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02:05: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师道德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培育论文
在我国的教育队伍之中,青年教师是一群活跃而特殊的群体,他们以其高学历、活跃的思想而成为教育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同时,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可忽视,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榜样性的力量和作用,应当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道思想注入到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培育之中,以茶道思想的“清、寂、怡、真、和”的哲理内涵,提升青年教师的道德文化素养,提升青年教师的人格品质,成为青年教师德、理、艺、情、礼方面的借鉴和行动指南,较好地践行立德育人的教育使命。
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以茶道思想为重要内核和精髓,并逐渐形成了“清、寂、怡、真、和”的茶道思想和哲理,以此较好地实现品茗者的内心自省,并在清寂之中消除内心的污垢,摒除人际关系之间的介蒂,以较好地达到彼此和敬的目的。在这个思想深邃而丰厚的茶道思想之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生活得到美化,使人们在品茗之中产生各自不同的玄妙感觉和体悟,显露出中国人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情操境界。2青年教师出现道德思想问题的表现分析在社会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形势下,部分青年教师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和问题,出现急躁情绪和不良的行为态度,显现出道德和专业素养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2.1主观进取精神的退化和缺失在部分青年教师的个人意识和观念之中,政治信念出现弱化和价值观念偏移的现象和问题,对于思想理论方面的学习明显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状态,不思进取,并在错误的思潮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渗透之下,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存在人际关系危机、追逐名利等思想,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干劲和观念。2.2外部环境的道德氛围淡化部分教师的道德素养滑坡的现象和问题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外部环境之中明显存在重文凭、轻专业的传统思想,创新意识和环境也明显不足,存在较为突出的等待和观望心理。由此可见,部分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的下滑,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动摇了教育的根本,不利于教师队伍形象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3茶道思想在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3.1以“清”端正自己的言行茶道之中的“清”意指“清洁”、“清廉”、“清静”,不仅要求外表之清,还要求人的内心宁静、明廉、知耻。青年教师拥有高学历、活跃的思维,在年纪上也与学生相近,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然而,受到职业经验的限制,青年教师的育人方法和策略还明显不足,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加之受到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极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急躁心理,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为此,要注入茶道中的“清”的思想和哲理,使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清晰、清醒的认知,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榜样和引领者,言传身教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要以茶道中的“清”为宗旨,以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教育学生,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同时,青年教师还要有清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要掌握科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并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上前行,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偏差和错误,正确地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另外,青年教师还要以茶道的“清”为引领,保持政治上的高度敏感性,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以坚定的思想和信念,提升自己的立德树人的高尚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清廉”的处世态度,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起到“德高为范”的榜样作用。3.2以“寂”鞭策自己的工作茶道的“寂”的思想内涵描述出清寂中若有所契的意境,在宁静的空间之中感受一种空灵的心境,在感受茶香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在虚静中察明,使自己的精神在澄明中得以升华和净化,并在无碍自在的“寂”中产生一种别样的眼光,从平凡、寻常的事物中发现神奇,实现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境界的根源所在。在当前青年教师面临诸多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个人生涯发展压力的状况之下,要使青年教师以茶道的“寂”的思想鞭策和鼓励自己,以冷寂之心坚守自己的本职岗位,突显出自己坚守圣洁育人之地的决心和信念。由此也可以体悟如下涵义:3.2.1以静心生智慧。在茶道的“静”的思想内核之中,由“至虚极,守静笃”、“静,天地之鉴也”等可以看到其深邃的内涵与境界,“静”是由戒达慧的桥梁和纽带,“静”是人生修行的准则,“静”是创新创造之道,“静”是洞察自我、反观自我的途径。因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要拥有一颗“静心”,由“静”而生出内心的智慧,屏蔽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体察工作之法、工作之道,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扰,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品质,止于至善。3.2.2以“静”生成敬畏之心。在茶道“静”的思想之中,青年教师由此可以对自己的工作生成敬畏之心,以严谨、敬畏的态度治学和教研,在有礼有节、合诚处世、敬爱为人之中,不断地钻研学术上的难题,以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成为学术的精英、品德的榜样。3.2.3以“精”为最高境界。在茶道“静”的思想内核之中,青年教师由此还可以体悟“精”的最高境界,培养自己在工作中的精心、细心和用心,以严格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研工作,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教育上的完美,以科学和批判的精神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从而较好地提升青年教师的自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最终达到精致、创新、务实的立德育人的效果。3.3以“怡”实现教学审美在茶道思想的“怡”的观念之中,讲求的是品茗者在各种茶事活动中的审美感知、想象和体悟,由外在的、物质的层面上升为心理的、精神的层面,于品茗之中体悟茶的物外意境,揣摩茶道之中的玄妙道理,从而达到明心养性、物我两忘的境界,实现怡神悦志的精神升华。茶道“怡”的思想内核对于青年教师有极为深刻的启示:青年教师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不断地付出,以乐于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输出自己的知识和劳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的心境和氛围,感受到学习和知识收获的快乐,教师要将自己的工作内容与价值追求、情感体悟相结合,以积极的服务态度触摸愉悦、感受快乐,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浸润责任心、爱心、耐心、恒心和关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青年教师也由此可以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在育人的过程中产生审美领悟和情感,透彻地领悟茶道的“怡”的精神要义和思想精髓。3.4以“真”待人处事茶道中“真”的思想内核意指待人接物时的真心、真情和真诚,在追求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的思想内涵的前提下,达到完美的人生处世的态度和修养,这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青年教师要充分体悟茶道中的“真”的思想要义,对自己的教师岗位和职业怀有一颗真心,以真诚的态度和热忱对待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成长与学生的成才充分相融,全面显露立德树人为先、教书育人为真的理念,忠诚于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3.5以“和”律己茶道中的“和”的思想代表了“度”、“宜”、“当”的观点,是一种恰到好处、浓淡适宜的理念和态度,透露出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中庸之美,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要正视学校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不足,引导青年教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正确地应对压力和挑战,以健康、和悦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的工作,要以“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精神状态,约束自己的言行,较好地达到自己的俭德之行,较好地促进校园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充分演绎茶道“和”的中庸、和谐之美,不断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
4结束语
中学教师道德教育论文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当然,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首当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现实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上缩小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以政代德”有损于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尤其值得强调得是,对一些“左”的倾向,更要注意加以纠正和防范。
