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2:11: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交互技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文化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传统的旅游方式需要走进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旅游的乐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虚拟旅游产生了兴趣,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足不出户即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享受虚拟旅游的乐趣。
关键词:旅游资源;虚拟旅游;计算机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图像技术、传感器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1]。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搭建虚拟的环境(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保持高度相似),让游览者进入虚拟场景中,并通过各种传感设备感受虚拟场景的变化,如同游览者在真实场景中发生的变化相同。虚拟旅游开发涉及用360°全景拍摄技术、3D建模技术、虚拟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项技术,本论文是以南通狼山景区虚拟旅游系统开发作为案例进行论述,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将现实中的狼山搬到用户的移动端以及PC端,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南通狼山周边的自然环境之美,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该旅游系统的开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技术进行开发完成的。
(1)狼山360°全景交互技术为了更好的展现狼山周边的旅游资源,通过使用360°全景拍摄的方式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进行拍摄,拍摄时可借用常规的智能手机,沿中心点水平旋转一周通过计算机算法将照片拼接成360°的全景照片,通过全景照片平台上传到互联网,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或者通过专业的全景相机(insta360)直接拍摄全景照片,在后台直接生成全景交互,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360度全景照片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周边的环境及地貌,只能通过移动、旋转、缩放画面来观看照片上的景物,优点是生成的文件小,便于传播,能够与移动终端设备完美结合。缺点是看到的景物都是平面的2d照片,缺乏立体感。(2)通过3d建模技术,搭建虚拟的三维场景,借助unity3d程序建立交互脚本,借助传感设备完成虚拟场景的交互。在对狼山周边环境建模时,使用的多边形建模的方式,该建模方式适合不规则的模型[2]。前期采集狼山周边的地貌特征,在三维软件Maya制作成三维模型,其中对于狼山内部重点区域—静海商贸界重点制作(图1),在制作三维模型中尤其要注意模型的数量,尽可能用少的面来表现更多的细节。
借助unity3d技术,完成交互脚本的创建;将完成后的数据模型转换为通用格式—Fbx格式,除了带有模型数据信息外,还带有贴图及纹理坐标信息[3],在unity3d中直接打开Fbx模型文件,模型及纹理坐标信息都在其中,在场景中创建虚拟的角色,并分别给虚拟角色添加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脚本命令,将场景中除地面之外的所有物体添加固定障碍物属性,从而保障人物在场景中行走时不会穿过物体(图2)。在场景中添加平面物体,并赋予其地形的属性,通过Unity3d中自带的笔刷工具对地形进行美化,让场景更加趋于真实场景特征;向场景中添加灯光,并设置灯光的阴影属性,场景中的物体就会出现阴影,通过改变灯光的属性场景中的阴影也随之产生变化;为了让场景更加趋于真实场景,可以向灯光添加不同的脚本,从而产生光线的变化,例如添加耀斑效果,当镜头对准阳光时,就会产生耀斑效果;向场景中添加雾气效果,周边环境会产生虚实效果的变化,运行后发现角色可以在场景中自由移动,且不能穿过场景中物体。在Unity3d中,看到的画面为实时渲染的画面,对电脑以及显卡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制作虚拟现实场景中要保证电脑的配置高,最好是独立显卡。使用HTCvive设备完成可穿戴设备与场景的交互为了让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借助HTCvive的设备,完成对虚拟场景的交互,该设备采用激光定位技术,配备两个游戏手柄、两个定位器、一台头显设备,借助Steamvrplugin及ViveInputUtility软件,完成游戏手柄、头显设备与场景的交互。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方面的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眩晕、延时等,但是伴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问题都终将会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必将会带给人类全新的视听感受。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论文
1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应用现状和设计前景
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需求是巨大的,新词层出,然而成语、方言被渐忘。汉字更是一种线条的艺术。从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等大型汉语言文字传播项目可见,汉语言文字与交互设计的学科交叉研究前景广阔。2012年度优秀应用APP《中国古典家具》介绍明了清家具榫卯结构、工艺材料、纹样寓意等内容。它利用360°旋转展示、榫卯炸开、物理感应等交互性操作激发人们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题材以交互手段展现,可以呈现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面貌——高艺术品质、互动性强、易用愉悦的体验感。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应用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字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受现代数字技术的冲击,印刷出版物、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在减弱。运用交互技术的APP应用、交互展示等因形式新颖、传播平台(手机、电脑)普及、内容更新迅速、参与性强等优点吸引了更多中青年用户,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
2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分析
