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大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23:19: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大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大学论文

教师培养论文:当代小学教师职前培养

本文作者:王智秋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

(一)基本理念“全过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不间断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精神、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为指向,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个体、团队和学校组织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开系列化的能力培养过程。当今,能力这一概念无论在其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它的理解。就广度而言,能力已并非简单地指“教学技能”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能力形成的理念,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就深度而言,能力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具体操作层面的职业技能传授过程或课堂教学理论的形象解说与应用,而是既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的独有才能和心理差异,也强调情感体验乃至无意识潜能对于理智认识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教师要能像医生一样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决策,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与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因此,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是养成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开展教育实践要体现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一是广泛性。为践行公平教育的理念,首都师范大学将原来在城区优质校六周的实习调整为4+6模式,即4周在远郊区县农村校实习(大学三年级下学期),6周在城区优质校实习(大学四年级上学期)。4+6模式的实习能使学生对城乡基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有能力面对城乡不同的学生群体,施教自如。二是多样性。在教育实践进程中,首师大初教院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学院组织的实践与学生个体(社团)相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展音乐舞蹈艺术实践、美术野外写生、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三是层次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每个层次的要求不同、目标不同。2011年,首师大初教院在原有城区74所基地校的基础上又建设了54所远郊区县小学基地校并正式挂牌。另设有23个社会实践基地、艺术实践基地和野外科学考察基地。目前,学院各类实践基地已达151个,覆盖北京城乡各区县。(三)开放教学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要面向教育实际。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先后建成物理、化学、生物探究活动实验室,小学科技制作车模、船模、航模实验室,机器人设计制作实验室,电脑美术制作工作室,工艺、美术制作室,小学电教摄像、电视编导实验室,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实验室等25个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工作的经历,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生工作后受到一线小学的高度认可。2010年,学院学生代表队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与此同时,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篆刻一等奖、书法一等奖5项。2011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还有学生获北京市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四)设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研究能力是时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北京市教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培养内容上,学院确立如下培养重点,即培养学生关注小学教育现象、研究小学教育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用教育研究态度与方法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课程教学、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在做中学,使其不断加深和修正对教育研究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途径上,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调整课程设置,采取“123”的课程模块;整体设计,形成适合小学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形成探究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第二,在一系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中不同程度地开展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活动,形成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模式。第三,在教育实习中关注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的内容之一;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第四,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完善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管理制度。第五,成立由教授领衔的“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和全过程指导。为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科学有序展开,学院建立相关制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以申报院级学生科研课题,经过专家评审批准立项,提供经费资助;三年级申报校级课题,从院级课题中选拔,给予经费资助;要求四年级每位学生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学院“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项目研究的内容配备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对该项目的全程指导。(五)建立“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能力的培养只靠学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此,学生自发组织“音韵朗诵社”“墨池书社”“合唱团”“舞蹈队”“《凯风》杂志社”等各类社团,实施“早读我上讲台”工程、学生小教员辅导等。2012年成立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力培养搭建新平台,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整个校园一年四季充满着浓厚的教师文化氛围。

“发展性”是小学教师教育的生命力

面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儿童世界的不断变化,小学教师更应该把终身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订发展规划的能力。小学教师既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生、与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小学教师要了解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不同年代儿童的变化,同时还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断追求新知和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提升教育智慧。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实践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特征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太多,远远超出了1~2个学科领域,除此以外还有诸多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类和通识类课程,使学生不堪重负。事实上,“综合性”不等于“大拼盘”,“所学之多”并不等于“所获之多”。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把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强调“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

基于《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要

查看全文

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理念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笔者记述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的办学理念、课程计划、发展历程、教学成果。通过对副修办学模式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彰显其办学特色,为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同仁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探索;办学模式;艺术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副修课程具有系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2005年,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最先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标志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门学科建立。首师大从事普通高校教育研究近四十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首次创办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并将音乐副修定位在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培养“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考古”“音乐与美术”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

