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9:0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阅读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阅读论文

广泛阅读下青年教师论文

一、广泛阅读

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是课题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后,那么,广泛阅读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要义和必经环节。就笔者来说,因为当时研究的课题任务是莎士比亚及其悲剧(跟教材的结合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是跟中学生阅读实际距离较远并且非常陌生的外国文学。为此,我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读。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从莎士比亚人物传记读起。在这方面,我阅读了童一秋主编的《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莎士比亚部分),张可、元华翻译的《读莎士比亚》等。为了精准把握整个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我在对比了两三个翻译版本后,选取了相对最能保持原著特色的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了研究戏剧语言尤其莎翁“莎化语言”的独特魅力,我还广泛地阅读了谢伦浩主编的《世界著名台词鉴赏》,刘孝通主编的《外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等。有了广泛阅读,我对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做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广泛阅读会使青年教师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从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阅历、开阔视野。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能教书只是“匠”的话,那么,做研究就是从“匠”走向“家”最好途径了。因为有了广泛的阅读作为积淀,有了课堂的实践作为实战。就具备了使青年教师从“匠”走向“家”的重要条件了。如果对课题研究中某一个问题产生困惑,抑或产生兴趣,千万不要放手,多个心眼、多点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就有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如果能尽量形成文字的形式,这也就将会成为以后教研论文的基本雏形了。就笔者自身而言,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思考,已经形成了近四千字的单独小论文。

查看全文

语文教师阅读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语文教师有时会疏于在阅读中进行创造,而保持“陌生感”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使语文教师得以充分发挥阅读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陌生感

语文老师天天在和阅读打交道。备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的成果化。如今上网查找资料如此便捷,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有负面的影响,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然而有的老师课越讲越熟,有如探囊取物,洋洋洒洒。有外行人甚至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作为标准评价语文老师的高下。孰不知这里更多的是录音和复读而已。而这时有同仁就开始“审美疲劳”了——对职业深感倦怠乏味,对整天录音机和传声筒样的生活无可奈何。当然因素有许多,然而其中“机械劳动”使人真正“机器化”,使人异化一点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摩登时代》曾让人欲哭无泪,足以警醒我们自己。当然我们不是机器的奴隶,这里的“机械劳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自觉地欣欣然地大喜过望地,或是不自觉地天经地义地无可奈何地——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记记背背说说……开始可能有点新鲜感,但日复一日,谁不会渐生厌倦之感呢?

因此不可否认也无需护短遮丑,阅读教学中的复制粘贴已使语文教师越来越丧失主体性,从而消蚀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泯灭了他们的热情,使自己这棵本可以餐风饮露友云子鸟的大树灌木化草本化,使教师群体这片本可以绿化大地保护生态的森林也变得丛丛针棘,蕊寒香冷。同时还无疑在有意无意中碱化沙化了用以蕴育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沃土,使创造性之嫩芽不能破土而出或缺土少肥而营养不良甚至夭折。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时时刻刻不忘创新。就阅读来说,创新似不及写作或是教法的改变来得自然和直接,但也并非痴人说梦,遥不可及,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查看全文

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

一、在场: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1.作者缺失导致误读

随着一些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引进,尤其是“作者已死”观念,把文本与作者生硬地割裂开来,导致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死扣文本的言语及其结构,以文本的“能指”为旨归而导致误读。其实,作者之意,应该是文本的首要之意,其他的意义只是后起而已;而且,由于作者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对文本的误读。何况,中国历来就有主张阅读文献、理解文本原意的传统,朱熹咀嚼涵泳、体味作者思想的阅读方法即是。离开作者的“在场”,势必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只有作者“在场”,“多元解读”才不至于滑向“随意解读”。