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分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到,汉字有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精确总结了汉语言文字的三个艺术特性。“音美”,指汉字阅读的声音美。不同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声音和书写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方言文化危机重重。因此我们开展了方言文化的研究和交互设计工作。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2014年毕业设计作品《方言地图》选取传统八大官话为素材,摘选八句代表性的日常生活用语和趣味方言小调,进行语音和视觉元素的采集和对比,展现了分布在祖国东西南北中的方言文化。“形美”,指汉字书写的整体线条美。西方人将汉字誉为线条的艺术。汉字造型讲究轮廓方正、结构均衡、比例协调、笔画穿插得当。“书画同源”的特性,将古老文明与生活画卷以汉字的形式被传承下来,例如“羊”字以羊头造型为特征抽象为文字。经过甲骨文、篆书、楷体、至简化后的仿宋体,都保留了羊头上一对犄角的特征,形象鲜明,图文相通。“意美”,指汉字所包含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汉字的音形里所蕴含的信息,通过听视觉传达给受众,在其心理上构成体验从而形成意境。因此,影响汉字意境美有三因素:汉字的音与形、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传播途径和形式。所以,古老汉字通过交互方式传播,以更符合当代受众审美方式,并焕发新的时代魅力。通过对汉字美的特征举例,可发现从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价值。视、听、心理三个层面的信息传递,也需要通过信息整合设计法,由表及里地突出中国元素,构建易用愉悦的用户体验。
3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创新设计研究
创新设计研究从立意、选材、风格方面入手,首先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引入用户体验、信息整合、等设计方法整合设计资源,用交互技术手段传播,具体来说: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智能网联汽车已经逐步的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网联汽车与很多技术密切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提出智能网联汽车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对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对相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绪论
1.1课题背景及意义
汽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呈现出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起着基础性、革命性的作用[1],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行业深度应用,催生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当前汽车制造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联网、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技术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试图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借鉴,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做出一点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例如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以及特斯拉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这些无人驾驶技术背后利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对车载摄像头采集到的路况信息进行智能运算,为用户提供驾驶辅助服务。而在国内,比亚迪、百度等公司也展开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
新媒体展示设计与交互设计研究
摘要: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交互设计是用户与展品实现交互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交互设计多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从展品的主题出发在考量用户的兴趣行为、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展现更为个性化的交互体验。21世纪是信息时代,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转变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着各个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展示设计领域中新媒体交互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将交互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新媒体展示设计针对交互设计从原则、方法、对象、行为及交互反馈等方面展开分析。期望下述研究内容有助于提高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针对性、优化交互形式与新媒体展示主题的融合。
关键词:新媒体;展示设计;交互设计;交互体验;交互形式
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该研究皆在促进数字信息技术、媒体技术与交互设计的有机融合,推动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展示设计的社会价值,为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的、个性化的活动参与体验。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展示设计领域新媒体展示设计案例,对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发展现状、特征、交互设计展开分析,为新媒体展示设计领域的纵深发展奠定理论研究基础。(2)实践意义:促进新媒体展示设计中交互设计的有效应用,提高交互设计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促进交互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助力于新媒体展示设计领域的持续优化。
1.2研究方法
艺术设计教学对教育游戏的需求