一、音乐副修发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音乐副修的初始。我国的副修的办学模式早在解放前就出现了雏形。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萧友梅为科主任,他和赵元任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也即议定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规定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应选音乐为副科,培养目标为兼职音乐老师。1932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设音乐副修,目的是培养艺术师资与宗教音乐人才,实行学分制,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此后至1978年前暂时没有资料显示有从事关于音乐副修的研究。(二)创办音乐学副修专业的雏形。1978年,首师大为学生开设了系统、独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并结合外语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为了培养我国具有良好艺术素质的高级外交人才,二、使有外语专科学历的学生同时学习音乐专业,为北京各学校培养兼职音乐教师。当时开设的课程有音乐课程十余门,形成了音乐学副修的雏形。创立了独立的音乐课程设置,从视唱练耳与乐理、音乐的构成(和声、曲式、复调)、词曲创作,到史学类课程—中西方音乐史、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史、音乐鉴赏和表演类课程—钢琴、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也含有研究性课程——音乐美学与评价和音乐与交叉学科研究;实践类课程等,摸索了一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新的办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系列课程。(三)创办音乐副修学历教育。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于1995年开设了音乐副修专科学历,于2002年开设音乐副修本科学历。首师大音乐副修模式雏形,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副修的办学模式,提升了副修的办学理念,并创设了音乐副修独立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四)副修开设课程科目及比例。音乐副修专业的音乐技术及音乐理论课开设10门课占比50%,包括:《视唱与乐理》、《音乐鉴赏》、《合唱与指挥》、《音乐的构成(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含近现代音乐史)》、《声乐》、《器乐》、《词曲创作》、《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工程》;交叉学科及有关课程6门课占比40%,课程包括:《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文化修养》、《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音乐治疗》、《音乐与文化研究》;其他课程4门课10%,包括:《艺术实践(创编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二、首师大副修专业办学本科学历层次及课程教学计划

查看全文

大学新生入学副校长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学:

大家好!

来自各地的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研究生一齐相聚在此。今天.举办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是教育部支持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各位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此,谨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对参加这次暑期学校的全体研究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去年,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主办下,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地承办了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教育学,地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分论坛,那时候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天的暑期学校,可以说是继去年的博士生论坛以后的,又一次研究生的学术盛会.华东师范大学对于能够连续承办这样重要的学术活动而深感荣幸.

华东师大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和全国首批的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首批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目前学校具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如果加上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可招生的博士点共有94个.此外,还有133个硕士点和10个博士后流动站.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5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除了努力保持在教育学,地学以及文理基础性学科的传统优势之外,还加快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且已经在认知神经科学,绿色化学,新药开发,软件工程与理论,纳米材料,超快超强的激光技术等现代高科技领域以及一些应用文科的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华东师大全体员工正不断进开拓,锐意进取,决心把华东师大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在研究生培养上,华东师大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务求实之风,孜孜以求;励创新之志,开拓进取.我们有规模宏大的"研究生学术月",应接不暇的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以及具有首创意义的国内访学和海外研修计划,所有这些措施使得我校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方式不断创新,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6篇博士论文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还有4篇进入提名.此外华东师大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方面也迈开了坚实的步子:与法国高师集团合作培养博士生的项目已经开展了3年,最近我们还与法方的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中法联合研究生院,开拓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我校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的项目也已经启动.所有这些都为我校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与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从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的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数学科学与应用学院毕业论文管理实际,探讨影响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基于PDCA模式的毕业论文管理与质量保障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PDCA模式;独立学院;毕业论文

2018年8月,教育部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1]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教学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到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成为独立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作者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数学科学与应用学院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分析和探讨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质量。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南师泰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近几年的选题情况来看,毕业论文的选题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有的题目过大或不通顺,有的题目连续几年都出现,或者只是稍微有一些变化,这也导致毕业论文的率很高。(2)学生自身素质。学生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其专业知识功底,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大多集中在大四学年,如果缺乏平时的知识积累,在这么短的时间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已经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不会影响其毕业和就业,因此态度上不够重视,而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他们选择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面试、求职中,用在论文写作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论文的内容只是东拼西凑严重影响论文质量。要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时间和精力之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相比较“一本”院校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弱一些,缺乏宽泛的学术视野,再加上搜集文献资料较少,导致撰写的毕业论文深度不够。另外,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缺乏写作基本功底,对论文格式不清楚,文字编辑能力较差等。虽然学院已详细制定了写作规范细则,但很多学生没有仔细研读,论文格式错误百出。(3)教师指导水平及质量。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与毕业论文完成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师大泰州学院从2004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师资队伍发展过快,成长时间较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等。同时,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外聘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外聘教师不便于管理,由外聘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另外,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比较重,由于学生多,老师少,每位论文指导教师平均要指导10个学生,很多指导老师没有更多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只是对毕业论文的格式给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一般。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指导的需要,但部分教师指导经验不足,精力投入不够等因素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4)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近两年南师大泰州学院采用了维普毕设系统平台,毕业论文的所有流程均在系统中完成,大大提升了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二级学院虽然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管理方案,但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受专业水平制约,只能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对论文的格式进行审查,无法对论文内容进行评价和管理。在论文写作期间,不少学生在外找工作或在家准备面试,对于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不能当面和学生沟通,只能通过电话或邮件联系,不能对毕业论文的整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导致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论文指导过程记录等情况检查也流于形式。毕业论文管理人员除了毕业论文工作之外,还要负责考试与考核、实习见习等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这也是制约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基于PDCA模式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

