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22:23: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改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改论文

物理教学综合教改论文

如何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重要问题之一。多年的教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落后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发现新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学综合教改论文

如何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重要问题之一。多年的教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落后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发现新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查看全文

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重点科研课题。自1997年3月在广东省汕头市的12所中学实施实验,从去年12月举行的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观摩竞赛课来看,这个课题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普遍表现出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实验之前的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产生,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形成的推动力,也有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形成的爆发力。因此,一开始就得到章熊、于漪、张定远、陈金明等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个课题,抓住了语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让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在听说读写中习得语文,又在读写中创造性地获取和运用语文资源,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我获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诞生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与高度融合。冲突的焦点是恪守传统还是建立现代化,融合的熔点是中国的人文主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的结合。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上,就有了年轻学者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她在书中真诚告诫:“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当代文学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了“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王晓明语),“这种人文精神的丧失,在文艺创作上的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想象力的丧失”(崔宜明语)的结论。这种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之争,也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语文界对盛行一时的纯粹工具理性也开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多次指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程红兵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更可看作是这种反思的一个标志。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构建起来的综合了科学、艺术、人文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理想国。

作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加速登陆,“创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靠创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创造力去使其可持续地发展。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创造”的话题在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中热了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了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正是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而问世。

世纪末中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是“读写创”教改实验诞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世纪难题。一百年来,语文教改的热烈讨论时有发生,但一般都在语文自身争来论去,少有痛痒。世纪末的大争论是因为语文的应试教育已经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人们思索的是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上讨论语文必须改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实质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情感丰富,视野广博、思维敏锐,语文能力、自学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可以说既是对世纪末语文教学大讨论所作出的回答,也是求索语文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新路。

查看全文

语文教改研究论文

在语文教改大讨论中,争议最大讨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抑或是其他什么性质?人们莫衷一是,以至在新大纲修订试用版中采用比较模糊的说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半句含工具性,后半句含人文性。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在保留上述一句的后面接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应该是讫今为止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表述。这一表述不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贯穿每一部份每一条目,犹如一张网,真的是丝丝相扣。以下为论述的方便,按先分后合,即按先工具性、人文性,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顺序,谈谈《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把握。一、工具性在全国性语文教改大讨论中,在对语文教学弊端的形成原因的探讨中,有人把它归咎于叶老先生的工具论,说是工具论导致人文性的丧失。多数人则持公允之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把工具论做过了头;导致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能改,要改的是做过头的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大讨论的成果,对工具性有了比较客观的说法。(一)保留语文工具性的基本属性,但要求上有所变化。语文的工具性基本范畴有多大,以往几个版本的大纲都说是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本范畴不变,但要求有了新变化。1.识字写字。增加识字数量,小学从2500字增加到3000字,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从3000字增加到3500字。识字量增加了,才能尽可能减少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字阻碍,充分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2.阅读。明确提出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能力要求的变化,即符合汉语特点,又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的要求。有较好的语感,阅读速度就能大大提高。3.习作。降低认识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语言表达要求。明确提出,学生习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习作要求的调整,体现了对习作教学规律的再认识,以往作文教学要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重点的提法是漠视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规律。4.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般的听话说话能力,而是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要求大为提高,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上述要求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二)扩大了工具性的内涵1.充分注意母语教育的特殊性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它的工具性就有了特殊的内涵。一是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即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新内涵,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工具性的文化内涵,在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习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三是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2.培养语言思维品质。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发展语言能力,必须使语文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包括发展思维的能力,包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体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文则是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语言思维品质也得到培养。(三)拓宽语文教育(掌握工具)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途径的拓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载体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学习的载体,主要指课本,自读课本,课外读物,至多包括影视资料。这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母语学习的载体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举的资源达到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真是有心人处处是语文。2.学习方法活动化、生活化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不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是以读书技能的练习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二、人文性人文性的内涵比较丰富,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就是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看法也大相径庭。因此,是否把它作为语文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语文教改大讨论中,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如今,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人文性的内涵,基本范围以及它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有了明确的和比较科学的说法。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来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来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从认识过程的价值观来说,强调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其次是体现在文化观上。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其三是生命意识。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等备受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比如,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这是工具性;又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人文性。又如,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难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角度统一的体现。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深入理解语文基本性质,才能正确把握语文教改的方向。