二、加强对中学教师人格的塑造
在教育领域,立身是立言的根本,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教师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德育环境里。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的程度常常超过了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恋亲情结”转移到师长身上,或者在师长中寻觅自己“英雄崇拜”的对象,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行为举止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摒弃“育人者”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重于道”,避免爱富嫌贫、亲尊疏卑,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人格。
三、确立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解放教师
第一,尊重和保护教师应有的权利。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思想、观点和教育风格应得到学校的尊重;教师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直至个人仪表等应是独立自主的。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天24小时都是道德的完人,对于中学教师的个性和他们的社会职务,我们应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二,正确对待教师的情绪,科学有效地进行劝解。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时刻在影响着教师此外市场经济的大潮,更是给中学教师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中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及生活水准都不太理想。所以当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时,当他们遇到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上的高与低等各种现实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时,常常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错位。于是有的教师牢骚满腹,有的焦躁怨恨,有的自卑消极、应付差事,甚至有的经不起商品经济的挑战与物质利益的诱惑,把商品经济的原则盲目地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中去,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取代一切。凡此种种,必然对教师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损害,使他们陷入心理上的苦闷、彷徨和空虚中,摆脱不了内心的矛盾,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唤起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第三,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校一定要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一些中学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标准定得过高,用古代“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师德观来衡量和要求现代教师,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天职,而轻视教师的应得利益,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队伍变化的必然性,要求教师事事处处都成为“人之楷模”。有的中学把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标准描绘得“尽善尽美”,把“誓做蜡烛”“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喊得又响又亮,对教师的应得利益却很少考虑,甚至连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都不能很好地维护。有的中学对教师双休日补课、节假日加班要象征性地给予报酬,与此同时却给教师冠以“拜金”的“罪名”,甚至有的把教师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也视为不本分、不道德的行为。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诚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准则,教师如“蜡烛”“人梯”般的奉献精神应当大力弘扬。但是,不能过度理想化,不能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师德模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抽象概念。中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赋予教师思想道德以更有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思想建设具有合乎实际的可操作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1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树立教师理论人格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1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道德风范建设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失范,常常表现为讲奉献少、角色转变受阻、新形势的冲击、管理使用有弊端、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道德规范法制化、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树立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典范、完善制度,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与时俱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研究、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理论研究的投入,设立职业道德研究课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近年来,由于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风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未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部分青年教师在道德风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加强青年教师的风范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教师风范建设职业道德
2003年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已占38.2%。我校2003年以来共补充青年教师221人,占现有专职教师的46%,青年教师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多年来,党和政府及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风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和影响。
1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
剖析我国幼师职业道德现状论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位;道德建设;道德评价
论文摘要: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从我国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部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对幼儿教育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广大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瞩目的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做出了本地区、本部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极不统一,其内容也不尽科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片面,许多与幼儿教师职业紧密相联的道德要求没有被反映出来;②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位不准,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岗位职责或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并非职业道德;③主题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分类不尽科学,甚至存在逻辑错误;④部分内容陈旧过时;⑤表述形式不规范、不简洁,因而不便记忆、不够实用。
教师德性研究论文
摘要:教师德性是教师在长期教育论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其发展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充实自我,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对教师德性的探讨对教师道德的自我实现和重构有着重要的实践及理论意义。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道德;教师伦理
在我们的国家里,教师一直受着人们的尊敬和厚爱。一提到教师,人们总是把其比喻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春蚕”、“蜡烛”、“园丁”。是什么让人们对教师如此地尊敬与厚爱呢?笔者认为,除教师职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外,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个体所具有的道德特征,毫无疑问是人们尊敬教师的主要原因。然而,从教育的发展中我们看到,教师德性在追求形式与功利的教育中被分离出来:在追求以知识为主的智育中,被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所忽视;教师德性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位置,教师对功利和权利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春蚕”、“蜡烛”、“园丁”等形象的内在价值的追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教师德性的内涵