查看全文

竞争校中层领导讲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参加竞聘学校中层领导,其实也是在挑战自己的勇气。

记得在我代表市参加省物理教学大赛之后,几位幽默的老师看到我,就直接喊我曾专家。我说:你们都是一中的专家。我要是敢自夸专家,我都觉得自己是没事儿想找抽。我不知道的专业问题、电脑问题,随便请教一位老师,比百度一下还要准确。不是我太笨,而是高手太多。

我在师大读研期间,尤其是经历了撰写硕士论文,使我开阔了眼界。我发现:学术论文不是那么神秘。它就像科学八股文,是有研究套路的。学术道德是根本,学术规范很重要。粗制滥造的文章后患无穷。我将网络当成我个人的出版社。随时用文字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物理的思考。我出版十几万字,没花一分钱,却让我拥有众多粉丝,而且还结识了不少教育界的同行和专家。去年寒假,广州悠学网请我主讲物理选修3-4的视频课,上传到网站。没想到我还小赚了一把。

每天写点什么的习惯,促使我及时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我有两篇物理教学论文在师大《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有一篇在大学《物理通报》杂志上发表。一篇教学设计获得省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市一等奖。年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启动。我们物理组承接了其中一个子课题。我是课题组成员之一。

我申请加入了市物理命题组,经常参加市物理试卷的审题。我暂时没有接受命题的任务。口水也能淹死人。但是不经历口水,怎能见彩虹?我总在做各地高考题和模拟题,提高解题能力,时常揣摩着高考的命题思路,尝试着改编物理题目。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1结果与分析

1.1期刊论文数量偏少或质量偏低,高校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科研产出表现包括数量与影响力两个方面。产出数量指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数;科研产出影响力则以期刊的标准化影响因子为基础指标进行评价,因全部期刊的标准化影响因子均小于2,本文在影响力方面仅参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查询,2006-2010年四所高校体育部门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各层次期刊分布情况如表2-1(略)所示。四校体育部门平均每年数量为160篇,校均40篇,人均2.8篇;从这个角度分析,四校体育数量与所在高校整体的科研论文产出水平相当;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占所有期刊发文数量的48.5%,CSSCI期刊发文数量占所有期刊发文数量的29.7%,对比所在高校其他学科的科研情况(表2-2略),体育科研论文的质量亟待提高。对四所高校体育部门发文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四校体育部门数量极不均衡,华师大体育学院占有绝对优势,学院平均每年141.2篇,人均9.4篇,本研究将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文情况作为参照(如表2-2略),无论是发文量,还是的期刊分布情况,两个部门论文产出水平相当;如果仅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三所高校作为样本分析,三所高校体育部门五年来共94篇,平均每年为18.8篇,人均0.45篇,与其他文科学院有明显的差距。

1.2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体育科研潜力有待挖掘

可以看到,各校虽然在期刊论文数量上各异,但总体来说,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说明各校体育科研具有可挖掘的发展潜力。

1.3承担课题数量少,市级校级课题居多

查看全文

发挥学会职能 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提高对学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开发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化学学会要充分调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会不仅人才荟萃,而且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学会组织调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为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同时通过理论研讨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改革和推进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会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有过一段稳步健康发展的历史,不仅学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学术理论研讨方面也取得过一系列的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学会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由于理事会新老交替,一部分理事对于学会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有些行政部门对学会工作不认可,如学会的评奖在考评和竞升职称时不算。其次,由于活动经费困难,学术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召开会议讨论学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对学会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端正了对学会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改革和发展的信心,重新确立了学会工作的地位。学会是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文化传播、服务和转化的载体,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学会是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但承担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学会工作要树立“三种意识”,即学术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服务和促进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是学会的宗旨,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思想,开展学术交流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也是学会树立权威性、增加凝聚力和提高影响力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学会只有为政府、为社会、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认可,获得支持,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研究需求,提供好的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离开了群众性,学会的科研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会要充分发挥学会人才和智力优势,担当起教学改革主力军重任。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科技创新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改革学会活动内容和方式,认真研究符合时代要求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