2.语文教师“在场”于读者与作者之间

(1)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时空

文本分析是读者重建文本的方式,其首要原因是读者分析文本时与作者写作文本时处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时空中。读者与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若即若离的,由此决定读者是带着与作者不同的情感、意愿、人生观念和认识来阅读文本的,所得到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尽相同。为此,文本分析就是要实现读者从自己的文化时空向作者写作该文本时的文化时空的转移,并逐渐深入到作者写作该文时的心境和情景中去,即要“读进去”,读出趣味来,不能老是像隔岸观火一样看着作者在文本中呈现的那一切。那么又该如何“转移”?教师必须“在场”才能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时空,让读者尽可能地进入到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和情景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感受和理解他写下的这个文本整体,从而合理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意与志趣。如何“沟通”?并非表面上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情况介绍,而是强调“这一个”———作者写作该文本时的具体心境,还原作者写作之际的具体情景。例如,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时,不但亲历了女师大事件、“3•18”惨案,与刘和珍有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但对当时社会上各类知识分子的议论心知肚明,而且以鲁迅当时的心情,周围的一事一物、语言中的一字一词,都是以与平时迥然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他的脑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这种心境下痛定之后的“沉思”,而这一切,正是读者在阅读时所缺乏的。教师就应该把“这一个”———鲁迅悲与愤的交织,爱与恨的缠绕,爱得那样刻骨铭心,恨得如此咬牙切齿的状态一一还原,构建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文化时空的桥梁,让读者感同身受。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论文:当代教师与儿童阅读教学

本文作者:刘静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儿童阅读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层面,首先应以儿童阅读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总体目的;其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该注重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标,使儿童通过阅读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次,在“知识、技能与方法”方面,则是让儿童掌握相应的阅读知识、技能、方法与策略,使儿童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总之,要让儿童通过学校的阅读教学,能够在“学会阅读”的过程中,真正爱上阅读,成为自主阅读的终身受益者[4]。2.1重视儿童原有经验,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重视,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将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植根于学生先前经验的教学。使要学习的知识归入学生可能的建构区域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5]。以往阅读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往往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理解为学生确定阅读材料,而学生面对教师为他们精心挑选的材料却索然无味,其阅读效果也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没有考虑到儿童原有的经验及阅读的兴趣[6]。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以儿童原有的阅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来为儿童选择恰当的材料。另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应由教师一人“包办”,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鼓励儿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择不能仅仅凭教师的主观色彩,只要教师认为是适合儿童的就能适用于阅读教学,殊不知,儿童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思维能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们会爱不释手,但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也许一眼都不会顾及。2.2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7]。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情境是指创设与阅读主题相关、学生欲知、欲读、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根据材料内容的难易程度为多个层次。例如:首先,材料情境,即利用材料本身来创设情境。其次,拓展情境,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自主构建外缘化情境。再次,真实情境,教师还可以把材料中的角色迁移到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应尽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只是做学生,他们往往盼望能扮演更多的角色来施展他们的才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想象、喜表现的特点,根据阅读材料的主题,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发挥的时间。2.3共同阅读,构建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重视学习过程的互助合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学习过程的深化、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意义的建构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多方面的信息沟通、阅读经验的交流、知识的互补,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更可以为新知识的建构创造平等和谐的情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互帮互学,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以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内容,以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为其特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在于提供有效地指导,如小组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提供帮助,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帮助等等。除了这些,教师还应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对于合作较好的组,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稍差一些的组,教师要提出希望,相信他们下次能做好。教师也在此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技能。2.4恰当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儿童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是什么,更主要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8]。有研究者指出,建构主义观下的阅读教学过程,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熟悉、理解和创造的过程。熟悉,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亲近,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整体直观把握,是对文本的初步开发。理解,是阅读主体进入文本,从各个视角去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是阅读中读者与文本的互相交融。创造,是阅读个体对文本的探究推理,是填补文本的空白及达到自身感受顶点的一种阅读效应,是审美的深层境界[9]。基于这种阅读过程中,须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并在这些策略的实施中,实现个体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建构。对文本的熟悉,可以通过听、跟读、朗读、再听这样的循环方式来进行。通过对文本内容结构进行划分是促进儿童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儿童所阅读的文本一般都有固定的结构,如故事中讲了什么内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故事是在哪儿发生的,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故事的最终结果如何等等,教师通过让儿童辨识故事的结构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理解故事的内容[11]。对文本的创造则可以通过对故事的改编和创编来实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故事的“编导”,根据图片或已有的线索,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象进行重新组合,改编或创造出新的故事,展示给其他的同学。2.5采用多元化评价,深化儿童对阅读的反馈对儿童阅读能力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儿童阅读的起点、阅读的结果,教师了解阅读教学的得失,诊断儿童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儿童阅读学习的动机,通过对儿童阅读能力的评价,检验和改进儿童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同时也使家长了解儿童在学校的阅读学习程度,以便进行家庭辅导,从而全方位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阅读发展[12]。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下的阅读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更要注重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评价的手段多元化。阅读教学在重视教师评价的同时,应更侧重于学生的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和协作式阅读,对于阅读的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反馈来获得体现。同时,阅读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阅读知识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是要兼顾到阅读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德发展;评价的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书面,而是要采用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13]。阅读评价的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可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文本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来判断学生某一阶段的知识建构完成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视觉下,对教学活动的要求,无疑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师自我建构