【摘要】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设计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在高校教学中,理论课程普遍呈现出一种疲沓状态,课时分配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利用交互式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游戏,可以引发学生对游戏中目标知识点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的传授与获取。文章旨在为艺术设计院校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的低效能状态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为教育游戏在其他学科的开发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育游戏;艺术设计理论;教学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广泛普及,数字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点,多媒体交互技术迅速应用在各个领域,为制造、建筑、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等众多行业带来诸多利好。就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被多媒体交互技术再次刷新,人们在关注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力图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变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完成更为有效的自主学习。利用交互式数字技术制作的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游戏,针对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将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以教育游戏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一、教育游戏的概念
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类型之一。严肃游戏又称应用游戏,是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严肃游戏并非将游戏严肃化,而是将游戏的概念进行拓展。严肃游戏的涉及范围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行业的知识及技能的获取上。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特别适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别于普通游戏以人们在娱乐中获得乐趣为主要目的,教育游戏的目的是让人们学到某种知识。目前,我国对教育游戏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描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2004年,《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提出,教育游戏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游戏玩家的知识、技能、情感、智力、态度、价值观的计算机游戏软件。2006年,赵海兰、祝智庭在《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的探析》一文中谈到,教育游戏是带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是教育与游戏的合成物,是一套工具和方法论。2008年,恽如伟、李艺在《面向实用的电子教育游戏界定及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游戏是由游戏设计和制作人员创作,并承载着具体教育和娱乐目的的计算机软件。以上观点的文字描述虽有不同,但三种观点有明显的趋同性,即都认为教育游戏是一种兼具游戏特征和教育功能的软件。
二、教育游戏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传播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迄今为止国际和国内传播学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有关研究论文的数量统计,本文认为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自1996年开始受到主流传播学研究的重视。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即(1)互联网使用研究,(2)互联网影响(效果)研究,(3)互联网采纳研究,以及(4)其他研究等,对大量以互联网这种新传播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作了梳理,包括研究主题和内容的介绍以及研究方法的述评。本文为学者们今后进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关键词】互联网;效果;使用;采纳
一、引介
《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编辑White(1998)指出,互联网传播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出现是在传播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之后。此前的很多传播技术,包括电话、报业、收音机和电视,其产业发展之时,传播学基本上还未登大雅之堂。事实上,以媒介研究为核心的传播学,是伴随着这些重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演变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然而,对互联网的传播研究,却基本上是最近10年间的事,而互联网成为传播研究的热点,更是只有几年的时间。虽然White(1998)认为在互联网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传播学者具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更多的学者(如Rogers,1997;Newhagen&Rafaeli,1996)认为,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互联网在其为大众所熟知以前的20年发展和演变历程中,传播学者基本上无所作为。不仅如此,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万维网(WWW)的出现,当互联网的使用群体迅速扩大,逐渐由精英技术变成大众技术时,传播学者对于这一新传播技术的关注也远远滞后于通俗媒体报道。显然,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演变中的传播技术,其商业和社会使用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之际,学术界出于种种原因(见Morris&Ogan,1996),对于互联网之于传播研究的意义缺乏敏锐意识和认同(Soukup,2000)。Rogers(1997)从历史分析的角度,以技术扩散为分析框架,指出互联网技术从出现到扩散达到临界点(criticalmass),历经了近20年的沉寂和酝酿。如果我们以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的数量作为分析对象,则这一酝酿期对于传播研究而言至少还要延长几年。1996年,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旗下的首要学术刊物《传播学刊(JournalofCommunication)》出了一期互联网研究专集,标志着主流传播期刊对互联网这一新传播媒体的关注。在一篇其后被经常引用的对话式讨论中,两位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即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的Newhagen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的Rafaeli(Newhagen&Rafaeli,1996),展开了一场传播学者为什么应该以及如何进行互联网的研究的讨论。