学会既然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那么要加强学会的组织领导,促进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学会的组织机构,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市科协的安排部署,学会于2003年9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改选,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由特级教师、兰州四中校长杨昌文担任,副理事长由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大仁、兰州十中校长张德友、兰州二中副校长卢世平担任,理事会由11人组成,他们从高等院校、示范性高中、普通中学、厂矿中学中产生,老中青相结合,并根据学会工作的性质将理事会的理事分为科普组和教学组,使学会工作得以正常运转。近年来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很多青年教师对学会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把学会看得很神秘,我们通过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增加他们对学会的了解,从而对青年教师产生吸引力。近两年来,加入兰州化学会的青年教师近百人。青年教育工作者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引导和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写作活动,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荣誉感。三年来,有的青年教师被充实到学会理事会中,有的进入兰州市教育局化学中心教研组,有的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有的成为学会热心志愿者。

每年的年底召开理事会,总结前一年的工作,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酝酿产生新的研究方案。凡是学会的大事,都有理事会集体决定。在学会的不懈努力下,学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两次被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有11人次被评为市科协先进个人。

查看全文

发挥学会职能 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提高对学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开发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化学学会要充分调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会不仅人才荟萃,而且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学会组织调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为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同时通过理论研讨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改革和推进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会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有过一段稳步健康发展的历史,不仅学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学术理论研讨方面也取得过一系列的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学会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由于理事会新老交替,一部分理事对于学会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有些行政部门对学会工作不认可,如学会的评奖在考评和竞升职称时不算。其次,由于活动经费困难,学术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召开会议讨论学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对学会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端正了对学会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改革和发展的信心,重新确立了学会工作的地位。学会是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文化传播、服务和转化的载体,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学会是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但承担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学会工作要树立“三种意识”,即学术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服务和促进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是学会的宗旨,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思想,开展学术交流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也是学会树立权威性、增加凝聚力和提高影响力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学会只有为政府、为社会、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认可,获得支持,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研究需求,提供好的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离开了群众性,学会的科研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会要充分发挥学会人才和智力优势,担当起教学改革主力军重任。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科技创新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改革学会活动内容和方式,认真研究符合时代要求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

学会既然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那么要加强学会的组织领导,促进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学会的组织机构,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市科协的安排部署,学会于2003年9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改选,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由特级教师、兰州四中校长杨昌文担任,副理事长由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大仁、兰州十中校长张德友、兰州二中副校长卢世平担任,理事会由11人组成,他们从高等院校、示范性高中、普通中学、厂矿中学中产生,老中青相结合,并根据学会工作的性质将理事会的理事分为科普组和教学组,使学会工作得以正常运转。近年来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很多青年教师对学会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把学会看得很神秘,我们通过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增加他们对学会的了解,从而对青年教师产生吸引力。近两年来,加入兰州化学会的青年教师近百人。青年教育工作者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引导和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写作活动,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荣誉感。三年来,有的青年教师被充实到学会理事会中,有的进入兰州市教育局化学中心教研组,有的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有的成为学会热心志愿者。

每年的年底召开理事会,总结前一年的工作,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酝酿产生新的研究方案。凡是学会的大事,都有理事会集体决定。在学会的不懈努力下,学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两次被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有11人次被评为市科协先进个人。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研究现状