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载体,仅仅对知识进行精确的传递与灌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14]。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事实上,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建构的过程,作为主要阅读教学实施者之一的教师,其对阅读教学所持的观念及自身的阅读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自我建构,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加强自身的阅读素养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专业素养的阅读者和教育者。3.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教师的阅读观念与其阅读教学计划、阅读教学决策以及阅读教学实践都密切相关,是保证科学的阅读教学实践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是一个改善及和转变的过程,最基本的一点,教师需要清楚的认识到阅读是儿童与文本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儿童基于自己的头脑的知识经验建构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过程。而且,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对其学习运用的过程也需要儿童掌握一定的策略性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但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及与其他教师的共同讨论中不断转变自己的阅读教学观念。3.2教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要一点是教师需要对自己的阅读习惯有清楚的认识和分析。首先,一个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不仅能吸收国内外各类先进的阅读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阅读教学水平。其次,还能将好的阅读策略、技巧和经验及时传授给儿童,指导儿童有效的阅读。除此之外,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也会把自己对阅读的热爱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感染儿童,激发儿童对阅读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儿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3.3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积累阅读教学知识和经验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15]。教师在与阅读教学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积累的阅读,对其自身的阅读教学越有帮助,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也就越大[16]。教师需要熟练掌握那些经试验验证的能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水平的阅读理解策略和方法,以便向儿童进行传授。为了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可以通过校本研究,在听课、评课中观察、分析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促进新的经验的生成,这种循环的研究过程,也是自我建构的过程。3.4教师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师能独自承担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毕竟家庭环境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重要的“阵地”。从学校层面来讲,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绝不是某个学科和某个教师的责任,而是一个涉及学校从政策管理到课程设置、从一个学科到多个学科、从课内阅读到课外活动的整体系统工程。同时,家校合作也应成为学校阅读教育的一部分,但由于我国家庭阅读发展尚不成熟,学校就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带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师家访、“家长开放日”以及邀请家长参与各种阅读活动等,都会成为学校、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互相吸取好的经验,共同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提升。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技能,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深深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儿童适应社会化、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保障,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同时结合阅读教学实践,从本质上改变阅读教学的弊端,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同时,儿童阅读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持久工程,需要政府、各级教育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限于能够理解文章,还应该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情况是我们教师在阅读之前设置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少,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工作。同时,阅读的展开还需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要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好,兴趣也就更加的浓,阅读的过程才能更加长久地坚持下去。

长期积累下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那么,我们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比较良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这样,阅读就成为了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通过诸如这样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认为,从下面几点着手比较好。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现状

1.教学目标过于模糊

当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考虑过于广义,过于注重全面,从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如“瞎子摸象”,不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阅读方法是什么,教师力求“面面俱到”,却导致“面面不到”的结果,直接致使学生阅读能力不够,阅读速度低下。

2.教学思想过于刻板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新课改即是使用新的教育方法进行统一教学,并未根据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距、学生水平的高低进行调整教学手段,却不知道思想守旧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落后的表现,用传统的思想套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画皮画虎不画骨”,最终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查看全文

剖析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影响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师生双方都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双边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为的创造性活动,能否成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取决于教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意识理念以及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很高,要求能在不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和体验。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行为之影响巨大。