查看全文

语文教改研究论文

二中心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科研兴校”的今天,为求得更广阔、更有创意的发展,确立了以“科研领先、科研促教,形成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目标,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然后辐射、延伸,提出了“学科社会化──构建语文教学立体化体系”的课题。就当前语文教学效益低下且严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弊端,大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精减现有课时,增设自选课程和系列活动课程,使语文教学活动由强调基础运用的平面逐次踏上情感体验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台阶。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对此,我校语文教改课题组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发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过多机械训练和过多分析,引起单位内容教学时数浪费;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褪去色彩的内容引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流于形式。此两种,尤以后者为根本原因。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

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查看全文

语文课教改研究论文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那天听一堂比赛课,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课堂中最后有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我知道到这时候,课已经结束了。虽然说教师还在巡视,可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经把听课笔记合上了。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幼稚、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啊?

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老师们在脸红之后应该感到欣慰。

有位老师上《葡萄沟》,上完了问学生:“你们想去葡萄沟玩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课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

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这篇课文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非常难受的。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敢了呢?

查看全文

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

——1998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命题意图不再单独考核。突出三种能力:概括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材后的第一届学生今年毕业,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倍受关注,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考命题要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改革。对高考这样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大事,需要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改革,才能体现素质教育而又避免在数万考生和数十万家长心中引起过大的心理波动?怎样改革,才能使好学生脱颖而出以确保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怎样改革,才能让语文教师放手教学,有所适从?

市教育考试院提出的“稳中求进,稳中求质”的改革方针是切实可行的。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正是遵照“两个有利”的方针,在前几年高考试题改革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的。

我们以“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为宗旨,给今年的命题确立了“一个前提,两大板块,三个能力”的总体思路。

一个前提,即在稳定的前提下求改革,在改革中注重试题质量。这个前提,是历年来高考命题改革得以稳步前进的保证。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试卷总体难易度的把握上。为了配合中学语文教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首先是总题量从去年的40题减少到32题。这样做,可以给考生留下思考和复卷的时间,从而提高答题水平。其次是难易比例的变化。从阅读部分看,容易题占13.3%,较易题占53.4%,较难题占30%,难题占3.3%。难题较去年略有下降,较易题较去年增加了15%,大部分题目集中在较易和较难这些中档题上。这样设计,意在减少试题的绝对难度,体现试题的坡度,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水平。再次是全卷从选材到题目设计均考虑难易的坡度,为考生答题铺设台阶,考生便不致因过早卡壳而影响考试情绪。以阅读部分为例。说明文的材料介绍知识经济浅显易懂,议论文论述艺术理论晓畅通达,散文以“画虎”谈创新,说振兴中华,深入浅出。文言文也是一短一长,一易一难。这种选材的由易入难,是符合考生阅读心理的。

查看全文

语文教改管理论文

实验课题名称为: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

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遵循“三个面向”的原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朝着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叔湘语)。

一、实验内容:

1.课堂教学六课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共有六种课型:总览课、导读课、自读课、扩读课、自结课和作文课。

查看全文

职校药剂学教改论文

一、从学生及专业实际出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我校地处陕西北部黄土高原,消息较为闭塞,而且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程度不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再加上教学资源不足,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难度增加。为了能满足药剂学的教学任务,我们就对药剂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通过身边医药事例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去引导学生,有时也可通过多媒体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发的对药剂学产生兴趣。

二、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多方受益

1、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甚至影响课堂秩序。长此以往,学生厌学、老师也没有激情,教学效果也没有办法保证。因此,在面对"90后"的年青一代时,我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来,想办法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事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确立小组长,然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提出一些探究性实验然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老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迅速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请专家学着讲学,丰富课堂教学

查看全文

语文教改关键论文

必须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论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中学教育中,恕我直言,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教学了。从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语文教学是只重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和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其语言素质的培养关涉到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充其量只会去解答一些语文选择题,而不大可能成为熟练地掌握语文工具的人。

近年来,虽然中学的升学考试命题愈来愈倾向于淡化死硬的知识板块,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智力题,但这种考试改革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能完全公正地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地方,况且,几十年教条主义的影响确实是积重难返,所以,尽管语文界年年喊改革,一些五花八门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费——多数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语文课堂里居然没有真正学到善读善写的本领。这种严重的教育失误不能不引起我们沉重的忧虑,那么,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这个怪圈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彻底扭转语文课“重教轻学”的局面,要着眼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的培养。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哲理:一方面,作为“人之师”,他必须能引好学生“入门上路”,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虽然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但要登堂入室,窥视宏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则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要而言之,要把握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就得从两方面着手:1>、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施教者论

查看全文