他们甚至呼吁,传播学者应该积极介入互联网的技术和相关社会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去,以传播学者的视野来影响互联网技术的走向,这一极具伦理和社会关怀的观点和White(1998)不谋而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因此主流学术刊物的兴趣和方向对于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它们的关注无疑对于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研究价值起着“正名”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重要新闻传播期刊,包括《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等,都纷纷推出有关互联网研究的专题或专集;而一批以互联网等交互技术为研究重点的学术刊物也应运而生,包括《新媒体与社会(NewMedia&Society)》,《网络传播期刊(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网络传播杂志(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Magazine)》等等,吸引了大量的传播学者的学术兴趣。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传播技术,很多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和应用科学的学术期刊上,也大量出现有关互联网的研究论文,其研究路向和研究重点与传播研究虽各有侧重,但也多有重叠交叉,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问题乃成为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互联网传播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迄今为止国际和国内传播学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有关研究论文的数量统计,本文认为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自1996年开始受到主流传播学研究的重视。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即(1)互联网使用研究,(2)互联网影响(效果)研究,(3)互联网采纳研究,以及(4)其他研究等,对大量以互联网这种新传播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作了梳理,包括研究主题和内容的介绍以及研究方法的述评。本文为学者们今后进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关键词】互联网;效果;使用;采纳
一、引介
《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编辑White(1998)指出,互联网传播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出现是在传播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之后。此前的很多传播技术,包括电话、报业、收音机和电视,其产业发展之时,传播学基本上还未登大雅之堂。事实上,以媒介研究为核心的传播学,是伴随着这些重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演变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然而,对互联网的传播研究,却基本上是最近10年间的事,而互联网成为传播研究的热点,更是只有几年的时间。虽然White(1998)认为在互联网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传播学者具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更多的学者(如Rogers,1997;Newhagen&Rafaeli,1996)认为,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互联网在其为大众所熟知以前的20年发展和演变历程中,传播学者基本上无所作为。不仅如此,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万维网(WWW)的出现,当互联网的使用群体迅速扩大,逐渐由精英技术变成大众技术时,传播学者对于这一新传播技术的关注也远远滞后于通俗媒体报道。显然,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演变中的传播技术,其商业和社会使用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之际,学术界出于种种原因(见Morris&Ogan,1996),对于互联网之于传播研究的意义缺乏敏锐意识和认同(Soukup,2000)。Rogers(1997)从历史分析的角度,以技术扩散为分析框架,指出互联网技术从出现到扩散达到临界点(criticalmass),历经了近20年的沉寂和酝酿。如果我们以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的数量作为分析对象,则这一酝酿期对于传播研究而言至少还要延长几年。1996年,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旗下的首要学术刊物《传播学刊(JournalofCommunication)》出了一期互联网研究专集,标志着主流传播期刊对互联网这一新传播媒体的关注。在一篇其后被经常引用的对话式讨论中,两位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即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的Newhagen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的Rafaeli(Newhagen&Rafaeli,1996),展开了一场传播学者为什么应该以及如何进行互联网的研究的讨论。他们甚至呼吁,传播学者应该积极介入互联网的技术和相关社会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去,以传播学者的视野来影响互联网技术的走向,这一极具伦理和社会关怀的观点和White(1998)不谋而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因此主流学术刊物的兴趣和方向对于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它们的关注无疑对于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研究价值起着“正名”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重要新闻传播期刊,包括《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等,都纷纷推出有关互联网研究的专题或专集;而一批以互联网等交互技术为研究重点的学术刊物也应运而生,包括《新媒体与社会(NewMedia&Society)》,《网络传播期刊(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网络传播杂志(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Magazine)》等等,吸引了大量的传播学者的学术兴趣。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传播技术,很多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和应用科学的学术期刊上,也大量出现有关互联网的研究论文,其研究路向和研究重点与传播研究虽各有侧重,但也多有重叠交叉,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问题乃成为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网络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对迄今为止国际和国内传播学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有关研究论文的数量统计,本文认为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自1996年开始受到主流传播学研究的重视。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即(1)互联网使用研究,(2)互联网影响(效果)研究,(3)互联网采纳研究,以及(4)其他研究等,对大量以互联网这种新传播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作了梳理,包括研究主题和内容的介绍以及研究方法的述评。本文为学者们今后进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关键词】互联网;效果;使用;采纳