关键词:教学行为个性化阅读影响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师生双方都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双边共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实质上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得到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享受审美乐趣。它揭示了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的创造性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学生应从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个性,读出‘自我”’。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能否成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取决于教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意识理念,即是否具有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相适应的发展性与个体适应性、创新性与反思性、民主性与对话性相融合的新课程理念所表现出的教学自主行为。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很高的要求,要在不削弱教师的作用下,最大程度地赋予学生更广的空间,满足他们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体验。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的影响巨大,是保证顺利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本文拟从五方面来来谈谈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调控影响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者。合理调控,分配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时间和空间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艺术的一大挑战。教师讲得多、说得多,不一定课堂效果就好。教师口若悬河,讲解详尽的课堂,易使学生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只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学生也未必就领情。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发言或活动时间不宜过多,师生活动时间比一般是1:3,甚至也可以是1:7。教师主控过多的时间与空间易颠倒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是实施保证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能充分地去观察、探索、体验和感悟,也就是缺少了个性思维萌生的土壤,不能形成个性的解读与体验,自然就谈不上“个性”了。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影响

查看全文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毕业论文的教学不应只是集中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上,而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的积累和准备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真正把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心理、知识、技能、选题和材料四个方面,对构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令人难以乐观。如何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论文质量,减少并杜绝抄袭、剽窃现象,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就很难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的真正落实。

结合几年来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我们对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做法。我们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上,而应该把这项工作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克服目前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平时的积累和准备;二是写前的辅导和引导;三是写中的指导和反馈;四是写后的监控和管理。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整的教学模式,本文仅集中探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

一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研究的总结和成果的表达,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人写诗崇尚“功夫在诗外”,写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论文的“诗外功夫”,包括论文写作本身之外的更多的东西!其中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没有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对最后能不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是大不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平时的积累与准备比论文写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谈论文的写作,应该首先着眼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

一、使学生及早建立毕业论文的概念,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查看全文

沉浸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议论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消除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恐惧心理,减少议论文的理解障碍,并能感受议论文的文体之美。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沉浸式阅读教学尝试议论文教学,发现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效果。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沉浸式”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首创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指掌握一种语言的学童进入到另一所以第二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教师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一样精通的人才,[1]其特征是创造语言环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它学科教学。将这一概念引入汉语的教学,在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2006年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教师们,率先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模式,并基于江苏省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也已以专著形式出版。[2]作为该课题子课题之一的负责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不同体例文章的“沉浸式”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语文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地“沉入”文本,浸润在母语纯正的语言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疑、想、议”,让学生“浸润”在所学文本中,读出疑问、读出矛盾、读出味道,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观思想,感受议论文语言的魅力。议论文沉浸式阅读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创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环境。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从处理教材的方式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②从学习引导的策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激励性。③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生成性。

二、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为例,进行了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从中探索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步骤及实施过程。以下就此教学设计作一简单描述。

1.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沉浸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有一个同事因病住院,学校语文教师又紧缺,他所带班级的语文课,隔三差五的张三代一节李四补一节,后来,学生说老师讲课东一榔头西一棒,向校长提议不要老师代课了。校长在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由我这个语文组长牵头,每一次课都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自学题让学生当堂完成。一晃就是两个月,校长一直说这个班没救了。然而,期终考试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班级人均分数居全年级第一位。我忽而又想起魏书生先生来。他做教师时,很多时候在外作报告、搞交流,而他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仍很优秀,有人问他用的时什么方法,他轻松地说:“用问题自学法呗”。与之相反,有相当的教师功底不薄,表达能力呱呱叫,练习天天布置,而学生的成绩日不见长,甚至三年如一日。三年来,教师做的功几乎为零。我想:这或许就是学生“听学”与“自学”不同的缘故吧。这些事实一直在萦绕着我,也激励着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始终有意识地在寻找着这其中的机制,并将“自学”发扬光大为学生探究性自学。

而今,探究性学习已叫喊多年,可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究竟怎么样呢?我可以大胆地说:百分之九十的教师仍在“填鸭子”,顶多向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示课堂活跃。比赛课件课更是作秀。问之则曰:“高考模式不改,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怎么搞?”更为可悲的是,有些青年教师,人未老,教法老掉了牙——只知成天的讲。

我有意识的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说:“不讲任务完不成。”

“那作业何时做?”

“课外作呗。”

“你对三年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安排没有?对三年的教学过程有什么样的思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