对教师德性内涵的理解,其关键在“德性”一词。对“德性”内在意义的正确把握必须与“道德”、“伦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德性”的内在意义。我国是一个重“德”的国家,“德”字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东汉之时刘熙就对“德”作了专门的解释。刘熙认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其意为“得到”,就是把事情处理恰当了,就能从中有所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德”解释为“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就是说只要把事情处理恰当了,就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其益,同时也能在处理事件时从自己的体会中有所收获。因此,“德”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内在的自省获得的一种心理品质。“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质。如《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性”、“道”、“教”三级体系中,“性”处于最高级品位,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之所在。在国外,德性也备受哲人的推崇。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把德性作为与天赋相适应的品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用来使个性达到善福的性质。”而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则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因此德性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在外界环境与内在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性。
最初,“道德”是“道”和“德”两个词组成的。“道”初指人们行走的路,后来引申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产生这个世界的最初本原。通过对“道”的体悟,从“道”中有所“德”(得),通过“德”的提升,养成完美的“性”。在“道”、“德”、“性”三级体系中,“道”处于最高级品位,是对世界普遍原理的概括;“性”处于最低级品位,是“道”的具体化,并体现在个体行为中。因此,“道德”是属于带普遍性的,对人类整个群体的一种要求,而“德性”却是存在于单个个体身上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教师道德也即是对整个教师群体,做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而教师的德性则是单个教师所独具的一种内心状态,属于教师个人道德。不管是“道德”还是“德性”,又同时都归属于伦理这一领域,教师道德和教师德性都是在教师伦理这一特定领域内发展。从对教师道德的探讨上升到对教师德性的探讨,体现了教师伦理从规范伦理向德性伦理的发展,从群体伦理规范向个体德性伦理自省的转变。由此,我们得出,教师德性是教师伦理体系中的,教师个体身上所具有的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在道德标尺,具有最高标准和理想的成分。
大学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师德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道德与政治一体化、教育公正缺失、师德主体虚化、教师个体利益被漠视。文章从道德观念变革、制度化安排、师德主体恢复、教育公正的复苏及多元化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大学教师师德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师德问题建设误区改善策略
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而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即师德素质。大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搞好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模糊、笼统和空洞地提要求、定规则上,而首先应该弄清当代大学教师师德建设存在哪些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才是根本路径,否则无异于本末倒置。
一、当前大学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无规范,秩序混乱
表现为教师上课时只管讲课,不问课堂纪律。对学生上课听耳机、说话等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还擅自减少课时,随意调课;上课迟到早放;随意用参观、看录像等方式代替上课或请他人代课;有的教师考试泄题,对学生考试舞弊等现象不批评、不制止,甚至姑息袒护。对批卷大打印象分、感情分和保质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教育良心与职业道德价值实现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良心教师教师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育良心是教师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良心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它对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起着指导、控制和监督及评价的作用。没有教育良心,教师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和增强教师教育良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历来为我们党和政府所重视。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育的整个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全面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一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所应遵循的与该职业有关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和责任心、对职业规范的认同遵守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作了明确的规定:“爱岗敬业、诚实信用、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各行各业具体的职业道德是这一总体要求的具体化。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关系到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影响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这是由于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呢?笔者认为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
高职院校中师德的体现透析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师德建设
论文摘要:师德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不仅是建设和谐校园,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而且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质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主力军的专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师德.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有: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力军的专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体现,用自己高尚的情怀和觉悟,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渗透到课堂,给学生示范和引导。
一、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任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主题
和谐校园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作为师资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的舞台就是讲台,专任教师尤其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体现师德。专任老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加强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党风、校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教育良心培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良心形成作用培养
论文摘要:教育良心是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控制与评价能力,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要求、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内在精神因素。教师应重视教育良心的培养。
教育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既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积极履行教育职责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又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评价的能力。教育良心首先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应当履行的道德职责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把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应履行的责任、义务上升为对自己的责任、义务。这种高度自觉的责任和义务是个人职业道德意识的深刻表现,成为教师个人职业的良心。教育良心在教育活动中还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自觉的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当教师深刻认识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行动的合理性时,就能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一、教育良心的特点及其形成
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1]教师在文化水平上处于较高层次,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良心既有着与其他职业良心相同的特点,又有自身特点。
(一)教育良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