一、引介
《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编辑White(1998)指出,互联网传播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出现是在传播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之后。此前的很多传播技术,包括电话、报业、收音机和电视,其产业发展之时,传播学基本上还未登大雅之堂。事实上,以媒介研究为核心的传播学,是伴随着这些重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演变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然而,对互联网的传播研究,却基本上是最近10年间的事,而互联网成为传播研究的热点,更是只有几年的时间。虽然White(1998)认为在互联网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传播学者具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更多的学者(如Rogers,1997;Newhagen&Rafaeli,1996)认为,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互联网在其为大众所熟知以前的20年发展和演变历程中,传播学者基本上无所作为。不仅如此,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万维网(WWW)的出现,当互联网的使用群体迅速扩大,逐渐由精英技术变成大众技术时,传播学者对于这一新传播技术的关注也远远滞后于通俗媒体报道。显然,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演变中的传播技术,其商业和社会使用前景尚未完全明朗之际,学术界出于种种原因(见Morris&Ogan,1996),对于互联网之于传播研究的意义缺乏敏锐意识和认同(Soukup,2000)。Rogers(1997)从历史分析的角度,以技术扩散为分析框架,指出互联网技术从出现到扩散达到临界点(criticalmass),历经了近20年的沉寂和酝酿。如果我们以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的数量作为分析对象,则这一酝酿期对于传播研究而言至少还要延长几年。1996年,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旗下的首要学术刊物《传播学刊(JournalofCommunication)》出了一期互联网研究专集,标志着主流传播期刊对互联网这一新传播媒体的关注。在一篇其后被经常引用的对话式讨论中,两位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即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的Newhagen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的Rafaeli(Newhagen&Rafaeli,1996),展开了一场传播学者为什么应该以及如何进行互联网的研究的讨论。他们甚至呼吁,传播学者应该积极介入互联网的技术和相关社会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去,以传播学者的视野来影响互联网技术的走向,这一极具伦理和社会关怀的观点和White(1998)不谋而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因此主流学术刊物的兴趣和方向对于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它们的关注无疑对于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研究价值起着“正名”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重要新闻传播期刊,包括《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传播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ofCommunication)》等,都纷纷推出有关互联网研究的专题或专集;而一批以互联网等交互技术为研究重点的学术刊物也应运而生,包括《新媒体与社会(NewMedia&Society)》,《网络传播期刊(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网络传播杂志(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Magazine)》等等,吸引了大量的传播学者的学术兴趣。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传播技术,很多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和应用科学的学术期刊上,也大量出现有关互联网的研究论文,其研究路向和研究重点与传播研究虽各有侧重,但也多有重叠交叉,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问题乃成为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介绍
1科技期刊进行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科技期刊在学术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甘肃省社科期刊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读者》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甘肃省现有科技期刊73种,虽然甘肃科技期刊界有建国之初就创立的期刊,也有诸如《高原气象》、《冰川冻土》、《草业学报》这样有特色的期刊,但迄今为止还没名刊,绝大多数刊物属于跟风克隆,个性特色不鲜明,创新能力不足[1]。当下,品牌意识仍然没有成为许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共识。科技期刊编辑部相对封闭,与市场联系少,很少参与市场竞争,多数科技期刊仍然属于事业费拨款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单位领导重视不够,长期形成的僵化、落后的思想,严重阻碍着科技期刊品牌的建设。没有个性特色的科技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要办出特色、关键就在于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个性策划,着力打造品牌期刊[2]。
2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