1.1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陈军和陈尧在《中、美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1]中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通过对中国一些高校与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体现出一专多能但在理论文化方面相对于美国比较的少,2)中国在健康课程方面仅限于保健和营养而美国的健康课程包括药物使用,中学健康课程教育、个人健康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研究及健康营养等多个方面。3)中国课程设置方面过多注重思想道德方面如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等,美国课程设置更多的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如书面、口语表达,人文科学等方面。张大超在《中、美、英、澳高校体育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2]中结果显示:中国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轻理论重技术同时必修课比例过高于选修课,过于重视英语、汉语文学、计算机、科研方法等工具课程;而美国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则重视基础课程,其基础课程涉及比较广泛,包含了人文、自然、科学等方面,重视理论基础,在选修课方面课程不但丰富同时各个方面和领域都有涉及,这使得每个体育专业都自主形成一个分支,使得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课程,而英国课程设置则更加注重基础课程,将力学、心理、生理和社会贯穿整个学年,娱乐、休闲等体育课程贯穿整个体育娱乐行业,同时儿童体育和特殊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地位,同时还强调重点学科调和边缘学科;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强调文理工科课程的相互渗透,兼顾必修课与选修课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有利于以“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人才培养为标准,并且开设一些小型化及针对性强,教学内容丰富的课程,加强实践化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自学时间,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国际化,以面向国际为目标,增加各国的体育交流。1.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韩新英[3]通过对山东省1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逐渐规范合理,课程种类增多也开设了许多新兴课程,但体育通识课程较少,知识面比较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使得许多选修课程成为摆设,真正让学生从选修课中学到的知识不多;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不够。建议: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张丽娟[4]通过对上海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师大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都比较合理,但选修课的时数较少;新兴课程较少,不能与时代教育挂钩;课程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性比较差,学生的实践水平欠缺;通过与华东师大、山东师大、福建师大对比显示:在专业术科和学科课程比例和教师教育课程方面低于其他三所高校。建议:丰富课程开设种类并且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童伟和李世宏[5]通过对华东师大、上师大、上体三所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建议: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课程设置与社会相适应;优化教师的教育课程。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2.1公共基础课课程过多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英语、思想、马克思主义等公共基础课时占用比例比重较大,但实际上学生在以后的教授课程没有实际用处。但基础课程与体育教育类课程较少并且体育专业中基础类课程所设计的知识面过窄,内容比较单一。2.2体育理论课程较少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练习,并且课程之间呈“板块式分割”,技术与理论之间呈现的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学生对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之间不能详细的了解,只知技术却不知所练技术的动作原理与身体运动肌肉的轨迹与能量消耗的情况,无法将所学技术全面的学习。2.3人体健康课程较少我国体教专业的健康知识学习仅限于人体保健、解剖、康复、生理生化等学科,学生以后接触中小学体育教育遇到的健康知识较少,使得学习的高端性实施不到实际生活中。2.4选修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同时选修课的学习内容单一,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使得选修课形同虚设。2.5课程设置的新兴项目较少不能与社会时代的变化相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体育项目也不断地更新,学校应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增加体育项目。2.6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体育课之间并未进行很好的衔接,这也就导致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间的脱节,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无法应用到以后的职业中去。

3建议

3.1增加通识课程知识面,将英语、毛概等类的通识课程适当的减少,增加社会、人文等通识课程。并且大量增加体育基础理论课与体育教育类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体育学科的内容更加广泛,教育知识理念更加深刻,充分理解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体育知识能力。3.2技术理论两手抓,在开设专业技术课的同时教授专业技术理论,将所学的学科内容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进行融合性教学。如在讲到田径运动时将田径运动的原理与解剖和训练,生化理论结合,使学生了解的更彻底。3.3增加所学健康知识的内容,开设个人健康,儿童健康、体育课常会出现的一些损伤与急救知识、防御疾病等健康课程。3.4适当增加选修课的课时与开设的种类,且使选修课程更多与中小学体育课内容挂钩,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教师教学内容。3.5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己收集学习知识的习惯,把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增加学生实习时间,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查看全文

师校教育课程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来看,独立设置教师教育课权体系、丰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总体趁势:同时各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目标进行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同时,各校在本科阶段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肴学分/学时赞张、设计容易操作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师院校进一步探索。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比校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师资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逐渐开始对传统的师范类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质量来实现的。从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目前我国师范类人才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及利弊所在,为相关院校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具体课程变化、’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说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里模式

选择何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同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通常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存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师范性’,基本让位于“学术性”。这种嵌人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没有总体规划和设计,以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代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模式逐渐清晰化。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已经基本上都往教师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的方向走,反映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加强。

北京师范大学位居国内师范院校的首位.办学定位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探索师范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剥离,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大力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职前与在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以4+2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本硕相连的"4+2"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都是非常明确地将教师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独立设计。其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生自由选择修读,与毕业证书不挂钩,只有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自愿修读""4+2"模式则更明确地体现了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课程独立设置的理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