开题报告和论文及认定与记录论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