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07:33: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观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观论文

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融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为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为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其核心概念是合作。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是:我们的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模式均需改变。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虽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讲,依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员)的实践。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长一点的是8周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还要包括一周时间的总结,而职后教师培训主要就是请大学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一问题是,如果教师教育就只是这些,那它显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们知道,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水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起作用,而其实践性知识则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便对教师专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做教师,只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再学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就可胜任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教师一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一、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最旱是1986年由当时的关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日教师》的报古中提出并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学校中有独立的机构,有的则是附属于原学校的原有机构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若干所中小学建立起来的合作体,目的是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能一体化,以此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

查看全文

邓小平的人民教师观研究论文

论文关健词:邓小平尊师重教教师地位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关健作用;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鼓励更多的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邓小平的人民教师观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尊师重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杜会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现代学校系统中,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力量。但是这一基本认识却来之不易。元代统治者把各界人士分为九等:一等为官,二等为吏,三等为僧,四等为道,五等为医,六等为工,七等为猎,八等为民,九等为儒,十等为丐。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教师的地位仅仅比乞丐高一点,为老九。“”中以阶级斗争为儒,十等为丐。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教师的地位仅仅比乞丐高一点,为老九。“”中以阶级斗争为纲,斗争的对象就是地富反坏右叛徒走资派,还有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老九的地位如此卑贱低下,因而在老九前面又加了一个“臭”字,称“臭老九”。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全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来认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二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从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二年五年间,邓小平同志在各种场合谈教师和有关政策问题多达四十余次,这充分反映了尊师重教在他老人家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重要位置。

尊师重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十年动乱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历史时刻,邓小平同志把振兴科学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他深刻指出:“我们的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做贡献。”为了使学校教育尽快走上正规,为了解脱广大教师的精神枷锁,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首先选择推翻“两个估计”作为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为全国教育界数以万计冤假错案平反,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使全党全社会对教师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九七七年五月,邓小平对中央两位同志讲:“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他认为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现代化建设中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力量。

查看全文

职教教师教学观念分析论文

摘要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职教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查看全文

职教教师教学观念研究论文

摘要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职教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论文

一、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

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基本特点可具体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教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自己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时,教师发觉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组的纪律最好?”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最好。”这里,教师关心的是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心的是言语的表面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差。可见,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取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原本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别或文化品味的异质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只是两者发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标亦不一样。教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则是一种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互动。

查看全文

邓小平同志的人民教师观研究论文

论文关健词:邓小平尊师重教教师地位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关健作用;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鼓励更多的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邓小平的人民教师观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尊师重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杜会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现代学校系统中,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力量。但是这一基本认识却来之不易。元代统治者把各界人士分为九等:一等为官,二等为吏,三等为僧,四等为道,五等为医,六等为工,七等为猎,八等为民,九等为儒,十等为丐。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教师的地位仅仅比乞丐高一点,为老九。“”中以阶级斗争为儒,十等为丐。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教师的地位仅仅比乞丐高一点,为老九。“”中以阶级斗争为纲,斗争的对象就是地富反坏右叛徒走资派,还有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老九的地位如此卑贱低下,因而在老九前面又加了一个“臭”字,称“臭老九”。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全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来认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二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从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二年五年间,邓小平同志在各种场合谈教师和有关政策问题多达四十余次,这充分反映了尊师重教在他老人家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重要位置。

尊师重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十年动乱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历史时刻,邓小平同志把振兴科学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他深刻指出:“我们的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做贡献。”为了使学校教育尽快走上正规,为了解脱广大教师的精神枷锁,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首先选择推翻“两个估计”作为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为全国教育界数以万计冤假错案平反,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使全党全社会对教师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九七七年五月,邓小平对中央两位同志讲:“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他认为知识分子包括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现代化建设中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力量。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论文

1科学发展观概述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从上述论断看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方法论,是用来具体指导人们“怎么办”的理论。

2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主要是两大类问题,一类是主观方面的问题,即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观念的落后;一类是客观方面的问题,即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等。2.1主观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有些教师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对科研工作有畏难情绪。有些教师缺乏竞争意识,不思进取,科研动力不足。还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面相对狭窄,不能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科研方向不清。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大多是被动的,主要是为了职称和完成任务;目前对于高职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上获得的报酬要远大于科研带来的报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高职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2客观方面。高职教师对于科研工作有需要,有兴趣,但是缺乏有利于参与科研的客观环境。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科研管理缺乏经验,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严重削弱了高职科研管理的效果。大多数高校虽然出台了一些科研管理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只注重对个人的奖励,忽视对团队整体绩效的评估和奖励。没有看到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教师较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不能很好的兼顾教学与科研;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科研处,但是职能仅限于课题信息的收集、,科研成果的审核、统计,科研经费的管理等。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在科研奖励方面,实质性的科研投入比较少,对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当前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打开想象力,拓宽视野,增强自信心,爆发出参与或从事某项事务的积极性。高职教师应改变过去对于科研工作的负面看法,即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对于学校和自己的重要性。其次,要实事求是,对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许多高职院校从中专改制或升格而成,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职教师是被动的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科研立项意识不强,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许多高职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没有经过科研知识培训,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基础。在提升科研能力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可以组成类似于学术沙龙性质的非正式组织。教师在非正式组织中,较少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比较轻松;同时,不同的专业背景也有利于学术交流和灵感的激发。第三,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学术资源。随着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完善,高职教师可利用的资源已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大型专业学术数据库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门类,并且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不仅能搜索到大量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而且还能对学术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当前高职教育科研的热点集中在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工作、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产学研、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高职教育发展、创新教育、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第四,要求真务实,端正学术思想,把握研究方向。高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立身处世的本领。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严谨的科学精神,敏锐的科学触觉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教师评价论文

摘要: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现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评价机制;学术性;职业性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学原则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科学原则的是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有一些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一直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执政理念,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倡导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霸言》就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出发,对其中“人”的要素的具体解读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指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但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确定教育语义中的“人”的主要涵盖范围.要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因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语义中“人”的多元属性,其主体也是学生和教师。要真正发挥好师生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认识高职师生的群体特征,明确其利益和发展需要,才能把师生的利益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高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内涵。然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学发展观的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做简单剖析。

一、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影响评价机制导向

发展观是人类价值取向在判断事物发展状况上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固有的两种价值取向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③两者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矛盾统一体.确定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实践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术性和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或阶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谋求两者的融合。从高职教育的名称来看,我们不妨说“高职”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应有的复姓。高职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和要素都必然带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烙印,并且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查看全文

英语新课程与教师观念论文

摘要:英语自从实行新教材以来,在增加内容的同时,难度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每周的英语课课时又没有增加,于是拿到新教材的教师普遍感到“没法教”。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就要求教师能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现代教育观新型的教师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的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由此素质教育向内涵性质的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为了实现这一跨越,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倡导“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尽管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已有了解,但真正使用新教材仍然感到问题颇多:教材的内容不断增加,词汇量不断加大,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课时又不增加,教材怎么能教得完?形成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教师一直把教材奉为圣经,总是想学透教材、教透教材,把课文当作是课堂上的法定文化,甚至高于课程,高于大纲。因此,要能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新教材,我认为首要的是教师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传统观念,落实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教育的不适应,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收效不大,主要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

查看全文

语文教师观念思考论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