甘肃省在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实践中,应紧紧围绕品牌科技期刊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品牌科技期刊的内涵、功能和地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现状、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数字出版技术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期刊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确定甘肃省科技期刊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系统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措施。2.1深入调研。甘肃省科技期刊大多数为地方性科技期刊,科技期刊分散办刊、各自为阵的局面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甚至长期维持也是合乎情理的,虽然总体水平不高,但有特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编辑部应多组织人员到办刊发达地区进行调研、取经,这对期刊编辑部品牌建设工作的促进具有很大意义,在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办刊发达地区的大思路、大手笔、大视野、大胸襟的办刊模式[3],了解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共同交流科技期刊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学习调研,要使办刊思想发生大的转变,创新地方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机制,将品牌建设意识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2.2探索期刊定位。科技期刊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刊定位,地方科技期刊的应该是发表真实的研究发现、本地实用的技术以及有利于提高本地生产生活水平的科学知识等。地方科技期刊不要承担职称评定、晋升以及学位授予等服务的职能。历史原因造成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一些管理制度、思想观念等阻碍推进改革的步伐,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导致期刊分类管理、分层定位难以落实,期刊主办者、出版者、编辑者(包括编委会和编辑部)责任不明确,编辑出版流程远没达到最优状态,期刊编辑出版技术和标准已经落后,高水平期刊和论文平台受制于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改革和今后发展之需,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滑坡或出现严重问题。面对发行和广告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期刊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2.3加大宣传面和覆盖面。目前,甘肃省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牌和知名度不高,名声不响,这些与期刊的刊名、地域有部分关系,导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科技期刊的宣传力度,组织人员通过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可优先选取几家基础好、有特色的期刊作为精品期刊推介出去,一点带面,逐步扩大甘肃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推介《草业学报》时,可以介绍该刊的创立结束了我国没有草业科学高级学术刊物的历史,在广大读者、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已形成了兼容并蓄、博采百家之长、鼓励创新,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风格。推介《中国兽医科学》时,重点介绍这是一家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中国兽医科学》拥有一支专家型的编辑团队,通过准确定位,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促进我国兽医科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2.4对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要加强监控。要加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期刊编辑出版质量。质量是科技期刊永恒的生命,许多编辑同仁在这方面均有论述,如明确办刊宗旨、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提高论文水平、建立并依靠强大的编委会等。因此,要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的监控力度,定期对期刊进行审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2.5技术创新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许多科技期刊逐步实现了从印刷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如今的科技期刊除了印刷形式外,还有在线可链接的参考文献、数据库。论文有了“数字对象标识符(DOI)”[4];动态采编、协同采编、智能采编、作者管理、读者管理等相关技术以及三维动画、影像、声音等富媒体内容呈现及交互技术;关注人机交互及智能应答技术,及相关系统和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出版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3建议
1)加强交流与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品牌期刊成功先进经验和做法[5]。2)强化编辑人员的素质,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编辑人员对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认识[6]。3)建立系统的、完善的、规范的期刊品牌管理机制。期刊编辑部必须从市场调查机制、期刊运作机制、期刊考评机制方面不断完善品牌管理机制,指导制定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期刊向“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7]。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资金投入。技术的创新需要资金投入的投入,而技术的创新是传统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要建设成为品牌科技期刊,技术创新必不可少。5)必要时设立“省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专项”,推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打造精品期刊,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升科技期刊在国际、国内的显示度和竞争力,切实发挥科技期刊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做出贡献。
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基于web的交互式数据库查询技术
计算机毕业论文
摘要:介绍通过web服务器实现数据库动态数据交互的几种方法及其对比,着重以实例说明如何实现与dbasex和oracle数据库的交互操作。
关键词:web,cgi,isapi,asp
1概述
web技术是一项很新的技术,它不仅为internet的广泛普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在其他相关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例如intranet、电子商务等,目前它已成为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个主要技术,尤其重要的技术是web动态技术,与后台数据库的交互式动态查询技术。本文针对常用的web动态技术,与数据库交互技术作以介绍。
2实现web动态技术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